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研究含气地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在地层温压条件下,用超声波测试了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砂岩样品在不同饱和度下的纵、横波速度和衰减Q值.实验表明砂岩样品的物性和流体含量对纵波的速度和衰减的影响均大于横波,含气饱和度大于60%时纵波Q值变化明显;物性越好,含气饱和度越高,纵波Q值越小,吸收越大.分析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影响机理,给出了利用纵波的吸收衰减预测砂岩含气性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探索声波速度和含气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层的岩心在不同的含气饱和度下进行了纵波速度的测量,结果表明:(1)岩心含水饱和时的的纵波速度要比含气饱和时的大;(2)含气饱和度大于70%时,纵波速度对含气饱和度的变化反映不敏感,或随着含气饱和度的增大略有增加,含气饱和度小于70%时,纵波速度随着含气饱和度增大近似成线性降低;(3)该实验研究为声波测井数据指示气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为致密砂岩层气层的识别提供了依据;(4)本文建立了纵波速度随着含气饱和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式,并将之应用到致密砂岩层含气饱和度的评价中,评价效果良好.这为导电性评价饱和度失效时,评价致密砂岩气层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疏松砂岩气藏地震AVO属性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完全Zoeppritz方程分析了疏松砂岩气藏反射系数对密度比、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和含气饱和度的敏感性.通过求取反射系数对各弹性参数的偏导得到反射系数对弹性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求取反射系数对含气饱和度的完全导数得到对含气饱和度的敏感性.对于疏松砂岩气藏界面,P-P波AVO(振幅随偏移距变化)当入射角大于40°对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比在低含气饱和度时敏感,对泊松比的敏感性在气层饱和度较高和较低时差异明显,对含气饱和度的敏感性在低饱和度时敏感,且随入射角增加而增大;P-SV波AVO对泊松比的敏感性在含气饱和度较高和较低时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利用反射系数对弹性参数和含气饱和度的敏感性分析可以帮助识别低饱和气藏.  相似文献   

4.
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结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鉴于哈密地区油田对砂岩地震波性质研究的需求,本文在室内利用Autolab2000岩石物性测试设备,开展干燥、饱水及饱油条件下,砂岩X、Y、Z三个正交方向的弹性波速测试,得到不同压力下纵横波速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分析了动态弹性常数(E和υ).结果表明:(1)波速与压力呈对数关系,相关系数在0.96以上;纵波速度与含水饱和度呈正相关,但随压力的增加,其增加速率会减小;横波速度在低压下基本不受含水饱和度影响,但随压力增加,其与含水饱和度呈负相关.(2)砂岩Z(垂直)方向波速最小;横波各向异性小于纵波;不同压力下,纵横波各向异性都是干燥大于饱油,并皆大于饱水状态.(3)恒定含水饱和度时,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皆随围压增加而增加,低压下(小于80 MPa,约3 km深度)增加速度快,而高压下(大于80 MPa)增速变缓;相同围压下,泊松比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增加,而杨氏模量则有增有减.  相似文献   

5.
