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正> 地球物理测井是查明和评价非金属矿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非金属矿(如重晶石、石膏、磷、硫等),地球物理测井有可能配合其他工作手段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本文拟对河南省陕县重晶石矿床的测井方法如视电阻率(ps),自然电位(Vz)、自然伽玛(HG)、及伽玛-伽玛(HGG)等测井曲线异常特征及应用效果加以阐述。重晶石矿的密度、比重和电阻率都大于围岩。强硫化的重晶石具有良导性和高的激发极化特性,重晶石无磁性和放射性。在勘探阶段利用上述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用以验证钻孔岩性剖面,查明矿化带及矿层的赋存深度、厚度以及解决钻孔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测定铀钍混合型矿床中矿层的铀、钍含量,研制了 N451型伽玛能谱测井探管,并将该探管配接在 HD 4002B轻型综合测井系统上组成了伽玛能谱测井系统.基于该系统,建立了伽玛能谱测井仪的校正方法、伽玛能谱测井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野外测井工作方法.N451型伽玛能谱测井探管具有探测效率高、自动稳谱系统抗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在铀矿勘查中连续测定钻孔中矿层的U、Th含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沂源龙泉石膏矿是近几年山东省内勘查评价的几处寒武纪一奥陶纪海相碳酸盐岩系型石膏矿之一,这类矿床的发现及勘查评价,为省内石膏矿资源勘查与开发规划部署提供了新线索。沂源县龙泉石膏矿产于寒武纪长清群朱砂洞组丁家庄段,自下而上分3个矿层,呈不规则的层状、似层状,以第I矿层规模最大;最大厚度13.98m。矿石自然类型以块状、网脉状—块状石膏为主,其次为网脉状—浸染状石膏、硬石膏和纤维状石膏。沂源龙泉石膏矿含矿层位及矿层分布比较稳定,矿床规模较大。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品位厚度乘积与总量伽玛测井曲线所围面积具有正比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作修正用。已导出一些修正条件。已经证明,正比系数K与矿层倾角无关,因为矿层厚度(视厚度)和总量伽玛测井曲线所围面积与倾角的正割值成正比。该结论已为实验资料肯定。还证明,对于较厚的矿层,可以利用其边缘附近测井曲线的反褶积来评价它的倾角。  相似文献   

5.
山西石膏矿床主要分布在晋中南太原至临汾一带,产于中奥陶统,上下共有四个重要含矿层位。一九八一年,我们曾在临汾地区的浪泉矿区、候村矿区与二一三地质队的同志们一起对那里的石膏矿床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浪泉石膏矿床的成因认识。一九八二年我们又对临汾的晋王坟石膏矿、灵石县冷泉石膏矿,太原晋祠及圪(土尞)沟石膏矿床作了一些考查工  相似文献   

6.
华蓥山矿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 ,行政区划为广安地区、达川市所共辖(图略)。矿区北端有谢家槽石膏矿 ,由于矿层厚度大、延伸远、埋藏浅、矿石品位优、含量丰等特点 ,早在60年代就闻名全国① 。南端为隐伏矿床 ,136队施工的部分钻孔见到石膏矿层。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 ,近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 ,136队进行了石膏矿勘探工作。笔者简要介绍有关的勘探成果 ,目的是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为开发利用石膏矿产资源提供依据。1矿床成因及沉积特征1 1成因分析早三叠世 ,由于江南古陆水下隆起逐渐北移 ,在四川东部华蓥山为中心的水下隆…  相似文献   

7.
湘北张家岗石膏矿为一超大型沉积层状石膏矿床,石膏矿层数多,厚度大,矿层稳定,矿石质量好。本文分析描述了矿区地质特征、矿体(层)及矿石基本特征,并对其戍因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质和地震资料通过采用正演技术模拟石膏矿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设计了与矿体发育特征相适应观测系统参数,并应用到石膏矿的地震勘探中。通过分析对比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特征,对石膏矿赋存特征和构造规律进行了解释研究,并评价了地震勘探方法对石膏等沉积型矿藏的勘探效果。利用该方法在新疆南疆地区进行了勘探试验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一、放射性测井的历史放射性测井法是近几十年来,在原子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苏联1934年即由Г.В.高舒柯夫等创造了伽玛测井法(ГК),以后苏联学者又相继发展和创造了中子伽玛测井法(НГК)、中子密度法(ННК)、  相似文献   

