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国的地震工作真是一派莺歌燕舞的大好形势。在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高潮中,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人员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区的七·三级地震。在预报中又一次证明了土地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我省群测队伍迅速壮大,在使用土地电测震方面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近三年来,我们集中搞了些土地电试验。由于水平有限,试验还在进行。我  相似文献   

2.
最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不幸逝世,我们万分悲痛。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我校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开始搞地震测报工作,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地震部门的热情指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刻苦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真贯彻执行我国地震工作方针,积极开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人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学习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大好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土地电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作用,遵照毛主席关于“要认真总结经验”的教导,省地震局于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日到七日在运城召开了全省土地电技术经验交流会议。  相似文献   

4.
孕震体与非孕震体区别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0 前言30多年来,虽然中国学者已成功地或较为成功地预报了多次中强地震,但是,地震预报并没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因此,目前对大多数破坏性地震仍然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目前还没有认识到孕育发生地震的块体与非孕震块体的区别,如果能找到二者的区别,那么就可以认识孕育发生地震的充分而必要的前兆,这样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可以通过监测相应的前兆而进行预报了.科学的发展史证实,当对某个问题的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难的时候,如果换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往往能取得进展,有时甚至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可以说,在科学与…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三项重要指示,掀起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新高潮,在各个领域加强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的大好形势下,我台全体职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群众的热情支持下,于今年五月三十日此较成功地预报了大同矿务局红九矿四○四采区顶板塌陷。这次预报对于保护煤矿工人的安全和国家财产免遭损失,促进工业生产大干快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次预报成功,是我台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认真贯彻党的科研路线和地震工作方针的胜利。 我们台位于大同市西北上皇庄北东向口泉断裂带上,在西南8—40公里范围内,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大同煤矿采煤区。如何掌握煤矿顶板塌陷的规律,预报煤矿顶板塌陷,为工业生产服务,成为我们一项艰区而光荣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人民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在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人大提出的战斗任务鼓舞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继续普及、深入、持久地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省队于一九七五年三月一日至八日在太原召开了全省台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时间短,内容丰富,教育深刻。是讲路线讲团结的会议,是鼓干劲争上游的会议。 在这次会上,与会的同志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了马列和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部分论述和有关文章,学习了营口地震台的先进事迹和经验,讨论并通过了一九七四年的工作总结和一九七五年的工作计划,分析了当前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特色的地震分析预报科学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令人 《地震》2002,22(2):2-8
科学思路反映了科学家或科学家群体对所研究科学对象(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思维特征。中国特色的地震分析预报思路是中国地震学家的广泛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中国传统思想方式影响及现代非线性系统科学思想融合的结晶。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应该认真学习体会、继承并丰富之、发展之。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教授曾将地球科学的主要任务深刻而形象地概括为:资源、灾害、环境及认识地球.地幔对流的研究不仅在“认识地球”方面占有一席重要之地,而且在本质上与前三项有密切联系.例如,它为了解若干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成因等)提供物理背景与理论基础.因而可望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在目前阶段,就地幔对流  相似文献   

10.
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理论研究与地震工程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且它还将随着地震认识的深化和科学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地修改、完善。因此,文中就一些理论概念、设防要求、结构分析、抗震措施等问题阐释我们的体会和看法。明确指出,地震烈度的意义应依据应用的不同状况给出合理解释;将地震烈度附上概率的概念,不易于应用;抗震设防的目的在于减轻建筑物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地区抗震设防应以设防烈度为防范对象;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烈度应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基于弹性反应谱理论,在考虑抗震设防要求的计算分析中,引入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是合理的;重要性系数及结构系数都与地震发生概率无关;没有必要取多条地震时程曲线按所谓多遇地震下进行补充计算;地震作用的准确性有限,除结构计算分析外,采用适当抗震构造措施是必要的;超越设防烈度的地震是抗震设计的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震学——关于地震的科学——可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对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影响的研究以及对地震本质的研究。第一方面研究正在成功地发展着,并且在测定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能够帮助确定寻找有用矿物的方向。在研究地震本质方面,情况则相当差。我们对导致地震发生的过程本身迄今仍不太清楚,其原因在于:地震学的传统理论基础——连续介质力学  相似文献   

12.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由于现代地震仪器的诞生,地震学便获得新生,从此,不再是一门仅是描述性的科学,而转变为一门数学——物理学的科学。它使人类在本世纪对地球甚至月球的认识有了飞跃的发展。七十年代初,我国笔绘记录地震仪DD—1(短周期,T_1=1秒)及DK—1(中长周期,T_1=15秒)的诞生,在临震监视与速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它存在的一些弊  相似文献   

14.
强震孕育发生及其复发过程的定量研究对于预测预报地震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合理连续地计算地震孕育、同震破裂过程及其复发循环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强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为此,本文基于Newmark隐式时间积分法,根据模拟孕震-同震循环过程的特殊要求,发展了一种新的有限单元计算方法.新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在不改变时间...  相似文献   

15.
深地震测深是地球科学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壳深部探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含有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信息的地震记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批有关地壳结构的有意义的结果,大大地加深了对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的认识,并且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演化、成矿规律以及地震成因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对地  相似文献   

16.
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在展览大厅里,一组触目惊心的唐山劫难照片映入眼帘,令观者驻足.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地区地裂山崩,墙倒屋塌,数秒之中,百年唐山夷为墟土,24万余居民殁于瓦砾,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这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400颗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释放能量总和,它惊动了我国1/3国土面积上的居民.人们会问: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作出正确预报?国家地震局的科研人员说,人类目前还未能科学地认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规律.7级以上的地震,世界上每年平均仅10几次,大部分发生在海沟或人烟稀少地区.同时,不同构造环境下发生的地  相似文献   

17.
我们张兰中学地震测报小组从一九七一年九月份成立以来,坚持以批林整风为纲,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积极开展地震测报科学实验。两年多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了一些对于地震的初步认识,较成功地测报了几次地震,在地震测报工作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三大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8.
唐山地震10周年之际,人们不仅议起以往劫难,更加关注今后的命运,希望了解我国目前地震科研及预报达到了什么水平.记者请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向本报发表谈话.安启元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解放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15次,其中7级以上强烈地震46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对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早在1956年就把地震预报研究列入了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了地震预报及研究.他说,唐山地震之前,我国曾较好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可是,却没能对唐山地震作出预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没有从科学上认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预报方法是经  相似文献   

19.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20.
活动构造研究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顒  陈棋福  李娟 《中国地震》2001,17(2):103-109
对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活动构造运动的了解至今还不多,但它是认识诸多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基础。近10年来,国内外许多科学计划都与活动构造研究密切相关。本文简要回顾了开展活动构造研究的背景,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对地观测和数字化地震等新技术为活动构造研究提供了机遇,但加强分析,建立新的理论框架,仍然是研究活动构造,特别是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