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近30a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山东省东营市为研究区,利用1986、1992、1998、2004、2010、2016年六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利用光谱指数(MNDWI、NDVI)、目视解译、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构建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信息,分析研究区域近30a来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采用提出的层次分类判别方法提高了分类精度,6个时期的土地覆盖和湿地分类总体精度均高于85%;2)1986-2016的近30a间东营地区土地覆盖和湿地分布及面积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自然湿地退化现象严重,其中滩涂面积减少872.06 km~2,包括237.06 km~2转化为养殖池塘,114.79 km~2转化为盐田;沼泽湿地面积减少297.10 km~2,其中221.66 km~2转化为农田,河流面积基本变化不大。同时,盐田、养殖池塘、水库坑塘三类人工湿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25.11 km~2、402.71 km~2,423.51km~2,呈现显著增加态势。自然与人工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防止大辽河地区湿地生态功能减退,促进大辽河地区的河流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本研究以盘锦和营口地区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大辽河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模型计算出研究区域的敏感性等级及空间分布。评价结果表明,大辽河地区生态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性;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盘山县区以及盖州东南部分地区,土地面积为2 607.4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0.38%;高度敏感区占整个研究区域的大部分,覆盖了盘锦市、大洼县、营口市、大石桥市以及盖州市大部分地区,土地面积为5 975.5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9.62%。中度敏感区要适度开发,避免生态环境破坏;高度敏感区要恢复与保护原生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历史资料和Landsat TM卫星遥感图像,采用目视判读与实地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鸭绿江河口湿地1983年、1995年和2007年的格局变化,揭示了其结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983年至2007年间,鸭绿江口湿地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湿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自然湿地面积以4.16km2/年速度显著减少,而人工湿地面积以23.43km2/年速度大幅增加;湿地主要的增加来源是水稻田和养殖场,主要下降湿地类型为滩涂和芦苇;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是鸭绿江河口自然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导致湿地生物生存空间减少,湿地自身生态功能不断退化。  相似文献   

4.
2000~2010 年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莉  侯西勇 《海洋科学》2015,39(9):101-110
作为陆海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海岸带是地表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带,研究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省市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多时相海岸带土地利用制图,进而分析10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区域差异和海陆梯度、海陆格局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1)环渤海省市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人工湿地为主,2010年比例分别为36.09%、17.16%和15.72%,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差异明显。(2)2000~2005年、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 126.419 km2和3 092.39 km2,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人工湿地和滨海自然湿地,以及滨海自然湿地变为人工湿地是主导的变化过程,但不同行政单元及不同缓冲带之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3)2000~2005年、2005~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0.73%和1.06%,17个地市级行政单元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东营和天津较高,各缓冲带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为随时间不断增加,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下降。(4)2000~2010年,土地利用程度总体上不断升高,表明海岸带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除沧州和潍坊,其他区域土地利用程度随时间不断上升;各缓冲带土地利用程度均随时间不同程度增长,空间上则由海向陆波动上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分层分类和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黄河三角洲1986、1996、2009年3个时期Land-sat-TM数据进行了处理,提取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信息,分析了三角洲湿地20年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湿地变化整体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其中人工湿地比重不断增加,面积增加最多的是盐田湿地,减少最多的是滩涂湿地,土地盐碱化加重;采用分层提取湿地信息的方法精度达到90%,结果优于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相似文献   

6.
近20a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采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1985年和2005年广东省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海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减少了2 048 km2,占研究区内1985年农用地总面积的31.4%;(2)研究区内共围填海370 km2,其中粤东、粤西和...  相似文献   

7.
