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通过彭州市白鹿镇旅游实际情况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估算了2016年白鹿镇的旅游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最后根据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判断了白鹿镇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状况。结果显示,2016年白鹿镇旅游生态足迹为4.032×10~4hm^2,其中旅游交通、餐饮、购物、住宿、观光、娱乐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分别为86.18%,12.42%,1.03%,0.27%,0.08%,0.02%。2016年白鹿镇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1.753×10-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4.128×10^(-3)hm^2,旅游生态足迹是旅游生态承载力的4.247倍,存在着人均1.34×10^(-2)hm^2的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2.
甘南牧区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雪雁 《地理学报》2010,65(11):1411-1420
以生态足迹作为测度环境影响的指标,在计算1980-2007 年甘南牧区生态足迹、识别关键人文因素、分析关键人文因素特征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分解了人口、富裕水平、草地资源利用强度、生计策略、社会发展状态对环境影响的作用。结果表明:① 1980-2007 年甘南牧区生态足迹与人均生态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一致,二者相关系数达0.996;② 1980-2007 年甘南牧区生态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与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基本一致,二者相关系数达0.978;③ 人口数量和草地资源利用强度是当前环境影响的主要驱动因子,由其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速度超过它们自身的变化速度,富裕水平的提高也将加剧对环境的影响,但其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速度低于其自身变化速度,而改善生计策略、提高城市化水平会减缓对环境的影响;④ 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差异较大,2001年最高,为285×10^6hm^2,2009年最低,为175×10^6hm^2,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明显;(2)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在0.5306hm^2/人~0.5669hm^2/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各用水指标中生产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所占份额最大,均大于21.0×10^6hm^2,生态环境用水所占份额最小,均小于1.0×10^6hm^2。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灾区,其生态系统状况长期以来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本研究基于NPP、土壤保持量和水源涵养量等指标对其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268.90×10~8元,其中有机物生产、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固碳释氧、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价值分别为530.96×10~8元、301.91×10~8元、1177.12×10~8元、442.70×10~8元和816.20×10~8元。四个分功能区中,桂黔滇区总价值最高,三峡库区最低,分别为1616.16×10~8、448.15×10~8元;而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桂黔滇区最高,三峡库区和大别山区相当,黄土高原区最低。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响应的一条新途径。通过对邵阳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结论为:邵阳市2000~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均高于期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且每年的生态赤字平均为-0.331hm^2;从生态足迹结构组成来看,邵阳市消费集中在粮食和能源消费上;从时间变化来看,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总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均呈减少趋势。并利用GM(1,1)模型对邵阳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建模预测,试图为邵阳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增长的控制、自然资源利用等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2014年太湖地区太湖贡湖生态修复区的基本情况,运用等效替代、生产函数和意愿调查等方法,对修复区的渔业资源、气候调节、净化水质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估算出2014年贡湖生态修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 065.3×10~4~1 381.8×10~4元,其中,旅游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分别为297.5×10~4~451.8×10~4元/a和588.0×10~4~743.0×10~4元/a,在总服务价值中分别占31%和54%。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变化特征,于2019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生态公园水体的浮游植物进行采样,利用镜检法鉴定浮游植物种类并统计数量。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55属69种,主要由绿藻门(20属26种)、硅藻门(15属22种)和蓝藻门(9属9种)等组成。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5~110180个/L。大湖藻密度各个季度均较低,1月最高值仅0.19×10^(3)个/mL;小湖和修复带藻密度在7月最高,分别为1.73×10^(3)个/mL和2.6×10^(3)个/mL;老河口和监测站的藻密度在10月最高,分别为10.18×10^(3)个/mL和7.06×10^(3)个/mL。Shannon-weiner、Simpson和Margalef指数分别为0~2.94、0~0.92和0~3.8,生态公园的水体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不同地点及季节间变化较大。研究揭示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水体浮游植物多样性、优势种和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为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消费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五台山旅游业不断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2005–2019年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能源强度、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对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回归构建了扩展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结果表明:(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为27798.07 gha,到2019年则增至67467.36 gha。