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第四系化石硅藻的指相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12个钻孔中的85个样品及已知环境的13个样品的化石硅藻群进行了分析,根椐化石硅藻的分布,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的边界,根椐硅藻群的组合结构和含量,分析了中全新统和上全新统的沉积相横向变化,并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对全新统沉积相垂向变化的研究表明,本区的全新世海侵有过两次由强转弱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区已施工22个钻孔及47处陡坎剖面调查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本区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特征、沉积环境及其空间展布形态;认为本区全新统为一套由陆相-海相-陆相交互沉积的松散沉积物,成因类型主要为冲积、湖沼沉积以及海积,沉积相主要为分支河道、边滩、泛滥平原、潮汐河道、潮间带、潮上带、滨海湖沼等。受构造-气候事件影响,沉积物在横向上陆-海-陆交叉松散沉积叠加形似3个交错穿插的"楔形体";垂向上,沉积物粒度具正韵律层序,局部海侵层可见反韵律层序。总体上反映该区全新世以来陆—海交互作用及海进—海退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对闽北近岸海域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宽度、深度变化特征)和垂向剖面反射特征(反射界面、层序内部反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在末次盛冰期古河道体系的平面展布和古河道典型断面反射特征,初步推测了其起源及形成时的地质环境。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存在一个古河道体系,结合当时古地形及地理位置综合分析,古河道分布与当时海底的地形变化大致对应,推测其中一条走向大致为EW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闽江,另外一条走向为SN向的古河道可能来源于长江支流,具体起源尚待进一步探讨;(2)进一步验证了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从发生海退裸露地表发育古河道到再次遭受海侵形成浅海环境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划分为3个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4个亚相(潮下、泻湖、潮阃坪、潮上坪)和17个微相。沉积相横向上总体变化不大,岩性较统一,蒸发岩较发育,纵向上沉积相变化具有同步性。利用单因素法和优势相法,并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把雷口坡组分为7个作图单元,较精确地展示了雷口坡纽不同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研究区内雷口坡期的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和台地次级洼隆相间的古地貌共同控制着沉积相带展布和演化。雷口坡组以局限台地相为主,主要发育在雷一段1亚段的台内滩微相,为储集体有利的发育相带,多发育于潮间高处与泻湖的过渡区附近相对高能带。  相似文献   

5.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 m和200 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 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相似文献   

6.
鲁东南滨海平原全新世海进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道高  郭永盛 《海洋学报》1995,17(5):103-111
本文主要根据对钻孔样品的粒度分析、矿物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及14C测年资料,探讨了鲁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全新世海进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沉积特征、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在早全新世阶段,该区处于滨海环境,广泛发育了下全新亚统滨海沼泽相沉积层;中全新世时,该区遭受海侵,为河口湾、滨岸沉积环境,发育了中全新亚统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自晚全新世以来,该区成为冲积海积平原环境,上全新亚统陆相沉积层得以发育形成.  相似文献   

7.
将渤海金州湾海域的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解释,识别出了8个连续的强声学反射界面,主要划定了具有沉积环境意义的6个声学层序:全新世浅海相层序A、全新世滨海相层序B、晚更新世末期陆相层序C、晚更新世滨海相层序D、晚更新世海陆交互相层序E和震旦系基岩F。通过与工程地质钻孔的沉积地层岩性单元对比研究,发现依据声学浅地层剖面进行的地层划分与钻孔岩芯的地质地层划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此确定并推断了各声学地层的岩性及沉积环境,并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晚更新世以来金州湾地区的沉积过程和环境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已在沙捞越深水区开展了地震层序地层的解释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行的确定地层界面的年代地层表,并对地层内部的深积体系和岩相进行识别,编图及解释,用来解释的数据包括8000km的地震测线以及四口钻井资料。该项研究辨认和对比了8个地震层位的顶界面,以南海区域构造事件为基础,又将8个沉积层序合并为四个超层序(A,B,C和D),其中六个地震地层与利用四口钻井和古生物资料,确定其中六个地震层序的年代,另外两个较老的地层通过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确定其年代。根据四口钻井的古生物,岩性,古岩相资料的GR编录进一步划分层序。在研究区同时开展了地震相分析,解释出四个主要的从非海相到深海相变化的地震相(相I-IV)。超层序C渐新统一下中新统的地震相图表明自下而上含有这四个主要地震相。该超层序为海侵体系,其古海岸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超层序D中中新统至现代地震相图表明其含大部分外陆架到深海相沉积(地震相Ⅲ-Ⅳ)。其古海岸线为东西向展布,已制订出了一个有效的年代地层表,该表可将该研究区的二级一四级层序联系起来。并可将Ru和Pigott(1986)所提出的断陷事件,局部构造演化历史,Shell的Ⅰ-Ⅷ沉积旋回(Ho,1978)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Haq等,1988)进行对比。该项研究同样有助于确定潜在的储集类型。非海相至浅海相的构造圈闭主要集中在超层序C中,而盆底扇的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超层序D中。  相似文献   

