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燕琴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04,23(6):875-875
通过对北京市百花山自然保护区 139位生态旅游者的调查 ,根据回答者每年去基于自然的目的地旅游次数以及他们的NEP得分 ,从而类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数据分析使用了描述性统计以及一系列独立性T TEST检验和ANOVA分析。研究表明 :(1) 3类生态旅游者在人口统计、动机、环境态度、管理倾向等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2 ) 3类生态旅游者对自然环境态度都很友好 ,而严格的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 ;(3)不同的生态旅游者来源有不同 ;(4 )与国外的生态旅游者相比 ,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更年轻 ,男性更多 ,但受过很好教育的游客数量不及国外  相似文献   

2.
国家湿地公园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之一,也是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基于游客网络评论文本和“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采用共现高频词组、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形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认知形象维度包括旅游环境、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与设施;游客对旅游环境、旅游景观和旅游活动的感知较好,对旅游服务与设施存在服务人员态度和门票价格方面的负面评价;(2)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3)整体形象为“生态型”和“休闲型”。研究结果验证了“认知-情感-整体”旅游形象模型,丰富了国家湿地公园和旅游形象的研究结果,对广东省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与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灾后理解旅游者是目的地减少灾害事件带来经济损失的基础工作.本研究着力于探究国内游客的风险认知、灾害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满意度、忠诚度之间的关系,在“5.12”汶川地震发生约一周年后,以灾区中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为案例地,对正在景区游览的572位国内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证实:旅游者的风险认知水平越低,对...  相似文献   

4.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选取对游客幸福感产生影响的身体要素指标,建立游客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以重庆市黑山谷景区、梦幻奥陶纪景区和安居古城景区为案例地,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对身体要素与游客幸福感的内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身体要素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结构、身体经验、身体行动、身体环境4个维度。(2)身体要素对游客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行动、身体环境、身体经验3个维度,游客对旅游地的了解程度、看到新奇美景、听到美妙声音、身体感到舒适、身体感到刺激、环境干净整洁和人们和睦友善7个指标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身体结构(含性别、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和旅游活动中的身体参与(含旅游时间长短和旅游体验类型)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迫切需要新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以旅游发展为基础的局域社会—生态系统,认为其本质是将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联接起来,构建一种"全景式"审视村域人地关系的分析框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以陕西秦岭北麓上王村为例,构建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以游客分类为基础,辨识了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获得稳态的关键变量,分析系统内部运行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1划分出生态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通过识别不同游客的旅游偏好,结合生态系统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以及资本变量,构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四维模型,理清指标的关键变量。2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维持系统稳态的阈值(退化系数)ω在0.2587~0.3605之间,各子系统的关键变量包括与生态旅游者相关的"娱乐方式"、"景区内部道路完善性"、"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和"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与大众旅游者相关的"便宜的住宿"、"人类需要和环境和谐共处"和"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发展旅游的条件",与资本相关的"景区基础设施的退化程度"。3景区管理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根据游客行为的特征和反馈,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应对和减缓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类电影艺术:旅游景区属性的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艺术属性进行讨论后认为:景区不仅仅是风景画,也不仅仅是剧院,作为一种艺术作品,景区更像是游客参与演出的电影.其次从7个方面阐述了景区与电影艺术之间存在的一系列类比关系:相关人员之间,旅游资源与剧本素材之间,景区主题与电影主题之间,旅游活动与故事情节之间,景观与场景之间,景区空间结构与电影演进结构之间,景区类型与电影类型之间.  相似文献   

