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从当前天文观测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入手 ,提出远程控制观测是解决目前观测所遇到的困扰的好方法 ,并介绍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太阳射电组的 1 0m口径抛物面天线的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本文着重讨论了远程控制的实施方案 ,包括天线当前的性能测试、如何安全地做到远程通信、前端控制 (即现场控制 )等问题 ,把TCP/IP协议族原理和Client/Server原理与模糊逻辑控制思想相结合 ,对 1 0m口径天线实施自动控制 ,并开发了用于现场控制、远程控制的网络控制软件。  相似文献   

2.
共生星     
本文介绍了自本世纪初发现共生星以来共生星研究的历史。着重讨论了当前在光学、紫外、红外和射电各波段的观测所取得的结果。介绍了目前关于共生星的模型和演化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天文选址是天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野外无人环境下,如何最大程度地确保望远镜正常工作是当前天文选址的迫切需求。实现了一套可以应用于野外天文定点选址情况下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电源开关控制的电源控制系统,并可以根据需要实现视频图像的采集与现场状态监控。系统采用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的S3C2440处理器为核心的ARM9开发,内嵌Linux操作系统,采用RS485总线与电源开关电路控制模块通信;通过OV9655的COMS摄像头采集视频。系统基于B/S构架,直接使用浏览器进行远程控制与监控,实现远程设备供电、断电复位、紧急情况强切,远端现场状态监控。此外,系统在自主望远镜维护上也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望远镜自主控制是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主流的自主控制系统中,开源的远程望远镜控制系统第2版具备模块化和即插即用的设计理念,且具有快速响应能力和稳定工作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天文望远镜自主控制系统。由于远程望远镜控制系统第2版基于Linux平台,主要基于命令行界面(Command-Line Interface,CLI)进行远程访问控制,所以对观测人员的要求比较高。深入分析远程望远镜控制系统第2版,对JS对象标记应用程序编程接口(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JSONAPI)进行适度改造,以JS对象标记(Java Script Object Notation,JSON)为数据传输格式,以移动终端的微信应用作为载体,跨越不同平台对天文望远镜控制系统进行数据访问和功能调用。利用微信小程序,将控制系统移植到微信小程序中,使天文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利用移动终端在微信平台上远程控制天文望远镜和实时监控天文望远镜自主控制系统的状态。采用该模式,可扩展到天文公共对象模型(Astronomy Common Object Model,ASCOM)等其他自主控制架构,从而实现一个通用的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终端远程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SR-620通用计数器的功能和它的远程工作模式,分析了该计数器的远程控制部分,给出了应用ActiveX控件通过串口来实现对该计数器的远程控制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讨论了调试串口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结合测量时延的实践给出了程序运行的实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10 米口径的太阳射电望远镜天线的远程控制系统中局域网控制和通过电话线控制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7.
利用怀柔三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对太阳进行多层次同步观测可以同时获得日面不同层次的活动图像,这对于更好的理解太阳物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怀柔三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开发了在局域网内能够对三通道CCD进行同步观测的远程终端观测系统,并通过此系统实现了怀柔基地三通道望远镜和小磁场望远镜的协同观测.系统设计采用vc.net集成开发环境,使用TCP/IP协议,通过套接字网络编程,对三通道太阳望远镜的三个CCD进行同步远程控制,目前系统已经在局域网内实现了图像数据和相机控制命令的传输等远程观测功能,大大降低了观测成本,并取得了初步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紫台30公分红外望远镜(BIT)地面观测所使用的软件系统。该软件是在BIT地面修复过程中以地面观测为使用目的而开发的。软件用于望远镜指向等系统参数显示和星场照相机控制显示,并预置了软件接口,可进一步实现对望远镜指向的计算机控制。软件已在BIT地面实验观测中使用,运行可靠,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利用光电等高仪和中星仪联合工作绝对测定恒星位置问题,并对我国即将实施的基本星表观测所应采取的方案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云南天文台10 m太阳射电望远镜800~975 MHz模拟接收机的研制。接收系统采用射频-中频两级放大+远程控制步进衰减器模式,能方便地通过远程界面控制射频或中频链路的增益倍数,使得整个接收机动态范围在-35 dB-+25 dB。这样的设计防止在该频段强RFI信号造成的接收机饱和,并且获得了大动态范围,能够满足强射电爆发的要求,弥补了10 m射电望远镜的缺省频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从碳星的光谱和可变特性出发,讨论了确定其有效温度的几种可能的方法,并将过去的一些结果与我们的观测所导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通过网络进行天文望远镜控制的技术,及通过嵌入式Internet对现场总线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的可行性,本实验以嵌入式Internet开发板TINI为平台,通过一组应用程序的开发,实现了对一台配备有伺服控制系统的小型业余天文望远镜的远程控制和状态监视。  相似文献   

