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专栏前言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2019年4月为贯彻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在安徽合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围绕“青年地质工作者--勇当金山银山的发现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主题,集中研讨了有关地质的科学问题。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推动了系列科技成果的产出,更是为年轻人搭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因此在《地学前缘》编辑部的支持下,征集组织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专栏。稿件经过初审、外审、终审等环节,在古生物、岩石学、矿床学及环境学方面收录8篇文章:肖良等讨论了“浙东中新世菱属果实化石的数量分类”;陈珊等探讨了 “薄互层干涉对叠前AVO属性的影响分析”;张嘉玮等研究了 “湘黔桂新元古宙拉伸纪晚期地层年代格架对比及关键地质事件初探” ;朱强等展示了“扬子板块新元古代中期的持续俯冲作用:来自南华纪岛弧火山岩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新证据”;郭飞等讨论了“湖南栗山铅锌铜多金属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刘洪等探讨了“冈底斯西段罗布真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金矿的成矿流体演化:来自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的证据”;陈政宇等探讨了“柴达木旺尕秀煤矿东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风成砂古风向及古地理意义”;陈国超等研究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本次由青年学者撰写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成果论文,可以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地质科技参考资料。 在出版本栏目之际,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张嘉玮等的文章在经过二次评审通过后,最终被《地学前缘》编委会终审退稿,理由是能佐证论据的样品数太少(前面审稿专家也指出了此问题)。这是科研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之下的普遍问题。当编辑部告知张嘉玮“退稿”或“补充样品分析数据重写再审”时,张嘉玮坚定地表示要重写。2020年三四月的日子是祖国大地新冠疫情肆虐之时,许多出行活动业已停止。但张嘉玮与科研团队逆行而上,他们爬大山,跨壕沟,走上了重新补采样品之路;他们打磨样品,详测数据,深入分析探讨,补充佐证数据。经过一系列艰苦工作,论文终被审稿通过并录用。 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期刊的文风导向和审稿把关有多么重要,更彰显了年轻一代地学工作者勇于担当、坚韧不拔、不懈努力的进取精神,年轻的心灵终会因磨难的洗礼而变得更加博大。 感谢审稿专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的学术指导,感谢作者、编辑们为出版此栏目付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2.
前言     
正2019年4月为贯彻国家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工作,在安徽合肥召开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青年地质工作者围绕"青年地质工作者——勇当金山银山的发现者,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主题,集中研讨了有关地质的科学问题。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推动了系列科技成果的产出,更是为年轻人搭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因此在《地学前缘》编辑部的支持下,征集组织了"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专栏。稿件经过初审、外审、终审等环节,在古生物、岩石学、矿床学及环  相似文献   

3.
