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川陕宁青部份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七次人工爆破资料分别计算了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陕西南部、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和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地壳表层的平均厚度以及各种地震波的速度。结果表明:甘、川、陕接壤地区的地壳厚度很接近,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相似文献   

2.
孕震过程中重力和倾斜负荷潮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伟建 《地震学报》1984,6(2):241-248
地震前孕震区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震波速变化.本文根据波速异常现象并利用负荷潮汐研究结果,估算了中国沿海某些地区在孕育一次七级地震时 M2负荷潮汐所引起的重力和倾斜的变化.发现重力变化甚微,倾斜变化可观.建议在确定地震重点区的沿海进行一些倾斜潮汐观测.   相似文献   

3.
对琼北地区确定性井下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事件波形特征进行梳理,分析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波不同判据特征。结果表明:P波初动方向、振幅比是识别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2个主要判据;尾波持续时间、S波最大振幅与持续时间比可作为识别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的一般判据;发震时间可根据事件的强度、规律性,并结合其他判据,仅作为识别过程中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4.
谢建清 《华南地震》1992,12(1):64-73
本文介绍了有关爆破地震效应工程评价方法及其标准,汇报了观测仪器和得到的不同地区的经验传递系数,同时还介绍了部分振速及爆破地震烈度标准。  相似文献   

5.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结果表明,以东经118°-118.5°附近为界,西北部表现为地壳低速异常和中下地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东南部表现为地壳高速异常,下部地壳存在负的径向各向异性.由此,本文推测地震波速结构差异反映了地壳内部物质与温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两个地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岩浆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湖南省地震波速资料,并开展地壳构造的研究,今年六月,我们利用桃林铅锌矿的井下采矿爆破,进行了地震观测。 这次爆破是为开采40×75×30M~3的铅锌矿体而进行的井下爆破。采用分段(共15段)微差松动爆破方式,总药量为73吨(硝铵),药量最大的第二段为11.7吨,与第一段相差75毫秒,整个雷管引爆过程为990毫秒。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马头山石灰岩矿四次爆破地震动效应的观测结果,给出了爆破地震动水平加速度最大值与炸药量、爆心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地震动最大位移衰减规律、爆破地震动的频率特征及炸药能量转化为地震波能量的转换系数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迭部5.9级地震爆破地震波动力学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清河  郭建康 《地震研究》1989,12(4):314-327
本文利用遥测传输台网可见记录和磁带记录对厂坝炮爆破进行地震波动力学特性分析,发现各次爆破记录有一致性。对失真信号进行滤波处理,经凝聚函数分析证明了爆源的一致性。对1987年1月8日迭部Ms=5.9地震的分析,表明由于介质状态的改变,记录到的地震波优势频率向高频方向移动。在近震中有关台站上,地震波位移谱出现多峰与能量分散现象,拐角频率也向高频方向移动,振幅比呈现低—高—发震的形态。在地震前二十几天,主频处地震波衰减小,而震后明显变大。上述特征可能与该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水平和介质状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万正民 《华南地震》1989,9(3):46-49
新化水泥厂因采矿需要,于1987年6月10日进行了一次药量为75吨的洞室大爆破。炮位座标:北纬27°50′34.1″,东经110°10′23.6″。高程为255米。各观测台的分布如图1所示. 为研究我省深部地壳构造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我办曾先后组织人员和仪器对1981年6月8日的桃林铅锌矿和1982年6月14日的棋梓桥水泥厂两次爆破,分别布线选点架台开展了观测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结果。但此项工作仅局限于湖南东部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因资  相似文献   

10.
对岩石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房屋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建立了岩土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地基与房屋结构共同工作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并利用福建周宁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爆破的地震波,对其周边的一栋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与构造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反应进行了对比,对其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核爆炸与地震相比,围绕爆炸源的初动具有更多的向上记录和更高的振幅周期比,初动可以作为核爆与地震的一个识别标志。某些核爆炸的向下记录。或许是由于低信噪比的原因,记录到的是初至波的第二个半周;其余的也许是由于近P波走时曲线的反射波造成。  相似文献   

12.
含煤层地质环境下地震波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含低速煤层地质环境下弹性波场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对人工边界反射进行了有效处理,频散效应得到了有效的压制,对几种不同激发与观测排列方式下的弹性波资料进行了模型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Shotpoint gathers from conventional reflection seismic surveys contain both reflected and refracted waves. In this study shot records were processed and analyzed, and the data were modeled with reflected, refracted, and reflected-refracted waves to fit the recorded data. The result is a detailed velocity model. The inverse problem for refracted waves was solved by using the Wiechert-Herglotz inversion. A 500-km-long 26-fold reflection seismic line from the Barents Sea, north of Norway,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data show high velocities, multiple reflections, and various types of noise. To test the method a total of 34 shot gathers were analyzed along this line. The aim of the interpretation was to determine the velocity in the seafloor and the near-surface sediments. It is possible to map the vertical as well as the later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detail. Depending on the length of the streamer and the velocity gradient in the sediments, the calculated depth varies between 300 and 500 m below the seafloor. These velocities were also compared to the stacking velocities obtained from the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to see how the velocitie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were related.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sediments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 seismic interpretation. The techniqu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an contribute to velocity information both in th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ata.  相似文献   

