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中国大陆地壳运动GPS的观测结果,初步估计了沿四川龙门山断层带西北-东南两侧断层间东南向的聚敛率,并与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的Ms8.0级特大地震触发产生的沿龙门山断层带的水平向破裂位移的相应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证实,如同2004年苏门答腊-安达曼岛地震引起的地壳破裂滑行位移与板块间的聚敛率的关系一样,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近300km长的龙门山断层破裂位移分布与断层间的聚敛率大小密切相关。根据在龙门山断裂带沿带区域断层间每年几毫米量级的聚敛率结果和汶川Ms8.0级地震引起的逆冲位移观测结果,可估计得到龙门山断层带断层间聚敛应力的累积时间约为数百年至近千年,这个时间尺度与区域性特大地震发生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认为局地气象异常与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前后有没有气象异常呢?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1988—2007年20年间局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基准,通过构建气象异常指数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前后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降水强度和日平均气压等5项气象要素指标的异常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前2个月的时间内有异常状况出现,并且其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在地震过后这些异常并未立即消失;从5项气象要素异常空间分异来看,汶川是气象异常的中心地带,表征了汶川地震与局地气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尽管气象异常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必然前兆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出现在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再次给我们一个提示,即气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认为局地气象异常与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那么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前后有没有气象异常呢?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1988~2007年20年间局地气象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基准,通过构建气象异常指数对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前后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降水强度和日平均气压等5项气象要素指标的异常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前2个月的时间内有异常状况出现,并且其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在地震过后这些异常并未立即消失;从5项气象要素异常空间分异来看,汶川是气象异常的中心地带,表征了汶川地震与局地气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尽管气象异常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必然前兆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出现在汶川特大地震前后的气象异常再次给我们一个提示,即气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台湾花莲地区本世纪以来 7级以上地震的可公度性 ,并指出1 999年 9月 2 1日地震发生的必然性 ,同时也分析了这次地震时的天体位置及引潮力特征。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上两个世纪发生在淮河的洪水事件的可公度性,根据其可公度值及其黄金分割点指出1991年与2003年淮河洪水的不可避免,最后讨论了可公度性的局限及淮河洪水可公度值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2008~2009年云台等高仪时纬残差的异常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8~2009年间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资料的残差值的变化,讨论了残差异常变化与此期间云南天文台周围发生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8月30日攀枝花6.1级地震以及12月26日昆明4.3级地震的可能的关系,并讨论了与该研究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位处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抚仙湖周边地区是云南省潜在的强震危险区之一.该地区不仅历史上发生过5级(Ⅵ度)以上破坏性地震,而且曾多次受到相邻地区≥6级地震的波及.从地震地质构造分析和近年地震活动特征来看,抚仙湖及周边地区仍是未来7~7.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因此,按照<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玉溪市防震减灾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建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对在该区域老鹰地一带筹建的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和天文观测设施所在地,按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研究光学天文时纬残差异常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介绍了光学天文时纬残差震前异常的发现和在地震预测中的研究实践,以及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的时纬残差异常变化与其周邻强震的对应关系,最后以讨论的形式给出了这种关联的可能的地球物理机制,目前在地震预测中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途径。重要的是,2010年以来的预测实践进一步表明,利用光学天文时纬残差的同步异常提供地震预测信息,既没有虚报,也没有漏报。这就说明,它是完全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投入地震预测实践中,值得更多重视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地震的发生是应力释放的必然产物,但应力在何时释放,这可能是多种偶然因素的综合结果。在地震条件已具备的条件下,外天体相对于震区的某些特定位置所产生的引力作用,很可能是这诸偶然因素之一。本文谨依这种考虑,就云南省1970年以来Ms>6.0的地震与太阳系内天体的一些特殊位置(简称天象)的关系作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空间探测器对X射线天体源的有效观测时间主要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制约,制约有效观测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避免角、地球对源的遮挡及南大西洋异常区等。然而卫星处于一些高粒子本底区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区及视场指向接近地球时,本底水平很高而且难以确定,这些时间的数据也难以使用。利用orbitTools函数库预测轨道,HEAsoft的attitude函数库计算空间环境变量,利用这些空间环境变量对源的观测时间进行估计,并通过与实际观测比较,证明本方法估计的观测时间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GRACE重力计划在揭示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月成功发射的美德合作卫星重力计划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Experiment),即将提供空间分辨率约为200 km而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的时变地球重力场模型序列。GRACE计划的星座由两颗相距约220 km,高度保持为300-500 km、倾角保持约90°的近极轨卫星组成。由于采用星载GPS和非保守力加速度计等高精度定轨技术,以及高精度的星一星跟踪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在几百公里和更大空间尺度上, GRACE重力场的精度大大超过此前的卫星重力计划。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将对固体地球物理、海洋物理、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等应用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其设计寿命只有5 yr,但研究表明GRACE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北极冰长期时间尺度的变化,并进而研究极冰融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对海平面长期变化的影响。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利用GRACE重力场反演的质量重新分布足以揭示平均小于1 cm的地表水变化,或小于1 mbar。的海底压强变化。除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外,这些变化对了解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介绍GRACE重力场揭示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为理解其地球物理应用提供必需的准备;同时针对我国大陆和沿海地区的地球物理应用提出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地球自转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986年2月4日3B/X3.0大耀斑及2月6日3B/X1.7大耀斑事件的日地总体效应。2月4日耀斑是第21周第169次X级x射线耀斑,第15个X3级耀斑,引起的质子事件是第21周第57个,>10MeV积分流量为130粒子/厘米~2.秒.球面度,粒子流产生的磁暴是19周1960年11月13日磁暴(Ap=280)以来最大的一个(Ap=202),也是1932年以来第9个大磁暴。 本文从太阳活动区演化、光学耀斑、X射线耀斑、黑子面积、X射线流量变化、太阳质子、电子、α粒子能谱、卫星高空地磁场记录、中子堆吸收、太阳风、宇宙线及地磁、电离层资料等参数,用计算机和数字化仪将这些参量画在同一时间尺度坐标上,得到太阳耀斑的光辐射和粒子辐射效应及其瞬时和滞后效应的时间序列,并作分析研究。 选择高纬南极中国长城站地磁台,低纬Honolulu台,中纬Kakioka台,北京台,Bonlder台和接近北极的Barrow台等6个地磁台磁暴急始及磁暴期间的地磁场D.H.Z.各分量形态和幅度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地磁A_p、D_(st)指数作了分析。 进一步对大事件磁暴空间环境引起的卫星异常如卫星充放电异常ESD发生在1986年2月8日、12日、以及SEU卫星异常发生在2月5日的资料作了分析。 同时,北大西洋高频无线电传播在磁暴主相后严重衰减,美国电力公司报导电压下降3%的短期效应,高频接收减低,另  相似文献   

