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准确识别灾情相关的空间位置是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灾情分析的关键。首先采集2016年正面袭击福建省的两次台风"莫兰蒂"和"鲇鱼"期间新浪微博上灾情相关的微博数据,识别和提取其中的用户注册位置信息、签到位置信息和文本隐含位置信息;然后基于微博数量变化和内容分析3种位置信息与现实台风灾情之间的联系;最后基于分析结果确定台风微博的位置信息,利用台风微博对两次台风主要灾情进行提取与制图。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台风微博位置信息可以有效反映灾情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因其广泛的公众参与性和多源信息的快速传播性已成为灾情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在近年来的灾害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风灾频发的国家,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辅助减灾救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国内面向微博文本理解和情感分析在减轻灾害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稀缺。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以中文社交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挖掘风灾期间的公众情感变化,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灾情的发展与影响进行刻画,最后以2017年台风"天鸽"登陆珠海市为案例证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唐炉亮  戴领  任畅  张霞 《测绘学报》2019,48(5):618-629
城市活动事件(如文化、娱乐、体育等事件)的规模与影响力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其发生的全过程对城市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对城市活动事件的演化感知、动态建模与时空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价值。提出了一种结合现实空间交通数据与赛博空间社交媒体数据的城市活动事件时空建模分析方法,从事件进行中的交通轨迹,探测识别与事件显著相关的城市时空区域和交通流,分析现实空间事件热度的时空变化;从事件发生全过程的社交媒体数据中,探测分析赛博空间事件热度的时空变化;通过将现实空间和赛博空间的融合,建立城市活动事件时空模型,刻画事件全过程中城市地理空间与城市行为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以2015年周杰伦"魔天伦2.0"世界巡回演唱会(武汉站)事件为例,采用武汉市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和微博数据,对演唱会的事前、事中、事后实现城市地理空间与行为空间全过程建模与时空演变分析,并与单一数据源事件刻画模型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方法能更合理地结合现实空间和赛博空间刻画城市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灾害应急的舞台上,一种新的数据来源——自发地理信息(VGI)由于其在海地地震、台风海燕等巨灾中的优异表现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新浪微博上的台风达维的相关数据,从微博的数量和内容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VGI在台风灾情评估中的作用,证明了采用VGI数据分析台风灾情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了解城市污染状况是治理城市污染的首要环节。社交媒体中包含了能够反映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受的数据资料,可以帮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城市污染现状。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提出了从社交媒体中获取城市污染相关数据的方案,设计了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污染信息分类法和可视化方法,在实验部分以北京市为例对本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社交媒体所包含文本数据的深入挖掘,有利于有效地进行后续的时空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共词网络的社交媒体数据主题挖掘方法,依据词频-逆文档频率分析,自动筛选出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汇,基于微博间是否包含相同的关键词汇,提出构建以微博为节点的共词网络,并结合Louvain社区探测算法进行文本主题挖掘。所提出的方法是一种无监督方法,且具有不需要指定聚类数目的优点。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主题挖掘表现上,准确率和召回率均优于常用的文档主题生成模型。以收集的2012年北京暴雨期间包含关键词的微博为例,利用提出的方法对微博数据集进行挖掘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2019年末,湖北地区暴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人民生活和国内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尤为活跃,大量用户通过它关注疫情的发展趋势、参与疫情相关话题的讨论,这也产生了大量带有时间、空间属性的时空大数据。针对新浪微博,采用自动化方法创建了疫情时空数据库;实现了基于WebGL与GIS技术微博数据的动态可视化表达;完成了基于微博话题的分析。最终构建了一套快速、可复用的疫情相关微博数据采集-处理-可视化-分析的技术流程。利用该技术流程,以疫情话题数量暴发前期为时间区间,实现了疫情微博数据动态可视化,分析了话题热度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签到数据中蕴含着大量的用户活动信息。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活动和行为类型,对探索人类的移动性和行为模式等有着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种针对新浪微博(简称为微博)的用户活动分类方法,结合图像表达和时空数据分类技术,识别微博签到数据所代表的用户活动类型。首先,根据兴趣点属性信息将微博签到数据所代表的用户活动分为餐饮、生活服务、校园、户外、娱乐、出行6大类;然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K近邻分类方法,融合签到数据中的图像场景信息与时空信息,对微博用户的活动行为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微博用户活动类型识别的准确性,为精确探索人类行为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带有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交媒体数据是由众多专业和非专业用户主观发布并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或组织提供的一种开放地理空间数据。为了高效地获取签到数据以及保证签到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满足数据挖掘算法的需要,本文以微博签到数据为例,提出了获取数据的关键技术,包括调用微博API的方法、研究区域格网化的获取方法,提高了数据的获取效率。并且针对获取的原始数据提出了对其处理的方案并对获取的数据结果进行了相关的统计描述。  相似文献   

10.
传统面向文本数据的事件检测方法在处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数据时面临着效率和准确性的挑战。同时,社交媒体数据中富含的位置信息常常不能被有效地识别和利用,这无疑会影响到事件检测的效果。本文基于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定义了一类面向微博签到数据的时空热点事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微博时空热点事件检测方法对其进行识别。通过两组实际数据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从海量的微博数据中挖掘出具有时空特征的热点事件。  相似文献   