7.
随着葡萄酒消费在中国的增长,葡萄酒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已有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受游客感知和满意的深刻影响。为全面理解游客感知与偏好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过程及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针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旅游者感知视角,在揭示当地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设施与环境、服务认知、旅游功能、资源价值、资源保护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影响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葡萄酒旅游作为特殊新兴体验产品,游客群体具有明显的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出游方式等差异化的市场特征;(2)葡萄酒旅游资源价值是影响游客感知的最重要因子,其旅游功能舒适性对游客感知也具有突出吸引力和价值,同时服务质量是支持葡萄酒旅游游客感知的重要因子;(3)尽管在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中,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者的支持度影响不大,但其仍为目的地葡萄酒旅游开发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8.
贺小荣  徐海超  刘雪婷 《热带地理》2022,42(10):1665-1676
基于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构建具身节奏的旅游研究框架,以广东省清远市的漂流旅游者为样本,采用定性方法探究了其身体作为“节奏反映器”在日常世界、旅游世界以及两者间转换的节奏状态,并重点分析了旅游情境中个体的具身节奏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漂流者的旅游动因主要是社会节奏与自然节奏的失衡。2)进入漂流旅游情境的个体通过身体来感知多重节奏并在与其互动中形成自我的具身节奏,且该具身节奏具有周期性,分为适应期、沉浸期、痛苦期、留恋期;此外,影响漂流旅游者具身节奏体验的因素包括景区自然环境要素、景区人工环境要素、旅游者机能要素、旅游社区要素。3)旅游情境的具身节奏与日常世界的日常节奏具有互构动力,漂流旅游活动通过营造异质空间镜像,让个体在旅游活动中克服焦虑、担忧等与工作生活节奏失衡中相似的负面情绪,进而实现自身活动内外的节奏平衡与自我认知的重塑、提升。  相似文献   

9.
探讨网络游记文本中的地名使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名使用状态的定量特征能够反映游客对旅游地景观的认知结构与旅游行为的一般过程。在现有中文分词技术基础上,结合游记文本中的地名使用特点,选用ATF*PDF方法计算特征词汇在整个旅游文本集中使用状态的综合权重,设计了一种基于大量网络游记文本的热度地名自动提取方法,为不使用自定义地名库的旅游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游客点评网游记为样本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旅游相关地名的快速提取,地名使用热度越高,提取准确率越高;对地名提取结果的类型结构分析发现了自然和人文旅游地游记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指示了旅游文本地名的分布意义及其对旅行过程其他信息解读的潜在价值,预示了网络游记文本在进一步解析旅游者的旅游地认知特征和旅游行为过程方面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EI、NEP和VIS相互作用的生态旅游者培育模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琴 《地理研究》2009,28(6):1572-1582
培养出更多环境责任感强的生态旅游者,是支撑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本文以模型的形式梳理了生态旅游者培育的基本思路,模型以识别生态旅游者的3个特征向量EI、NEP和VIS为基础,以生态旅游者的细分市场特征为依据,揭示出一般游客发展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两个阶段和两条路径。并针对游客参与生态旅游过程中在时间、收入、身心和态度等方面的阻碍因素,从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经验中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如加强民众旅游伦理道德和休闲教育、加速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完善旅游目的地环境解说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社会群体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旅游市场已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在详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分析了单身家庭、夫妻二人家庭、核心家庭和延续式家庭4种不同家庭结构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和频率等出游总体特征以及出游信息获取偏好、停留天数与旅游消费偏好、旅游住宿偏好、旅游目的地类型偏好、旅游活动项目偏好等出游认知偏好,从中发现不同类型家庭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特征及规律,为家庭旅游市场开拓和营销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各类旅游网站成为传播旅游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对204名自助游客的网络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结果表明:96%自助游旅游者在出游前会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知识;年轻、学历高的旅游者占多数;85.78%的游客会从蚂蜂窝网站下载游记,77.94%游客会从蚂蜂窝网站下载攻略;大部分游客都在旅游网站进行了预定服务,如59.31%的游客通过网站预订酒店,44.61%的游客预定机票;旅游网站上的攻略或者游记所提示的景区价格、酒店、美食、旅游目的地对游客在进行旅游决策时比较有影响,旅游网站上的负面点评对旅游决策影响一般;在旅游结束时,41%的游客非常愿意将旅行途中的收获分享给网友。  相似文献   

13.
旅游景区的概念及相关学术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研究的内容一般具有较为事务性的特点,常见综述景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给出各种因人而异的定义,讨论具体利益的事务之复杂关系。该文提出了旅游活动专属空间定位,围绕此核心概念,就旅游景区属性结构、功能演变及其类型进行了基于诠释但面向建设的研究,力图搭建关于旅游景区概念及其相关的学术语境。研究中讨论了时间景区、基于任意性原则的属性结构、围概念性、景区功能演化、景区类型多样化等范畴。  相似文献   

