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美国API RP2A-WSD规范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抗震设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尚未制定海洋石油平台的抗震设计规范,目前世界海洋油气行业的抗震标准主要执行的是美国RP2A—WSD规范,该规范是基于是美国近海岸地震危险性区划结果而制定.本文介绍了RP2A-WSD规范及美国近海岸地震区划研究结果,论述了我国渤海海域地震活动性特性与地震动参数的研究内容,渤海海域是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主要场所,且地震活动性较高,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近海岸具有可比性,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两者之间的对比结果,以及海洋石油平台的重要性和使用特征,对我国海洋石油平台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设防水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洋地质学     
《地球》2012,(5):13-13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3.
海洋深度基准作为海洋深度起算的垂直基准,对海洋大地测量、海洋物理调查等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传统的海洋深度基准面存在离散、非连续等缺陷,本文开展了基于潮波运动三维数值模拟的海洋连续深度基准面构建方法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本文采用的有限体积的海岸海洋三维潮波运动模式FVCOM,具有构建三角格网灵活,可精确适用于不规则海岸边界的特点,并在地形特征较典型区域——长江口南支水域为实验区,开展了三维潮波运动的数值模拟.模拟所得各个格网节点处的平均潮差较好地符合了当地潮汐动力作用变化的规律,并以平均潮差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连续深度基准面,同南支区域6个已知深度基准的长期验潮站相比,深度基准面最大差值为5.5 cm,差值绝对值均值为2.6 cm,模拟结果内符合精度较高;且整个模拟所得的南支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规律更符合长江口南支的潮汐变化特征.本文思想为海洋连续垂直基准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相比较于传统的几何插值拟合法,本文方法更具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近岸海浪是影响近岸水域环境状态的重要环节.海洋近岸波的波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海岸防护、近岸航运、军事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感应磁场波动可为探测海洋近岸波的非线性过程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首次对海洋近岸波引起的感应磁场进行了频谱指数分析,获得了能量注入和耗散过程对应的谱段.2016年5月15日—6月30日在昌黎海岸(东经119.3,北纬39.7°)利用KDM-2型磁通门磁力仪对海洋近岸波引起的磁场变化进行了测量,数据分辨率为0.01 nT/(HZ)~(1/2),时间采样率为1 Hz和128 Hz.观测数据显示,在距海岸线2 m远处,清晰地观测到了海洋近岸波引起的磁场波动,在0.001~10.0 Hz频段的波动最大振幅约为1 nT.波动的小波频谱呈现出多次谐波结构,符合海洋近岸波的谐波特征.傅里叶频谱显示不同频段谱的斜率不同,反映了海洋近岸波发展与耗散的非线性物理过程,进一步开展长期观测和统计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海洋中的电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学书签     
《地球》2012,(5):13+18+55
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海洋湖沼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年会于1993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江苏省宜兴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河海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省海洋局、无锡淡水渔业中心、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淮阴市水利局、连云港水产学校等30多个单位80余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大会共收到论文及摘要40多篇,内容广泛,反映了江苏省海洋湖沼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其中王苏民的“全球变化研究动态”、范云琦的“93’日本琵琶湖国际共同观测介绍”,曾昭琪的“海洋、湖泊生物学最新研究动态”、濮培民的“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途径”、姚国权的“围海工程与海岸研究进展”、张君伦的“日本国土数值情报系统介绍”以及谢金赞的“江苏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简介”等大会交流论文反映了有关学科  相似文献   

