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录于日本远洋放射虫燧石中P/T界线附近的深海缺氧事件IsozakiY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发生于P/T之交,约95%的海洋生物消失。日本远洋放射虫燧石记录的P/T界线附近岩相变化证明,深水环境发生了异常海洋缺氧事件,并与生物绝灭有关。在日本中部侏...  相似文献   

2.
二叠纪-三叠纪(P-T)绝灭事件,通过对不列颠歌伦比亚东北部威尼斯顿湖盆地海相层序中,保存完好的沉积岩的元素和同位素有机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球化学方面的证实。岩石中干酷根的δ^13C值,在P-T界线上显示出突然的漂移,即从晚二叠世最晚斯的-29‰±1‰(PDB)到P-T界线之上约2m处一32.6‰的最小值,接着在P-T界线之上4m处恢复到二叠纪的δ^13C。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我们认  相似文献   

3.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为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  相似文献   

4.
华南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层序地层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训练  李世隆  王约 《地球学报》1997,18(1):98-105
本文把华南法门阶上部和杜内阶分为4个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Q0、SQ1、SQ2和SQ3。其中SQ0属斯图年阶(Strunian)(泥盆系最顶部),其余3个层序归杜内阶。这4个层序可以与欧美等地同期的层序进行对比,表明当时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沉积层序具有全球的一致性。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apraesulcata-S.sulcata界线一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顶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因此建议以Cystophrentis-Pseudouralina间隔带中最明显的一个海进面,即SQ1的海进体系域的底界作为华南浅海相区泥盆-石炭系界线。这条界线与泥盆-石炭纪之交海退事件层的顶界正好一致,大致相当于Pseudouralina组合带底部。  相似文献   

5.
李玉成 《地球化学》1999,28(4):351-358
在中国南方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碳酸盐岩的C同位素演化基础上,考察了长兴阶层型剖面的高分辨率C同全素旋回地层,发现长是有三个C同位素四级旋回,与吴家坪阶晚期的一个四级旋回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旋回。与这种缓慢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P/T界线上在1.5 ̄2.6万a左右的地球年时间中δ^13C突变为高负值,形成剧烈负异常,其中生物集群绝灭因素可能占2/3以上,变负幅变经5% ̄6%。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  相似文献   

6.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万春  李玉成 《地质论评》1999,45(4):368-374
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相似文献   

7.
碳氧同位素演化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儒峰  刘本培 《地球科学》1996,21(3):261-266
结合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分析,首次系统测定了马平组碳、氧同位素值,并对其演化规律与层序地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马平组内δ13C、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是-2.56‰~+3.89‰和-8.16‰~-6.02‰(PDB).准层序中δ13C值向上逐渐减小,海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内δ13C值则分别呈增加和减小的趋势,层序界面处δ13C、δ18O值均表现为负异常.控制层序地层内δ13C值规律性分布和演化的主要机制是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日本丹波地体Sasayama剖面和秩父地体Tenjinmaru剖面,获得了全岩硫化物的系统硫同位素资料。这两条剖面跨越P/T界线,以燧石为主、为连续远洋沉积层序。P/T界线以硅质页岩和黑色碳质泥岩组合为特征,黑色碳质泥岩外貌与世界广布的K/T界线粘土岩相似。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伊利诺斯盆地顿区新泽西帕里什井的岩芯,认识了上奥陶统马科基塔群的两个沉积旋回,两个旋回内的有机磷(Corg),总硫(TS)有机碳中^13C的含量(δ^13Corg)氢指数(HI)和氧指数(OI)有机质抽提物(EOM)各不相同。每个旋回下部为暗棕色至黑色纹层状页岩,Corg值(1.0-3.0%),HI值(500~1000mg烃/g总有机磷和EOM值(1500-2500ppm)均较高,负δ^1  相似文献   

10.
根据岩相序列、沉积、成岩作用特征,将吉林省大阳岔地区晚寒武世凤山期至早奥陶世冶里期层序地层分为6个三级层序,代表了6个三级海侵—海退旋回;与之相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3C值变化曲线出现5个低谷,其中凤山期至冶里早期泥晶灰岩δ13C值出现4次幅度较大的上升、下降飘移,而冶里中、晚期泥晶灰岩的δ13C值是在负值范围内波动。δ13C值低谷与层序界面和海退事件基本拟合。牙形类C.intermedius带下部海绿石质凝缩段是寒武纪末—奥陶纪初期最大海泛事件沉积,也是寒武纪与奥陶纪之交等时性的年代地层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11.
黄思静 《地球化学》1994,23(1):60-68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一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调整埋藏。晚二叠世长兴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一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南方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初碳酸盐岩的C 同位素演化基础上, 考察了长兴阶层型剖面的高分辨率C 同位素旋回地层,发现长兴阶有三个C 同位素四级旋回,与吴家坪阶晚期的一个四级旋回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旋回。与这种缓慢变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P/ T 界线上在1 .5 ~2.6 万a 左右的地球年时间中δ13 C 突变为高负值, 形成剧烈负异常, 其中生物集群绝灭因素可能占2/3 以上,变负幅度约5‰~6 ‰。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的原因可能与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引起的气体增加和缺氧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东南部悉尼盆地沉积层序中,放射性年龄测定和同位素地层学的新成果得出了没位置的P/T界线。在澳大利亚东南部,251Ma前的时间界线是植物群分异度和地方性种类突然减少,Glossopteris植物群绝灭的时代。早三叠世植物分异度低,以石松类和伏腊杉针叶树为主。  相似文献   

