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动     
《地图》2009,(2):6-7
这些年来,从小胡同到大马路,从普通居民住宅到高档商业大厦,北京的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发生着变化。而在城市生活环境变化的同时,自然气候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冬天的雪越来越少就是最明显的事实之一。难怪这两年北京的滑雪场生意火爆,人们见不到真雪,去人造雪场体验一下那久违的“在雪地里撒点野”的感觉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2.
《地图》2008,(5):15-15
在咖啡馆无线上网是当今一大时尚。当你背着笔记本电脑、握着iPone到处寻找咖啡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在城市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无线上网,会是怎么样一番情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测绘》2009,(2):14-17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发展最快、信息最丰富的区域,也是对测绘保障服务需求最迫切、对地理信息资源更新要求最快的区域。发挥好测绘在城市科学规划、高效服务、精细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是测绘部门的重要任务,也可以有力地提升城市测绘工作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北京城区作为分析单元,充分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数据中的城区边界数据,分析计算研究区域的城市扩展面积、城市扩展速度、城市扩展强度、分形维数及紧凑度,从而对研究区域城市扩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扩展分析、城市用地评价等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该发展模式缩短了城市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距离,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已开发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城市的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北京城市热岛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利用Landsat TM热红外波段数据,根据辐射传输方程反演得到北京地区地表温度,讨论了北京城市热岛现象及其与土地覆盖类型和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城区地表温度明显比郊区地表温度高。通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发现,城区平均地表温度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地表温度分别高出4.5℃和9℃,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的地表温度也有显著差异,城市地表温度与NDVI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地表植被覆盖度低是城市热岛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GIS下的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布局是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可达性能够有效评价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均衡性与合理性。以场所入口为供给点应用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服务半径的可达性值的分布,确定3000 m为北京已建成避难场所的适宜服务距离。分析3000 m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图,可得结论,北京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还不能满足城区居民避难需求,避难人数缺口大,且布局不够均衡、合理,首都功能核心区及其周边可达性好,而边远区域则完全享受不到避难服务,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城区边界和城区面积是城镇化的重要表征和扩展分析的基础。然而城区边界存在概念和提取标准不统一、精度较低、可比性较差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高分辨率影像和地理信息资料辅助的城区半自动化提取方法,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影像上的城市景观特征、先验地理信息知识和一系列标准规则,以得到精度高、一致性强的数据。以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区,采用该方法得到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6年4期城区边界成果,并开展了城区时空扩展及用地效率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16年间城区扩展迅速,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东西部地区差异大;②城市用地效率与城镇化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城区扩展以外延型为主;③大多城市城区扩展超前于人口增长,少量城市城区扩展滞后于人口增长;④城区扩展以占用耕地为主。  相似文献   

8.
基于遥感信息的北京硬化地表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表硬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识别地表硬化程度对认识城市景观格局、物流、能流等社会、经济、自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TM遥感影像,发展城市地表硬化度的遥感分析方法,提出地表硬化度指数,应用主成分回归方法,有效地拟合了地表硬化度和多光谱因子的关系(RTM=0.851,p<0.001).经统计检验:基于TM拟合的地表硬化度和真实的地表硬化度的相关性达到0.91(R=0.91).在此基础上,应用地表硬化度指数和基于目标分割的遥感分类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城区(5环内)地表硬化度和建设密度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区中等(地表硬化度在50%-70%)和高密度建设用地(地表硬化度大于70%)总体比例大于70%,占绝对优势,其景观斑块的大小、形状等格局特征主导了北京城区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但2-5环不同环带内硬化地表的格局特征明显不同.3-4环带是近20年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地表硬化格局综合体现了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特征;2环带是老城区,以老北京胡同和文化古迹为主,高密度建设用地比例最高;5环带是城乡过渡区,以村镇、开发区为主体的高密度和中等密度建设覆盖比例为68.8%,斑块异质性较其他环带低,以林地、耕地等为主的硬化度较低的土地覆盖比例是31.2%,斑块异质性更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谱和空域信息的城区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变化检测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中、小比例尺遥感图像进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检测,如草场的季节性变化、灾害检测、植被分布变化、土地使用规划等。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城区管理规划中对道路、房屋等变化细节进行分析的需求,并由于高分辨率卫星诸如Ikonos,Quickbird等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并且有可能开发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可靠的城区自动变化检测系统。