10.
杨德普 《物探与化探》1985,9(2):125-132
本文叙述了在沉积型磷块岩矿床用自然伽玛测井法确定矿层埋深、厚度,并列举了用数理统计方法解释含磷品位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1.
江苏邳州石膏矿区采矿地面塌陷易发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邳州石膏矿地面塌陷机理的基础上,从土层因素、矿层因素和地下水因素3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级综合评判的理论和方法,对邳州石膏矿地面塌陷进行了分区预测,形成了易发性分区图。预测结果和实际情况能够较好地吻合,可作为邳州石膏矿区进行采矿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取心困难的矿种上,利用测井方法原位测定矿层品位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我国现用的测井求品位的方法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核测井技术和回归分析处理技术,前者用中子活化测井原位测定萤石矿的品位,后者用天然伽玛测井求钙芒硝矿和含铀磷矿的品位,均取得了成功,并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用测井方法求矿层品位优于用钻探取心、目视采样、然后化学分析的常规做法,原因是测井可连续测量,获得矿层信息完整,且横向探测半径又远比岩心大,故代表性强,且不存在化验分析所遇到的钻探采取率不足,以及取样的随机因素干扰,所以它提供的地下矿层品位的数据更接近真实。通过三个矿区的实例,说明测并可在现场即时提供品位数据,有利于指导地质人员取样和进一步的施工部署,在钻探采取率不高或打丢矿层时,借助测井资料可以不再采取其他工程补救措施,节约了时间和费用。本文还指出了要求测井品位和矿心分析品位完全一致的不合理性,阐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独立分析方法,两者测量的样品不同,取样的方式不同,所以衡量两者提供品位数据的可信度,不仅取决于两者各自的测量精度,也取决于两者各自具有的地下矿层实际品位(即真值)的代表性,而在代表性方面,测井品位数据优于矿心分析数据,因此强调指出,  相似文献   

13.
一八九四年弗拉斯法(Frasch process)采硫成功之后,自然硫产量一直处于上升之势,从而改变了世界硫源结构的面貌。我国自然硫矿床研究较晚。近年由山东省地质矿产局一队发现,九队进行工作的汶蒙凹陷带中规模巨大的沉积型自然硫矿床,不仅填补了我国的空白,而且对该类矿床的成矿理论及国民经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2006年9月11日的南京石膏矿特大突水灾害不仅改变了矿区及外围的地下水流场, 并引发了矿区地面沉降变形, 对地表附属物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造成了包括矿山关闭在内的巨大财产损失。南京石膏矿涉及典型的深部矿山地质工程问题, 影响地下开采稳定、矿山灾害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矿体及围岩的岩性结构及岩体结构构造, 特别是断裂构造及其影响带裂隙发育情况、富水性、导水率。围岩的岩溶强烈富水带的存在是矿坑突水的直接水源; 矿体的软岩特性、矿山开采扰动使采场周围的应力场重新分布、开采对断裂构造及裂隙带等结构体的活化作用都加剧了突水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依据室内试验所得的石膏岩的基本力学性质随着大气中相对湿度变化的规律,并结合石膏矿采空区的破坏特征,将护顶层简化为铅直方向受均布荷载q作用的三铰拱分析模型,建立了相对湿度作用下的石膏矿采空区护顶层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了相对湿度作用下护顶层突发破坏的失稳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石膏岩的力学性质在采空区中环境湿度的作用下,其强度和变形参数会大大降低。分析和工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采空区中环境湿度的增加,支撑体系越不稳定,越容易跨越分叉集而发生突发失稳破坏;相空间的控制参数a随着采空区中环境湿度的增加,其代数值是逐渐增大的(绝对值减小,由负值向0变化),而控制参数b逐渐增大,系统突发失稳控制参数(a,b)的变化路径为向东北方向变化,该路径是系统较为容易发生突发失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In the middle Miocene Badenian gypsum basin of the Carpathian Foredeep, west Ukraine, three main zones of gypsum development occur in the peripheral parts of the basin. Zone I consists entirely of stromatolitic gypsum formed in a nearshore zone. Zone II is located more basinward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stromatolitic gypsum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 overlain by a sabre gypsum unit. Zone III occurs in still more basinward area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giant gypsum intergrowths (or secondary nodular gypsum pseudomorphs of these) in the lowermost part, overlain by stromatolitic gypsum, sabre gypsum and then by clastic gypsum unit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facies and zones has been achieved using lithological marker beds and surface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for correlation is a characteristic marker bed (usually 20–40 cm thick) of cryptocrystalline massive gypsum occurring in zones II and III. The marker was not distinguished in zone I, possibly because this bed is older than the entire gypsum section of that zone. These new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ion of giant gypsum intergrowth facies and stromatolitic gypsum facies was coeval. In some sections of zones I and II, limestone intercalations have been recorded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gypsum sections. Considerable scatter of the δ18O and δ13C values of these limestones indicates variable diagenetic overprints of marine carbonates, but a marine provenance of the limestones is confirmed by microfacies analysis. Some of the limestones are coeval with an intercalation of gypsarenitic, mostly laminated gypsum occurring in the sabre gypsum unit of zones II and III. Badenian gypsum formed in extremely shallow‐water to subaerial environments on broad, very low relief areas of negligible brine depth, which could be affected by rapid transgressions. Stable isotope (δ34S, δ18O) studies of the gypsum demonstrate that the sulphate was of sea‐water origin or was derived from dissolution of Miocene marine evaporites. Investigations of individual inclusions in the gypsum indicate decreased water salinity when compared with modern marine‐derived, calcium sulphate‐saturated water. Groundwater influences are indicated by high calcium sulphate contents of the brines in the evaporite basi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Badenian waters was thus a mixture of relic sea water (depleted in NaCl), groundwater (enriched in calcium sulphate) and surface run‐off.  相似文献   