地下岩石的压力模型是研究构造及其演化的基础。瑞士地质学家海姆提出地下岩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的假设,前苏联学者金尼克又指出地下某深处的垂直应力等于上覆岩石柱的总重量,而侧向压力通过泊松比系数可以求算。则迄今为止,地质作用的深度通常是用压力除以密度来计算的。然而,经过“应力矿物”、“构造变形和变质相关性研究”、“构造地球化学”和“构造动力成岩成矿”等研究发现,上述地质学经典的认识和算法存在重大缺陷,没有考虑构造压力的作用。近几十年,发展了地下岩石处于“构造力和重力复合的压力”状态的认识,建立从总压力中先消除构造附加静水压力,然后计算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方法”(吕古贤,1982,刘瑞珣,1988)。 在1994年(大陆构造会议,北京),根据上述认识,对于大别超高压变质的“深俯冲折返模式”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学术会议(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00年和2002年,合肥和郑州)交流,论文在《科学通报》(1998年)得以发表。该刊物还组织了两种不同观点的辩论。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2000年)召开了“地壳异常压力学术研讨会”,国土资源部设立科技发展重点计划项目(“地壳深部压力与超高压岩石形成研究”,2002年),推动研究的发展。2004年,提交《超高压变质的构造附加压力与形成深度》专著和《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文专辑,参加“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的国际交流。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联合主办“陆内造山带形成演化与动力学机制学术研讨会”(2015年11月22-24日,合肥)。常印佛院士在会上指出,在中国东部大约230万平方公里范围,李四光研究过新华夏构造体系问题,陈国达提出地台活化的“地洼”理论,朱夏强调陆内变形及其成岩成藏的意义和工作,奠定了我国东部陆内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汤家富用区域地质资料揭示,中生代陆内没有超高压“深俯冲折返”的地质条件。葛肖虹强调经过4亿年以来的多期次拼接离合碰撞过程而形成的中国大陆,是拼接复式大陆。池顺良依据潮汐力莫霍面资料,动态模拟了地台活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杨建军在山东仰口的古地震角砾岩之间发现粒状柯石英等现象,展示榴辉岩具有地壳浅部“震击高压变质作用”的成因。 会议组织了两期“地学前缘”专辑。本期专辑的论文,强调地下岩石处于固态,围压来自重力、构造力和其他力,建立地壳深部岩石“构造力和重力复合的压力模型”;用构造校正测算方法获得了大别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深度23~55 km的数据,结合其他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资料,建立超高压变质“构造增压壳内成因”的模式;研究发现,即使处在同样的地壳深处,只要有差应力条件,从微观到岩石圈尺度都存在压力非均匀分布--被称为构造超压,它们并不唯一受埋藏深度控制;热力学耦合数值模拟构造偏应力作用叠加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42 km深处的构造超压达到2.2 GPa,局部可到3.4 GPa,在40~50 km深处就能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构造降压水相变耦合成矿成藏”研究认为,降压下水的相变导致地压梯度明显变化,改变相变线并且控制热液成矿和油气成藏作用;胶东金矿区具有“陆内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蚀变成矿”特点;侏罗纪以来沂沭断裂带强烈左行平移,形成了泛裂陷型盆地系、狭窄型裂陷盆地系、菱形状裂陷盆地系和胶莱盆地系统四种类型,它们与隆升山体共同构成典型的陆内隆升伸展构造体制;胶东断裂蚀变岩年龄显示,其形成于(148.3±4.3)~(52.03±0.70) Ma且区域上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结合压力、温度和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的资料证实,郯庐构造带是胶东金矿直接的成矿动力来源;以构造岩相带为研究目标建立“成矿地质地球物理的分类”,地球物理方法取得良好的勘探、验证和找矿效果;焦家式金矿是一种“构造热液复合型矿床”,它们多阶段发育,其初始矿源岩--变质岩系以Au和S等元素富集正异常为地球化学标志,而直接矿化岩系--岩浆岩和断裂蚀变岩以Na2O等元素贫化和负异常为特点,这对使用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区域成矿问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感谢所有的作者,包括没有在本期刊登的论文提交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人员等为本专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地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5.
首届全国青年数学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大会收到论文130余篇,其中89篇文章在大会上宣读。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等特点。论文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说明我国数学地质工作者  相似文献   

6.
