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象》1977,3(8):23-23
每年春季,在我市郊区和同安县,遇有降水过程,在地面积水处常发现有黄色的漂浮物,群众习惯称为“硫磺雨”,并传说这是引起早稻秧苗烂秧死苗的一个原因。 “硫磺雨”究竟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引起烂秧的原因?为了进一步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我们注意了这方面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外行有充分理由问,“为什么中纬地带盛行西风?”或者问,“为什么主要干旱区出现在30°N(或30°S)附近?”面对这样的问题,气候学家们该如何回答呢?是不是说原因无法解释?本文就这个问题的主要物理过程及制约条件作了论证,并且采取一些合理的简化,探索了关于纬圈平均环流的“包络背(back-of-the-envelope)理论”,讨论了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向极动量输送对地面风场形成及潜热能释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性冷质硬,本为弱水,夏日飞冰。何故变容?伤禾害稼.炎凉过甚,民心忡忡。湍风未平。 注:“冷子”即冰雹。“冷子”@赤林~~  相似文献   

4.
云里的电是怎样形成的 ?这种带电的云 ,气象上称“积雨云” ,俗称“雷雨云”。近 2 0 0多年来 ,有很多科学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过雷雨云的起电过程 ,不断地积累着新的资料。到目前已经可以做出结论 :云的顶部带正电 ,云的下部带负电。并根据对云里的电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对于云里电荷的产生和有规律地分布提出了很多看法。在研究了水的电学性质后 ,有人提出了云滴有选择地吸收大气中负离子而起电的看法。因为大气中永远存在着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 ,由于水滴本身电荷的分布 ,使它将优先选择负离子 ,从而使自己带负电。根据这种理论 ,在一个小水…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变化的原因与控制机理是什么?趋势如何?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安全的环境模式以适应和减缓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2 1世纪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环境安全研究开放实验室”便是针对“环境安全”这一国家目标而组建的。该实验室以城市群大气污染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我国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安全的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借以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然和人类活动强烈作用下的我国环境变化趋势,提出有效的预测模型以及适应…  相似文献   

6.
云里的电是怎样形成的?这种带电的云,气象上称“积雨云”,俗称“雷雨云”。近200多年来,有很多科学家用各种方法研究过雷雨云的起电过程,不断地积累着新的资料。到目前已经可以做出结论:云的顶部带正电,云的下部带负电。并根据对云里的电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对于云里电荷的产生和有规律地分布提出了很多看法。  相似文献   

7.
“此致敬礼”是书信中的礼貌用语,用在正文后面,常常“此致”与“敬礼”并用.也可以只写“敬礼”,不写“此致”.但只写“此致”不写“敬礼”或“敬意”却不妥.采用这样写法的人,可能以为自己的职务或职称或学问什么的比对方高,写上“敬礼”,实属多余,因而只写“此致”完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我省在内)气温持续偏高,出现了“头九”不冷,“六九”不寒的冬暖天气。那么,去冬是不是最暖的呢?我省历史上的暖冬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文件或奖牌中 ,经常可看到用汉字标示的年月日将“○”字误写为“0”或“O” ,如“二 0 0 0年十月一日”、“二OO一年三月”等 ,看起来非常别扭。把“○”字误写为“0”或“O”不但看着不舒服 ,也不符合汉字使用规范。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第 80 2页 ,可以看到“○”字的解释 :“数的空位 (同‘零’) ,多用于数字中 :三○六号│一九九○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把“○”误为“0”或“O”的现象呢 ?关键是汉字排版告别铅字以后 ,“○”字在微机的字库里找不到。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 ,在Windows/95、98、me或 2 …  相似文献   

10.
翻阅气象报刊,发现“像”与“象”这两个常见字混用的情况很严重。为什么会出现“像”“象”混用的现象,而编辑们层层把关还没把住呢?原因有两条:一是有的编辑迷信辞典、字典等  相似文献   

11.
“天”究竟是什么?“天”和人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是我国历史上儒法两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风雨雷电、水旱灾害这些气象现象,一向被儒家看成是天的意志的表现,宣扬什么“畏天命”,而法家则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提倡“制天命而用之”。所以,气象这个领域历来也是儒法激烈斗争的一个战场,“畏天”和“制天”之争成为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风水”之谜人们把宅地、墓地等选址的自然环境通话称为‘风水”.数千年以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流行“风水”能带来祝福种种之说.我国的风水江也出远流长,并有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大兴风水术.《魏书·管轮传》中说:“带随军西行,过勿后俭墓...  相似文献   

