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中红层含盐层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层沉积环境多样,易溶盐会在一些区段富集形成含盐层。含盐层岩石矿物成分复杂,可溶岩和可溶性矿物含量较高,更易形成溶隙、溶孔,地下水类型以溶蚀裂隙孔隙水为主,水质复杂,水化学成分、含量与易溶矿物成分、含量关系密切。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成果表明,滇中红层含盐层浅部全-强风化带含盐层容易淋滤沉着形成自封闭带,富水性较差,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等-微风化带岩层透水性好,富水性强;含盐层区亦有可饮用淡水分布,补给、排泄条件好的裸露型含盐层中水质较好,循环条件差的埋藏型、覆盖型含盐层中水质较差;浅层地下水水质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森林水文作用的流域尺度效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植被覆盖对于地面水文过程的影响,随森林面积或流域尺度大小而不同,尺度效应的准确识别和定量评价比较困难.通过水文尺度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对主要影响机制和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分析评判中的主要因素,即从流域大小或森林覆被对能量平衡、潜在蒸散发、水源组成、汇流速度以及河槽调蓄能力的变化等方面来对流域尺度变化的效应大小进行评价.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加,森林植被的影响降低而河槽调蓄的作用增大,流域尺度也会影响汇流的路径变化,大流域的地下水比重更大,对洪水形态和枯季径流量都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提出基于投入产出原理的最佳森林覆被率的概念和建议比率,结果有助于区分森林本身和流域大小各自对径流特征的贡献,更加合理地评估森林水文效应.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中日合作项目在华北平原设置的自动监测设备KADEC-MIZU Ⅱ型地下水水位自计仪,对2004-2006年39处浅层地下水水位监测的结果,结合区域影响地下水宏观动态类型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地貌、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程度、地下水漏斗以及河流湖泊等,叠加各影响因素分区图得到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综合分区图,结合观测孔地下水水位体现的动态特征,将华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点分为山前开采型、山前侧向补给-径流-开采型、中部河道带补给-开采型、中部地下水浅埋区降水入渗-蒸发型动态、黄河影响带侧向补给-蒸发型动态和滨海平原区入渗-蒸发型6大地下水动态类型。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大区域范围内不同类型地下水水位年内及多年动态变化的特点,比较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动态所受影响因素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李倩  马龙  刘廷玺  王硕 《中国沙漠》2022,42(5):146-157
煤矿开采使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研究采煤影响下流域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转化关系对揭示区域水循环过程意义重大。以海流兔流域为研究区,利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和氢氧同位素关系图等方法,分析采煤影响下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矿井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在煤矿开采影响下采矿区地表水中SO_(4)^(2-)、Na^(+)、Mg^(2+)等含量增幅较大;流域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以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为主,平均贡献率为56.7%;矿区及以下流域海流兔与纳林河不同水体间的转化关系仍以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为主,与上游天然流域相比平均贡献率分别增至69.3%和59.4%;矿井水主要来源为上覆萨拉乌苏组地下水,补给比率为72.4%,煤矿开采使上覆含水层地下水向采空区汇流速度增大。  相似文献   

5.
董志塬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地下水超采严重,引起了较为严重的供水安全问题,对塬区第四系地下水属性的认识十分必要。因此,通过综合利用水化学与同位素技术研究董志塬地区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对其补给来源、补给环境与演化规律进行探讨。稳定同位素资料显示地下水的δ2H、δ18O值较负,与现代降水及地表水特征值具有明显差别,指示了后两者对前者微弱的补给作用。该区降水在对第四系地下水补给时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HCO3-Ca-Mg型,矿化度较小,与当地主要河流的溶质成分差别较大,是很好的淡水资源。地下水经历的水岩反应有碳酸盐、硅酸盐和石膏矿物的溶解沉淀、阳离子交换和同离子效应等。  相似文献   