全吉群是不整合于柴达木北缘全吉(欧龙布鲁克)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盖层型沉积,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时代大体为新元古代晚期。本文在柴北缘全吉山的全吉群红藻山组建组剖面上,对位于该组下部的两层凝灰岩开展了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获得其岩浆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 640±15) Ma和(1 646±20) Ma,标定了红藻山组的形成年龄,为柴北缘中新元古界年代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提供了新的、直接的年代学约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这一新进展表明,在柴北缘地区,传统的全吉群红藻山组以下各组的时代,并非一直以来的“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震旦纪(埃迪卡拉纪)”,而应属于国内的中元古代长城纪、国际上的古元古代固结纪(Statherian,1 800~1 600 Ma)晚期;其次,根据当前定年并结合新近在红藻山组与上覆地层之间发现有古风化壳及区域性不整合、全吉群上部发育有埃迪卡拉纪化石及冰碛砾岩等证据,本文进一步确认,柴北缘全吉群在红藻山组与其上覆黑土山组等地层单位之间其实存在着相当长时间的地层缺失,传统的“全吉群”应予解体。由此并参考已有资料,本文认为,早先代表柴达木地块形成的“全吉运动”并不能与华南的“晋宁运动”对比,而应与华北的“吕梁运动”相当,全吉地块乃至整个柴达木及周边地区的中、新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及其大地构造亲缘属性等,都应重新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李忠  高剑 《古地理学报》2016,18(3):424-440
完整认识盆山沉积系统,这是古地理重建研究的必然趋势,其中从构造稳定区到构造活动区的特征源汇体系解析是重要环节。塔里木块体北缘活动区存在与“泛非”造山事件有关的岩浆和变质记录,但与这一特征构造-热事件有关的碎屑沉积记录以往在塔里木块体北缘及邻区却鲜有报道。主要针对塔里木块体北缘泥盆纪-石炭纪砂岩样品,文中开展了碎屑锆石原位地质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下石炭统野云沟组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以新元古代中-晚期为主体,与“泛非”造山事件的持续时间较为一致,且此类沉积记录在该地区也是首次大量发现。相应的碎屑锆石的εHf(t)值几乎全为负值,是古老陆壳熔融的产物。而野云沟组之下和之上的砂岩碎屑锆石均无“泛非”造山事件的明显信息。研究认为,泥盆纪南天山洋向南俯冲,导致塔里木块体北缘发育岛弧体系;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南天山洋盆闭合,相关块体拼贴-碰撞作用致使该区构造古地理转变,与“泛非”造山作用有关的结晶基底隆升和剥露,并成为野云沟组主要物源。晚石炭世随海平面上升和沉积超覆,塔里木块体北缘与“泛非”造山事件有关的结晶基底剥露终止。综合对比区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发现,研究区其他显生宙地层中(除上奥统桑塔木组外)均未记录到明显的与“泛非”造山事件物源相关的碎屑沉积,可能说明现存的塔里木块体受“泛非”造山构造-热事件影响的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关基底岩石的剥露主要出现在早石炭世以及晚奥陶世。这些信息的揭示对于认识塔里木块体北部古生代古地貌、碎屑源汇体系与构造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由化工部地质研究院团委和学术委员会联合组织的院第2届青年学术会议于1992年4月8日至10日召开。会议共收到院内26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论文30余篇,有24名作者的27篇论文参加了大会宣讲交流。论文的内容涉及各主要化工矿产的基础地质、矿床地质、数学地质、选矿工艺以及矿产开发和科技档案管理方法探讨等科技领域。此次学术活动得到全院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响应,提交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较往届有所提高,这是我院青年科技工作者几年来立足化学矿山地质科研事业,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9.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 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 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 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快速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践证明,该方 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计算方法,可以在地学研究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期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7  
在露头及钻井基干剖面的地层学及定量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编制出了鄂尔多斯奥陶纪马家沟一期、马家沟二期、马家沟三期、马家沟四期、马家沟五期和马家沟六期的各种单因素图及岩相古地理图。在这种古地理图中,各级古地理单元的确定都有定量的单因素数据为依据。马一期、马三期、马五期的岩相古地理的特征相似,可概括为“陆外为坪,坪中有湖,坪外为海”和“湖中有膏,湖中有盐”;马二期、马四期、马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亦相似,可概括为“陆外有坪,坪外为海,海中为滩,海外为槽”。从马一期至马六期构成三个海侵海退旋回。当今陕北大气田的天然气主要赋存于马家沟五组的云坪相白云岩中,今后最有前景的天然气产层将是马家沟四组滩相白云岩。因此,鄂尔多斯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质考古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术语“地质考古学”“地质考古学”这一术语是由CollinRenfrew于1975年提出的,指所有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地质方法,与早年考古工作中涉及到生物方面研究时所用的术语“生物考古学”非常类似。RolandPaepe几乎在同时引进了“考古地质学”这一术语,指考古地点的地质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海侵问题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有关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是否发生过海侵的问题争论了二十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尽管“海侵”论者提供了矿物学、岩石学、古生态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标志,但是因为这些标志与标准海相标志比较,都有一定差别,而且至今没有发现确实可靠的海侵通道和明显的海相性递增现象,所以又出现了“海泛”论、“海啸”论和“陆相”论。几种观点长期并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四方面入手①深入研究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背景,推断海侵通道存在的可能性;②进一步厘定已有的海相标志的准确性;③寻求新的、唯一的能区分海陆相成因的证据;④搜集国外在相关层位有类似沉积的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并探索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论震旦系划分与对比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22年葛利普根据我国早期地质工作者的资料和要求,把“震旦系”作为一个时间地层单位古生界的第一个系提出来,而其含义过于笼统而广泛,可以装进大量的、时间范围很长的地层。1924年李四光在长江峡东区确定了一个厚不过800米,时间范围较小的“震旦系”。1934年高振西等在河北蓟县又确定了一个厚达10000米,时间长达10多亿年的大“震旦系”。  相似文献   

14.
