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通过考察认为,以水电建设为龙头,加快长江上游干、支流综合开发治理是长江流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整个流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文中论述了:1、先期开发治理长江上游干、支流是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防治长江洪水灾害的关键。2、综合开发治理长江上游干、支流将能获得的巨大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3、加快开发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永和县佛堂村(FTC)支沟口的回水湾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沉积学分析,判定它们是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悬移质泥砂颗粒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利用“古洪水SWD厚度含沙量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借助HEC-RAS模型估算出4次古洪水事件洪峰流量在25 200~51 500 m3·s-1之间。OSL测年结果显示,FTC地点的古洪水发生在1 900~1 700 a BP、3 400~3 000 a BP。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这两个时期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多有发生。FTC地点的两期四次洪水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气候异常变化成果,表明了黄河中游水文系统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响应,也印证了季风区河流对气候突变的响应规律,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受到严重的洪旱灾害威胁。近年来,在大规模梯田建设和植被恢复工程等人类活动影响下,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发挥了消洪抗旱减灾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黄河中游植被建设导致土壤干层加剧、产流产沙下降,增加了干旱风险;城市扩张也导致城市化地区孕灾环境剧变,暴雨洪水风险增加。目前针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泥沙—植被协同演变机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楚,需要充分考虑工程扰动后流域水文—泥沙—植被重新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科学评估大规模梯田建设、植被恢复工程和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对洪旱灾害风险的影响,发展变化环境下黄河中游智慧化生态水文模型,预估大规模人类活动对洪旱灾害的长期后继影响,为黄河中游生态建设与水利工程协调发展有效防范化解洪旱灾害风险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逆时针型水沙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长江流域内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4—6月为长江南岸支流的洪水季。7—9月为长江上游和汉江的洪水季,长江上游及汉江的水量和悬移质含沙量不但均较南岸支流为大,且出现时间较迟。  相似文献   

5.
ENSO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雨季极端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湖南和江西沿长江地区的极端降水在长江中游的洪水灾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选取可以表征极端降水的7种指数进行降水趋势分析,发现除连续最大降水日数外,1951-2009年间的5-9月>25mm和>50mm降水日数、>95%与>90%降水量百分位数值的日数以及1 d最大降水量、连续5 d最大降水量都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显示雨季的各种极端降水指数与前年9月至当年2月Nino3区海温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钟敦伦等编制的《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为专题地图形式的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总结,由《长江上  相似文献   

7.
<正> 一、全国各地实施天保工程的现状与对策 1.主要成绩。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面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工程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加强管护,推行个体承包,落实责任制。妥善分流安置与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至2001  相似文献   

8.
1998年夏季,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严重的全域性洪水灾害。这次洪水灾害除了由于今年全流域普降大水的自然原田外.还有一个人为因素:植被破坏导致的严重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两湖平原农业洪害特征与减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湖平原是我国农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湖水系四通八达,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由于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大规模围湖垦殖破坏了两湖平原自然生态环境,洪涝频繁发生,农业损失严重。两湖平原必须实施综合性的农业减灾技术措施:长江上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持水土;两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提高湖泊分蓄洪能力;应用GPS、GIS技术预警,有效调度洪水;调整湖区农业结构,发展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要介绍长江上游宜宾—宜昌干流两岸山地城镇座落的自然环境,重点论述山地城镇滑坡灾害,最后提出了区域防灾战略的新途迳。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长江洪水的特点与警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8年长江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特点是:气候异常,受厄尔尼诺/拉尼娜影响;水位高,持续时间长;上中下游洪水遭遇;受灾经济损失大。1998年洪水给人们的警示是:历史洪水多成组出现,防洪不能松懈;平垸行洪,势在必行;分蓄洪区不能形同虚设;大规模退田还湖,并不现实可行;长江上游分洪是防洪上的奇迹;调用“土壤水库”是防洪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蚕桑丝织业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宾泓 《地理研究》1989,8(2):28-34
本文根据历史传说、古籍记载、考古发掘,阐述我国蚕丝织业的起源是多中心多源头的,并从蚕、桑生长的适宜生态环境分析,说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为蚕桑丝织业发源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冲击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蔡述明  周新宇 《地理科学》1996,16(2):129-136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是中国湿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平原湖区带来了“鱼米之乡的”美誉,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发达地带,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湿地资源与环境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上游离子径流量的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越先  谢明 《地理研究》1991,10(4):19-28
离子径流是河流水文要素之一。本文估算了流域侵蚀强度较大的长江上遊地区的离子径流量为9140.3×104t,平均离子总量为202.7mg/l,离子流量为2898k''s,离子径流模数为90.9t''km2;初步分析了这些离子径流特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区防护林体系的建设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人口稠密区防护林体系建设成败的关健在于:能否掌握生态生产双重功能,是否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为此进行了防护林体系分类,提出了林种的生态功能指标和生产功能指标。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经济分区要研究生态经济系绽的地域差异,有助于发挥各个林种的生态生产双重功能,是建设防护林体系的重要途径,为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66~1911年黄河中游汛期水情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766~1911年万锦滩汛期涨水情况的历史文献记录,重建研究时段内黄河三门峡断面逐年汛期流量R(109m3/a)和汛期开始时间T(侯尺度),其平均水平分别为径流量R=51.06×109m3/a,汛期开始时间T平均情况为7月上旬(7月第2个侯),对应于梅雨结束平均日期。研究时段内,1840 s前流量平,汛期开始时间总体较稳定;1840~1850 s流量普遍偏丰,汛期到来偏晚;1860 s开始流量减少,汛期提前,此阶段持续约40 a左右,是近300 a中黄河中游产流微弱持续最长的1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对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的生态环境作用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提出水源林、水土保持林的分区原则,以及防护林作用的累积效应,对长江上游防护林的规划和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河段共有近90个深槽,累计长度占河段总长的45%左右。它们分布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河槽束狭部位的下方、水下岩埂的下方、狭谷急流奔泄及河道拐折处,槽底基岩岩性相对较软弱的地段。它们是在三峡地区构造抬升、流水强烈深切过程中主要由跌水掏蚀与急流冲蚀所形成的,其深度不受海面高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钟祥浩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5):413-417
通过长江上游地区典型小流域和重大洪水事件有关森林植被变化与洪水方面资料的分析,揭示小流域森林面积的增加,可减少洪峰流量模数,而在森林-土壤系统被前期降雨充分润湿的情况下,紧接着的暴雨可引起洪峰流量的快速增加;指出开展长江上游地区森林-土壤系统截留蓄水容量本底调查及其分类与分区,对指导当前森林植被恢复重建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及搞好防洪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