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辽东青城子地区早元古宙辽吉岩套的构造变形作用与构造演化。作者提出了青城子推覆构造的三阶段演化模式。早期阶段,即第1变形幕形成了北西向转南西向的同斜倒转褶皱,构成了青城子推覆体的雏形;第2变形幕以剪切体制为主,辽吉花岗岩活化和底辟重就位形成了推覆体构造,并产生了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第3变形幕形成了叠加在推覆体构造上的北东向倾伏背斜、向斜构造,并使推覆体构造发生整体机械变位,最终奠定了青城子地区的宏观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义马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面位于侏罗纪煤系泥岩段的顶面,其下的煤层及上覆的中侏罗统均有次级滑动面发育。推覆构造是由南向北逐次扩展而成的,剖面上构成前展式叠瓦扇。前锋位于煤田北部侏罗纪煤系露头一带,根带位于南平泉断层以南的下古生界及元古界。在F_(16)断层和南平泉断层之间的二叠系、三叠系露头之下,有可能掩盖着大面积的义马组煤系地层。推覆构造发育过程中强大的水平剪切作用使义马组煤层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形成一系列褶皱及逆冲断层,局部煤层形态和厚度发生了改变,对煤层的开采技术条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稳流河地区发现一系列古近纪推覆体。这些推覆体主要以昆中、昆南断裂为依托,其中以昆南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北发生推覆作用,使中三叠世马尔争组地层发生强位移至古近纪雅西措组地层之上,以昆中断裂为主推覆面的推覆构造向南发生推覆作用,使早古生代纳赤台群地层向南位移至中三叠纪马尔争和古近纪沱沱河组地层之上,在此之前地质界普遍认为夹持于"昆中缝合带"和"昆南缝合带"之间,物质组成主要为加里东、华力西期两次板块裂离及俯冲过程中形成一个复合型俯冲碰撞杂岩带,从而忽视了推覆构造对杂岩带的再造作用,本文通过稳流河中沟上游向南逆冲推覆构造和博卡雷克塔格向北逆冲推覆构造的实例,从推覆方面、物质组成、推覆时代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为东昆仑地区新构造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普兰店元台逆冲推覆构造为典型双重逆冲构造,以上叠式扩展而成。在自南向北逆冲过程中,形成褶皱推覆体,滞后断层,撕裂断层,反冲断层,并进一步形成构造窗和飞来峰。推覆构造形成于 J2-J3,逆冲推覆后期,花岗闪长斑岩沿逆冲推覆构造就位,其所携带的成矿热液在有利部位富集成金矿。  相似文献   

5.
非平面应变状态下岩石体积变化的估算,一直是世界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初步完善了实用于非平面应变状态下岩石体积变化的计算公式,并用这些公式计算了粤北新洲推覆体同推覆期的岩石体积变化。结果表明,在逆冲推覆时期,整个外来系统普遍发生了强烈的压溶-迁出作用.由此造成的岩石体积损耗平均达22.88%。同推覆期外来系统的巨大体耗,与同推覆期含金动力分异热液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宜洛煤田处于河南东秦岭北部山麓逆冲断层带内,已勘探的煤田均位于推覆体之中。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该区推覆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西乡胡家营处所见构造为北东向延展的断裂带,是由一系列上陡下缓向南东倾斜的走向断层组(其间夹持的牵引褶曲)配置于走向断层近于垂直的两组共轭横切断层之间,共同组成西乡胡家营地区典型的推覆体构造布局。从胡家营的推覆构造可推知汉南地块东南缘北东向构造带,应属于中生代以来所形成的推覆体构造。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榆泉井田内施工钻孔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重点对赋存于区内太原组的12、13号煤层进行了分析,利用煤层等值线图得出井田内12、13号煤层在区内沉积特征呈东厚西薄分布;并对13号煤层上覆砂体(桥头砂岩)厚度进行了对比,得出煤层与砂体分布呈负相关:即砂体厚处煤层相对薄,而砂体薄处煤层相对厚.同时对煤层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本区内煤层沉积相为河流三角洲相.  相似文献   

