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背景下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选取合适的SDGs指标变量,梳理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构建面向SDGs的土地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基准情景、经济发展情景、环境保护情景和社会进步情景4种不同情景,探索面向SDGs的多情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江苏省各个地类面积呈现出平稳变化的特征。环境保护情景下,城市用地增加量在4种情景中最小,环境保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耕地资源得到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景下,城市用地增长较快,城镇化进程加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本文可为SDGs背景下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顾及地理空间视角的区域SDGs综合评估方法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英文缩写为SDGs),重要举措之一是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进行SDGs进展评估监测。就总体而言,国内外这方面研究尚处于概念设计、方法探讨和单指标、小范围试点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及因素众多、技术过程复杂,既面临全球指标体系的科学理解、海量时空数据的融合处理、顾及地理视角的指标计算、基于事实的SDGs分析评估等诸多技术难题,还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多机构的沟通协调等。针对这一国际前沿课题,笔者研究提出了统计和地理信息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完成了浙江省德清县践行2030议程情况的定量综合评估。既为总结当地践行SDGs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制定改进方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也为国内外其他区域开展SDGs定量评估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与范例。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SDG)涵盖了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存在着不均衡和溢出效应,分析SDG空间溢出效应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使用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以长三角为研究区域,探讨两个关键子目标SDG1.1和SDG9.5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各城市SDG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这种SDG空间溢出效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邻域潜在的空间溢出影响,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 ,是反映国土资源持续利用水平以及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指标。它的研究 ,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从地区转向行业的拓展和延伸。针对当前国土资源统一管理的需求 ,可将该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细化为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等四项。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资源供应形势的指标、国土资源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指标、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指标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绩效的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可运用统计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统计资料 ,并适当构造一些新的指标 ,来实现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志林 《现代测绘》2011,34(4):40-42
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补偿建设占用的耕地,并未进入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因此,在土地整理活动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非常重要。本文以外屯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期推动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6大城市群之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大家关注。选取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9月份8 d合成的MODIS温度产品,经过云检测与剔除,按照均值-标准差方法对热岛强度进行分级,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夏季热岛效应的分布特征、演变趋势及空间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形态由"Z"字型向"W"字型格局转变;2000~2005年,长三角地区强热岛与正热岛数目增长最快,2005~2015年强热岛与正热岛总数增长率持续减缓;上海的强热岛面积一直最大,扬州、镇江、宁波等城市热岛效应呈现波动增强,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呈现波动减弱。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对象,依据空间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方法,采用以高速公路里程数为影响因子改进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全局和局部Moran I指数模型,通过ArcToolbox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三大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发展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长三角地区较之其他两地区发展最为成熟,发展极辐射大。同时地理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发展核心城市集中于沿江地区或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9.
认知地图是心理学与地理学跨学科结合的产物,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规划、出行行为优化等方面。本文从认知地图的角度,分析和讨论了人们对于长三角地区的认知情况及认知构建原因。运用认知地图法中的圈域图示法,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将获取的问卷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数字化,Corel DRAW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长三角认知地图与官方所给出的长三角范围的异同及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认知地图与客观实际存在明显差异,体现了社会大众认知的滞后性。文科、理工科学生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而导致认知地图的差异性。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绝大多数是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来构建对长三角的模糊认知。  相似文献   

10.