(2)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五台山人均GDP、中国人均GD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能源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3)扩展的STIRPAT模型表明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和中国旅客周转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086%、0.075%和0.164%,说明它们每增加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分别增加0.086%、0.075%和0.164%;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间环...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普适性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应用。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福建南平地区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平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1.750 hm2上升到2003年的2.057 hm2,生态赤字由2000年0.465 hm2上升至2003年的0.735 hm2,年均增长速率为16.96%,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四大沙地地区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娜  赵媛媛  丁国栋  崔晓  彭玏 《干旱区地理》2018,41(6):1310-1320
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评估并对比了我国四大沙地地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盈余状态,以揭示区域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5%,增长量为79.21 hm2·人-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以化石能源足迹和草地足迹为主;2000-2015年四大沙地地区生态赤字程度在不断增强,毛乌素沙地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变化量最大,达79.51 hm2·人-1,造成赤字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区化石能源的大量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四大沙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自然资源大量生产和消耗为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仍存在挑战,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石岩堰塞湖是2014-08-03鲁甸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由红石岩崩塌堵断牛栏江形成。红石岩堰塞坝坝高约96 m,堆积体总方量约1 200×10~4m~3,湖区满库库容为2.6×10~8m~3。从红石岩堰塞湖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堰塞湖对坝址所在流域构成的潜在灾害链效应,评估堰塞湖的溃决危险程度。同时根据可能的溃决形式分析,采用1/3和1/2溃决模式对堰塞湖溃坝洪水估算,得到两种工况条件下的峰值流量分别为:Q_p≈(1.3~1.5)×10~4m~3/s和Q_p≈(2.2~2.8)×10~4m~3/s,远超过坝址处500 a一遇的牛栏江暴雨洪水,并在此基础上对下游演进过程的洪水进行估算。认为红石岩堰塞湖在后期整治中仍存在库岸稳定、堰塞坝稳定和鱼类生态破坏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面能量收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0年7月18日~8月12日在内蒙古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取得的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比较了涡旋相关法、波文比-能量平衡法所得到的感热通量。得到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平均地面阻曳系数Cd为4.69×10-3;感热通量总体输送系数Ch为2.25×10-3。在近中性层结条件下,Cd和Ch分别为4.83×10-3和1.34×10-3。近地面层湍流方差在不稳定层结下均满足Monin-Obukhov相似理论。  相似文献   

13.
3个时期河南省湿地的分布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研究了3个时期河南省不同类型湿地的分布和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河南省湿地的面积分别为98.69×10(4)hm2,91.11×10(4)hm2,和105×10(4)hm2:河南省湿地可以分为沼泽、河渠、湖塘、水田和滩地5种类型:水田面积在...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民勤县面临的生态安全危机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以2010-2014年农户生计资产视角,借助生态足迹原理和生态压力指数的方法,对民勤县典型村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将农户生计资产归纳为自然资产、物质资产、人力资产、金融资产和社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农户生计类型拥有不同的生计资产;(2)2010-2014年民勤县典型村不同生计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明显,呈盈余状态;(3)2010-2014年民勤县典型村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5.
杜悦悦  彭建  高阳  赵会娟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0):1186-1196
生态足迹是区域可持续评估的重要方法,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能区分并追踪自然资本存量的消耗与流量的占用。目前三维足迹与自然资本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国家尺度。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开展区域尺度研究,核算并分析了2010年研究区13个城市的人均区域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及其组成差异与影响因素,揭示了京津冀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格局及生态可持续现状。结果表明:13个城市普遍生态赤字,足迹深度差异受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突出影响,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倒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京津冀城市群内4种自然资本利用类型分别为存量资本消耗水平相对于流量资本占用水平严重超前(北京、天津、唐山)、显著超前(石家庄、邯郸)、一般超前(沧州、廊坊、衡水、邢台、保定)及基本一致(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上述4种类型地域的区域生态持续性依次从最弱转向较弱、较强、最强。本文在城市群自然资本持续利用的刻画和表达方面取得了较优于传统二维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生态建设15年黄土高原生态足迹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典型生态脆弱区和重点土壤保持功能区,黄土高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图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些重点工程在短期内是否从根本上改善了其生态安全状况是亟待理解的一个科学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思想与方法,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阶段15年间黄土高原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 1995-2010年15年间黄土高原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总体上处于生态赤字状态。② 黄土高原人均承载力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1995-2010年高值区在中北部,其他区域为低值区,由东向西递减;人均生态足迹自东南向西北递增。③ 生态压力指数从1995年的1.059上升到2000年1.165,增幅较小,2010年上升为2.181,高原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状态。  相似文献   

17.