13.
光学观测表明,致密星系群SCGG 223中成员星系的速度弥散高达1106km/s,并且 整个星系群处于平衡状态.星系群的数值模拟也显示, SCGG 223是维里化的.这些光学 波段上的研究结果暗示, SCGG 223可能具有星系团量级的大引力质量,其星系际气体则 很可能处在极高温的状态.为了证实这些推测,作者在 1999年 2月利用 ASCA卫星对 SCGG 223进行了 X射线观测.通过光谱分析,获得了它的气体温度和 0.5~10 keV波段 上的光度分别为kT=1.4_(-0.4)~(+.6): keV和9.85_(-2.04)~(6.11)× 1036J S-1.与光学观测所作出的预计相 反,这些数值显示 SCGG 223是一个正常的低温星系群.由于 SCGG 223在 0.5~10 keV 波段上很暗,无法从ASCA获得的X射线表面亮度分布推算其总引力质量,因此,尚不 能直接判断它的质量是否真的像光学维里质量那样大.  相似文献   

14.
紫台口径40cm(F/7 .5) 双筒天体照相仪,一镜筒改用CCD 接收器。本文设计了双分离透镜改正镜,符合CCD 的光谱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成象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同位素丰度比^12C/^13C与恒星演化及其核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中在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中同位素丰度比^12C/^13C的毫米波及光学观测取得了一些结果,同位素丰度比^12C/^13C在研究恒星演化及其核过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银河系中的^12C/^13C随银心距DGC呈梯度分布,附近河外星系中明显较高的^12C/^13C表明银河系中心处于一个较为宁静的物理相,恒星中不同的^12C/^13C值则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演化阶段,进一步高精度,大样本的观测将有助于人们  相似文献   

16.
一.能探测到总星系的边缘吗? 通常把我们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称为总星系(Metagalaxy)。也有人认为,总星系是一个比星系更高一级的天体层次,它的尺度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观测所及的宇宙部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们已观测到了不少遥远的天体。例如,一个红移值z=5.64的天体就意味着我们见到了122.8亿年以前古老宇宙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上海天文台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文组合作用6米射电望远镜在6cm波段上对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观测所取得的结果。给出了局部源的流量、一维半功率角径、平均亮温度、部分局部源高度以及太阳射电半径等参数。  相似文献   

18.
天文选址相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天文选址用CCD相机的开发研制.系统探测器选用具有累进扫描模式的ICX098ALCCD芯片,采用相关双采样信号读出电路、USB通讯接口实现数据与命令的传输.对系统工作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测试:12℃条件下暗流约为52adu/see,系统增益(system gain)为2.2e/adu,读出噪声(readout noise)为30e.最后给出了在日本冈山天体物理观测所对大气宁静度的实测结果,该结果与冈山已有仪器测量值吻合.  相似文献   

19.
望远镜自主观测软件是自主控制天文望远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天文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开源的RTS2是目前非常流行的望远镜自主观测的软件系统,但RTS2中提供的Web控制仅是一个演示,功能相对简单,也不具备实时性。随着HTML5和WebSocket技术的发展,在深入分析RTS2源码的基础上,实现了RTS2服务器端的WebSocket支持,利用HTML5的WebSocket技术完成了一个望远镜实时监控Web终端系统原型,为远程控制与状态实时监控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平台,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简要地总结了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提出了一些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望未来新设备及理论发展可能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