湿地资源在维护滨海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多源遥感影像,利用人为干扰度指数和“3S”技术等方法研究南流江三角洲湿地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湿地总面积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湿地总面积由2005年的77.33 km2增加到2019年的87.55 km2;(2)湿地变化速率最快的类型为滨海湿地,年变化率为 36.31%,其次为鱼塘池塘和水稻田,年变化率分别为3.40%和3.31%;(3)湿地的面积受河流水沙变化与管理政策的变化的影响较大;(4)人类对三角洲地区沿海湿地的干扰程度逐年增强,并逐渐向沿海地区发展。本研究对南流江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多项政策和工程的实施加剧了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研究采用遥感影像对滨海新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建筑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增长量分别为335.11kmz和202.42km2,植被与海洋面积分别消减了238.86km。和139.54km2,滩涂面积减少比例达60.50%。该结果可为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与天津滨海新区1:50,000地形图,进行相应数据处理,编制出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近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年间,滨海新区的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而绿地、湿地、滩涂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向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开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后五年变化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包括1.2万km2海岸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区.然而,近年来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不断流失,从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已经流失了3 950 km2,流失速率达65~91 km2/a,对沿岸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专家预测,到2050年湿地流失面积将达到1 8...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全国土地分类系统,基于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与天津滨海新区1∶50 000地形图,进行相应数据处理,编制出2000年、2005年、2010年三期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近10年来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经济、人口等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滨海新区的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显著,而绿地、湿地、滩涂等高生态价值的土地向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开发建设用地大幅度转化,后5年变化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73—2018年期间的6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覆盖分类信息,进而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分析近45年来盐城保护区核心区土地覆盖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1973—2018年期间,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由海到陆依次为海水、光滩、河流、米草、碱蓬、茅草、芦苇和养殖区。土地覆盖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光滩大面积减少,变化类型是光滩→碱蓬群落→米草群落,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地区。茅草群落自2008年消失,变化类型是茅草群落→芦苇群落→养殖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南和西北部地区。碱蓬群落明显减少,主要转变为芦苇和米草群落,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地区;西部靠近海堤的变化类型是碱蓬群落→芦苇群落,东部靠近光滩的变化类型是碱蓬群落→米草群落。养殖区大面积增加,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地区;芦苇群落明显增加,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结果分析认为,盐城滨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土地覆盖类型在近45年来变化显著,尤其是人工湿地养殖区的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这可能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应尽快改变滨海湿地保护区核心区的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盐沼是全球温带及亚热带地区的主要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以盐城沿海区域为例,利用近30 a来的6期遥感卫星图像,通过简单的植被覆盖指数(NDVI)粗提取和目视解译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盐沼的时空演变,并对引起这些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30 a来研究区盐沼面积呈大幅度先升后降又小幅度上升的趋势,至2015年盐沼面积减少了约18 km2;盐沼的空间位置不断向外扩张,最大扩张距离达到了5.5 km,盐沼的宽度也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盐沼植被类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景观指数表明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獐毛、碱蓬、芦苇大量减少,单一的互花米草覆盖湿地。对盐沼时空变化起到影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围垦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王靖雯  牛振国 《海洋学报》2017,39(5):149-160
潮间带是重要的滨海湿地类型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遥感技术已经成为滨海湿地监测的重要手段。针对潮间带遥感监测中存在时相限制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卫星过境时潮位信息,通过建立GIS模型,将利用遥感方法提取出的瞬时水边线校正至平均高、低潮线,改进了通过遥感数据恢复潮间带高程和范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多期Landsat TM以及OLI遥感数据,对盐城滨海潮间带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江苏盐城潮间带面积为809.27 km2,相比1995年减小了47%;(2)1995年以来盐城滨海潮间带面积总体呈减小了趋势,其中1995-2000年潮间带面积减小幅度最大,约为205.67 km2;(3)潮间带主要分布在盐城滨海南部晚庄港-新开港,占全部潮间带面积的66%;同时潮间带面积的减小也主要发生在这个区域,减小的潮间带面积占减小总面积的84%;(4)潮间带范围的变化受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海平面上升和滨海湿地的大量围垦,造成了潮间带的挤压效应,使得潮间带面积迅速减小,湿地围垦等人为因素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滨海湿地是雁鸭类的重要栖息地,然而高强度的海岸圈围工程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栖息地造成了显著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海岸圈围对雁鸭类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对水鸟保护和滨海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位于长江口的横沙东滩,于2003年启动了海岸圈围促淤工程,工程的实施导致湿地生境和水鸟种群都发生着快速变化。