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矿山区域水环境特征,采场、废石堆、尾矿库等水环境状况,研究了矿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环境的演化趋势,提出了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牛文鹏  高俊  郝名利  杨敏  吴丹 《地下水》2022,(5):250-253
以广佛环线西环段城轨线路工程为例,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降低植被覆盖率,破坏原有生态防护体系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隐患问题。基于对该工程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具体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时段内预测可能产生的土壤流失总量为31 428 t,其中施工期29 507 t,自然恢复期1 921 t,施工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桥涵及站场工程区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将工程建设期间水土流失降到最低,应分区采取防治措施,将主体工程区划分为8个一级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分区实际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防治对策。从同步布设的20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监测结果看,工程建设区内各项防治指标均可达到或超过方案确定的目标值,防治措施实施后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大冶铁矿历史悠久 ,是武钢的主要矿石原料基地 ,目前的生产能力为每年 44 0万 t,长期的矿产开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也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尾矿库、废石场和采空区占用和破坏土地超过 3333333m2 ,矿区周围的水和土壤被污染。要改善生态环境 ,缓解矿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追求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复垦迫在眉睫。针对尖山废石场现状及复垦适宜性等问题 ,在野外调研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对废石场的农业复垦进行了规划和技术、经济评价 ,并提出了采用淤泥覆土的观点。同时对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在资金、人力、工程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2016,(2)
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在于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及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数量、危害等做出预测评价,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和各单项防治措施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G105京澳线山东高唐至茌平段改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扰动地表面积等,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征,阐述了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时段和数量,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5)
渭北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人文环境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铜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为例,结合项目区水土保持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和影响因素状况,依据基本的实施原则,对项目区水土流失区域进行防治责任区划分,针对主体工程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弃土(渣)场防治区和临时工程防治区这4个区,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防治水土流失、蓄水保土、坡面防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3)
项目开发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辽宁昌图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厂房建设项目区域实际情况,预测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结论认为,因其占地面积较大,工程施工土石方量较大,建构筑物区新增水土流失量较大,如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将产生一定的流失;可通过采取表土剥离、撒播草籽、表土防护等措施加以防护,降低施工影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范围。  相似文献   

7.
矿山工程的特点:①建设项目分散;②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③各功能区对地质环境的要求及破坏程度差异较大。针对矿山分项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指导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河南某地石灰岩矿山为例,着重介绍矿山分项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基本思路、分析方法及防治对策。在查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基础上,结合采矿工程破坏性强、爆破材料仓库对环境要求高等分项工程的特点,以表格的形式分别对矿山工业广场、采矿场、碎石车间、爆破材料库、矿石库、废石场等分项工程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和期望价值损失率对分项工程建设场地的危险性及适宜性进行评估,并分类、分项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以分项工程为研究单元的矿山地质灾害逐项分析预测模式,所得结论与建议,便于矿山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人员对地质灾害评估成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梁军 《地下水》2022,(3):248-250+263
为确保吉音水利枢纽工程新建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最大限度降低该工程对地区水土破坏程度,现对项目区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通过调研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开展情况,将项目所建设和影响地域分为8个分区,对这些分区按照工程建设时段采用预测法和类比工程法进行了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表明: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总量为70 566 t,其中新增的水土流失量约为51 775 t,从分区看,以道路区和弃渣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从时段看,施工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水保措施应该集中在施工期的道路区和弃渣场区。  相似文献   

9.
矿山工程的特点:①建设项目分散;②地质环境条件相对复杂;③各功能区对地质环境的要求及破坏程度差异较大。针对矿山分项工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指导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河南某地石灰岩矿山为例,着重介绍矿山分项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基本思路、分析方法及防治对策。在查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基础上,结合采矿工程破坏性强、爆破材料仓库对环境要求高等分项工程的特点,以表格的形式分别对矿山工业广场、采矿场、碎石车间、爆破材料库、矿石库、废石场等分项工程引发、加剧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对象、危害程度和期望价值损失率对分项工程建设场地的危险性及适宜性进行评估,并分类、分项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践证明,以分项工程为研究单元的矿山地质灾害逐项分析预测模式,所得结论与建议,便于矿山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人员对地质灾害评估成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为消除或减少尾矿库的安全风险,重要措施就是降低尾矿库坝体内的浸润线,而排渗工程技术方法是其主要手段。本文结合部分岩土工程技术在尾矿库排渗工程中的运用,并通过多项工程实践,系统讨论与总结尾矿库排渗工程技术方法中的盲沟排渗法、水平孔排渗法、辐射井排渗法、井点管抽水法、其它联合排渗措施的原理特点、施工方法与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1.
