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l Nino事件与中国东部气温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进行的多年历史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气温异常同El Nino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在El Nino年夏季中国东北及附近地区气温多比常年偏低,而在反El Nino年夏季那里气温多出现高温异常。在El Nino年冬季,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反El Nino年冬季,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气温比常年编低。中国东部地区的温度异常同El Nino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本文亦作了分析研究。 中国东部地区冬半年气温的持续编低同El Nino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表明东亚地区持续的强高空槽活动(寒潮活动)可能是El Nino事件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翠金 《气象》2000,26(10):62-63
7月份 ,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 ,东北、华北的部分地区旱情持续 ,西北东部干旱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 ;东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淮河、汉水流域及西南地区大部、华南东部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 ,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 ,东部地区大部及新疆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有一个强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 ,浙江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遭受强对流天气袭击。1 东北、华北部分地区旱情持续 ,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  本月 ,华北、东北等北方旱区先后出现 3次较大降雨过程 ,前期严重的旱情得到不…  相似文献   

3.
《气象知识》2012,(3):69-70
回顾2010年夏天,湖州地区天气异常炎热。据调查,不仅仅是湖州地区温度高,对于整个北半球来说都是炎热异常。通过网络资料查阅,从美州东部、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130年来最热的夏天。但入冬后气温又开始骤降。于是,网络上有传闻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中国气候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第6个最暖年份,年内气温起伏变化大。年初岁末东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低温、冻害或雪灾;夏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夏季高温和秋季"秋老虎"明显。2005年降水量接近常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量偏多,部分地区出现雪灾;华南南部、云南发生严重春旱,西北东北部及内蒙古等地发生夏秋连旱;汛期,西江、闽江、淮河流域等地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渭河、汉水流域秋季出现大洪水。2005年有8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其中6个为强台风,是近50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台风个数最多的一年。此外,2005年春季沙尘天气次数较少、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5.
全国异常高温酷热 淮河出现暴雨洪涝—2000年7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志强 《气象》2000,26(10):58-61
7月份 ,东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淮河、汉水流域及西南地区大部、华南东部的降水量接近常年或偏多 ,黄淮的一些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显著偏少 ,气温偏高 ,京、津、晋、内蒙古、辽、甘、青及新疆大部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本月共有 4个热带风暴生成 ,其中一强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1 天气概况   7月 ,主要雨带位于东北东部、河北南部、黄淮中西部、汉水流域、西南大部以及华南东部等地 ,东北地区东部、华北平原中南部、汉水流域、西南地区大部、华南大部月降水量一般有 1 0 0~ 30 0 mm,部分地区达 30…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0-2013年中国753个站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东部冬季风时期极端降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研究了近53 a中国东部冬季风时期极端降温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极端降温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地区位于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分地区和华中北部,华中南部则较少发生。过去的53个冬季风时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温事件普遍减少,且东北南部、华北南部和东部、华中北部以及华东北部的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减小幅度可达0.4~0.8次/(10 a)。此外,东北、华北和华中的极端降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在1980、1973、1969年出现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极端降温事件的强度也存在空间差异,其平均强度从北到南呈现出强-弱-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何勇 《气象》2005,31(9):94-95
