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海艳  杜涛 《海洋科学》2005,29(10):86-89
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成像传感器,通过测量海面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值及其时间相位,能产生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在海面分布的图像。这种图像能极为详细地显示出海面后向散射强度变化的细节,其分辨率为几米到几十米的数量级。此外,由于SAR工作在微波波段,即使在黑夜也能正常工作,它发射的微波可以穿透云层,因而测量不受恶劣天气的影响。这种全天候、全天时和高分辨率观测海洋的优势是可见光和红外传感器以及其他微波传感器所没有的,所以目前SAR已成为海洋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海洋高光谱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遥感是20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所谓海洋遥感就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 ,从各种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一项技术[1]。海洋遥感具有观测周期短 ,时间频率高的优势 ,可实现大面积、实时、同步、连续而密集的海洋探测 ,较好地适应了海洋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特点。随着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 ,遥感传感器的技术性能不断提高。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remotesensing)是当前遥感技术的前沿领域 ,它是指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得有关数据 […  相似文献   

3.
海洋环境观测技术的产业化李允武(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天津)1海洋观测技术与产业的关系密切海洋观测技术是指从位于空间、海面、水体、海底的观测平台上,利用各种传感器对海洋(包括气、水、岩石圈)的物理、气象、化学、生物、地球物理、地质等参量进行系统、经...  相似文献   

4.
正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作为一种主动式微波侧视成像雷达,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宽刈幅成像的优势,是可见光、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微波传感器所不具备的。自美国于1978年发射第一颗海洋遥感卫星SEASAT以来,SAR海洋遥感理论、SAR海洋遥感探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始终是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航天飞机成像雷达以及X波段SAR(SIR-C/X-SAR)运行之后,多波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和多观测模式成为SAR海洋遥感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SAR遥感图像  相似文献   

5.
MODAS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块化海洋数据同化系统(MODAS)通过同化卫星遥感测得的海面温度和海面高度,产生一种动态气候态,能够更接近地预报出海洋的真实状况。介绍了MODAS基本原理,并选择试验海区,对MODAS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道克敏 《海洋科学》1978,2(4):19-20
当前,研究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海底的地壳结构,是海洋研究中的两个热门课题。遥感技术,从空中用电磁波(红外、激光、微波等)对海面附近进行遥感;声学技术,从海面用声波对海底地层进行遥测,是分别用于研究这两个课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我国获得美国海星号卫星资料免费接收权海洋水色遥感是利用航天或航空传感器上对海洋水色敏感的电磁波来监测海水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浓度以及海水污染浓度等海洋水色因子,用以评估海洋初级生产力、河口海岸泥沙运输量及过程、海水有害物质含量以及污染源和污染范围,进...  相似文献   

8.
南海几种海面风应力资料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卫星遥感(ERS1、ERS2)资料、综合海洋大气资料集(COADS)资料、Hellerman与Rosenstein客观分析资料,提取南海海面风应力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遥感资料与其他两种资料相比,具有分辨率高、量值合理的特点,建议在研究南海海面风应力气候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尤其是中、小尺度涡旋时采用遥感资料。  相似文献   