云南露天磷矿开采的采场、排土场,尾矿库、矿山工业场地和矿山道路等不但造成了土地的破坏,而且还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生的高危险区。对此需加强工程监测,同时采取土壤重构、植被重建、配套道路及灌溉工程建设等,对这些损毁的土地进行土地复垦。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梨树沟煤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树沟煤矿历经多个开采阶段,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及大量的废石堆,并引发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等多种地质灾害,耕地、植被、水环境及大气环境等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采用物探、钻探等多重技术圈定采空区,实地调查桥梁、道路破损程度,针对桥梁、道路、采空区、废石堆等采取钻孔回填、灌注加固、搬运平整等不同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分别就坍陷坑、采空区、道路、废石堆复垦及水环境保护和花园式绿化提出不同的施工方案及技术要求,对该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标准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某锡多金属矿尾矿库周边深层、浅层地下水质量状况,研究地下水污染特征,为同类尾矿库地下水污染防治及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及选矿废水下渗等导致锡多金属矿尾矿库下游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尚未污染下游深层地下水。尾矿库上、下游同一位置深层地下水水质优于浅层地下水水质。地下水水平迁移能力强于垂向迁移,下层浅层地下水铅、砷超标应引起重视,应在尾矿库四周进行防渗处理,遏制尾矿库下游浅层地下水水质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1,(5)
陇东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之间关系,并对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和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认为:陇东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崩塌、滑坡、泥流是一种互为因果、互为促进、互相转化的关系,陇东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区也是区域地质灾害的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治理效果较为明显。同时,针对治理中存在的水土保持和地质灾害治理监管缺失、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设计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治理工程缺少生态化理念等问题,提出应统筹规划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因地制宜,继续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并充分利用生态化治理新技术,做到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助力区域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以期对治理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显贵 《地下水》2010,32(5):136-137
林口水库在施工期,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全面的水土保持规划,并对渣场、石料场,采取拦渣、护坡和排水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施工区各类用地,采取了植物治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防治了施工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试论尾矿库安全监测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库作为矿山生产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矿山的重大危险源和环境污染源。近年来,国内外尾矿库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但使企业经济蒙受损失,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与和谐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尾矿库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论述了尾矿库的安全现状及其危害性,列举了国内外重特大尾矿库溃坝灾害的案例并对典型案例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说明了国内目前采用的几种尾矿库安全监测方法的原理、成效及其局限性,指出了实时全天候监测技术的必要性、特点以及所要面临的技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渗流破坏是影响尾矿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尾矿库工程的渗流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某尾矿库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得到了该工程的基本状况,应用ANSYS软件对其副坝的渗流场、超孔隙水压力和渗透破坏情况进行模拟和分析。认为该尾矿库工程存在滑塌、尾矿砂液化及流土渗流破坏的可能,应该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并针对该尾矿库工程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各种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使项目占地区域内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9%,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7%,土壤流失控制比大于1.0,拦渣率达到98%,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7%,林草覆盖率达到30%。项目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等多种方法,把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只要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不大,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了解某尾矿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其渗漏原因,评价其现有的防治措施效果,并提出采用可渗透反应墙(PRB)进一步处理尾矿库渗漏水的思路,为尾矿库渗漏水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5,(6)
锦州市宝地·太阳广场建设项目位于锦州市城区古塔区境内,属于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对项目所在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需用采取有效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完善防治体系,有效控制因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将项目建设对水土资源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工程能够安全地运行,并且能够绿化、美好生态环境,恢复和改善因工程建设所造成的占压、挖损、扰动的土地和植被,最大程度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工程建设区和周边区域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