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计算分析用双线偏振雷达可测到的差分反射率ZDR(dB)和反射率ZH(dBz)与降雨率R(mm·h-1)的关系,得知ZDR与滴谱尺度分布和不同截断直径谱的谱型变化有关。用(ZDR,ZH)双参数技术可以推测雨滴尺度分布的形状变化在测量降雨上的影响,能有效提高测而精度,并可提供相态雨区水成物粒子信息。  相似文献   

2.
双线偏振雷达探测的云和地物回波的特性及其识别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黎平  王致君 《高原气象》1996,15(3):303-310
双线偏振雷达在定量测量降雨量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物回波的干扰和影响。研究云和地物回波的反射率因子ZH、差反射率因子ZDR的取值大小及两者的关系、空间变化梯度的结果表明:云的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DR大于零、且有明显的随ZH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这反映了在强降雨回波中大粒子占的比例较大;而地物回波的ZH和ZDR无明显变化规律,ZDR可正可负;云回波的空间变化率也明显小于地物回波。  相似文献   

3.
STUDYOFOZONEANDITSPRECURSORSATLIN’ANREGIONALBACKGROUNDSTATIONDURINGTHEPEM-WEST-AEXPERIMENTLuoChao(罗超),mngGuoan(丁国安),Tangjie(汤...  相似文献   

4.
平凉地区云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刘黎平  钱永甫 《高原气象》1997,16(3):265-273
利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平凉雷达观测基地双线偏振雷达的观测资料和地面资料,分析了雷暴云和冰雹云的ZH和ZDR及其它参量的统计特征;用EOF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的对流云和降水的日、月变化规律及地理分布,得到了这些量与地形高度及坡度的关系,揭示了六盘山对本地区云和降水影响的规律。这一工作为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冰雹云和下一步用区域模式研究该地区的云和降水机制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线偏振雷达的降水估测:II.误差分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楚荣忠  李小平 《高原气象》1999,18(1):109-117
详细地定量地分析了降水估测中的Z-R关系和各类误差。由此可知,指数函数形式与幂函数形式的Z-R关系之间无明显差别,ZH的参数因子AH不能太大,双线偏振雷达的测量误差导致的降雨强度估测误差在各类误差中最小,Z-R关系的不可拟合误差之标准差约为0.215,因而不容忽视。降雨强度的估测误差可人为呈一偏差逼近0而标准差约为0.265的近正态分布,这对提高区域降水的估测精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刘力  邓华秋 《气象》1997,23(8):16-20
根据多参数雷达在美国科罗拉多主同原初夏对含冰雹的暴雨的观测数据,我们分别应用S波段的反射率Zh比相差Kdp、以及X波段的比衰减Ax对降雨率R进行了估计,并将这些基于雷达参数的估计与地面雨时计的记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用常规资料(T、p、u、v、q的分析值)和降水资料(24h降水量的分析值)进行四维变分(4DVAR)资料同化试验。试验中用了全物理过程的NMCη模式和带有充过程的伴模式。4DVAR试验的结果 资料同化期间和同化以后,用了积云对流修改方案和降水资料后,最小化过程迭代十次便收敛,降水预报了,特别是4DVAR方法比最优内插方法在改善降水预报方面更优越。  相似文献   

8.
双线偏振雷达的降水估测Ⅱ. 误差分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详细地定量分析了降水估测中的ZR关系和各类误差。由此可知,指数函数形式与幂函数形式的ZR关系之间无明显差别;ZH的参数因子AH不能太大;双线偏振雷达的测量误差导致的降雨强度估测误差在各类误差中最小;ZR关系的不可拟合误差之标准差约为0.215,因而不容忽视。降雨强度的估测误差可认为呈一偏差逼近于0而标准差约为0.265的近正态分布,这对提高区域降水的估测精度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利用TRMM卫星资料对"07.7"川南特大暴雨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RMM卫星探测结果,结合多普勒雷达风廓线资料,研究了2007年7月9日发生于四川盆地南部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在不同阶段的降水粒子风廓线、潜热和降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大暴雨区存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典型垂直环流结构。(2)强降水系统由一个主降水云团和多个零散降水云团组成;降水系统中对流降水所占面积比层云降水面积小,但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降水率,对总降水量的贡献超过层云降水。(3)降水发展旺盛阶段,强对流降水的雨顶高度可达17 km,强降水主体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存在非均匀的降水强度分布;减弱阶段,强降水雨顶高度仅10 km左右,且其层云降水有清晰亮度带。  相似文献   