6.
应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华北典型流域水循环机理的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华北水问题日益严重,而水循环机理研究尚显得薄弱。环境同位素水文学是研究流域水循环过程变化的新的技术途径。它利用水中水分子所含的同位素含量的变化,可以判断大气降水的水蒸气的来源;定量分析坡地的产汇流产生机制,进而研究"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彻底查明流域"四水"转化关系,创新和发展水循环模式。本文主要介绍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日本、斯里兰卡、河北平原等地应用实例,最后,对应用此技术研究华北典型流域水循环,从"大气—土壤—植被"界面水循环机理、坡地径流的产汇流机制、流域水循环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冰川作用流域能水平衡的径流模拟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尔泗 《地理学报》1995,50(6):552-561
高山冰川作用流域径流是能水平衡和冰川调节的产物,它由冰川融化、积雪融化和一些有效液态降水组成。冰川作用流域的汇流过程在时间上或划分为弱消融期和强消融期,空间上可划分为冰川覆盖区和非冰川覆盖区,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冰内冰下水系和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8.
李振山  王怡  贺丽敏 《中国沙漠》2008,28(3):417-42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沙质草地植被覆盖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植被生长和风沙运动。根据这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植被覆盖变化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包括栅格水流模型、径流模型、地下水补给模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等。结合GIS技术,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干旱区沙质草地的土壤水分补给量变化、流沙面积变化和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位于渭河平原的高陵地区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同时结合收集到的1990年区内水质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对比研究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化学类型在空间上变化较为复杂,但仍以重碳酸型为主,各类型分布范围也有明显的扩大或迁移趋势,原来的零散分布区域已经扩大为面积型的条带或片状区域;在时间上,Cl-、SO42-、HCO3-、硝酸盐含量及总硬度均有逐年增高趋势;区域地下水超采、长期施用化肥、灌区引水量减少等是影响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甘肃石油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油河流域所包含的赤金盆地与花海盆地,综合利用地下水水化学指标与稳定同位素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与演化规律。其中赤金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受控于溶滤作用,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不断地溶解进入低矿化度的地下水中导致Mg2++Ca2+与HCO3-+SO42-沿1∶1等量线分布;而花海盆地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Na+与SO42-、Na+与Cl-均有较好线性关系且多数矿物饱和指数>1,表明芒硝溶解控制了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且地下水演化过程转由蒸发浓缩作用主导。赤金、花海盆地地下水氢氧同位素沿祁连山大气降水线分布或于右下方,二者特征相似,但后者更为富集重同位素,反映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祁连山大气降水或石油河河水;此外,两盆地间水力联系紧密,前者补给后者,因此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时应将两盆地作为整体进行统筹管理,避免不合理开采造成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小河流气候和下垫面与产汇流过程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340个中小河流域80个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探讨了水文模型模拟效率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了产汇流因子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① 同类型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存在显著相关,不同类型环境因子相关系数相对较低;中国中小河流域大致可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② 将环境因子分类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方差解释率显著增加,气候、植被和土地利用、土壤、地形的流域分类效果较好,地貌和地质、人类活动和流域形态的分类效果不理想;③ GR4J模型在中国河流的适用性良好,模型效率显著相关的因子主要集中在气候、植被和土壤,其中影响最大的气候和下垫面因子为干燥度、黏土含量和叶面积指数;④ 水文模型参数中,产流水库容量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地貌、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和流域形态;地下水交换系数影响因子为地貌和地质、地形、人类活动;汇流水库容量影响因子主要有植被、土壤、地貌和流域形态;单位线汇流时间的影响因素集中在气候、土壤和流域形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克鲁伦河流域下游河水与地下水的主要离子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进行分析,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利用Durov图、空间插值、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水与地下水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Na-Ca-HCO3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Cl和Ca-Na-HCO型。克鲁伦河水主要离子浓度与氢氧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显著较地下水稳定、空间差异小。流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补给,地下水也是克鲁伦河的主要补给源。氘盈余变化揭示出克鲁伦河水的蒸发分馏程度强于地下水,除流域内水体蒸发主要受地质地貌影响外,人类活动对河水的影响显著于周边地下水。G3点所在的西庙为一个完整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表现出的水化学与氢氧同位素特征均异于其他地下水。流域内部分地下水F-含量超标,虽然一定程度是受人类活动影响,但更多的是基于综合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的自然现象,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应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避免氟中毒事件重现。  相似文献   

13.
研究煤层气,不能不研究地下水,这不仅仅是因为地下水和煤层气同属流体范畴,而且还因为地下水和煤层气可以共生,可以伴生,煤层气的形成、运移、富集以至于  相似文献   