13.
在34种天气现象中,“=”、“∞”、“S”都是使水平能见度在10.0km之内的视程障碍现象,它们的特征不一定完全符合《规范》规定,加之,我们地处湘西南,“∞”和“S”出现机会较少,对“∞”与“S”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都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如果不准确地掌握“=”、“∞”、“S”三者的区别,就难免出现记录上的差错,引起记录失真.例如在我局就曾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习惯性地早晚记“=”,中午就记“∞”或“S”;有的把相对湿度作为“=”和“∞”、“S”区别的唯一依据;有的还没有记录过“∞”  相似文献   

14.
本站地面最低温度表(系苏式)曾同时发生感应部份有一个气泡(约0.4cm大)和毛细管内酒精柱中断的“怪病”,经过老观测员“会诊”,采取“配合修复法”顺利地治愈了这种“怪病”。何谓“配合修复法”呢?它是“加热法”和“甩动法”的配合应用。起先,我们以用甩动法、撞击法和加热法等单一方法进行修理,结果根本无法把感应部份的气泡驱除掉;而后通过“会诊”,认为利用热胀原理把感应液(酒精)的体积适当地胀大到气泡足以被驱逐出境而缓慢地进  相似文献   

15.
“自然历”是依据自然界各种物候现象编制成的专门日历。由于是以多年物候观测资料为基础整理出来的一种日历,故又称“物候历”。还因为是同相应的农事活动一起整理的,也称“农事历”。每一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多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仅反映的是当时的气候状况,且包反映了过去一定时段内气象因素影响的累积。具备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及物候期之间存在的“三性”(顺序性、相关性、同步性)。用其来制作“农时”预报,和其他方法比较,不仅客观得多,且易于做到“因地制宜”。加之这些物候现象又是“到处可见、随时可得”及方法简便易行,可算是“摸得着(常人都能掌握)的活指标”、“看得见(不需用仪器)的活仪器”。以其生态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物候现象  相似文献   

16.
黎令仪  刘德富 《气象》1980,6(4):38-39
广东省读者潘森同志来信询问“地震云”问题,我们约请黎令仪、刘德富同志作了解答。所谓“地震云”究竟与地震有无内在联系和科学根据,需进行长期研究和实践,目前正在广泛注意中。这里只是做为情况介绍和答读者问,连同读者来信一并摘登如下。 编辑同志: 1979年8月2日《光明日报》报道了有关“地震云”能预报地震的消息。请问“地震云”是一种什么形态的云?它的生成机理又是如何?为什么能预报地震?读者 潘森  相似文献   

17.
地球的温度是多少?地震或火山期地球温度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地壳运动是否对地球的温度产生影响? 现在,美国一个由海洋学家组成的考察队正在着手进行一项噪声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的实验,如果证明这些声音对海洋动物无害,研究人员即将推出一项空前的计划——向太平洋发射声波,以测量地球的温度。 加州海洋学院的彼特·沃切斯特教授说:“声音在温水中比在冷中水传播快,温水中分子比冷水中的分子活跃,可以更有效地传播声音。分析声波穿越海洋的速度,就可以确定地球是否在变暖。”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2009年5月8日至15日连阴雨天气过程中的一段无降水天气条件下,采用普通的庆典用礼花弹升空爆炸进行“炮响雨落”的理论验证试验。证明“炮响雨落”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其理论解释是科学、合理的。并证明了在云中一些特殊部位给予少量的动力扰动就可以引起天气现象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气象科技队伍里,有不少这样的同志;他们在长期的技术服务工作中,累积了很多资料、数据,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倘若要他们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写出文章来,他们就感到十分为难,以至于谈文皱额、望文  相似文献   

20.
利用T639、ECMWF数值预报资料和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对1213号强台风“启德”后期快速移动以及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造成“启德”强度强、移速快、风雨大的主要原因是:(1)副热带高压处于加强之中,脊线稳定维持在30°N附近,面积指数、前度指数大,边缘覆盖至桂北,抑制了“启德”的北抬,副高南侧偏东风引导“启德”的西行;(2)“启德”进入北部湾及第二、三次登陆前后,其环流中的东西风分量差≥12m.s-1,南北分量相当,强大东风导致其快速的向偏西方向移动;(3)热带辐合带在20°N附近呈东西向分布,并与孟加拉季风低压相连,西南季风爆发处于活跃期,季风急流输送的不稳定能量和充足水汽对生成于热带辐合带之中“启德”有加强作用,并有利其沿辐合带向西移动;(4)较小的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水汽辐合为“启德”产生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