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文章从断层的活动性,断块差异升降速度,地震历史记载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南昌地区地质稳定性是好的,为地震安全区,以断块差异升降为特点的新构造运动对城市建设不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表形变监测是城市安全防范的基础。本研究将D-InSAR技术应用于南昌市地表形变监测实践中,分析城市地铁修建对南昌市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D-InSAR技术在城市形变监测得出的结论与其他手段获得的形变特征相吻合,认为赣江河谷以西地区以抬升作用为主,赣江河谷以东地区以缓慢升降的振荡作用为主,古赣江河道具反复摆动和迁移总趋势,但D-InSAR技术可以获得更高精度的城市地表形变量,具更高效、可靠的数据信息和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优势,为城市形变监测和预测突变地质灾害等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新构造运动的表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根据新构造运动表象,分析研究了各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差异性升降运动速率不均匀、新构造运动强度空间上不均匀、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等特征;最后简单分析了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认为天水地区经历过3次大的夷平过程。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岩石圈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使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产生的新构造运动效应,认为本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和地形地貌均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其发育规模和特征均严格受新构造运动控制,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出版社内容介绍本书介绍了西起阿里地区札达县、葛尔县,东侧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北界为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南至国界的广大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成果。从遥感信息源、图像处理、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路线;从气候环境特征、地形地貌环境特征、植被类型及盖度、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环境特征;从断裂特征、地层与岩性、工程地质岩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内地质灾  相似文献   

6.
正科学出版社内容介绍本书介绍了西起阿里地区札达县、葛尔县,东侧以雅鲁藏布江为界,北界为雅鲁藏布江大断裂,南至国界的广大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成果。从遥感信息源、图像处理、地质灾害分类、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路线;从气候环境特征、地形地貌环境特征、植被类型及盖度、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区域环境特征;从断裂特征、地层与岩性、工程地质岩组、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区内地质灾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四川锦屏山地区区域地质概况、河流阶地、第四纪断层及老断层新活动、地震活动的研究,认为该地区自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由此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榻、泥石流等。  相似文献   

8.
四川甘孜地区位于川西高原,通过陆地卫星ETM遥感影像,调查了区内地貌、断裂构造、第四系、地质灾害等地质环境特征,并通过对区内地质环境进行初步分析与评估,为区内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地质环境概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军 《辽宁地质》1999,16(2):138-143
地质环境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土壤地质及灾害地质诸方面看,辽宁省地质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辽宁省地质环境的特点是深大断裂带发育,地震灾害频繁;矿产种类多且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贫乏;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辽东南地区、辽西地区、辽宁中部地区分别是泥石流和滑块、水土流失、地面变形等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土壤有十种类型,土地肥沃,适宜于农业、林业发展。地下水、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地震网络工程”2007~2010年GPS监测数据,获取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并进一步利用椭球面块体应变模型研究了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应变场特征,据此分析了其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盆地内地质灾害多发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现今地壳整体朝南东向运动,在盆地中部清徐—太谷区域表现出明显的拉张运动;晋中盆地现今地壳应变场整体以NW-SE向拉张为主,其中清徐—太谷、介休是应变高值区也是地震、地裂缝灾害多发区,最大主张应变量达1.8×10-6/a,且区域拉张应变方向与地裂缝呈近似垂直关系,进一步证实了晋中盆地地裂缝的强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1.
黄安徽 《福建地质》2008,27(2):224-229
为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提供可靠的信息是社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实际工作经历与掌握的资料,认为通过整合卫星遥感、地质、物化探、地震、地温、深部构造、区域变异、地壳升降等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达到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水患区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患危险性分区评价就是在查明区域环境地质背景的前提下,对水患灾害发生的规模、强度、频次,灾害活动的孕育条件、变化规律,以及成灾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经济特征,诸如人口、财产、工程建设活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防灾能力等进行调研,同时还必须对水患的危害范围、破坏程度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出全面而综合的评价。简言之,水患危险性分区评价就是分区对其危险性、易损性、破坏损失性、防灾工程效益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评价。据此,本文将鄱阳湖水患区划分为3个高风险区(南昌市区、九江市区及永安堤段高风险区)和5个一般风险区(赣江尾闾、抚河尾闾、修河尾闾、信江尾闾及饶河尾闾一般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江—大理地区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新构造保存较全。新构造运动造成了晚新生代及第四纪的地层普遍褶皱和断裂,表现出强烈性、差异性、振荡性、继承性和新生性等特征。同时,它又是十分重要的造貌运动,导致了高原面的形成与解体,奠定了该区现今地貌格局,对滇西北地区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现今的主要水系定型;使处于鼎盛时期(N-Q1)的古湖泊加速收缩;生态环境退化;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本区地质环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的发育,促使山地地质灾害进一步恶化,区域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杨建成 《甘肃地质》1996,5(2):91-95
王家山煤矿断层密集,地裂缝发育,采空塌陷严重,这三者构成严重的地质灾害链。地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使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从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新构造运动是动态的地质背景,黄土的特殊物理力学性质是静态的地质基础,人为的采空塌陷是地裂缝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藏东南鲁朗-通麦崩塌滑坡孕灾地质背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藏东南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最快的地区之一,其复杂的地质背景条件决定了该区工程地质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并孕育了多种地质灾害。利用测窗、节理裂隙分期配套等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遥感影像解译,分析总结了藏东南地区鲁朗至通麦不同区段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孕灾地质背景,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四段,分别为鲁朗-东久段、东久-拉月段、拉月-排龙段、排龙-通麦段,每一区段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孕灾地质条件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区段内崩滑地质灾害的性质、变形破坏模式、规模。相关成果可用于藏东南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和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地层的剥蚀厚度、断层断距,分析了古近纪以后两个最主要时期的构造运动特征,将构造演化与浅层油气藏地化指标、包裹体均一温度、同位素测年等结果相结合,分析了新构造运动对油气生成、运移路径、成藏期次及时间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东濮凹陷新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东营组、明化镇组沉积末,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伴有弱的伸展断裂;两次构造运动控制了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和浅层油藏的二次充注;深部生成的油气运移至浅层依次经过了NE向基底断裂、东营组砂体、新近系EW向断层,新近系油气分布主要受EW向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每年在汛期持续高水位的影响下,形成堤基管涌、崩岸、散浸等,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及收集有关资料,对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泥沙淤积与人类活动作用等。重点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地震灾害与地质环境安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野外应急调查、遥感解译、历史地质信息等资料,对“5.12”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做出了总体评估。划分了地震区地质灾害的类型,描述了地质灾害的典型实例。基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结合美国、日本减轻地震灾害的经验,讨论了地质环境与人类安全的关系。初步认为:地质安全是人类生存安全的最基本层面,其工作目标是探求地质环境安全和地质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工作任务是调查评价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区域的地质环境质量、容量,并判断地震、气象(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9.
因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我省地质灾害发育,加之近年来经济增长、城镇扩张、降雨增多等因素共同影响,地质灾害数量和经济损失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显得尤为必要。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固定经济投入下的总体收益函数,认为虽然青海省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效果较好,但是从整体看,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较低,未达到最佳收益点。因此,相关部门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随着经济增长适当调整防治投入,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质灾害损失,而且也保障社会其他效益。  相似文献   

20.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之一;在空间位置上关系密不可分,在主要活动断裂0~1 km范围内0.095处/km2、1~2 km范围内0.050/km2、2~5 km范围内0.029处/km2频发。在活动断裂沿线开展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亟待落实,可为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