流体饱和度会改变裂缝性储层的纵波速度,从而影响地层速度的频散特性及各向异性程度,导致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储层预测多解性强,流体识别难度大.本文根据多相流体饱和裂缝性储层的特点,借助于Norris和KG模型,建立部分饱和裂缝-孔隙等效介质模型,给出频变地震波速度随流体饱和度变化的精确关系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气、水两相共存时,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高频段纵波相速度逐渐增大,各向异性程度逐渐减小;低频段纵波相速度逐渐减小,各向异性程度不变;相速度频散及其各向异性程度逐渐增强.组合已有的孔隙弹性理论模型,对实验室人工裂缝-孔隙砂岩岩样的纵波速度进行拟合,计算得到的曲线与实验室测量散点值吻合度较高,表明组合模型在给定参数下的有效性.该研究能够为多相流体饱和裂缝性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提高储层预测的确定性和流体识别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岩石弹性波速度和饱和度、孔隙流体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对6种砂岩进行了连续的进水和失水实验. 测 量了两个过程的纵波速度VP、横波速度VS进水和失水速率随饱和度SW的 变化;分析了低饱和度时流体对岩石弹性性质的影响. 实验表明,进水和失水过程显示不同 的纵、横波速度与饱和度关系,速度不仅与饱和度有关,还与不同饱和阶段的孔隙流体分布 有关,而且也是水和岩石骨架之间的物理及化学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
刘斌 《地球物理学报》1998,41(4):537-546
选择具有不同孔隙度的三种岩石样品,在最高达600MPa (干燥样品)或300MPa (水饱和样品)的不同围压条件下,同时测量了在其中传播的纵、横波的速度及衰减。对于低孔隙度的花岗岩,干燥和水饱和样品的 Q 值几乎没有差别,但与干燥样品相比,水饱和样品中的纵波速度较高而横波速度稍低。对于中等孔隙度的杂砂岩,干燥样品和水饱和样品的波速和 Q 值及其随围压的变化有明显的不同。在高孔隙度的砂岩中这种不同更加显著。综合分析同时测得的纵、横波速度和 Q 值可以发现,当围压增加时,低孔隙度的花岗岩中同体应变相关的能量损失与同剪切应变相关的能量损失之比减小,但在中等孔隙度的杂砂岩和高孔隙度的砂岩中这一比值增大;同时,水饱和样品中的这一比值要比干燥样品中的大,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别同样品的孔隙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含流体砂岩地震波频散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孔隙流体对不同渗透率岩石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在实验室利用跨频带岩石弹性参数测试系统得到了应变幅值10-6的2~2000Hz频段下的地震波速度和1 MHz频率下的超声波速度,利用差分共振声谱法得到了频率600Hz岩石干燥和完全饱水情况下岩石声学参数.实验表明,在低饱和度下,致密砂岩在地震和超声频段下没有明显的频散;在高饱和度下纵波速度的频散变得明显.从干燥到完全水饱和条件,不同频率测量的致密砂岩的体积模量随岩石孔隙度增高而降低,且体积模量的变化量受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较大.高孔、高渗砂岩无论在低含水度下还是在高含水饱和度下频散微弱,并且在地震频段下围压对于岩石纵横波速度的影响要大于频率的影响.高孔、高渗砂岩和致密砂岩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频散差异可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等方面,同时该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岩石的黏弹性行为,促进岩石物理频散理论的发展,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人造砂岩具有参数可控特点,可广泛的应用于物理模拟及实验研究领域,文章介绍了压制法制作人造砂岩的基本流程.对人造砂岩物理参数及声学性质进行实验研究.测量了密度、孔隙度等参数,给出压制压力与密度、纵波速度关系图.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测量人造砂岩纵横波速度,对人工砂岩在饱含气与饱含水状态下速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给出纵横波速度随孔隙度变化曲线.饱含气状态变化到饱含水状态后,纵波速度上升,横波速度下降.利用Gassmann方程对流体替换后速度进行预测,实际测试数据的纵波速度与预测计算数据比较吻合.纵横波速度变化规律与天然砂岩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含气饱和度预测是天然气储层地震解释工作的重要目标.本文将岩石物理分析与地震物理模拟技术相结合,构建了部分;饱和砂岩储层物理模型并进行含气饱和度预测分析.物理模型中设置了高孔渗常规砂岩和低孑孔渗致密砂岩两种模拟储层,每种储层都是由具有不同含水饱和度的气-水双相饱和砂体组成.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孔渗致密砂岩中气-水混合流体更加倾向于非均匀的斑块分布,而结合了Brie等效流体公式的Gassmann流体替换理论可以更准确地描述纵波速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趋势.对物理模型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后,对比了AVO特征和叠前同步反演结果对两种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预测能力的差异.AVO特征结果显示,对于混合流体均匀分布的高孔渗砂岩储层,AVO响应曲线和属性变化很难对含气饱和度进行估算;对于混合流体斑块分布的致密砂岩储层,AVO特征可以定性地分辨出储层是否为高、中、低含气情况.反演结果显示,密度及纵横波速度比分别对高孔渗及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饱和度有着较好的指示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连续观测了虎皮鹦鹉、小白鼠和鲫鱼等动物的习性及季节、气象和饲养环境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动物具有各自的昼夜活动节律,并与季节、气象等变化密切有关.这为进一步分析动物的习性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东海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历程与研究状况,并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东海冲绳海槽地壳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归纳,希望能对今后东海及邻近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邢台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其前兆机理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梅世蓉 《地震》1999,19(1):1-10
根据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测深成果,提出了邢台地震孕育发生的概念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分析了邢台地震前震区应力分布图像与发展过程、结合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邢台地震的成核过程,进而讨论了邢台地震的直接前震,地形变,地下水位三项主要前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维波动方程的奇性反演与小波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化的技巧及G.Beylkin引进的奇性反演的概念,使波动方程非均匀背景场的反演问题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进行线性化简时,往往会将数值小但奇性高的项略去,因而使反演结果失真,本文利用小波变换这一工具,在化简时保留了奇性的主要部分,从而使反演所得的结果从奇性分析的观点看来更为。  相似文献   

15.