夜间灯光数据记录了地球表面的人造灯光强度,是估计社会统计指标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评估DMSP-OLS和NPP-VIIRS 2种夜间灯光数据对社会统计指标的模拟潜力,采用4种常用的灯光校正方法分别对2种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灯光饱和性校正,根据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分别建立与京津冀地区县域GDP、人口和能源消耗3种社会统计指标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从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F统计量值与概率p值中分析并评价了2种夜间灯光数据对GDP、人口和能源消耗3种社会统计指标的测算能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EANTLI法是2种夜间灯光数据的最佳校正方式,而HSI法不适用于夜间灯光数据校正后与县域社会统计指标的线性关系拟合2种夜间灯光数据对GDP的拟合效果都较好,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社会统计指标的拟合能力要优于DMSP-OLS数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论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理论框架、模型体系及评估体系。从系统的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剖析,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三要素、三层次构成的多维立体的社会发展系统;在技术方法上,采用了以“3S”技术为支撑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上,从目标层、系统层、变量层、指标层四个层次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资源能源集聚地区、生产活动高度密集地区,其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流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分区-集成"的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气候、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等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引入乘法模型,对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量化评价与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整体生态环境呈中度脆弱,中度脆弱地区占流域面积的42.46%,脆弱性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为流域上游沿黄城市经济带; 2000—2018年流域生态脆弱水平先降低后升高,其中2000年生态问题最为突出,2015年脆弱程度最低,其综合脆弱指数分别为2.28和2.00;流域范围内生态脆弱性分布与趋势演变空间差异明显,流域上游高原地区生态脆弱程度明显升高,沿黄城市带脆弱性等级无明显变化,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体制的确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聚集形成三大都市圈。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地区经济割裂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叶亚琴  陈波  万波  周顺平 《测绘科学》2012,37(6):101-103
空间实体匹配过程中多个指标的融合问题是影响匹配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区实体为例提出了一套基于范例库的解决方案。首先提取出影响实体匹配的数据特征因子并确定了量化方法,其次选取典型的匹配指标,接下来通过建立指标权值范例库确定各指标权值,最后根据权值和数据特征因子调整匹配过程。该方法使得数据具有学习能力,达到了指标权值的自适应性的目标。实验表明该方法可行,并且可以提升空间实体匹配算法的效率、准确度和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统计面板数据、网络众源数据等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类型单一、准确性及时空分辨率不一、更新效率低等问题,该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监管大数据覆盖要素广、时空多维度、常态化更新等优势,重构了一套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综合计算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以指标评估模型方法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设计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信息化建设方案,通过全面整合自然资源监测、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中心,实现了以自然资源大数据为主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管理,同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平台在精准评估诊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同时,为政府可持续发展决策与目标达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也为自然资源大数据利用开发了一种新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多模GNSS斜路径观测分布及水汽仿真层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长三角地区GNSS网已应用于该地区上空水汽的日常监测和水汽层析的研究。由于该GNSS网站间距较大、分布不均匀,斜路径观测值不能完全满足高精度水汽三维层析的需要,因此,本文对该地区进行了多模GNSS(GPS、Galileo、GLONASS、BDS)的观测仿真和水汽层析试验。结果表明,多模GNSS观测值角度变化范围大,在空间分布更均匀,相同观测条件下,多模GNSS观测值明显降低了空间格网的空格率,特别是改善了大气中上层格网的观测值覆盖情况。多模GNSS观测值弥补了单系统观测分布不均的状况,为空间格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大气观测信息。通过仿真层析试验可以看出多模GNSS能够明显改善层析效果,尤其能够提高地面5km以上的层析精度。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研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自然环境容量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生活质量保障的社会发展状态,要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评价区域的可持续性,EIS/RSD是在windows NT环境下开发的一个以遥感专题信息作为重要信息来源,具有综合分析和空间制图显示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息系统,该文阐述了EIS/RSD的系统目标,技术路线,概念模型,系统功能,使用方法和结果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时序多源遥感数据,通过均值标准差法对城市热岛等级进行分类,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热岛时空分异特征,同时从下垫面属性、人为活动和植被覆盖等角度探索其城市热岛形成机制,可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一定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3—2018年城市热岛现象明显且呈增强趋势,其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呈现“M”型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浙江省和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较强,而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热岛分布范围较小。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建成区空间分布表现出一致性,其热岛效应的增强与建成区和郊区林地面积的增长有关;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分布和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均呈现空间一致性,城市热岛与夜间灯光强度成正比关系,与植被覆盖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亚太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其中不少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与中国互补性强,是中国矿山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为服务于该项工作,本文选取了该地区1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矿业权制度进行调研,通过5项指标对投资环境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是人们认识世界、实践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具、是政府实践科学决策与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甘肃省各地经济发展加快,对外交往频繁,人们需要全面、系统、直观、准确地了解目标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各地在决策管理、地方建设、对外交流中也急需一套便利有效的地图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