6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华南、江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大值。华北、西北东部、黄淮西部及江淮等地出现夏旱,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北极涛动(AO)指数序列及中国160个台站月温度资料,分析1951-2007年中国冬季气温与AO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951-2007年AO与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基本呈正相关关系。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指数(IWT)与北极涛动指数(IAO)均逐渐增强,并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存在准18 a的周期变化特征。从偏相关系数来看,在年际尺度上,西伯利亚高压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较显著,比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大。东亚大槽偏弱时,中国冬季气温偏高,AO指数也偏高,反之则相反。在年际尺度上,东亚大槽对中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而AO与冬季气温无显著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尺度上,AO和东亚大槽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变化影响均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Had ISST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49年以来El Nio事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气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混合型El Nio次年夏季,中国东部气温距平表现为山东—淮河流域及华南沿海出现负距平,其余地区为正距平;东部型,则表现为中国东部地区整体的负距平气温,且北方降温幅度明显大于长江以南地区;中部型,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北气温负距平远大于长江以南。结合环流形势分析发现,三类El Nio事件次年夏季的赤道地区(5°S~5°N)异常纬向垂直环流均表现为三圈型,但3类异常Walker环流不仅强度有差异,纬向范围也有所不同。500 h Pa上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和范围,是造成三类El Nio事件次年夏季中国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850 h Pa上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对其也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1951-2005年中国区域气候变化与干旱化趋势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摘 要:利用1951-2006年中国区域160个站的月降水及月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区域近56 a气候要素的变化及其与干旱化联系的事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减少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北方的西北东部、华北及东北;在南方,西南的降水减少趋势与上述地区具有类似特征。气温基本为增温趋势,而西北东部及西南地区气温也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转折性变化,由80年代中期以前的降温趋势转为其后的增温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分析的结果指出:我国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当前正处于一个干旱化过程,但不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干旱化的持续时间和位相却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王盘兴等(2011)提出的站网均匀化订正方案,给出一种新的相似系数计算方法,依据两种选择相似个例的方案,研究了中国160站1951—2010年四季气温异常型的年际异常相似特征。结果表明:1)依据方案一,如果一对个例年的气温异常场在东部地区比较相似、西部地区不太相似,则订正前全国整体的相似系数较大、订正后整体的相似系数明显减小;反之,东部地区不太相似、西部地区比较相似,那么订正前全国整体的相似系数较小、订正后整体的相似系数增大。2)依据方案二,如果一对个例年订正前气温异常场相似系数非常大,则该对个例年在东部地区形势非常相似,站网均匀化订正后气温异常场的相似系数明显减小。如果一对个例年订正后气温异常场相似系数非常大,则这对个例年在西部地区的分布形势非常相似。方案一、二均可以说明,站网均匀化订正使东部地区的台站在全国平均中的权重减小、西部地区的台站在全国平均中的权重增加,从而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气温异常型的年际相似程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部夏季气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EOF、REOF展开、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方法,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51—2008年夏季(6—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气温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正—负—正型3类主要空间特征场;②该区夏季气温场分为7个区,分别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东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③我国东部全区夏季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④整个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气温上升;在各个分区中也都存在着不同年份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徐良炎 《气象》2003,29(11):62-63
8月份 ,江南、华南大部、西南南部、华北大部、东北南部月降水量偏少 ,上旬南方大范围持续酷热干旱 ;黄淮大部、西北东部、西南北部、华北南部、东北北部月降水量偏多 ,下旬西北东部、黄淮大部、华北南部及四川等地发生严重洪涝。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光热条件较好 ,对农业生产有利 ,但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 ,影响了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有 3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 ,华南部分地区受灾较重。近 2 0个省市区局地遭受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风袭击。1 南方大范围持续酷热干旱本月降水量 ,东北大部、华北南部、西北…  相似文献   

14.
张建敏 《气象》2001,27(4):62-63
20 0 1年 1月1月份 ,我国东部和中部部分地区雨雪天气频繁 ,月降水量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多 ,冀、鲁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 1 96 1年以来最大值 ,苏、沪、皖、豫、陕、新、甘达次大值 ;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但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气温仍然偏低 2~ 4℃ ,一些站点达到或超过近 5 0年同期的最低值 ;北疆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月内又出现降雪 ,灾情加重 ;甘肃、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出现扬沙或沙尘暴天气。1 东北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月内 ,东北、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普遍较常年偏低 2~ 4℃ ,部分地区偏低 4~ 6℃ ,一些台站月平均气温创 …  相似文献   

15.