14.
昌平平原区位于北京平原区的西北部,是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在城市供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研究区24眼监测井2015年枯水期和丰水期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Piper图、Schoeller图、Gibbs图等不同方法以及同位素技术,分析探讨了研究区地下水在枯、丰水期主要水化学参数浓度变化情况及地下水补给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HCO_3~–、Ca~(2+)、Na~+等主要离子浓度季节变化程度大,且在枯水期浓度空间分布差异尤为明显。(2)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型为主,但随季节变化部分地区由HCO_3-Ca-Mg型向HCO_3-Na-K型演化。(3)研究区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岩石风化及水岩作用是水化学类型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氮磷的吸收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消落带春夏出露,植物生长茂盛,可能拦蓄提取大量库区营养盐,研究消落带植物对氮磷养分的富集特征及其种间差异将为三峡消落带高效截污植被的筛选与重建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文通过三峡水库消落带实地调研,采集典型草本植物,测定生物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富集系数和养分累积吸收量,从生态计量角度分析种间差异。结果表明,(1)三峡水库消落带优势植物主要为草本植物,优势草本植物有苍耳、青蒿、籽粒苋、铁线蕨、鬼针草、水蓼、稗草、空心莲子草、狗牙根、牛鞭草等。地上生物量的种间差异显著,苍耳和青蒿的地上生物量最高,铁线蕨地上生物量最低。(2)不同种类草本植物的氮磷吸收富集能力差异显著,苍耳和水蓼的氮富集系数最高;狗牙根和青蒿对磷的富集系数最高,苍耳和青蒿氮磷累积吸收量最高。另据植物对氮磷的富集系数、累积吸收量和其地上生物量,可将消落带草本植物分为5类:强氮磷富集型(苍耳和青蒿)、氮富集型(籽粒苋)、磷富集型(狗牙根)、弱磷富集型(水蓼和空心莲子草)、弱氮磷富集型(稗草、鬼针草、铁线蕨和牛鞭草)。(3)若仅考虑植物对消落带土壤(底泥)的养分吸收,强富集型和富集型植被具有更强的光合吸收提取效率,生态截污能力强,因此,消落带截污植被恢复草本可选苍耳、青蒿、籽粒苋、狗牙根等。  相似文献   

16.
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谢平  梁瑞驹 《地理学报》1997,52(4):316-323
根据概念性流域地貌汇流模型的一般理论,以概念性元素“扩散模拟河段”模拟各级单元河道的汇流作用,建立 以洪水波的波速和扩散系数为参数的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  相似文献   

17.
山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主要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反映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评估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浓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体物质循环及水系统中元素分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不同季节的95个浅层地下水采样数据的检测与比较,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分析图、Gibbs图和Piper三线图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山西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属于淡水,水质较好,地下水矿化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西南部矿化度较高且季节变化显著;东南部及西北部矿化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明显。地下水阴离子中HCO3-占主要优势,阳离子中Na+、Ca2+占主要优势,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地下水主要离子中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地形和季节性降水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水化学类型有HCO3--Ca2+型、HCO3--SO2-4-Na+型、HCO3--SO2-4-Ca2+-Na+型和HCO3--Cl--Na+型。水体离子的组分变化主要受岩石风化的影响,其中盆地地区受到一定的人为影响和蒸发浓缩影响。不同季节地下水中的离子相对含量变化显著,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中的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淋溶作用影响,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补充区域水化学研究数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流域不同水体中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洞庭湖流域内的长沙、汨罗、怀化对大气降水、地表水(河水)、地下水(泉水、井水)进行了取样,分析了流域内不同水体中稳定水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发现地处亚热带季风区的洞庭湖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中同位素继承了降水同位素冬半年富集、夏半年贫化的特征,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同时,降水同位素的变化幅度及波动性明显大于地表水及地下水,而地表水、地下水中同位素较降水中要富集。流域内河水中同位素大致表现出随纬度升高而贫化的趋势,这主要受降水同位素场的影响。流域内长沙河水、井水、泉水中同位素组成均位于大气水线附近且分别大致位于一直线上,这说明大气降水是这3种水体的主要补给源。不同季节河水、井水、泉水中同位素组成与大气水线的比较则进一步反映出了不同水体在不同季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水中氟的分布规律及环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王根绪  程国栋 《地理科学》2000,20(2):153-159
西北干旱区天然水休事广泛分布以NaF和KF为主的氟特质。随干旱区内陆水系的产生、径流消亡,从山区至册前细土平原,F-的迁移分布具有显著的淋溶-径流 、径流-蒸发 与溶滤-蒸发浓缩富集3个水文化学分带;在白来者纱及第四系下更新统以来湖相沉积的湖盆洼地以及沙漠边缘地区,地下水中F-相对富集,且具有深部地下水F-含量大于浅层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垂直分带性;F-的富集与贫化与水化学特征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低S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辽东半岛南部石英岩板岩区地下水富水不均的特点出发,论述了基岩地下水富集规律:贮存在蓄水构造中,汇集在集水网络里,运移富集在充水脉络交接、结点处。进一步对水文物探各类富水曲线进行了分类,概括富水异常特征。结合多年实际勘测成果,论证了依据“结点异常”确定富水点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