10.
THEMEASUREMENTANDANALYSISOFANTARCTICOZONEATZHONGSHANSTATIONOF1993ZhouXiuji(周秀骥),LuLonghua(陆龙骅),ZhengXiangdong(郑向东)andGuoSong(...  相似文献   

11.
雨区衰减及谱变化影响雷达测雨精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随机函数的方法,并假定雨滴谱为Gamma分布,模拟并讨论了雨滴谱变化及雨区衰减对雷达和双线偏振雷达测雨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测雨精度受雨区衰减及滴谱变化的影响均小于普通雷达。雨区衰减使双线偏振雷达测雨产生小雨高估,大雨影响不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反射率因子ZDR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12.
双线偏振雷达的降水估测Ⅰ. 排序配对逼近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提出使用新的途径──排序配对逼近法得出的双线偏振雷达降水估测ZR关系参数因子比线性拟合法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且能体现提高区域降水估测精度,也能根据实际情形采用其它的误差类型作为获取及衡量参数的标准。对指数函数形式的ZR关系来说,其参数因子A0,AH及ADR分别为0.01684,0.096和-0.4165。该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多个变元及参数因子的复杂函数中。  相似文献   

13.
双线偏振雷达的降水估测:I.排序配对逼近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楚荣忠  贾伟 《高原气象》1999,18(1):97-108
提出使用新的途径-排序配对逼近法得出的双线偏振雷达降水估测Z-R关系参数因子比线性拟合法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且能体现提高区域降水估测精度,也能根据实际情形采用其它的误差类型作获取及衡量参数的标准,对指数函数形式的Z-R关系来说,其参数因子A0,AH及ADR分别为0.01684,0.096和-0.4165。该方法可以推广以多个变元及参数因子的复杂函数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2018年夏季北京1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房山单站X波段双偏振雷达与北京观象台S波段天气雷达探测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探测手段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天气雷达来说,双偏振雷达在粒子识别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成为冰雹等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强有力手段。在冰雹识别上,X波段双偏振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 ZDR)和相关系数(ρhv )是两个重要的偏振量,ZDR 较小,接近0,有时为负值; ρhv小于0.9。在强降水识别方面, ZDR大值和差分传播相移率(KDP )能够较好地指示雨强较大的降水。低仰角的 ZDR达5dB以上,KDP 在8°/km以上, ρhv达0.95以上时,地面5分钟雨量可达到或超过10mm。两种雷达的对比分析来看,反射率因子强度(R)、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均较SA天气雷达强度偏强。此外,由于X波段雷达波长较短,单部雷达的探测波束经过强降水区会发生比较严重的电磁衰减,致使强降水后部的降水回波强度偏弱,严重影响预报员对降水强度和降雨持续时间的判断,需要与SA天气雷达配合使用或者利用多部X波段雷达组网进行强降雨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海棠”影响河南降水雷达回波和中尺度雨团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郑州714CD雷达观测资料,以及2005年刚建立起的河南省乡镇雨量站网资料,配合河南省自动站资料,对0505号台风海棠造成的河南省大范围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强降水回波区早于中尺度雨团1个小时左右生成,中尺度雨团早于降水回波减弱消失,稳定少动的强降水回波有利于中尺度雨团的产生和发展;多普勒速度场上,中尺度系统存在的地方有利于强降水回波发展和维持,也有利于中尺度雨团产生和发展;受持续不断45dBz左右强降水回波影响,构成“列车效应”,可造成暴雨甚至是大暴雨过程;对于大范围降水回波,依据乡镇雨量图上中尺度雨团活动规律,分析速度场上中尺度系统如逆风区、辐合区、大风区(低空急流),可以准确预报暴雨落区,发布暴雨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6.
利用1880—1999年中国东部35站的观测降水资料、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IPCC第4次评估报告(AR4)中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20C3M)的模式输出结果,对IPCCAR4中22个耦合模式所模拟的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情况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和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年代际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模式对20世纪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并不理想,但对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其中IAP_FGOALSL_0_G可以大致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降水型的突变特征,而BCCR_BCM2_0和UKMO_HadGEM1则可以模拟出华北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减少的现象。