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救我……救救我啊……”亲爱的朋友,您听到了吗,这不仅仅只是大自然的呼唤,更是大自然对人们的警告。自开辟鸿蒙至今,人类社会已登上一个又一个顶峰,人们早已成为世界的霸主。可是.在这光鲜的背后.人类对自然的榨取、掠夺和杀戮却愈演愈烈:大自然中的能源渐渐枯竭,我们仿佛可以看见她疲惫、憔悴的容颜。  相似文献   

2.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大自然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实体,也会像人一样受伤、枯弱、毁灭……1991年,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百余位学者在《国际地球记录保护宣言》中呼吁:“地球的过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人类自身的历史,现在是保护我们地质遗迹的时候了”。——献给第35个世界地球日。  相似文献   

3.
土地执法监察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之母,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资料,是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各项建设最基本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行业资讯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相似文献   

5.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山河锦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厚重。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雕铸了独特的地质地理景观,从雄奇峻拔的青藏高原到烟波浩渺的东中国海,大江长河如练,咆哮奔腾,阅尽神州大地:我们家园的沧桑变化,人间冷暖。会天我们有了可能和机会,开始圈点自“盘古开天”,人类从森林中走出来的这部恢宏历史,让我们感动的是大地母亲在供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无尽资源的同时,还给我们保留了这么多的装点“家园”的使我们产生灵感和思想升华的自然美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勤…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一个完美的星球。在悠远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它不断地完善着自己,同时又馈赠给人类品类繁多的丰富资源,保证了人类永续繁衍和精神境界的至善至美。奇石就是其中小小的一种。 何为奇石?从地质学角度看, 奇石经由沉积、结晶、变质、变 动、交代、凤化、溶蚀等多种多样 的自然神奇伟力的长久雕琢与点 染,才形成了今天石的奇形、奇 景、奇纹、奇彩。因此,任何一方 奇石,都是地质作用的完美记录。 人们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积极探索自然的奥秘,己不仅仅陶醉在奇石的“奇”这一方天地里,而是把它放在广大的宇宙空间,追问与对话…  相似文献   

7.
正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象征。我们知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人类已历经了由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三个阶段。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正朝着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无疑,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文明,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依靠自然,向大自然攫取生活生产资料,并在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所不同的是,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向大自然攫取,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2014,(5):11-13
正如果您历览过泰山、黄山等大山,抑或是到过云南石林、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等景处,您一定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雕刻的美景折服。是的,这就是地质公园的魅力。所谓地质公园,就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毫无疑问,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历史留给今人的处世考验——或是珍贵的记  相似文献   