I.I~rnoxTherearemanyproblemsfortheresearchondebrisflowmechanism.ThemostimPOrtantandmOSturgentoneisthecalculationofresistanceandvelocityOfdebrisflow.Inthisaspectmuchresearchhasbeencompletedfromtwoapproaches.Oneapproachisbasedonordinaryhydraulicsandmodifiedbyfieldobservationdata,andempiricalformulaeofdebrisflowresistanceandvelocitywereestablished.MOStoftheearlyresearch,suchascalculatingdebrisflowvelocitywiththemodifiedformOfMariningformula,belongedtothisscope.Theonlydifferenceisthattherough…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中氡含量离散度变化与地震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邢玉安  邢如英 《地震学报》1987,9(3):312-318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会出现异常变化.为了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进一步提取可靠的前兆信息,寻找定量判据,作者最近研制了水化前兆数据处理专用程序包,对地下水氡含量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用一阶差分法发现,在一些观测条件较好的水点上,震前氡测值出现了离散度加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判别短临异常的一种新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及短临预报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志亮  王志贤 《地震》1996,16(1):75-79
文中对大震、强震和中强地震的地电阻率临震异常特征采用统计方法,分别讨论了临震异常在趋势异常各时段中发震的概率。大震能观测到短临异常的震例只有33.3%,强震和中强地震分别为50.0%。出现短临异常后1-20天内发震的概率最高达94.4%。对地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和短临监测预报工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对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的渗透作用及新丰江水库地震的特点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具有孔隙的岩石中水的渗透作用及Mogi的地震分类原则,提出水的渗透过程形成了库区有效应力分布的非稳定的不均匀状态,水库地震的序列特点与其密切相关;讨论了水的渗透对引起主震的作用,得出水库区的渗透率约为10~(-4)达西,认为在蓄水前库区的构造应力场未达到临界状态,库水与地下水形成新水系,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孔隙压力增加,构造应力进一步集中,激发主震;根据库仑准则讨论了应力场的转换,提出主震后应力场的转换是造成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应力场方向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称的对称迁移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或一定的地质构造背景上,地震按一定的对称图式依次作规则的迁移。对称迁移不同于沿带迁移,是由相互联系的四次地震配套而成为一独立的迁移组合,它们分别发生于与X断裂网络四个结点相当的位置上。互为配套的四次地震满足于以下三条件:1)在空间上呈现为对称的(或近于对称)四边形图象;2)各震的震级相近,震级差不大于0.5级;3)每组内四次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表现为T_4-T_3≤T_2-T_1或T_4-T_3≤(T_2-T_1) 10。按照各震迁移的顺序和路线,将其划分为对角型、弯折型和圈闭型三类。  相似文献   

20.
油气探井喷涌现象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魏家沟新05井是一个深2260m的石油探井,自1978—2004年的27年间,发生了9次井喷现象。当井喷发生时,地下水携带大量的天然气和少量的油花、油腊从井中猛烈地喷射出来,水柱喷射的最大高度达10m以上,井喷无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依据震例总结的经验,筛选了一批地震,以新05井发生井喷现象后未来半年为限,研究了所筛选的地震与井喷现象的对应关系,发现震中距100km范围内发生5级地震的对应率为33.3%,100~300km范围内5级地震的对应率为零,500km范围内6级地震的对应率为零,1000km范围内大震或强震群的对应率为6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