9.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10.
西沙海槽盆地是南海北部陆坡西段的一个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基于新采集的高精度多道地震资料并结合周边地区地质特征对盆地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在研究区内识别出8个地震反射界面,结合地震剖面振幅旋回性变化,将研究区新生代地层划分了3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并进一步论述了各层序的顶底接触关系、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层速度及砂岩含量等。在层序格架内识别出5类典型的地震相:平行-亚平行相、楔状发散相、前积相、杂乱相及水道充填相。在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的分析,认为始新世研究区呈现出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特征;渐新世,盆地遭受海侵,研究区接受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早中新世,盆地中部沉积大规模半深海相沉积;中中新世末海平面出现下降,陆坡半深海环境的范围有所减小,西沙海槽浊积水道的雏形形成;晚中新世之后,研究区进入稳定的区域沉降阶段,主要发育了一套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沉积。此外,由研究区南北缘隆起区提供物源在层序内部还发育有近岸水下扇、三角洲、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由地形高差控制作用在陡坡带或断层下降盘还形成了斜坡扇、浊积体。  相似文献   

11.
福建晚更新世海侵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沿海在晚更新世大约距今90—80ka、70—60ka、44—39ka和34—20ka期间分别发生过4次海侵。最末一次海侵(距今34—20Ka)期间有过明显的海面下降波动,时间大约在距今28ka前后。  相似文献   

12.
依据地质钻探和海滩观测资料,分析了后江湾海岸在海进作用下,海岸形成海进地层层序。滨面遭受侵蚀并正在后退和变陡。晚更新统陆相杂色粘土层和砾砂层直接暴露于海底。在海域供沙不足的情况下,整个海湾的海滩被侵蚀后退,而海滩各岸段侵蚀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TheDenglouCape ,inthesouthwestoftheLeizhouPeninsula ,isatthenorthmarginoftropicalzone .SeveralresearchesandcartographiesoftheregionalgeomorphologyandQuater narygeology ,whichwerecarriedoutinthepast,allincludethisarea (MGL ,SCSIO ,CAS ,1 978;GPCSGRCZT…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16.
X射线技术在结晶矿物学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测量精度较高,快速简便,对样品无破坏作用,是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还广泛地用于大陆架地区的沉积物研究(俞旭等,1982; Devine,1972)。本文将对北部湾东北部x1钻孔近百米的沉积物岩芯全样进行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研究,并根据矿物组合特征,探讨北部湾沉积区的沉积环境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健  李绍全 《海洋科学》1998,22(3):54-57
论述了福建省莆田县忠门乡苦鹅头村东南海岸一套全新世含生物碎屑的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砂、砾岩层可划分成上、下两段,具有不同的成因。下段(0 ̄2.6m)为海滩沉积,形成于中全新世高海平面时期。上段(2.6 ̄8m)是全新世晚期(约3 ̄2ka BP)的风沙沉积,内部夹有两个弱土壤化层,表明在风沙沉积作用过程中有过两次短暂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4 530 km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和钻孔资料,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进行了划分,自上而下共识别出R0、R1、R2、R3、R4等5个主要反射界面,分别对应海底、3 ka BP前后高海平面、最大海泛面、海侵面和 Ⅰ 型层序界面,并以此划分出4个地层单元:晚全新世浅海-滨海沉积A,中全新世浅海沉积B,早全新世海侵沉积C,晚更新世陆相河流沉积D。在海平面变化的作用下,海峡地区先后发育低水位沉积D(低位体系域),海侵沉积C (海侵体系域)、高水位沉积B和A(高位体系域)。研究了台湾海峡的典型地震相,提出了关于台中浅滩(云彰隆起)处的楔状沉积体的新观点,认为该楔状体为全新世中期以来形成的三角洲沉积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改造而形成的潮流沙脊,其物质主要来源于台湾。识别出了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古河道沉积,海平面变化和地势高低是其形成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对水深较大的滨外沙脊区钻孔、柱状样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并对该区浅地震地层剖面和水下沙脊的卫片进行了解译,提出南黄海陆架沙脊最早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而现代的潮流沙脊形成于距今2000年以来的最近时期,潮流沙脊是在海面稳定、强潮流发育和大量物质供给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潮流沙脊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现代滨外沙脊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纵向延伸长度不断萎缩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江苏盐城沿海滩涂淤蚀及湿地植被消长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盐城海岸有限的滩涂资源构成自然保护区用地和经济发展用地之间矛盾的焦点,滩涂的淤蚀和湿地植被消长变化是协调保护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用地的主要科学依据。通过2005年7月对盐城海岸7个断面滩面高程、泥沙粒度和植被分布进行测量及调查,结合1992年6月、2002年5月、2005年4月的卫星图片资料,分析滩涂的淤蚀和植被的分布及扩展状况。研究表明,现阶段盐城海岸北部以5~45 m/a速度后退,以5~10 cm/a的平均速度下蚀;新洋港以南高滩不断向海推进,平均淤进速度为50~200 m/a,淤高速度为2~5 cm/a;滩涂湿地高等植物面积迅速增长,平均增长率为2 000 hm2/a,湿地植被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所改变。近时期内滩涂总体面积不断扩大,新洋港以南岸段高滩面积持续增长,这为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区域空间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