9.
嵩箕地区构造较为复杂,多种方向的构造彼此切割、穿插、改造和利用。东西向构造为本区构造的主体,而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又切割了东西向构造,使之成为貌似“S”型弯曲。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可以见到飞来峰、平卧褶曲、滚卷背斜等构造形迹,并形成三叠系地层直接压二叠系山西组二_1煤层之上或寒武系石灰岩压二_1煤层等特殊的构造景观。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主要由侧向的水平挤压而形成,其应力来源有两个方向。先期为南北向(印支期),其剪切力形成北西向和北东向的Ⅹ型共轭断裂。后期为北西向(燕山期),使先期的北西向断裂产生反向运动,形成推移距离大、延伸长度远的巨型断裂。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形成巨大的推覆体,并在推覆体上产生和主干断裂垂直相交的叠瓦状推覆冲断层。推覆冲断层的前部为地层的收缩带,易形成逆断层和挤压褶皱,而后部为地层的伸展带,易形成正断层和裂谷。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的近场效应和近场校正方法,利用CSAMT的正演计算说明了推覆体下找煤的可能性。并以淮北某煤田为例,说明现有近场校正方法在推覆体下找煤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推覆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经过对推覆构造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进行的探讨,提出了层圈运动是地球本身运动的基本形式;层圈运动的动力来源于物质横向上的分布不均,层圈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出现推覆构造体系。根据该理论,推覆构造仅仅发生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界线附近;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是下俯作用。从而对大陆的发生、发展及消亡提出新的见解,把用于洋壳的威尔逊旋回发展到陆壳上,提出了新的全球大地构造旋回。该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覆构造体系这一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阳曲普查区太原组15#煤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分层)的厚度、煤质以及15#煤层的聚煤规律的分析,认为控制15#煤各分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为其下伏地层的沉积环境造成的沉积基底的高低变化,硫分的变化主要受上覆海水下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辽西地区逆冲断层和推覆体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西部侏罗纪盆地西缘,如金岭寺-羊山、北票、木头城子、汤神庙、牛营子-郭家店等盆地西缘发育着逆冲断层和推覆体构造群,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断面北西倾斜,外来系统为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原地系统为侏罗纪煤系。主要成生于燕山早期,喜山早期仍有活动,印支期可能已出现。属华夏类型构造成分。中生代以来亚洲大陆相对太平洋南移,产生的侧向挤压作用形成上述构造。侏罗纪盆地含煤建造被外来系统地层掩盖,外来系统地层在滑动过程中上古生界煤系也经常被埋藏,因此,研究逆冲断层和推覆体构造对寻找上古生界、侏罗系煤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格尔木市窑洞山地区巴拉大才曲逆冲-推覆构造处于昆南断裂的南侧附近,空间上该构造带由一系列近东西向压扭性逆冲断裂、张性正断裂组成,山前并有主干断裂所赋存的反冲断裂。产于早中三叠世巴颜喀拉群昌马河组中,推覆构造中的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该推覆构造带经历了先压后张、先推后滑的过程。通过钻孔深部钻探取得的推覆面上取得光释光样品的年龄值为获得晚更新世冰水堆积物OSL38.59ka,从其它相关地质体特征分析推覆时限可能晚于晚三叠世。该逆冲-推覆构造证明巴颜喀拉前陆盆地是柴达木地块与松潘-甘孜地块碰撞、东昆仑造山带核部向南逆掩的背景下形成,造山带前陆的大规模逆掩推覆与盆地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新槐矿采煤的改进方法 ,认为 :采用“分层放顶煤采煤法”替代现有的“巷道分层采煤方法”是一条投入少、产出大的技术途径 ,对于提高资源回采率 ,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萍乡矿区位于萍乐坳陷带的西端,上三叠统安源组是该区主要含煤地层.成煤前的构造决定了沉积盆地的范围;可采煤层的赋存与同沉积构造密切相关,主要赋存于沉降幅度较大的同沉积向斜中及同沉积断层的下降盘;沉积后构造对煤层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覆构造对煤层的破坏和保存两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榆树沟—铜花山构造混杂体,东西长大于70km,南北宽约25km,是由不同规模的外来和原地岩块组成的。蛇绿岩套则强烈地混杂在变质基质之中,它们通过韧性剪切带或断裂与不同时代的外来岩块相接触,而它们之间无任何热接触现象。蛇绿岩套层序由上而下是沉积岩、火山岩、火成堆积岩和地幔橄榄岩。根据岩石学特征,组成这些外来和原地岩块的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蛇绿岩,形成于弧-盆和活动大陆边缘环境。构造混杂体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推覆构造。蛇绿岩与原地岩块通常构成向南和向北推覆的低角度冲掩断层。晚期推覆构造使其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9.
被古河流冲刷的煤层范围直接影响着可采储量及采区设计,而煤层中充填的河道砂岩的含水性又影响着采煤安全。所以,现代三维地震勘探任务中经常有探测煤层异常体及古河床冲刷范围的项目。因此,有必要对煤层冲刷的地质特点及地震资料解释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煤系及河流沉积规律,通过钻孔资料做煤层顶板岩性分布趋势分析图,结合地震地质模型研究,找出煤层冲刷及河流相沉积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反映特征,利用三维地震剖面资料,煤层反射波顺层振幅切片等综合手段确定河流对煤层的冲刷范围。  相似文献   

20.
伊昭井田位于伊犁盆地中西部,煤层资源储量36亿t。赋煤层位为侏罗世水西沟群西山窑组,共含煤12层,其中可采煤层6层,3号煤层和5号煤层为井田主采煤层。对各煤层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各煤层特征及赋存规律及各煤层煤质特征及工业利用方向。对指导伊犁盆地的煤炭勘查、开发利用及生产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