17.
由塔里木及邻区古新统剖面分析,石膏层位于海侵层位的上部,并沿自西向东的海进方向渐次升高.结合生物相分析认为,石膏是在海进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模式符合“分离盆地说”成盐理论.  相似文献   

18.
库车盆地铜成矿作用发生在新近纪,主要有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含石英脉硫化物型铜矿化。矿化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和北部的克拉苏构造带,基本位于背斜核部偏两翼部位,沿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发育在盐丘附近。主要的地表铜矿物是氯铜矿,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含盐盆地的产物。盆地古近系蒸发岩电镜分析、石膏铜含量化学分析及新近系碎屑岩中铜含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盐岩、膏岩,褐红色碎屑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铜的矿源层,灰绿色粉砂岩、泥岩、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为铜的含矿层。铜离子的运移载体为源自大气降水溶解蒸发岩所形成的卤水,卤水淋滤褐红色碎屑岩中的铜并下渗到地下,在以构造挤压为主及盐构造卸负作用产生流体上涌的驱动力下沿断裂向地表运移,随着卤水温度压力降低,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在地表碎屑岩节理面、部分层理面上盐、膏、铜矿物析出,形成地表砂岩型、泥岩型、灰岩型铜矿化。如果含铜卤水经过被方解石交代的硬石膏带时,遇到由于TSR反应形成的还原硫、氧化-还原化学障,铜会发生富集,可能形成地下铜矿体。  相似文献   

19.
从研究划分石膏矿化的成因类型入手,进行热液化学成分来源分析和岩石蚀变分带研究,结合典型矿床实例分析,总结出在碳酸盐岩中出现热液交代型石膏矿化体附近,往往伴生有金属硫化矿体或含硫化矿物丰富的岩石,该规律对寻找硫化物型金属自矿体的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20.
苍山县黄墩石膏矿位于韩四盆地的东端北侧,赋存于古近纪官庄群中段,由12个矿层组成,总体走向为50°-80°,倾向NNW及NW,倾角5°-13°,矿层沿走向长2 435 m,沿倾向宽1 290 m。矿体累计厚度最大50.64 m,最小7.08 m,平均品位(石膏+硬石膏)66.62%。该矿床的成功勘查说明在盆地的边缘具备形成石膏矿床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