2018年5~10月,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三泖养殖基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态养殖池塘和其水源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物种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由8门48属92种构成,其中,有绿藻门物种41种,有硅藻门物种16种,有蓝藻门物种14种,有裸藻门物种12种,有甲藻门物种4种,有隐藻门物种3种,有金藻门和黄藻门物种各1种;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为微小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银灰平裂藻(Merismopedia glauca)、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喙头舟形藻(Navicula rhynchocephala)、糙纹囊裸藻(Trachelomonas scabra)、球衣藻(Chlamydomonas globosa)、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二角盘星藻纤细变种(Pediastrum duplex var.gracillimum)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共13种,其由功能群Lo、TC、H1、C、D、MP、W2、Wo、X1和J共10种功能群构成;13个采样日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4.659×10^(6)~40.221×10^(6)cell/L,平均生物量为15.639~35.463 mg/L;水源水体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528×10^(6)~29.976×10^(6)cell/L和11.744~24.097 mg/L;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3.674~4.851、0.644~0.799和2.879~3.970,水源水体的分别为3.647~4.822、0.654~0.810和2.395~3.566;水温、水体pH、氨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磷酸盐含量为幼蟹生态养殖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研究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养殖模式下,幼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适宜幼蟹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遥感技术的发展为土壤监测提供了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这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的精度。本文利用遥感数据测量和评价土壤固碳价值,为区域碳核算及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基于遥感数据和碳循环过程模型估算2000、2005、2010和2014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土壤有机碳储量(0~30 cm),使用净现值法计算2014年固碳量的经济价值。2000-2014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土壤碳储量增加了2.4×107t,在预设的6个固碳收益情景(不同碳价格和贴现率)中,2014年土壤固碳净现值分别为44.958×10~8元、45.359×10~8元、62.186×10~8元、63.443×10~8元、85.156×10~8元、87.555×10~8元。林地的单位面积土壤固碳价值最大,而耕地的固碳总价值最高。除土壤理化性质,单位面积土壤固碳价值还受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影响。此外,合理的碳价格及贴现率可有效调控土壤固碳收益。  相似文献   

19.
海岛旅游业已成为许多海岛地区的支柱产业,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在定义区域刚性生态足迹和区域弹性生态足迹含义的基础上,构建了广义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模型和狭义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模型,进而提出了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框架和判断标准;接着以生态足迹思想方法为基础,构建了海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并以舟山群岛为例,以2008 年为评价基准年份,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舟山群岛广义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系数为0.6816,生态赤字为287849.0216 hm2,占生态承载力的46.71%,已处在生态不安全-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② 舟山群岛狭义旅游地生态安全系数为0.9806,生态赤字为12189.2343 hm2,占生态承载力的1.98%,已处在威胁生态安全-威胁可持续发展状态;③舟山群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处在第VI 类型(生态不安全-不可持续发展,威胁生态安全-威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2年的遥感数据和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利用光能利用模型对陕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进行了测评,从而计算得到植被固碳价值量,进而估算出陕北各个县区CO2治理成本,并采用Theil-Sen趋势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陕北大气中超出350×10-6的CO2、生态固碳与需要治理的CO2的多年月均值分别为12.58、0.76和11.81 t·hm-2,月变化率分别为0.066 0、0.002 7和0.063 2 t·hm-2·mon-1。(2)在CO2治理单位面积的平均成本核算中,森林、灌丛与草丛属于生态型植被,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其他植被类型均属消耗型,其中投资成本由大到小依次为荒漠植被草原栽培植被草甸。(3)空间上,由于不同地表覆盖固碳的差异性,陕北单位面积CO2治理平均成本由南向北逐渐增大。陕北南部属于生态型,各县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陕北中北部地区属消耗型,分县区单位面积CO2治理平均成本居高不下。(4)2000、2006和2012年陕北CO2治理合计成本分别为3.40×108、9.42×108与18.16×108元·a-1。CO2治理合计成本变化率由东向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陕北南部县区CO2治理合计成本变化相对较慢,而陕北中北部的CO2治理成本在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