郑和荣  宋春晖 《沉积学报》1987,5(4):136-136
由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筹办的“首届青年沉积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4至25日在成都召开。会议收到了来自全国生产、教育和科研等20多个单位的80余篇论文,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探讨了沉积地质学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趋势。其中涉及能源和固体矿产沉积地质的论文占绝大多数,反映了沉积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的作者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中有近年来在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副教授、讲师、工程师,也有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而更多的则是新近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而又默默无闻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5.
目次     
王鸿祯先生(1916-2010)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开拓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他所研究的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等多个学科。 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学研究方面,他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体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主编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提出了层序地层的分类级别体系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中国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运动研究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基底构造单元和构造发展阶段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联合古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的认识和地球史上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并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发展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他提倡以学科发展史和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王先生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图集和教材等20余种。王鸿祯先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特等奖(198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4年)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1996年)。 为纪念王鸿祯先生诞辰100周年, 进一步弘扬王先生的学术思想,我们组织出版了这本纪念文集。本专集共收集4篇缅怀文章和22篇研究论文。论文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王先生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领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分为3个部分:(1)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2)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生命环境相互作用;(3)综合地层学与古生物学。 “大地构造与沉积古地理”专栏包括9篇论文。潘桂棠等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大地构造单元相的时空分布为依据,结合超大陆汇聚裂解和洋陆转换关系,将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和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 Ma)三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和主要组成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克信等基于大地构造相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洋壳板块地层类型,总结了新元古代以来洋壳板块地层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指出古亚洲洋的洋陆转换有自西向东的穿时现象,中央造山带的洋陆转换自北向南依次完成,青藏高原中部的龙木错-双湖-孟连带代表原古特提斯洋分阶段增生至最终消亡的对接带。李思田应用“大地构造域”和“岩石圈对接消减带”的概念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和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关系,指出中-西部大型叠合盆地均位于有前寒武纪稳定基底的构造域中心,具有大规模油气聚焦的重要条件;而多阶段构造运动则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控制了盆地演化史。邓晋福等应用讨论板块构造与岩浆旋回,提出“俯冲增生造山”和“陆陆碰撞造山”应分别对应板块会聚构造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造山作用,前者主要由俯冲增生杂岩和岩浆弧构成,而S型花岗岩对后者具有指相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三个陆块区与西伯利亚、印度克拉通之间大洋区洋陆转换形成的俯冲增生造山随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俯冲过程。