14.
地震面波频散的数字计算——方法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08-乙型数字计算机上进行了地震面波频散处理方法的试验。包括:(1)参数固定的和可变的数值滤波;(2)测定群速度的“移动窗”和“多重滤波”技术;(3)测定相速度的互相关法。应用了快速傅氏变换计算两个台记录的地震面波的互相关函数。使用数字处理技术分析地震面波频散,除了提高计算速度和便于处理之外,还可扩大测量周期的范围至20-70秒,从此可作出对地壳参数性质的更可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在地震勘探中,有效地震波是在干扰背景上进行記录的,在記录上識別有效波一直是地震勘探的基本問題。本文中,我們假定地震脉冲是雷克对称形式的波漣,用随机过程分析法,討論了地震脉冲在平稳正态分布随机干扰影响下的幅度和相角分布函数及其它主要的統計特点,并指出地震脉冲波同相軸能够予以識别的条件,同相軸的可靠程度,能够予以識別的同相軸对应要求的最少地震脉冲波瞬时强度--門限值,并分析了用組合方法控制門限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视波速比=ts11-ts/tp11-tp与介质真实波速比的关系。假设地壳为水平双层结构,上层地壳内包含一个水平延伸的波速异常区.计算了的理论值。结果表明,对于以往用水平传播的直达波测不出异常的某些情况(例如直达波没有穿过异常区;异常区的水平尺度很小等),只要反射波穿过异常区,根据值的变化,仍有可能把异常较为有效地检测出来。 应用这一方法研究了溧阳地震台记录的马鞍山人工爆破资料,发现1979年7月9日溧阳6.0级地震前值呈现负异常,平均幅度约为5%,异常时间为15——17个月。为了解释这一异常,直达波在异常区内的路程应当很短,或者根本不穿过异常区。 本文结果表明,主要使用反射波,可能会改善用人工波源方法观测震前波速变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Seismic signals from large explosions recorded by Soviet seismic stations in the distance range from 100 to 2800 km during 12–14 years are analysed. Periodic variations of travel times and amplitudes of P and S wave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boundaries in the lithosphere have been discovered. Characteristic periods are close to 2 and 6 years. Since the variations of amplitudes and velocities of seismic waves may be caused by dilatational deformations of rocks, the results obtained reveal a possible existence of slow tectonic stress waves. Tectonic waves were detected not only at seismically active zones but also at aseismic regions of the Russian and Kazakh platforms. At almost all seismic stations these variations increase with the seismic ray depth in the lithosphere. This increase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bending deformations and by their attenuation due to the rh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Accordingly, the theory of Elsasser's waves is generalized to include bending deformations and the presence of stationary asthenosphere flows.  相似文献   

18.
朝鲜核爆的Rayleigh波震级测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5年至2009年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1个宽频带台站记录到的77个地震事件、3个化学爆炸和2次朝鲜核爆的区域地震资料,标定该区域台网的Rayleigh波震级.通过对8~25 s 周期的垂直分量Rayleigh波形进行分析,获取基于最大振幅的面波震级.计算82个区域事件不同周期的台基响应,经过台基校正后取最大振幅的面波震级为事件震级.2006年和2009年两次朝鲜核爆的面波震级分别为2.93±0.19和3.62±0.21.将地震和核爆事件的面波震级Ms与体波震级mb(Lg)进行比较,发现根据该区域台网的数据利用Ms-mb识别方法无法鉴别朝鲜地区的核爆与地震.朝鲜核爆的面波震级相对较大,使Ms-mb识别方法失效,其原因可能是源区介质的不均匀性、由核爆炸冲击引发的深部的拉伸破坏被抑制,或者是近爆源区存在张性的构造预应力.假定核爆可能的埋藏深度范围是0.01~1.0 km,用Rayleigh波震级估计朝鲜核爆的当量,对2006年和2009年核爆当量的估值范围分别为0.42~3.17 kt和2.06~15.53 kt.  相似文献   

19.
弹性介质各向异性研究沿革、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研究是当今地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之一,同时也是地震学中难题之一.由于地下岩石的各向异性主要表现在:地震波速度随传播方向发生变化;不同类型体波间相互耦合;横渡发生分裂:面波速度频散依赖于传播方向等.薄互层与裂隙定向分布等产生视各向异性,放在石油地震勘探、地震预测和岩石层物理与动力学研究中有极大潜力和应用前景,并受到广泛重视.为此,本文较为详尽地讨论了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的沿革,简述了国内外现今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目前尚存在的和有待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动、检测和应用等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和达法求宁夏五个区的虚波速度,并用各区虚波速度求得1460次地震震源深度,由这些深度的空间分布看出,宁夏地区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但几个地震集中的地区各有不同。西海固地区震源分布近似椭球形区域,在15~20公里处夹有不规则的间断面;吴银地区呈现出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震源带;吴忠向马三湖地区有一逐渐加深的倾斜带;石咀山及以北地区多为连续的层状分布。由银川至石咀山一线向西北方向展布出一条倾斜面,在该面上有一小震空区。本文还对形成以上震源分布的力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