对于引起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子PDO和NAO,模式对它们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效果略好于降水。多数模式都可以模拟出PDO和NAO的空间模态,其中CNRM_CM3和UKMO_HadGEM1对PDO年代际变化(8a以上)的模拟与实际情况比较相似,并可以模拟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PDO由负位相转变为正位相的情况,而模式UKMO_HadGEM1也对NAO的年代际变化以及1980年以来不断加强的趋势模拟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用双线偏振雷达研究云内粒子相态及尺度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文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平凉雷达站的C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层状云、对流云的观测资料,结合不同粒子的生长规律及对C波段雷达波的散射特性的研究,用ZDR参量系统分析并解释了层状云、对流云内粒子相态及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中发现:在发展旺盛的对流云中ZDR>3.0dB的区域经常会延伸到4km以上,这些区域可能存在过冷水滴和扁状冰相粒子,而这些粒子的存在与对流云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零度层以下层状云ZDR的突增和实减反映了冰相粒子融化形成大雨滴然后大雨滴破碎的规律。冰雹云中负的ZDR与冰雹的取向和尺度有关。这一工作代表了中国双线偏振雷达最新研究成果,它证明了双线偏振雷达在研究云微物理机制方面优于普通雷达,双线偏振雷达为研究云的发展机制、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及效果检验提供了新的手段,这一结果也为该技术在中国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全球测雨卫星(GPM)携带首部Ka和Ku波段测雨雷达于2014年2月发射升空,继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单频测雨雷达探测后,实现双频测雨雷达(DPR)探测。本文基于DPR不同波段及不同方式探测反演给出的四种降水产品[Ka波段高精度探测(KaHS)、Ku波段探测(KuPR)、Ka匹配方式探测(KaMS)和Ka及Ku双频联合探测反演产品(DPR_MS)],对2014年的四个降水个例的降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DPR探测波段、扫描方式及反演算法所引起的降水产品中降水结构特征差异进行了比较与讨论。结果表明,所选四个个例分别位于中国东部、西北太平洋区域、风暴轴区域以及美国本土,四者发生背景及降水特征差异显著,但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产品差异特征。KaHS的回波顶高度最高,比KuPR高约0.1 km,其对弱降水(小于0.5 mm h-1)的观测性能好,但对10 mm h-1以上的强降水存在严重低估。KuPR继承了TRMM测雨雷达(PR)对强降水的观测性能,但受频率限制对0.5 mm h-1以下的弱降水观测能力有限。KaMS的整体降水强度分布与KaHS类似,但受高回波阈值限制,KaMS漏掉了大量弱降水样本,对强弱降水的观测性能均有限,且其平均回波顶高度比KuPR可低约1 km,常将融化层误判为回波顶高度,故不适宜单独使用。DPR_MS的降水反演算法具有独立性,对强降水和弱降水的反演能力都较强,而其回波顶高度主要继承于KuPR的回波顶高度。此外,DPR_MS双频反演的粒子谱最为合理,揭示了西北太平洋区域台风个例两侧眼壁粒子谱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岷县二郎山防雹试验基地 X D R- X 波段数字化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实况资料对雹暴过程的回波进行分析,得出岷县冰雹云雷达回波形态的一些特征,如 P P I的“ V”形缺口、指状回波; R H I的悬挂回波、弱回波穹窿、花椰菜状回波、倒扫帚形回波以及雹暴的回波演变特征。这对识别雹云,提高雷达指挥高炮作业水平,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7—19日黄淮地区低涡暴雨过程中两次强降水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8”过程)的环境条件及其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水均发生在充足的水汽输送、大的不稳定能量和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等有利环境条件下,“7.17”过程热力条件更好,降水强度大,但降水范同小;“7.18”过程动力条件更好、强降水落区范围大,但雨强比“7.17”过程小。(2)“7.17”过程累积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30—80km范围内,“7.18”过程累积暴雨、大暴雨带落区位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两侧约70~100km范同内。(3)中尺度雨团(带)和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地面中尺度气旋周围附近,地面中尺度气旋活动的不同阶段强降水落区不同。(4)卫星云图上,两次过程强降水均由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团自西南向东北移动而产生,对流云顶亮温低至210~220K。(5)雷达回波图上,“7.17”过程涡旋特征更明显,“7.18”过程冷暖切变回波带特征更明显。两次过程中尺度雨带与大于等于43dBz的螺旋回波带对应关系较好,短时强降水和螺旋雨带上大于等于48dBz的强回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