针对城市区域的复杂性及其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配准误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通过模糊逻辑结合光谱特征和空域特征的城区变化检测方法,以期望减小图像整体及局部配准误差对变化检测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口和资源在时空上的聚集,昼夜人群空间集聚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最频繁的人口时空变化模式,是理解城市复杂演变的基础微观机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往往无法真实地记录和量测城市人口的个体流动与整体趋势,人们对城市昼夜人口空间集聚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本文基于城市人群时间地理特征,从城市大数据中挖掘并模拟城市人群的社会时空行为,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分析城市昼夜人口集聚时空分布。对武汉市主城区的昼夜人口集聚分析表明:(1)人口密度与分布面积具有幂律关系,符合Clark模型;(2)傅里叶变换可有效地揭示人口分布空间变化的主方向和延伸程度;(3)中心城区夜间人口较白天人口分布更为集聚,研究区昼夜间人口流动主要以城区内部流动为主。归纳出城市昼夜人口集聚差异具有5种模式:交通线、三明治、光晕、椒盐和单体模式,这些模式与城市演化及空间格局有密切关系,其中交通线模式是研究区人口昼夜差异最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技术对城市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辅助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某市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作为研究数据,进行了城区范围、城区植被和土地覆盖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的面积逐年增加,城区植被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而在土地覆盖信息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填空式、填充式。当时城市空地很多,用填空方式把土地利用起来。第二个阶段,平面扩张阶段。比如北京出现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从二环发展到五环这样一个平面扩张的阶段,那时很多城市由于中心城区土地占完了,都在面上扩张。在这个扩张过程当中,城市没有特色上的变化,没有结构上的变化,也没有层次的变化,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平面扩张阶段。第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城区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是由城市的空间要素在城市地域上分布和相互交织而成的空间关系[1-2]。利用2000、2005、2010、2015、2016年5期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提取江西省地级以上城市城区边界,对提取成果进行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及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城市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北紧南松、一核南北双中心"的结构,研究成果为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老城区交通拥堵,新城区粗放型扩展"等空间结构优化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规划建议以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周尚意 《地图》2011,(4):141-141
这里所说的西城是指北京的一个城区,它是一个令人"自豪"的城区。若要知道西城的地理位置,首先要了解北京的地理空间。北京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历史上形成了层层拱卫的空间结构。明清确立的都城空间结构有四个圈层,它们自内向外以四道城墙为界:紫禁城城墙、皇城城墙、内城城墙和外城城墙。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市长仇保兴的这篇文章,虽然长了点,读起来并不乏味。作为一个大城市的市长,作者围绕城市经营、规划调控与城市竞争力等一系列新概念,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见解。从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读出一位市长的最新城市观。 有人或许会以为,仇保兴的这篇文章谈资宽泛,许多内容与土地行政不搭界。这种说法恐怕有点儿片面。其实,管好用好城市土地,必须系统地了解城市,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总揽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格局。城市是一个大系统,土地问题连着城市的经济、人文、生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基于Cesium三维地球WebGIS技术框架,研发了面向城市拆违建应用的三维实景电子沙盘系统,系统接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二维影像地图及违建拆除中重点点位属性信息,实现高精度三维场景地图漫游、实时视频监控、点位查询和二三维联动等功能,更精准地呈现城区规划中的宏观格局。该系统从实际需求和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拆违建工作顺利进行,更合理规范利用城市资源,这些是智慧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3S技术,以宜昌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目视解译与增(减)量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提取5期宜昌市城区边界信息,通过变化监测手段展现宜昌市城市发展趋势及发展模式上的变化,即近17年间城区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城市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地形等外部因素也对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不透水表面遥感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指示因子,不透水表面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生态环境评估中。利用TM影像,采用附有限制条件的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对北京城区的不透水表面分布进行空间分析。通过高反照率、低反照率、植被及土壤4类光谱端元的线性组合表征城市土地覆盖类型,综合剔除噪声影响后的高、低反照率分量,估算北京城区不透水表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附有限制条件的线性光谱分解得到的RMS平均值为0.003428。其不透水表面分布结果与同期spot-5对比验证,R2为0.932,均方根误差为0.08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我为地图狂     
方华  钱又伟 《地图》2003,(5):31-34
地图究竟是什么?旅游时大家拿着地图,想找到好玩的地方,最有特色的购物区,即使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也常常会靠地图找到目的地;美国误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时候,也推说是错用地图。从我们的身边,我们可看看到地图的种种用途。如果深入一点,我们又会发现什么?  相似文献   

20.
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暴雨内涝问题,如能提前发布内涝预警,可防患于未然。基于水力学的精细化洪涝模型可对城区暴雨、洪水在河道、地表、管网的流动过程进行全程模拟,获得地表内涝积水过程、范围、水深等信息,为实现内涝识别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在利用精细化洪涝模型构建暴雨-内涝情景库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情景匹配模式针对预报降雨发布城市内涝预警的方法。城市地表复杂,排水设施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采用多模式概化方法尽可能详细地刻画决定内涝模拟效果的局部微地形,地表模型与管网模型采用多种耦合方式,实现了城区内涝的精细化模拟,能够进行内涝风险的精准化快速识别。以中国北京市城区为例,通过城区精细化洪涝模型对多种降雨条件下的暴雨情景进行模拟与分析,构建了北京城区的暴雨-内涝情景库。以道路和桥区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暴雨预报之际,结合暴雨与情景库特征参数快速识别有内涝风险的道路、桥区及其他区域并依此进行内涝风险预警,可指导相关部门合理安排交通管制、有效部署排涝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