本研究分别对2013、2015、2016和2017年,横沙东滩雁鸭类种群和生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拟合回归分析了两者的相关关系,探讨海岸圈围后生境的快速变化对雁鸭类种群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海岸带圈围后水鸟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海岸圈围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变了滨海湿地的水鸟生境及种群特征。随着工程的推进,自然潮滩的盐沼湿地呈动态变化趋势;促淤区则随着泥沙的补给,新生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成陆区逐渐向淡水生态系统演替。伴随着生境的变化,雁鸭类种群逐渐从成陆区和自然潮滩向促淤区转移。2)不同生境类型影响雁鸭类种群数量特征的生境因子不同。未实施圈围的自然潮滩影响雁鸭类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海三棱藨草/藨草群落面积;正在实施圈围的促淤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挺水植物面积、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和无植被覆盖水域面积;已圈围的成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沉水植物面积。综上,雁鸭类偏向选择具有开阔水域、充足食物供给和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的生境类型。对于海岸圈围区域,若能合理利用圈围土地,保留部分区域为湿地,并根据水鸟的生境需求,适当营造水鸟适宜的栖息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圈围工程对水鸟的影响,实现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大沽河口湿地现状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988,1997和2005年3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胶州湾北部大沽河口地区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对比研究表明:该区域人工建筑物面积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7年以后加大了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力度,使耕地面积减少速度相对降低,而河口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主要转变为耕地和养殖池,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考虑到大沽河口经济和自然方面的特殊属性,提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河口湿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滨海湿地是雁鸭类水鸟的重要栖息地,然而高强度的海岸圈围工程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鸟类栖息地造成了显著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海岸圈围对雁鸭类水鸟种群及栖息地的影响,对水鸟保护和滨海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位于长江口的横沙东滩,于2003年启动了海岸圈围促淤工程,工程的实施导致湿地生境和水鸟种群都发生着快速变化。本研究分别对2013、2015、2016和2017年,横沙东滩雁鸭类水鸟种群和生境因子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拟合回归分析得到两者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探讨海岸圈围后生境的快速演替对雁鸭类水鸟种群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海岸带圈围后水鸟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对策。结果表明:1)海岸圈围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变了滨海湿地的水鸟生境及种群特征。随着工程的推进,自然潮滩的盐沼湿地呈动态变化趋势;促淤区则随着泥沙的补给,新生了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成陆区逐渐向淡水生态系统演替。伴随着生境的变化,雁鸭类水鸟种群逐渐从成陆区和自然潮滩向促淤区转移。2)不同生境类型影响雁鸭类种群数量特征的生境因子不同。未实施圈围的自然潮滩影响雁鸭类水鸟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海三棱藨草/藨草群落面积;正在实施圈围的促淤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挺水植物面积、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和无植被覆盖水域面积;已圈围的成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沉水植物面积。综上,雁鸭类水鸟偏向选择具有开阔水域、充足食物供给和相对较低植被盖度的生境类型。对于海岸圈围区域,若能合理利用圈围土地,保留部分区域为湿地,并根据水鸟的生境需求,适当营造水鸟适宜的栖息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圈围工程对水鸟的影响,实现滨海湿地水鸟栖息地保护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以2003年SPOT 5和2013年资源三号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开展了大沽河口湿地现状的遥感监测,分析了2003-2013年10 a间大沽河口湿地的变迁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研究区域湿地类型面积为8 876.80 hm2,占研究区域的65.45%,其中自然湿地占22.8%;2013年研究区域湿地面积为6 779.19 hm2,占研究区域的50%,其中自然湿地占19.4%;2)10 a间,大沽河口湿地面积减少了2 097.61 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446.72 hm2,人工湿地整体面积减少1 650.92 hm2;3)10 a间研究区域总体呈湿地类型向非湿地类型转化、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其中湿地类型向非湿地类型转化的面积为2 569.68 hm2,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面积为397.54 hm2.  相似文献   

19.
何爽  卢霞  张森  李珊  唐海童  郑薇  林辉  罗庆龄 《海洋科学》2020,44(12):44-53
针对传统分类方法易受到"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影响,致使河口湿地覆盖分类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以江苏省临洪河口湿地为研究区,选用哨兵Sentinel-2影像,经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图像裁剪等预处理后,构建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临洪河口湿地土地覆盖分类研究,并与传统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精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河口湿地土地覆盖分类的总精度为96.162 7%,Kappa系数为0.952 0;与传统BP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分类总精度相比,分别提高了7.359 7%、11.677 9%和6.042 4%;对应的Kappa系数也相应提高了0.090 8、0.118 0和0.074 8;有效解决了河口湿地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低的问题。遗传算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可实现河口湿地土地覆盖的高精度分类,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为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黄河口湿地地物类型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本文将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模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滨海湿地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开展了基于CHRIS高光谱影像的黄河口湿地芦苇、柽柳、碱蓬、大米草、潮滩和水体6种典型地物分类实验,整体分类精度为77.33%,Kappa 系数为 0.71,与经典的最大似然分类(MLC)方法相比较,整体分类精度提高1.6%,Kappa 系数提高0.02,尤其是芦苇、碱蓬、大米草和潮滩的分类精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