9.
精彩点映     
时值隆冬,又临岁末,一场大雪将大地盖得严严实实,习惯了“暖冬”的人们,算是领略了冷的滋味。岁目有序,四季勇替,是自然法则,破坏了这个法则就破坏了自然界,也就扰乱了我们的生存秩序。天下法理,为人行事也和大自然一样,必须遵循法则,如此社会才能无限发展,人类才能延续。这道理再浅显不过,但实行起来又何其难。 中国是资源短缺的国家,一边是资源形势严峻,一边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这种“二律悖反”到何时是了?矿产管理秩序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那就说明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矿产管理秩序混乱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背后则滋生着地方主义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毒瘤;乱采滥挖只富了个别人,损失的是国家,伤害的是人民,全面整治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已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克拉2气田作为 “西气东输”的主干气田,可以为东部源源不断地提供洁净能源。战斗在塔里木瀚海的勇士们必将名垂青史。 阜新是“以矿兴市”的单一经济城市,在矿产资源枯蝎时,如何避免走向没落井使她重新崛起,不仅责思量,同时也要做出艰苦的努力。从“地下”挖掘“乌金”到“地上”“点工成金”的转变,说到底是人的观...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所谓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非农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开放复杂演化巨系统,认识其空间复杂性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城市研究正呈现“从位置和场所向关联和流,从物质空间向城市网络空间”的转向。人类对城市的认识也从“空间是机器”转向“城市有机生命体”。分形是大自然的语言和地理学第四代语言,是挖掘城市空间自组织规律的有效工具,在揭示城市有机体复杂演化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分形城市研究以指标构建和实证分析为主,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内容上侧重几何分形,复杂城市网络视角下的结构分形研究薄弱。本文简要回顾了近30余年来分形城市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分形城市研究脉络:从城市形态的几何分形到城市结构与关联的网络分形,从静态分形特征到动态异速生长,并展望了分形城市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球是迄今所知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是人类共同的节日,是呼唤人们尊重地球、保护地球和善待地球的日子。今年,我国纪念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颗璀璨的行星,自然资源是地球母亲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在不断利用和消耗各种资源,然而,地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能力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否则,就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自工业革命以来相当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一直认为大自然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尔后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生态破坏等等,都与人类这种有失偏颇的认识有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的发展,人类给予地球的负载变得越来越沉重。如何善待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广西,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广西是人口大省(区),却是经济弱省(区)。作为欠发达地区,不仅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3年4月22日是第3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地球是人类的惟一家园,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繁衍于斯。地球不但负载着人类,在茫茫宇宙中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庇护所,还用她的资源养育着人类,如母亲哺育儿女一般。人类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天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生物圈最大的灾难是人类对森 林的砍伐。对人类的这种盲动,恩格斯 无不痛心和担忧地说:“美索不达米 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 民把森林根除,以求得耕地时,根本没 有想到他们这样做会把这些地方弄得这 样荒芜的状态,因为他们竟使这里积蓄 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都随着森林一同消灭 了。” “‘人类的生命出自森林。”人类黎 明的火把首先从森林中点燃,然后一路 开跑,经过几百万年到了今天。假如从 这一意义上说,森林是人类的诞生地, 是最初的家园、森林哺育了人类,也养 育了我们,人类有今天离不开森林。森 林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了大约五千余 种的实际用途,没有木材的日子我们怎 么过?但这还不是森林最本源的性质, 森林是大自然,或者说是地球最壮丽的 组成部分,人类的灵性和健康来源于森 林;没有了森林我们这个星球就将是一 片死寂;今天已富足的人类最需要的是 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和 幽雅而惬意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离 不开森林。森林隔住了风沙的进袭,保 护了耕地;这个巨大的“地球之肺”净 化和丰富了空气,促进了水循环,森 林……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还不是主要 的。森林的庄严和雄伟是人类产生灵感 领略美好事物的思想生发地,由于有了 森林的神秘才诞生了许许多多卓越的思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今天人们所用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都是由植物等腐烂变成的。由生物体到化成能源这一过程,大自然用了上亿年的时间,数百年来,它们一直是人类能源的主角。但是这些传统能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些资源将面临枯竭。同时,传统能源在使用和生产的过程中还会带来各种污染,如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能源短缺的大国,加紧开发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捕捞业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稳产高产,海水、淡水的增养殖业已引起当前国际上主要渔业国家的重视。现在已经从单纯的捕捞转入到一个科学地利用一切水域进行“栽培渔业”的增养殖时代,也就是如同陆地上远古时代由利用采捕天然野生动植物为食过渡到以种植农作物、进行畜牧业时代一样。  相似文献   

17.
《南方国土资源》2004,(4):39-39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被誉为“地球日”之父。海斯生长在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环境幽雅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念的是法律,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1969年威斯康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纳尔逊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演讲,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他就读的哈佛大学所在地——剑桥市举办这样一个演讲会。于是,他跑到首都华盛顿会见了纳尔逊。年轻的海斯向纳尔逊谈了自己的设…  相似文献   

18.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所有这些地质灾害现象,都成为困扰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杀手。在“4·22”地球日到来之际,我们再次关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梳理各种地质灾害类型及地质环境保护案例中,进行一次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科普之旅——  相似文献   

19.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4):F0004-F0004
自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地球日”以来,该活动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从此“地球日”也成为“世界地球日”,它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起加入了这项活动,每年的4月22日,国土资源部都要在全国开展“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交通事业的飞跃进步,极大地拉近了地球的空间距离,强化了世界各国、各地的依存度。偌大地球,现在被人们称之为“村”——地球村。地球日,自然就是地球村全体“村民”的共同节日了。之所以设这个节日,就是希望提醒全体“村民”,不管大国还是小国,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要牢记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做一个负责任的地球村居民。大家在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更要尊重和关注地球村居民的整体利益,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