11.
一个异常的台风海面风、浪结构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义泉  施平  毛庆文 《遥感学报》1997,1(3):214-219
Geosat卫星高度计可广泛应用于如锋面,海面风,浪和高度等多方面的研究,但利用高度计资料分析台风的海面风,浪断面结构,因受卫星轨道,台风路径和高度计风速算法等多方面的制约,过去一直研究较少。该文以G3osat高度计1987年8月11日一上升轨道的风,浪资料为基础,研究分析了8708号台风影响下的海南风速和海浪断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中利用国际GNSS服务(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地图(GIM)格网电离层资料,借助滑动四分位距法,研究了2019年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的异常变化情况. 对台风“利奇马”期间电离层 TEC 时序变化及区域空间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在台风发生前第5天,电离层 TEC 出现了正异常变化;台风登陆后第二天,台风影响区域上空电离层 TEC 异常由正异常变化为负异常再变化为正异常,正异常最大值达8 TECU,负异常最大值达6 TECU,且最大异常点并不在风眼处,而是在风眼的西南侧,此异常可能与台风登陆期间台风风速及风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QuikSCAT在台风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熟发展的台风自身在风向上的涡旋型特征和风眼处风速相对周围较低的特征, 分别采用搜索QuikSCAT反演风向的涡旋中心, 风速或后向散射系数的台风中心区域在局部最小值点的方法定位获得了台风中心位置信息。在风矢量反演过程中采用QSCAT-1模型、借助Holland的台风模式, 修正了反演过程中的风向误差, 提高了台风中心定位的准确性。同时, 将该方法应用到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监测中, 利用QuikSCAT对台风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台风强度和路径信息, 其中台风路径结果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通过最佳路径分析得到的台风路径结果基本一致, 但在台风强度结果上存在较大误差。为提高台风强度监测精度, 在反演过程中采用大风地球物理模型NN-T-GMF代替QSCAT-1模型, 使台风强度监测结果精度提高。结果表明, QuikSCAT可以有效监测海上台风路径和强度发展, 为进一步推断台风的强度发展和移动趋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气象卫星资料在台风发生、发展、定位、估计强度、路径和降水预报研究中的应用。 实践表明,这种资料在日常台风分析和预报业务中非常重要,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1989—2018年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登陆的98场台风风暴潮数据,选取最小中心气压、最大风速、登陆时中心气压、登陆时风速、登陆时台风强度、登陆地点、登陆方向7个输入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构建预测台风风暴潮最大增水的模型,并用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将模型应用于未来年份台风风暴潮的预测,以2019年台风“利奇马”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利用Mike21软件模拟的验潮站最大增水构建验潮站最大增水预测模型,并应用于广东省港口站和北津站的最大增水预测,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力台网进行台风激发信号的源区定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台风监测能力,而且可从台风激发信号中区分出震前与震源有关的信号,促进地震预测研究。以2019年第18号台风米娜(MITAG)为研究对象,基于福建省重力台网观测的1 Hz采样的固体潮观测数据,利用噪声互相关函数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归一化噪声能量流方法分析数据质量和微震源区方位,使用SNR≥25的Rayleigh波互相关信号走时作为定位数据,进行台风4个时段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MITAG台风靠近中国大陆的过程中,定位区域能够覆盖台风中心所在位置;地震背景噪声能量辐射模型的微震垂直位移极值区域也和台风靠近中国大陆过程时段一致;通过人工剔除高速波群的互相关信号后,定位区域也能覆盖到转向远离大陆过程时段的台风轨迹。福建省重力台网对台风的追踪提供一类新的数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Typhoons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strong winds, heavy rain, storm surges and other disastrous events, and they are the most severe weather phenomena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Visualisation is a key technology for analysing and presenting climate simulations and observations together with related social and ecological data. Virtual globes are a logical platform for visualising such geospatial data via the Internet. To implement interactive visualisation of typhoon data within virtual globes, this study provides a 3D texture-mapping algorithm to render volume textures on a globe. In addition,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s proposed in which a hierarchical octree-based multiresolution data structure is implemented to organise the large volume dataset, and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dynamic interpolation approach is proposed to obtain a smooth effect. Finally, the structure is combined with a level of detail strategy to enable the rendering of dynamic volumetric data at an acceptable interactive frame rate. To demonstrate the capabilities of this framework, data for a simulated typhoon event were rendered in World Wind, an open-source virtual glob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strategies can result in an interactive visualisation performance that renders typhoon data on virtual globes.  相似文献   

18.
王敬泉  王凯 《测绘通报》2019,(12):142-146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对突发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分析需求迫切。微博由于其大数据特点为公众舆论和自然环境知识发现提供大量数据,将其与位置信息联系能给地理分析提供新的发现。通过用户发布的微博消息进行分析挖掘,为公众舆论监督提供帮助,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本文在微博数据帮助下进行了数据挖掘,在空间维度上分析了舆论传播模式,使用可视化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舆情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GPS研究电离层,具有其他探测技术所没有的全天候、高分辨率、大范围等优点.本文采用双频GPS数据提取区域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并结合全球电离层地理(GIM)数据,借助滑动四分位距法建立TEC背景值.研究了台风“莫兰蒂”对其经过区域及登陆地点电离层TEC的影响.分析表明,台风登陆厦门前一天,厦门地区电离层TEC发生了较强的正扰动,登陆后第二天,TEC发生了小尺度的负扰动;台风临近台湾岛前,东南沿海和台湾岛区域电离层出现了大范围的正异常扰动,其值为15~20 TECU,持续时间10 h.结合厦门和台湾岛的地形,推测此次TEC异常原因是由于台风所激发的声重力波传播到电离层高度,造成了电离层的异常扰动.   相似文献   

20.
陈明东 《测绘通报》2019,(1):93-96,137
可降水量(PWV)表征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本文利用福建省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系统(FJCORS)的GPS观测资料反演得到可降水量(GPS/PWV),通过与实测的高精度探空PWV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其相关系数达到0.98,与探空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偏差在1.10 mm以内,表明GPS/PWV资料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此基础上分析2018年第8号台风“玛莉亚”登陆福建前后的GPS/PWV变化特征及其与实际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期间水汽的时空动态传输过程,并与降水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