9.
彭放英 《海洋科学》1999,23(1):19-21
目前国内外的湿度计品种繁多,测湿方法各异。但这些湿度计都不能测量大风时的海面湿度。因为大风时海面波涛汹涌,近海海面空气水汽含量相当大,且湿度的变化也很大,这时在甲板上作业非常困难,各种需现场观测的湿度计都无法使用,迄今也未曾见过测量高海况、大湿度的湿度计的报道。本文介绍一种用于高海况海面湿度测量的微型湿度计的设计与研制。1设计1.1传感器件的选取电子湿度传感器可分为:(1)电容式;(2)电阻式;(3)其他方式[1]。在高海况时,无论是风速、气压,还是海表面的湿度的变化都是很大的。这时就要选择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海面光谱辐射计的研制、定标和海上现场实验测量。运用一个 2 5 6元光电二极管列阵传感器件测量海面离水辐亮度和向下辐照度的光谱分布 ,可计算得出遥感反射比。该仪器所测量的数据可以用于海洋方面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 ,并给出海上实验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各向异性随机粗糙海面的微波双站散射机制及其特性,本文利用解析近似的积分方程模型以及一种改进的半经验海浪谱模型实现了对各向异性随机粗糙海面的全极化微波散射仿真模拟,并与卫星观测数据、经验的地球物理模式函数及已有的解析近似散射模型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入射波频率、入射角、极化方式、海面风速及风向等参数对各向异性海面双站散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入射角、散射角及方位角等观测几何条件下,海面不同波段的双站散射表现出不同的空间散射特性,且对风速、风向等海面动力学参数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以L波段为例,海面向后半球双站散射在各个极化方式下都对风速较为敏感,而在同极化方式下,其对风向的响应在中低风速和高风速条件下相反,整体而言,低风速下海面双站散射对风向更为敏感。这表明对于海面动力参数的反演,双站散射可以提供比传统单站雷达后向散射更丰富的物理信息。本文探讨了各向异性海面微波双站散射特性,为基于主动式及分布式微波传感器的海洋动力参数遥感反演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及工业化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造成了陆源、气源、海源三类源头污染,导致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大、快速、准确的监测能力,是全球海洋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重要手段。从三种海洋环境污染源出发,辨析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同种类污染及其监测指标,梳理国内外卫星遥感监测相关海洋环境污染研究,检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在这些海洋环境污染上的应用,发现(1)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是海洋水质污染、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海洋大气污染沉降污染三种类型。(2)水质污染的遥感监测应用有效针对水质环境恶化、灾害的大面积沿海水质环境等常规现场监测方法无法满足的情况,而海洋垃圾与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法已经从遥感反演到机器学习,海洋大气污染沉降的遥感监测应用中需要更多大气污染参数以达到精确监测。(3)海洋环境污染卫星遥感监测仍然受到影像数据的分辨率限制,同时受海洋的立体性和流动性影响,因此未来研究应集中于立体化的海洋遥感探测技术,同时利用卫星、航空、船舶、岸基等多源、多时空的监测数据,将光学物理传感器与生物传感器相结合,构建海洋多源监测数据库,为政府及相关商业部门提供即时海洋管理依据,辅助完善海洋文明与海洋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13.
当前卫星海洋遥感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世界上的主要航天国家已开始进行不同类型的海洋遥感卫星的系列发射,包括以光学遥感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以微波遥感为主的海洋动力要素(如海浪、海面风、海面粗糙度、海平面高度、大洋潮汐等)环境卫星等。在遥感规划、遥感器研制、海洋遥感信息提取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呈现出了如下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1.长期规划,超前研制,保持良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基于CCMP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的渤海风浪模拟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数据是一种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和全球海洋覆盖能力的新型卫星遥感资源。在充分分析CCMP海面风场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以该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为强迫输入项,运用第三代浅水波浪模式SWAN对渤海一次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的结果与T/P、Jason卫星高度计观测得到的有效浪高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性达到0.78,模拟结果平均偏高0.3 m。试验表明CCMP卫星遥感风场数据能满足海洋浪高预报需求,能在海洋数值预报和海洋环境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表层漂流浮标、漂流式波浪浮标和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为代表介绍了无动力海面移动观测平台的观测需求、特点、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无动力海面移动观测平台除具备重量轻、体积小、随波性好等特点外,相比其他观测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实时性强,可有效弥补定点观测在全球大洋空间分辨率的不足。随着海洋与气象环境观测传感器的自动化、小型化和低功耗化,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供应和卫星数据通讯技术的支撑下,这一类型平台观测能力的可拓展性非常强。除可直接开展海洋环境声学、光学和电磁学要素的观测外,还可成为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海洋学科的专属平台,并具备海上目标探测识别能力。随着无动力海面移动平台观探测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用成本的降低和快速投放技术的发展,此类平台在海洋观探测领域尤其是深远海区域观探测快速响应方面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为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灾害预警、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安全防御等提供了重要助力。然而,利用传统蓄电池对传感器进行供电的方式,需要定期充电或更换蓄电池,难以保证长时间持续可靠工作,介电弹性体能量收集技术原位供电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目前,面向水下能量收集的介电弹性体发电机(DEG)存在能量收集性能低的问题,针对该问题,通过构建的 DEG 理论模型,研究不同参数下 DEG 的动态响应和能量收集性能,以探究提高其能量收集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增大负载电阻或提高 DEG 拉升阶段在其周期中所占时间比可以增强其能量密度。研究结果能够为增强介电弹性体水下能量收集性能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全面收集1988—2025年中国地球观测卫星(和飞船)计划,包括历史的、运行中的和列入未来计划的。详细介绍风云卫星系列(FY-n)、海洋卫星系列(HY-n)、资源卫星系列(ZY-n)、环境卫星系列(HJ-n)、中国遥感卫星系列(CRS-n)、灾害监测星座/北京小卫星(DMC/BJ-1)、神舟飞船系列(SZ-n)和天宫空间站系列(TG-n)等8个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这些卫星(和飞船、空间站)系列都提供对海洋的观测,从而构成中国卫星海洋观测系统。按装载的传感器分类,进而给出中国的海色、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观测系统。对中国海洋观测卫星与国际海洋观测卫星装载的传感器性能作了比较和讨论,指出差距。列出目前在轨运行的中国海洋卫星观测系统38个传感器及其类似的国外卫星传感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海洋数据获取量日益增多,根据时空分辨率、时空范围、垂向分层情况等的不同,可将海洋数据分为多种类型。了解和掌握现有的海洋数据资料,并加以利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军事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海洋数据资料发布的几个主要数据源,同时归纳了几类常用的海洋数据资料,包括地形水深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海洋调查观测数据、再分析产品数据,并对各类数据适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海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信息支持,为我国海洋大数据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引 言 卫星遥感作为对海洋环境进行监视的有力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海洋环境要素和现象的监测之中。应用卫星遥感海面温度则是这些应用中比较早且比较成熟的一种。20多年来,用于海面温度测量的卫星遥感仪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卫星资料海面温度反演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卫星海面温度资料已广泛应用于海洋分析、研究和预报应用的许多领域。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研究工作的广泛展开,对全球海面温度资料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了,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1],[2])。 目前,世界上拥有卫星监视地球及其大气环境的国家或者国际性组织已有美国、苏联、日本、印度和欧空局。这些卫星携带的可用于获取海面温度资料的遥感仪器很多,卫星资料海面温度反演方法各种各样,获得的海面温度的精度差别也很大。本文只选择一些能够代表当前海面温度的卫星遥感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0.
声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从原理上说,电磁波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能对海洋表面的某些特征,例如表层水温、波高,悬浮物的扩散范围等,进行有效的遥感测量,而海洋声学遥感系统则可以监测海洋内部某些特性的变化情况。由图1可见,声波在低频范围内的吸收系数比电磁波小得多,100Hz时,它们相差约6个数量级,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