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下表所載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觀測,係1955年上半年內,利用佘山觀象台直徑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折光遠鏡所作的;每一觀测所用三顆比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攝影星表(Carte du Ciel),間或亦取自德國天文学會星表(A.G.C.)或耶魯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2.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觀测,係1954年下半年內,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徑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遠鏡所作的,每一觀测所用三顆比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攝影星表(Carte du Ciel),間或亦取自德國天文學會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3.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观测,系1953年及1954年上半年内,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径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远镜所作的,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摄影星表(Carte du Ciel),间或亦取自德国天文学会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所有观测,绝大部分係利用AΓφa——Aстро药膜,底片上直角坐标的测量,利用佘山观象台特具的坐标测量仪、可估计到1个微米(Micron),观测时刻以世界时表之,且以日为单位计算。  相似文献   

4.
下表所载小行星、彗星的位置(包括两次冥王星的位置)是在1955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先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Yale星表和A.G.星表,应用后两种星表的观测,大都利用了以四个底片常数归算星体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上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 A.G.星表.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  相似文献   

6.
這裹發表的小行星(包括二次彗星)位置是在1958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觀测。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測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測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与計算之差一欄係與蘇聯理論  相似文献   

7.
应用特纳(Turner)方法测定了64颗天琴座RR型变星的相对自行。第一期底片取自《照相天图星表》(Cute du Ciel),而以本台佘山部分的口径40厘米、焦距6.9米的天体照相仪在1962—1965年间所拍摄的底片作为第二期底片,两期底片的相隔时间平均约60年。所得年自行的平均误差等于±0.″005。经定标星的平均视差动和银河系较差自转改正后,最后得到这些变星的绝对自行。其结果列于表1—3。  相似文献   

8.
這裏發表的小行星、彗星的位置是在1957年下半年内所做的照相觀測(個別幾次是上半年的)。用以觀测的遠鏡是口徑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返射望遠鏡和口徑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光遠鏡。它們在下表底片號數一欄中相當地以N號和T號表明。表中標以P.O.代號的是本台觀测到的、星曆表中未能對認出來的小行星。每次觀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選自攝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選自A.G.星表。表中觀測與計算之差一欄係与蘇聯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曆表比較而得的數值。觀測者欄中“鈺”表張鈺  相似文献   

9.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8年下半年内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测的远镜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镜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它们在下表底片号数一栏中相当地以 N 号和 T 号表明.表中标以 P.O.代号的是本台观测到的、星历表中未能对认出来的小行星.每次观测所用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部分选自 A.G.星表.表中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观测者栏中“钰”表张钰哲,“家”表张家祥,“车”表车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这里发表的小行星位置是在1959年上半年內所作的照相观测.用以观測的远鏡是口径60厘米、焦距300厘米的反射望远鏡和口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的折射望远鏡,它們在下表底片序号一栏中相当地以N号和T号表明.每次观测所用比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其中也有一部分选自A.G.星表.表中观测与計算之差一栏系与苏联理論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較而得的数值.观測者栏中“鈺”表张鈺哲,“家”表张家祥,“婉”表徐婉青,“靜”表莫靜儿,“海”表周兴海,“元”表願頑元,“雄”表車一雄,“义”表掦修义,“琦”表王琦.  相似文献   

12.
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佘山40厘米望远镜射电星的观测模拟,由照相测定的自行来估计依巴谷星表和光学星表自行间联系的精度。结果表明由90颗星估计的联系精度为0″.16/百年。  相似文献   

13.
下表所载小行星的位置是在1951年全年内所作的照相观测。它是继续天文学报第一卷第一期144—148页所发表的小行星的位置,其中有两次所观测的是Minkowski彗星。所用照相远镜仍旧是直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偶尔也用德国天文学会星表。观测与计算之差一栏,系与辛辛纳提(Cincinati)天文台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有时观测日期和该星历表所包括的期间,  相似文献   