14.
天籁实验抛物柱面天线阵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大面积天区的射电巡天观测,完成对大尺度结构的精确测量和对暗能量的探测,需要设计可安装大量馈源单元的大规模射电干涉阵列天线。抛物柱面的结构形式能较好满足工作需求,对抛物柱面天线阵进行了结构的选型设计。基于有限元方法及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用于暗能量射电探测的抛物柱面天线阵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在重力、冰雪和风力等载荷作用时反射面的变形情况。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用于暗能量射电探测的天线结构在各种工况下反射面变形量较小,能满足各项设计技术指标要求,从而验证了天线阵结构的合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在太阳活动与地震活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在周期性太阳活动的调控下,地震活动也显示出与太阳活动相关的周期性变化。云南22年的地震周期在20世纪形成了4个大震活跃期和4个相对平静期。根据地震活动和太阳活动的若干相关规律,对云南地区在本世纪第1次大震活跃期的到来作了趋势性预测:云南在本世纪第1次大震活跃期的第1个大震(M=7.0左右)将于2012年到来,那时正是太阳活动第24周下降段的开始,离上次大震活跃期的最后一个大震(丽江,M=7.0,1996年)恰好是16年。在该大震活跃期里,还将发生若干个M=7.0左右的大震和一些较小的地震,其大震爆发的时间将遵循Tx=(Tn-Tn-1)1/2(a年)的非线性经验规律发生。  相似文献   

16.
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1]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的4个M≥6.7级强震活跃期有3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80%。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11年的准周期,据此,作者利用20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4组11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2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我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并可能持续活动至2015年,该期间将有较多M≥6.7级地震发生,将构成云南又一个地震重灾期。文中还对强震首发地点作了预测估计。  相似文献   

17.
利用GRACE 数据监测中亚地区陆地水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10 yr 间的GRACE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重力场恢复与气候实验重力卫星数据,辅以 TRMM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CMAP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s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量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及诸多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手段,分析了121个月内研究区陆地水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⑴自东向西研究区陆地水储量变化程度由微弱逐步变化为非常剧烈;⑵巴尔喀什湖域外流区、鄂毕河流域以及部分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的陆地水储量持续增长趋势显著;⑶锡尔河流域、阿姆河流域的交界处、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和里海西南海岸交界范围内,陆地水储量呈现了急剧降低的趋势;⑷降水量、蒸散发、地表植被的覆盖变化、地形因素等自然因素均对陆地水储量产生影响作用;⑸陆地水储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降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同步卫星进行中日双向时间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同步是高精度授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利用同步卫星进行双向时间传递可最大限度地消除路径因素对时间同步的影响,并且可准确,适时地得到高精度的比对结果。国际计量局(BIPM)为改善世界范围内时间同步,提出了全球双向卫星时间传递(TWSTT)计划。由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CSAO)和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GRL)所进行的双向卫星时间传递经过一年的工作,已经得到了较好结果,进一步的分析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和潮汐参数对地幔滞弹性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最新的潮汐和地球自转变化在M2、Mf、Mm、Chandler摆动和18.6年频率上的实测值与两种滞弹模型预测的理论值的比较,分析地幔滞弹性在不同频率上的响应,空间测地结果被用来约束理论和滞弹模型,结果表明,Zschau的理论模型可以解释从地震频对18.6年频率的滞弹勒夫数的预测振幅。本文还依据滞弹模型和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确定的海潮模型,给出顺及地幔滞弹性和非平衡海潮效应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的4个M≥6.7级强震活跃期有3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80%。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11年的准周期,据此,作者利用20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4组11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2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我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并可能持续活动至2015年,该期间将有较多M≥6.7级地震发生,将构成云南又一个地震重灾期。文中还对强震首发地点作了预测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