14.
奥陶纪末期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适应高精度地层对比的需要,特别是对相当于凝缩沉积的黑色笔石页岩相之间对比的需要,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岩石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共识别出3类层序界面:Ⅰ型界面、Ⅱ型界面和一个由δ(^13C)的变化曲线识别出来的位于Tangyagraptus typicus亚带之底的无沉积间断的层序界面。并据此将奥陶系五峰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而依据δ(Ce)的变化规律,又可以将上述2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Psq1-Psq5),从而提高了地层划分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在详细研究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候选剖面───中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层牙形石动物群序列基础上,自下而上识别出4个牙形石带:(1)ClarkinachangxingensisClarkinadeflecta带;(2)Isarcicellaparva带;(3)Isarcicellaisarcica带;(4)ClarkinacarinataClarkinaplanata带,并在第一带中划分出3个动物群,从下向上是:ClarkinachangzingensisClarkinadeflecta-Clarkinasubcarinata动物群,Hindeoduslatidentatus-Clarkinameishanensissp.nov.动物群和Hindeodustypicalis动物群,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石序列的建立、完善,对确立该剖面在全球二叠、三在系界线高精度对比中的标准地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黔南独山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贵州地质》2001,18(3):154-162
通过独山地区10余条剖面的追踪调查,分析了独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除河湖相沉积的丹林组外,可识别出31个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约1.29Ma,组成4个层序组;在出露较完整的晚泥盆世中可识别出195个副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为102.6ka。层序相当于Ⅲ级T-R旋回,受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更明显地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具有全球性对比的意义,副层序,相当于Ⅳ级T-R旋回,与米兰科维奇效应相关。通过生物组合、地质事件和层序地层的对比,下、中统界线应置于海平面明显下降,并且有古风化层的大河口组之上;中、上统界线应置于望地统组第一次最大海泛面,其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的界线应置于鸡泡组之下的风化壳,受地壳运动影响、发生于P.varcus带早中期的独山抬升可进行全球对比;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Cystophrentis-Psudouralina间隔带之中的汤粑沟组第一次最大海侵面,其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应置于生物绝灭与复苏的尧梭组四方坡段第一个层序界面。还探讨了该有关矿产矿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万安盆地地震剖面由上而下识别出T1、T2、T3、T3^1、T4、T5、Tg共7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层与钻井剖面资料,以T3、T5为界,由上而下将盆地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划分为I、Ⅱ、Ⅲ三个超层序。超层序Ⅲ由F(T5-Tg)层序组构成,为盆地初始发育阶段扭张构造应力产生的地堑内形成的层序,分布局限,其体系域展布特征不明。超层序Ⅱ由D(T3-T4),E(T4-T5)两个层序组组成,  相似文献   

18.
李红春  陈文寄 《地质论评》1998,44(5):456-463
对采自北京西山石花洞内的石笋进行了δ^18O,δ^13C和Mg/Sr分析,获得分辨率为25a的北京地区3000a认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以δ^18O和Dmg/Ca作为气候变化信息,证实石笋δ^C反映了古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当石笋δ^13C植增大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降低,气候变干热,当石笋δ^13C值减小时,表示C3/C4植物比值升高,气候变湿冷,同时,笔者也发现了北京元大都建立以来对森林  相似文献   

19.
晚麦斯特里希特阶-早达宁阶高分辨的海水^87Sr/^86Sr参考曲线是根据两个白垩纪-和三纪界线(K-T界线)(法国的Bidart和突尼斯的E1 Kef)剖面建立的。^87Sr/^86Sr比率曲线表明,在K-T界线前0.3 ̄0.4Ma和K-T界线处其值最大。第一个最大代表Deccan Traps火山活动主喷出期的开始。第二个最大值是一个快速的0.00006^87Sr/^86Sr变化,变化范围从K-  相似文献   

20.
桂林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末,海平面变化表现出高频率的特点,由此产生了5级旋回──PAC(punctuatedaggradationalcycles)。PAC是一种地层的幕式堆积方式,表现为间断加积的特点。本文讨论了桂林D/C界线层的PAC,并认为PAC中向上变浅之后出现的暴露面加上代表海水陡然加深的的页岩是短距离内不同相地层对比的极好标志,文中以额头村剖面新发现的可形刺:Pseudopolygnathusdentilineatus和Pseudopolygnathuscontraversus作为参照物,对额头村剖面和南边村剖面的PAC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浅水相D/C界线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