杨巍然等系统回顾了我国大地构造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发展阶段,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如多旋回学说、断块学说和区域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指出开合构造运动反映了地质体运动的基本形式,揭示了地质运动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刘少峰等阐述了板块构造古地理重建的思路、内容和方法,强调应在全球板块构造背景下重建“深时”、原位、原型的活动古地理,并指出在古地理重建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应该遵循“定量、定位、定向和定型”的原则。乔秀夫等提出利用地层中保存的古地震记录--软沉积变形构造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演化的新思路;并据龙门山地区中-新生界发育的古地震记录,提出了该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地质演化阶段与发展过程。方念乔基于晚中生代“海南陆缘弧”多种资料的分析,指出该弧的岩浆与俯冲造山活动在K1晚期至K2早期达到高峰,随后发生拉张;晚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反映了特提斯南海的消减过程;向北俯冲于该弧之下的“古南海”实际上是特提斯多岛洋北部的边缘海,应称为“特提斯南海”。徐备的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根据自己团队的新近工作,作者提出“温都尓庙洋”的概念,并进一步阐述了它的演化模式。这是华北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生命环境相互作用”专栏含7篇论文。史晓颖等分析了生命起源的环境条件及其早期演化阶段与大气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指出自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之后就表现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协同进化关系,并通过其生命代谢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海洋化学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命演化和生态多样化进程。陆松年等总结了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它们反映了岩石圈形成和不同的演化转折期,指出中国保存了与古元古代Columbia和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相关的多种地质记录,为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和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实验室。苏文博等总结了近年我国在中元古代年代地层学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厘定了地层格架;指出在Columbia与Rodinia超大陆过渡期,华北克拉通与印度、澳大利亚、北美、西伯利亚等古陆相邻,在约1.1 Ga之后华北东部与扬子华夏等地块拼合,并与北美、澳大利亚等古大陆相连接。李怀坤等在扬子北缘打鼓石群的凝灰岩夹层中取得了1 225~1 239 Ma的锆石U Pb年龄,证实其与神农架群为同期沉积,均形成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张海军等在柴达木北缘红藻山组的凝灰岩夹层中取得了1 640~1 646 Ma的锆石U Pb年龄,证实其时代属古元古代末期;指出柴达木北缘广泛发育的“全吉运动”应与华北的“吕梁运动”相当,而不与华南的“晋宁运动”对比。汤冬杰等发现华北铁岭组海绿石相普遍具有高钾、低铁及较高的Fe2+/Fe3+比特征,与显生宙海绿石明显不同;通多方法研究,提出多孔基底、高K+浓度和亚氧化海水条件是导致中元古代浅水海绿石沉淀和演化的重要环境条件,可用于指示古海洋氧化还原界面深度。宫开萍等建立了神农架地区的南华系地层序列,并与相关地区做了对比。 “综合地层与古生物学”专栏包括6篇论文。王训练等认为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而目前使用的任何一种地层学方法其分辨率都是有限的,因此强调地层学研究中应采取多方法的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的目标。汪啸风据岩相、生物和构造组合特征的再研究,确认奥陶纪华南可识别出扬子浅海台地、江南南秦岭过渡带和华夏陆缘岛弧边缘盆地三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古地理区系;建议以Cordylodus intermedius的首现作为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的生物划分标志,以益阳阶取代“道保湾阶”并做为我国奥陶系正式的年代地层单位。马坤元等通过多方法研究,在华北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识别了40.5万年和9万年2个级别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地层研究的精度,并进一步指出早、中奥陶世之交由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全球气候改变可能对这个时期的生物大辐射有重要调控作用。钱鑫等通过对老挝琅勃拉邦构造带放射虫硅质岩研究,证实其时代属早石炭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属非热液成因的远洋硅质岩,从而证明早石炭世在思茅和印支板块之间存在着开阔的弧后盆地。武思琴等分析了黔西南下二叠统以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认为该地区陆棚泥质沉积形成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期,而不是冰川增长期的低位域沉积,指出冈瓦纳冰川的推进和消融是控制黔西南早二叠世地层发育样式的主要因素。万晓樵等就当前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分析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建议以土城子组为中国北方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过渡地层的重要参考剖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求标定陆相地层中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切位置。 总的说来,本专集的论文覆盖学科较广,既有对学术问题的综述和回顾、对发展现状的总结和展望,也有具体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其中不乏创新性认识和成果。 谨以此专辑纪念王鸿祯院士诞辰100周年。  相似文献   

