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长白山聚龙泉温泉地温梯度和热流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在野外完成了长白山聚龙泉温泉的测温测流工作;采集了相 应的温泉水样,对水样进行了常规分析,获得了K+、Na+、Ca2+、Mg2+、SO2-4、HCO-3、SiO2等组分结果。选取了4个温泉水样作为计算长白山聚龙泉温泉的热储的基本数据;使用玉髓温标公式初步计算了温泉热储的温度;根据Donaldson的管状模型,热流体的对流传输模型和无量刚的温度参数(由热储温度,地表泉口温度和地表平均气温计算)—涌水流量曲线的方法,参考了Rybach(1987)的一组曲线,估算了热水的循环深度(即热储深度);使用地表温度、热储温度和热储深度,由热传导方程得到了长白山聚龙泉温泉地区的地温梯度, 估算了该地区的热流。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剑河温泉形成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资源形成的四个要素为热储层、热储体盖层、热流体通道及地热源,该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环境对温泉形成了一个补给、迳流、排泄的有利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郭帅  周训  吴旸  方斌  赵敬波  刘东林 《现代地质》2012,26(3):620-626
自然界中温泉形成的循环机制比较复杂,前人的实验模型研究很少有报导。根据断裂-深循环型温泉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装置,对温泉的形成进行模拟实验。实验采用充满砂的半圆弧形圆管实验装置,开展不同水温下热水循环的模拟实验,以便了解地下热水循环过程温泉流量的影响因素。利用室温实验计算出实验用砂的渗透系数K的范围在50.59~57.94 m/d。实验结果表明,温泉流量除与水头差、介质渗透系数和截面积呈正比例关系外,还随温度增大而增大。温泉形成过程是伴随能量转换的地下水循环过程,地下水从深部热源获得的热量使其温度升高,粘滞性降低,导致其流量增大。利用河北北部和广西东南部温泉的流量、温度数据进行验证,进一步分析了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卡辉地区出露4处温泉群,泉点达30余处。本文从该地温泉的分布、水化学特征、热源、地热地质构造和补排条件方面,分析温泉形成模式,为区内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5.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综述当前重庆温泉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前人在重庆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状况、类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重庆温泉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庆温泉中人工揭露较自然出露多,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泉口流量集中于10~50 L/s,色度、浊度小,水化学类型受围岩性质影响,以SO4-Ca型为主。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大巴山脉及川东褶皱带背斜顶端碳酸盐岩出露区域渗入地下深部,被地温加热后沿褶皱带背斜轴部向南移动,在河谷深切处或断裂构造处出露形成温泉。重庆温泉的开发利用存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不力等问题,认为应当加强温泉形成机理、温泉资源评价与保护、温泉水系统数值模拟、温泉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5)
昭关温泉位于安徽省含山县昭关镇,温泉的温度适宜,流量大。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昭关温泉出露区进行勘查,结合地层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层温度以及水文地质等方面对地热形成条件及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可知,推覆构造和断裂构造对地热具有控制作用,岩层受断裂构造作用,裂隙发育、破碎,隐伏溶洞、溶蚀裂隙及溶孔发育强烈,形成了水力联系的良好通道,这些均是形成昭关温泉的重要地质基础。温泉由早期大气降水补给,在埋藏于千米之下的热储中汇集、升温,在水头压力作用下顺断裂出露地表,形成41℃的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_4-Ca·Mg型。分析结果为在类似地区寻找地热提供参考,促进地热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株洲县湾塘-王家洲区段地层、构造、水文、岩浆岩的研究,探讨了本区温泉的形成机制,根据温泉的特征,将本区温泉分为低温温泉和中温温泉两类;运用水文地质的研究方法对本区的地下热水水质、水温和可供开采有补给保证的地下热水资源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计算和概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角角对本区温泉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温泉环斑花岗岩分布于河北省赤城县温泉一带,面积约50km2。在1:25万延庆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笔者研究了该岩体的产出状况、侵入关系等地质特征。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等证据,探讨了温泉环斑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该岩体为富钾、过铝、高铁、低钙、低镁A型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相当于长城纪大红峪期,与北京市密云县沙厂环斑花岗岩可以对比。同时也为华北板块基底的克拉通化时间及其在中元古代发生的裂解事件提供了岩石学及同位素年龄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全根 《地下水》2015,(1):45-46
河源市高埔岗温泉属于中低温地热田Ⅱ-2型,阐述温泉区内水文地质特征,全面分析温泉区的地温场、热盖层、热储岩性与富水性、热矿水水质特征、热储类型等总结出高埔岗温泉地热田特征,评价热矿水可采量,进行地热计算,为高埔岗温泉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开阳县马岔河温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元丽  孟凡涛  杨荣康 《贵州地质》2014,31(3):229-233,228