14.
王灵恩  韩禹文  高俊  吕宁  Chris Ryan 《地理研究》2019,38(9):2314-2329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本文基于545位入藏游客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游客对气候变化因子的认知和体验状况,探究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旅游活动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入藏前游客对天气和气候状况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在旅行中这一因素却是旅游体验的最大影响因素;② 优美的高原自然风光是游客对西藏的核心认知之一,直接影响游客的决策与体验;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游客对高原气候因子的关注度和自然环境要素的重视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动机类型才是显著影响这二者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表明,青藏高原气候的暖湿化趋势对提升该地区的游客体验有积极作用,但气候变化带来的优势并不能够直接转化为潜在游客的出游活动。  相似文献   

15.
钟林生  宋增文 《地理研究》2010,29(10):1814-1821
以井冈山风景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游客的生态旅游认知及其对环境管理措施的态度,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游客对生态旅游"基于自然"、"旅游对象受到保护"、"环境教育"认知率较高,对"社区利益"的认知率尚低,且不同类型游客对生态旅游认知不同。游客对"对环境负责任"、"保护环境资源"、"注意环境影响"、"重视环境教育"、"尊重地方文化"五类旅游环境管理措施持积极态度,但对"加强游客管理"的措施持消极态度。而且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某些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态度也直接相关,认识到生态旅游"基于自然"、"旅游对象受到保护"以及"社区利益"的游客更认同"重视环境教育"的环境管理措施。最后,还就提高生态旅游认知和加强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宝鸡市重点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景区在目的地城市的旅游资源功能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构建宝鸡市重点景区期望差异理论模型,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调查游客的游前期望和游后的实际感知,对宝鸡市八大不同级别的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分析,得到游客满意度的优势和劣势因子.结果表明:游客对宝鸡旅游总体感到较为满意,旅游资源禀赋好但分布较散,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者的需求;餐饮卫生、住宿便捷度、购物环境和种类、历史文化特色四大类因子的游客期望和实际感知差异值均为负,在景区发展中处于弱势;与法门寺相比,太白山更具有资源和观赏优势,其余景区的观赏价值虽较高,但整体满意度不均衡.针对弱势因子探讨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宝鸡市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数量快速增长的旅游者给旅游地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环境影响。旅游者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及旅游行为的管理已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数据库资源,包括EBSCO,Pro Quest,Emerald,SAGE,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TaylorFrancis Online等,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对国外文献中关于旅游者管理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提出旅游者管理研究的框架思路,试图为景区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国外旅游者管理已基本形成一套包括旅游承载力、游憩机会谱、可接受改变极限、游客影响管理、旅游者活动过程管理等理论框架。国外旅游者管理研究多开展于旅游发达国家,主要集中于国家级景区。相应旅游者管理研究主要从景区角度与旅游者角度出发,分别采用被动强制式管理与主动引导式管理。从景区角度出发的被动强制式管理措施包括空间管理策略、入口管理策略、交通管制等,强调旅游者对实施相关管理措施的态度与意见反馈;从旅游者角度出发的主动引导式管理重视旅游者感知、行为,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解说服务的完善升级、休闲娱乐经验预先告之、旅游者环保教育的灵活开展等。  相似文献   

18.
由于旅游者污染环境的现象日益增多,因此,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虽然湖泊旅游在旅游业中变得日益重要,但是人们对于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湖泊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以杭州市西湖风景区的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价值-信念-规范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由文化价值观、个人规范和湖泊旅游者亲环境行为组成的研究模型。在数据分析阶段,利用SPSS 22.0软件和AMOS 26.0软件,对38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旅游者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环境关爱、面子观和集体主义对个人规范有直接影响;集体主义不仅可以促进湖泊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的产生,也可以通过个人规范对湖泊旅游者的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湖泊旅游者的个人规范也对其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直接影响。建议湖泊风景区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增强旅游者对景区内动植物的爱心和怜悯心、设计针对湖泊旅游者的旅游集体公益项目、加大环保宣传等方式,培养和唤起湖泊旅游者的环境关爱、集体主义和面子观意识,从而提高其亲环境行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0.
天气与气候是构成天气景观的基本因素,与人类的旅游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它是人类开展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天气与气候条件下进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项旅游资源,既有直接的造景功能,又有间接的育景功能,它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地貌、水体、动植物乃至一些人文景观的变化。天气与气候的变化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会产生一些非常奇特的天气景观,形成对旅游者富有吸引力的自然旅游资源。研究天气景观的变化对客流流向、流量的影响,必将为旅游企业开发天气景观旅游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