16.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4,24(4):481-485
文章详细介绍了最近INUQA组织和INQUA地层与年代学委员会在“Episodes”杂志2004年第27卷第2期公布的新的地质时代标尺,并就关于“第四系”这个地层单位的重新定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见解。对于取消“第四纪”(Quaternary)一词,发表了意见以及不认同的观点,同时文章还呼吁,希望更多的从事第四纪研究的工作者踊跃发表意见、积极呼吁,使“第四纪”(Quaternary)一词正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时代问题已成为研究华南区域构造和古地理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被地质学界认为属于江南古陆元古代“板溪群”的范畴。近年来,关于该构造岩系中存在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导致一些学者怀疑该地区传统的构造古地理格局需要重新解释。对此,许多地学工作者提出异议。为了验证上述放射虫动物群的报道的准确性,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和区域地质调查等多领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样品的多次重复系统采集;同时,对已发表的资料进行了再分析。研究显示,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和变质岩中的硅质岩和扳岩的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样品中未产出放射虫化石,但是在部分硅质岩和板岩样品中却发现了中-新元古代的疑源类化石。有关硅质岩的主量元素、稀上元素中Ce异常值、(La/Ce)x比值和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沉积作用与陆源物质有关,沉积环境接近大陆边缘、远离深海远洋环境。  相似文献   

18.
覃兆松  李坚  何伟相 《地学前缘》2015,22(6):136-147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及“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原理,解决了区域地层等时或准等时对比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用等时或准等时地层单元作为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图单位,克服了传统制作方法用不等时的岩石地层单位“组、段”为编图单位造成的岩相古地理图的“歪曲”及垂向沉积环境变化“掩盖”的弊病。“准同时岩相古地理图制作新方法”可分为单剖面层序地层柱状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柱状对比图、准同时岩相古地理系列图等3个研究阶段。同一海盆中,海平面升降是同步的,那么区域上相应的三级层序是等时的,其中以层序界面、首泛面、最大海泛面及海退面等物理界面划分出的低水位、海进、高水位及强迫性海退楔等体系域亦是等时的。因此,将区域上各单剖面柱状图中的上述相应的物理界面相连,就形成了研究区的等时对比格架图,然后对等时格架中的地层再进行进一步对比,形成对比图,在此基础上选取等时地层单位进行岩相古地理系列图的编制。笔者并以江西省中部萍乐坳陷西段乐平世早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实例做了进一步的阐述,通过“准同时岩相古地理图制作的新方法”,提高了等时对比精度,制作的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不但充分反映了该时期岩相古地理的纵横变化,而且清楚地反映出地壳运动与海平面升降的联合作用对沉积环境变化的控制,并将编图单位缩短到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古地理图精度更高、内容更丰富、更接近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为这本书题词:“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基拙扎实、作风严谨、品德高尚的科学工作者,是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青年的一项基本功。”这本书讲述
了学部委员陈国达六十年科研生涯中关于科研工作的特点、基本功、素质、方法和管理的体验,有理论,有实例,谆谆教侮,侃侃而谈,广证博引,言简意深,是青年学者成才路上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构造恢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塔里木盆地经历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南华—震旦纪强伸展—挤压阶段、寒武—奥陶纪弱伸展—强挤压阶段、志留—白垩纪振荡升降变迁阶段、新生代弱伸展—强挤压阶段等5大构造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不同于显生宙;寒武纪—早奥陶世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块”的大型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快速演变为“南北分带”;志留—泥盆纪形成克拉通内坳陷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纪发育克拉通内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生代发育一系列分隔的快速变迁的陆内坳陷碎屑岩沉积;新生代发育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沉积,形成复杂的叠合盆地。受控原—新特提斯洋与南天山洋的开启—闭合,以及新生代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具有多期性、多样性、迁移性与强烈的改造性,不同于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