7.
北美及澳大利亚先后于2005年、2007年修订重力归算标准并重新改算国家重力数据库数据,以提高重力数据精确度与准确度,扩大数据应用领域和用途范围.本文参考北美及澳大利亚的重力归算新标准,对比我国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 0082-2006)中的陆地重力校正方法,审视海洋区域重力调查执行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范(GB/T 12763.8-2007)中的海洋重力校正方法,从重力校正理论基础入手,对海洋常规重力校正的传统近似方法及精确计算公式作了回顾和总结,并就GB/T 12763.8-2007中的船载重力校正有关条文,提出了相应修改建议,以加速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进行,对海底尤其是陆架地区灾害地质情况调查势在必行。本文介绍了以海南岛西南陆架区域为研究区,利用海洋物探技术对海底灾害地质做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测试我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性能及其在水合物探测中的适用性,本文从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基本原理出发,首先根据试验海域水合物地质特征,建立简化地电模型开展理论研究,确定海洋可控源电磁试验的技术方案;利用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开展探测试验,首次获得了我国深水海域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数据.通过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反演,获得了试验剖面的海底电性结构模型,揭示了4号测点下方存在一个50m厚的高阻层,其电阻率为25Ωm、顶部埋深为181m,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提供了有价值的电性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仪器性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指标,这标志着我国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向实用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海岸线长、海域大、滨海省市多、海洋地震活动频繁的实际情况,概述了海洋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性;指出海洋地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以研究海底的构造和运动为主要课题,进而研究地球的构造、运动,乃至地震成因、地球起源等;分析了在我国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的有利因素。最后对如何开展海洋地震学研究提出了几点设想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海洋拖曳式水平电偶源数值模拟与电场接收机研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中,电磁法已成为地震勘探最有效的补充手段之一,而我国海洋水合物电磁探测中的拖曳式电场接收机此前是空白.本文从方法原理、仪器设备和海洋试验等方面,对海洋拖曳式水平电偶极-偶极方法进行研讨.建立三维电阻率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讨论收发距、发射频率、拖曳装置离海底高度等参数与电场异常响应的关系,针对特定模型给出了最佳观测参数以指导仪器硬件设计与海洋测试.在此基础上,采用高级嵌入式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前端低噪声斩波放大、高精度同步采集等技术,研制了由拖体、承压舱、采集电路、低噪声电场传感器等组成的海洋拖曳式水平轴向电场接收机,其系统噪声达到2 nV/√HZ @(1~100Hz).将自主研制的电场接收机用于国内首次拖曳式电偶极-偶极方法的海洋试验与评估,并对海试资料进行了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发的仪器达到了设计指标,能够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调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大量反射地震剖面海水层部分进行再处理,与以往地震海洋学主要关注海水层内部的反射结构不同,本文重点对海底附近水体的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特征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与传统对海底边界层的定义不同,我们将海底边界附近的水体称之为海底边界层.本文利用传统地震相分析方法,分析海底边界层各种复杂反射地震结构的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以及视频率特征,结合过去相关的地震海洋学研究成果、海底边界层理论与其它各种海底附近作用/过程,不仅对中尺度涡旋、内孤立波和背风波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地震特征进行了归类与分析,并推断最新发现的一些反射地震特征可能揭示的各种海洋作用/过程,例如不同的地震相特征可能反映了海底湍流边界层,海底沉积物再悬浮,天然气渗漏羽状流和麻坑内部异常上升流相关海底界面作用过程.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海洋学方法不仅能够对海洋内波、涡旋等物理海洋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海底附近各种复杂海洋作用/过程进行成像,从而拓展了地震海洋学的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也能为过去不能有效对海底边界面发生的各种冷泉热液活动、生物和沉积等作用过程进行现场观测提供新的探测方法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刘光鼎院士是一位献身于地球物理和海洋地质、石油地质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刘光鼎院士参加工作50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持,广州海洋地质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南京大学海岸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和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委员会协办,于1998年12月29日在北京举行"地球物理若干重大研究领域进展报告会",会议通过展示刘先生和他的同事、学生的科研工作成果,来弘扬献身科学的精神,并对刘先生表示祝贺。与会专家包括刘光鼎院士、王仁院士、陈 院士以及陈邦教授、李幼铭教授、刘福田研究员、王…  相似文献   

14.
杨欣冉  孟沛柔  张慧 《地球》2022,(1):50-55
珊瑚礁是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一方面维持自身动态平衡,一方面调节海洋环境和保护海岸环境。通过生物作用维护二氧化碳(CO2)和钙(Ca)的收支平衡,同时也调节海洋种群食物链的平衡。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有着媲美陆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于1987年冬和1988年夏初对深圳海岸带作了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对本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及地壳垂直形变速率作了初步估计。 从地貌类型看,深圳海岸带可分为“平原海岸”和“山地海岸”。它们大体以深圳河口北东向深圳断裂带与海岸带交汇处为界,界西为“平原海岸”,仅蛇口半岛南端例外,界东属“山地海岸”,特点是岸线曲折,  相似文献   

16.
海底沙波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大洋和沿海海域的海底地貌形态.海底沙波是海洋灾害地质学和海洋沉积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海洋工程建设和海岸保护管理考虑的潜在目标.海底沙波的形成和演化经历着极其复杂的过程,是海水动力、沉积物供给量、粒径、黏聚力作用、水深、地形特征和海平面波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大量文献的综述和研究,本文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因素、运移等3方面论述了海底沙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未来海底沙波研究的发展方向作了几点展望,即:多学科理论、多技术手段、定量化研究和国际化合作.  相似文献   

17.
近期,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资助,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海洋研究分会宣布开展一项新的海洋科学研究,并召集海洋科学和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组成一个海洋科学未来10年调查研究委员会来开展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90年9月26—28日在晋江县召开了建立福建省晋江县深沪湾海底古森林—牡蛎礁遗迹暨石圳海岸地貌地质景观自然保护区论证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海洋局海洋第三研究所、海洋出版社、福建省科委、晋江县委、泉州科委及福建省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地质、地震、林业等各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等总共51人,笔者被邀请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海洋战略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是构成我国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海洋科普及海洋意识教育的最佳阶段应在初中阶段。文章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海洋内容的研究,建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海洋科普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一种海洋科普教育模式,为学生海洋意识提高和海洋文化建设提供保障,为海洋强国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城市海洋灾害防御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但是海洋灾害的频繁发生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年均增长率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海洋灾害的特殊性、海洋对社会发展与日俱增的重要性,对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及其危害性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探讨,并根据我国对海洋灾害的防御能力提出了防灾减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