冬季中国东部与北极之间近地面温度变化的年际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425站气温资料,借助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1956~2015年冬季北极及中高纬度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的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东部气温直接和间接的年际联系。为此定义了3个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即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指数(SHCI)、西伯利亚高压面积指数(SHA)和西伯利亚高压东边界指数(SHEB)。结果表明:从1998年开始冬季巴伦支海、喀拉海迅速增温,并在年际尺度上与中国东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北极近地面温度与中国东部气温的直接联系。同时,西伯利亚高压的3个指数也与北极地区近地面温度和中国东部气温有较好的年际关系,体现了西伯利亚高压是联系北极和东亚气候的桥梁,当北极近地面温度升高(降低)时,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边界东伸(西退),中国东部气温降低(升高),即北极近地面温度(西伯利亚高压)与中国东部气温的间接(直接)联系。最后,讨论了北极近地面温度变化影响中国东部气温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徐康  何金海  祝从文 《气象学报》2011,69(4):570-580
最近50年全球变暖,陆地增温幅度大于海洋,主要的增温中心位于亚洲北部、欧洲和北美等地区。因此,全球变暖有可能通过改变大尺度季风环流而影响中国气候变化。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空间研究中心(GISS)的逐月地表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604个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重点讨论了1951—2007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同期的北半球大陆地表气温年代际尺度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南旱北涝与南涝北旱两者年代际异常之间的转换,但在1996年之后,伴随北方干旱区向南发展,呈现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同时减少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同期的环贝加尔湖地表气温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贝加尔湖地区地表气温增暖可能导致蒙古高原对流层出现异常的暖性反气旋,使得位于蒙古高原的气旋频数减少和强度减弱。由于华北降水与蒙古气旋的活动直接相关,从而导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持续性减少。自1996年开始贝加尔湖地区的地表气温进一步升高,导致中国北方干旱化加剧。由于环贝加尔湖地区是过去50年全球变暖的最显著地区之一,因此,全球变暖可能是通过关键区域的温度变化对中国的气候变化产...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地区气候突变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丁一汇  张莉 《大气科学》2008,32(4):794-805
基于1961~2006年中国地面观测气温和降水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以及中国其他6个地区地表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结果发现,(1)地表气温:1961~2006年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四季的地表气温都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地表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变暖,但显著快速增暖的突变发生在90年代中期,该时间比东北、华北、西北和淮河地区晚,与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接近,不同季节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变暖突变时间的差别也各有不同,但所有季节快速变暖突变的时间都比东北地区晚,中国东部陆地地区年和冬季平均地表气温表现出北早南晚的经向差异;(2)降水:1961~2006年青藏高原地区年降水量没有检测到显著的变化趋势,冬春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夏季降水有微弱的减少,秋季降水显著减少。降水突变的信号明显比温度突变的信号弱,年降水量和春季降水都没有检测到突变的发生,降水突变方向(增或减)和突变时间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以及不同季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上可见,青藏高原气候的显著快速变化比中国东部长江以北地区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尤其是冬春温度变化,这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增加导致的反照率增加和冰川融化吸热对青藏高原变暖的减弱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东部高温酷热南方暴雨频繁——2002年7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震坤 《气象》2002,28(10):58-61
7月份 ,江淮西部、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中西部以及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降水偏多 ,桂、粤、湘、鄂、赣、皖等省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我国北方大部和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少 ,山东、四川等地出现严重干旱。月内我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新疆、西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多日高温酷热天气 ,7月上旬后期至中旬中期 ,我国东部地区还出现了持续性的高温天气。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有 5个热带气旋活动 ,其中 0 2 0 8号热带风暴娜基莉和 0 2 0 9号台风风神分别在台湾省和山东省登陆 ,由于登陆时强度弱 ,对当地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夏季气温对东亚土壤湿度异常响应的统计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君  陈海山  刘鹏 《气象科学》2016,36(5):581-592
基于欧亚夏季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气温的相关分析,选取东亚地区作为土壤湿度异常影响中国夏季气温的陆面关键区,采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探讨了我国夏季气温对东亚地区土壤湿度异常的可能响应,并初步讨论了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气温与东亚地区初夏和同期的土壤湿度异常具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气温距平场对土壤湿度第一模态的响应最显著:当东亚中纬度及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偏干时,夏季气温表现为一致增暖;而土壤湿度第二模态对长江流域至我国西部地区的气温有较弱的强迫作用;气温对第三模态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华南地区的显著降温。并以对气温影响最为显著的土壤湿度异常第一模态为例,初步探讨了气温对土壤湿度异常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当贝加尔湖以南以及我国东部的土壤偏干时,地表异常加热容易引起我国北方高层大气出现明显正异常和低层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上述环流异常容易导致温度偏高,同时不利于该区域降水的发生,进而导致土壤湿度偏低,上述正反馈机制可能是该区域土壤湿度与大气之间联系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气候异常变化与ENSO准四年循环的联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月资料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异常与ENSO的联系。首先用REOF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分区分析,并讨论其年际变化特点。然后对降水和海温场、气温和海温场分别进行CSVD分析,讨论了在ENSO准四年循环的不同位相上,气温和降水的异常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ElNino期间,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北、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降水偏多,容易发生洪涝,华北地区、黄河流域尤其是中部降水偏少,可能发生干旱。其中长江中下游的南部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准四年变化上关系密切,当中东太平洋海温达到最高值后约3个月,长江中下游的南部降水出现最大正距平。(2)在ElNino期间,东北容易出现低温天气,而其它地区尤其是河套地区及西南南部易出现高温天气。其中东北地区气温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准四年变化上关系密切,当中东太平洋海温达到最高值后约2个月,东北气温的负距平出现最低。LaNina阶段,情况与前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