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GSN的起源 1983年7月,一个特设的地震学家小组在哈佛大学聚会,探讨全球地震学的未来。那时,已有的模拟和数字全球台网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发展,这些较老的台网要么是模拟的(在纸上记录)(诸如始于20世纪60年代USGS资助的世界标准地震台网(WWSSND),要么是早一代数字的(动态范围和带宽有限),像USGS和ARPA资助的地震研究观测台(SRO)和UCSD国际加速仪台网(IDA)。带反馈电子设备的现代地震仪可获得很宽的带宽(从潮汐频率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安装完了 5个新台站 ,这些台站改进了对南美洲、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覆盖。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国际部署加速度计台网( IRIS/ IDA)小组在斯里兰卡和佛得角安装了新的井下地震计台站。这 2个台站除安装了微气压计以外 ,还都安装了甚宽带、高频、强地面震动传感器的全套设备。实时数据可以通过当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 ISP)获得。阿尔布开克地震实验室 ( ASL )已经完成了在厄瓜多尔和阿根廷的新台站的建设。在厄瓜多尔的新台站代替了我们在哥伦比亚的全球数字地震台网( GSN)的台站 ,而哥伦比亚的台站不得不关闭是由于到该地区进行…  相似文献   

3.
王国起 《地球》2013,(9):30-33
正极端天气的背后,其实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现在多数人普遍认为,是全球变暖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  相似文献   

4.
袁立明 《地球》2012,(1):156-159
地面沉降是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的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发生范围大且不易察觉,又多发生在经济活跃的大、中城市,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环境公害。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  相似文献   

5.
6.
我们至今仍未有一个全球电导率分布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曲线来代表足够接近于全球平均值的分布曲线。大陆大地电磁法的结果显示随深度变化的电导率具有很大的分散性。其原因与地方性的性质情况有关。近年来的海洋大地电磁研究也增加了洋底电导率的可变性。这些结果表明海洋下面的地幔总的平均电导率分布与其大陆下面相对应的分布相差不大。运用日变化和磁暴时变化所做的新的工作一般都证实了以前的估计。1000公里深处的电导率约接近1s/m。1969年发生的长期变化的“颠簸”提供了重新评估下地幔电导率的资料。一致的意见是地幔底部的电导率约接近100s/m。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全球变化水文学是全球变化研究与水文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前沿学科.全球变化水文学综合水文学、气候学和地理学,研究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陆地水循环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其核心目标是理解陆地水循环演变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及其影响与反馈.随着地球演化进入人类主导的新地质时代——"人类世",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人类用水活动等因素影响下,陆地水循环系统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水文过程呈现非稳态特征,对水文学的更新与发展提出了新需求(Abbott等, 2019).在此背景下,全球变化水文学(Global Change Hydrology)应运而生,试图厘清水循环变化的自然波动和人类"印记",以更好地理解水循环变化,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2001年西澳大利亚MBWA Marbe Bar台站的完成和加那利群岛Taburiente台站的关闭,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全球地震台网共有125个台站。  相似文献   

9.
引言 地震学家经常开玩笑说,"阻止地震的最好办法就是布设地震台站。"为了记录地震信号或开展有针对性的有关地球结构的研究就需要布设地震仪,而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变幻莫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绝对是非均匀的,所以安装地震仪的辛苦有时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化与植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全球变化与植被的相互依赖与制约关系,以黄土高原为例,研究了古气候与植被之间的关系以及青藏高原隆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造,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被的破坏给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植被差异与变迁是引起气候快速和区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中描述了国际地震地理分区的现状(Ⅰ、Ⅱ、Ⅲ级)。介绍了中国大陆地区的Ⅲ级地震地理分区。提出了中国地震地理分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EM-DAT(OFDA/CRED)国际灾害数据库及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给出的数据,提取全球1970—2018年干旱、地震、极端温度、极端气候、洪水、滑坡、火山活动、火灾和块体运动9种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着重分析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分析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此外,2000—2017年全球重大地震尤其是9次特大地震的分析结果显示,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措施至少包括建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韧性城乡、建立完善的风险排查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全球构造应力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Dziew.  A 《世界地震译丛》1997,(5):11-15
第一份IRIS提议写于12年前,当时,在地球科学界,地震层析成象还是有争议的工具。只是最近几年才越来越清楚,早期的三维模型给出的地幔中地震速率长波长模式的影象是正确的。与诸如大地水准面、板块运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磁学方面的其他规模地球物理信息相关的关系表明波谱的这部分在解释行星尺度的运动过程时可能特别重要。这并非意味区域尺度的研究不同样重要。例如,对板块的沉降或落基山前缘的特征进行成象时,全球规模的分辨率绝不能利用临时密集布设流动地震仪所达到的分辨率同日而语。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网点的局部加密,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这些,可能代表将来最有前途的发展。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大陆岩石层地震台阵(PASSCAL)作为IRIS的两个组成部分都将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下面我们将在4个方面对层析成象的成果对整个深部范围:从地壳到内核进行简要的综述,只有一个例外,其余结果不仅根据来自IRIS GSN台站记录的数据,而且根据其他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台网:GEOSCOPE,CDSN,MedNet记录的数据得到的。显然,这些台站的存在正改变着地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5.
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这些问题驱使人们去调查、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科学家知道,全球性的和地区性的热量、淡水和碳的循环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海洋中的这些循环特征要远远超过在大气中.因此.研究并模拟气候变化的关键就是要了解热量、淡水和碳在海水与大气之间的交换过程,并了解它们在上层海水与下层海水及赤道与极地的大洋区域之间储存与传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全球流体通道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近取得的深反射与全球地震层析成像资料,为地球内部结构和流体通道的研究提供了一些依据.通过研究这些地震资料,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的几何模式.综合研究表明,地球内存在流体通道网,它连通地球外核、中幔圈、软流圈和岩石圈,是固体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通道网络象“动脉”那样把地球外核中的流体和热量向外传送,但与热羽说不同的是,不见得有对应的“静脉”存在以保持地幔质量平衡.固体地球作为多层次多要素的巨型复杂系统,其动力学过程要用浑沌理论去解释.研究地球流体活动的轨迹和吸引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活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5)
<正>4月6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在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揭晓。《地球》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生效"位居十大环境热点首位,标志着全球环境治理迈入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成为全球环境十大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20.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