结合马岔河区域内多年的水质分析、监测资料,系统阐述了马岔河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利用同位素手段,分析了马岔河温泉的水源、补给区高程;利用Na-K-Mg三角图解法判断水岩平衡状态,判断结果为马岔河温泉属于未成熟水,只能利用SiO2温标计算温泉的热浩温度。通过分析,认为其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为深循环加热,热储温度72.33℃,热储深度为2690m。马岔河温泉的地质成因为:在正常区域地热场环境中,大气降水沿高渗透率的岩石渗入地下,深部地下水沿断层破碎带向马岔河运移,循环加热,深部地下水在马岔河断束上涌汇集,并与近源低温地下水混合,在地势低洼处出露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东南褶皺带(合川、永川、綦江和长寿之間)温泉甚多。1958年笔者与沈世昌、程相群等同志曾对这些温泉进行了普遍的调查,对温泉分布的規律及形成原因略有认識,愿在此与大家共同討論。  相似文献   

12.
贵州息烽温泉地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息烽温泉富含氡、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分析息烽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构造地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手段,对温泉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息烽温泉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为深循环加热,循环深度约3 000m,热储温度达100℃以上。在洋水背斜北倾伏端,地热水受碎屑岩阻隔并混合浅表地下水而排出。为保障息烽温泉的可持续性,其周边磷矿勘探、开采的同时,应加强地热水的勘查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张家口南部地区温泉(井)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溶解气体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大气降水是该区温泉(井)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受地热增温,岩浆残余热的影响,使水温增高并在适当的构造部位涌出地表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14.
洛阳市龙门温泉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龙门温泉所处地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根据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温泉的水源、热源、构造等方面阐明了龙门温泉的成因,并对温泉的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新疆温泉县博格达尔温泉成因初探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乃尉华  王涛  张磊  曾勇刚 《地下水》2006,28(2):41-43
地热资源属于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构造环境.通过对博格达尔温泉所处地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根据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从温泉的水源、热源、同位素分析等方面对博格达尔温泉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并针对温泉水进行了医疗热矿水等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宋子德 《云南地质》2011,30(1):67-70
常里温泉处于普渡河断裂与大密罗-马官屯断裂交汇带,地质构造条件特殊,地下水循环较复杂.温泉水温高、水质好、埋藏浅、易开采、交通方便等优势,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温泉形成机理,补、径、排循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合理指导开发利用温泉资源.  相似文献   

17.
武山温泉热流体主要赋存于F1、F2断裂交汇部位的碎裂状斑状花岗岩体中,热水水温56.2℃,富含锂、锶、氟、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主要用于浴疗治病和保健。本文通过对温泉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初步论证了地热田的热储和控热构造,评价了地热资源储量,并对温泉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生红  李晓  付梅 《地下水》2012,34(5):31-33
铜仁地区地表出露温泉较多,地热资源极其丰富。本文对铜仁地区温泉分布及成因进行统计分析后知,其分布受地层、地质构造及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地热水形成的储层、盖层、导水通道及热源的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王建锋 《中国岩溶》1995,14(4):305-313
本文基于龙门石窟区域岩溶水文系统的构成,论述了与石窟区地热异常带内优质热矿泉开发利用有关的地温场特征和成因、温泉岩溶水动力学特征,以及地温异常与岩溶发育关系等问题。其中根据热平衡理论建立的温泉水循环深度、温泉水上升过程中与地下浅部冷水混合比例两个理论预测模型,有其理论意义和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6,(2)
在对温泉所处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与温泉形成密切相关的热源、水源、热储、循环深度、通道、盖层等必备条件。根据分析研究成果确定了温泉的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研究区西部1 800 m左右的山区顺区域性断裂向地壳深部径流。在运移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从岩石中获取热量并逐渐被加热,当循环至约1 870 m深度时水温增至83℃左右,形成深部热储。地下水在水头和密度差作用下顺F1断层向地表运移并在地形有利部位出露形成了温泉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