14.
该文简述了巡天观测和星表编制的历史和意义.介绍了天体测量星表与巡天观测的最新进展,如位置星表URAT、Pan-STARSS、LSST;自行星表LSPM、PM2000、BDKP;视差星表USNO,CTOPI、L和T型星的视差测定等.简略介绍了天体物理星表,其中包括测光星表GCPD、UBV、GSPC;光谱星表MSS、BDSS,SDSS和视向速度星表GCRV、CORALIE、RAVE.特别描述了恒星名至今仍在使用的20世纪初编制的Durchmusterung、Lowell、HenryDraper星表.描述了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联合星表编制的发展,如SKYMAP、距离太阳10 pc内的近距星表RECONS、描述了局部天区的HDF、双星星表等.另外还介绍了其他波段的巡天观测,如射电的NVSS、FIRST;近红外的IRAS PSC和FSS;X波段的WGCAT星表等.最后,对今后开展巡天观测和编制星表提出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下表所载小行星的位置是任1952年中及1953年全年内所做的照相观测。它是继续天文学报第2卷第1期99 105页所发表的小行星的位置。所用照相远镜仍售是直径15厘米焦距150厘米,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通常选自摄影星表,偶尔也用德国天文学会星表。观测与计算之差(△α及△δ)一栏,系与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出版的小行星星历表比较而得的数值。有时观测日期和该星历表所包括的期间相距过远,在这种情况下,观测所得的位置,就不便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這篇文章先敘述星表编制的歷史,以編製星表所用的仪器,分為三个時期,即牆仪漏壺時期,子午仪恆星钟時期与赤道仪照相时期;且說明天文學上許多重要发見均由编制星表得來。其次對重要星表如B.D.,A.G.C.,C.d.C.耶魯等星表,基本星表如鮑斯星表,FK3星表,以及開普泰因選面積計划均加以簡單的介绍。本文第二段對苏联在第八届國際天文學會提议要编制的微星星表加以详细的敘述,并說明佘山觀象台可能参加的項目和我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中天观测数据在建立太阳系高精度行星历表时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由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以及IMCCE(Institut De Mecanique Celeste Et De Calcul Des Ephemerides)提供的中天数据时发现,有若干组数据的参考星表没有被明确指出。对于这些信息不完整的数据,无从改正数据由参考星表而引起的系统差。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DE421历表确定存在缺陷的这类观测数据的参考星表。通过DE421给出行星在GCRS(Geocentric Celestial Reference System)中的相应位置,并把此位置转换到参考假定的参考星表时行星的理论视位置。通过引入的两个统计量分析原始数据与理论位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假定的数据参考星表是否恰当.结果显示,此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数据的参考星表,能够确定信息不完整的数据组缺少的参考星表。最后,所有中天数据被转换到GCRS坐标系,以便在历表研制中使用。  相似文献   

19.
昴星团天体测量标准区域441颗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由PPM和ACRS星表以及Eichhorn等、Jones和Hertzsprung的星表综合而成的初始参考星表,对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历元间隔86年11张底片上33次露光按中心重叠法进行归算,得出了昂星团天体测量标准区域441颗星的高精度位置和自行,这些位置的标准误差均小于±0.″05,接近百分之九十恒星的自行标准误差小于±0〃.001/年.  相似文献   

20.
将不同波段的星表、特别是巡天项目产生的大型星表进行交叉证认,一直是进行多波段天文学研究,尤其是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研究的瓶颈.本文开发和实现了一个不依赖于特定数据库的海量星表融合系统(简称为XMaS_VO),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此系统的服务进行星表的上传及自动入库、交叉证认等工作.此外,XMaS_VO具备可移植性,如果用户需要进行很大数量的或者大型星表的交叉证认服务,可以自己建立数据库,方便地将此工具移植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自己使用或者开放服务给他人.随着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天文学家将可以轻松自如地获得他们需要的多波段融合数据,自由地选取参数和匹配的结果.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从事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