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南海的碳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水通量的箱式模型,南海由跃层深度和海槛深度分成3个箱子.当海水上升至箱子Ⅰ时,由于生物的同化作用,海水中溶解的无机碳转化成颗粒态有机碳.这部分颗粒碳有一部分在箱子Ⅰ中即分解转化为溶解态的无机碳,而其余部分沉降至箱子Ⅱ,同样在箱子Ⅱ中一部分分解,一部分继续沉降至箱子Ⅲ,在箱子Ⅲ中也进行同样过程,最后的一部分颗粒碳未被溶解而进入沉积物中.由南海的初级生产力、沉积速率、沉积物含碳量及深海盆水溶解氧的平均消耗率计算了南海碳的固-液通量;根据碳在各箱子的质量平衡方程,求得了各箱子碳的通量值,从而建立起南海碳的通量模型.进入南海的碳通量,占总输入碳99%的碳主要经由中层水和底层水进入南海,然后随海水的上升而进入南海上层,在南海上层与河水和雨水带来的,占总输入的1%的碳相汇合.进入南海碳的总量为601×104mol/s,而通过沉积离开南海的碳量为3.8×104mol/s,即有0.6%的碳损失到沉积物中.南海对大气而言,净通量是吸收约为4.4×104mol/s,而南海对全球海洋的净通量是输出约1×104mol/s,碳在南海箱子Ⅰ、Ⅱ、Ⅲ的更新时间分别为1.5a、44a和79.3a.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部水体中三种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洋综合调查资料,测定了南海中部水体中三种无机氮的含量,报道了它们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百分组成及N/P原子比值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这三种无机氮含量与水体中氧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相应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海陵湾沉积物重金属与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 2001 年 12 月 (枯季) 和 2002年 6 月 (洪季) 首次在粤西海陵湾附近海域开展的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调查研究研究资料,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Hg和有机碳、硫化物以及粒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沉积物的组成洪、枯季变化不明显;表层沉积物中 Cu, Pb, Zn, Cd 和 Hg 总平均浓度分别为 ( 32.1±17.5, 36.1±10.0, 107.0±37.4, 0.26±0.15, 0.109±0.073) ×10 ;有机碳和硫化物的总平均含量分 -6别为 (1.33±0.53 ) %、( 140.13 ±136.42) ×10 ;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粘土质粉砂和砂,其平均粒径为 -6(4.62±2.36) φ,变化范围为 0.52 φ ~ 7.55 φ;Cu, Pb, Zn 和 Hg 浓度之间及其与有机碳含量和沉积物粒径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细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2~3月和2004年8~9月两个航次中对珠江口及南海北部海域的异养浮游细菌生物量、生产力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供应对调查区域真光层水体内的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起着主要控制作用,从而导致冬季航次珠江口-陆架-外海调查断面表层细菌生物量和生产力呈现沿盐度梯度向外海逐渐降低的特征.就南海北部调查区域而言,冬季真光层异养细菌生物量(C)平均为(712±290)mg/m2,夏季平均为(937±397)mg/m2;真光层细菌生产力(C)冬季平均为(65.1±42.8)mg/(m2·d),夏季平均(52.5±28.6)mg/(m2·d).本调查中,南海北部海区IBP和IPP比值范围是4%~96%,平均为26%,IBP和IPP比值与初级生产力呈负相关,其分布特征与新生产力f比的分布趋势相反,显示了异养细菌在真光层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南海近岸富营养海域和外海寡营养海域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9月11日—1985年1月1日,国家海洋局在南海中部海域,即12°—19°30'N,111°—118°E,进行4个航次一周年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调查。本文根据该调查的浮游动物分层垂直资料,在我国首次报道和分析深至4000m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总种类数的垂直分布规律,并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群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6.
于2015年6月对南海北部海区5个断面共26个站位海水中溶解态氨基酸(THAA)、溶解有机碳(DOC)和叶绿素a(Chl a)的浓度进行了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夏季南海北部海水中THAA的浓度范围为0.40~1.95 μmol/L,平均值为(0.80±0.40) μmol/L,THAA的水平分布总体上体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特点,表明陆源输入对南海北部海域表层THAA分布有重要影响。THAA在断面上的垂直分布呈现出由近岸至远岸、由表层至底层逐渐降低的趋势。THAA浓度与两种D型氨基酸(D-谷氨酸:D-Glu和D-丙氨酸:D-Ala)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天门冬氨酸/β-丙氨酸(Asp/β-Ala)和谷氨酸/γ-氨基丁酸(Glu/γ-Aba)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细菌的消耗是影响南海海水中THAA浓度的重要因素。D-Ala作为细菌肽聚糖中相对稳定的氨基酸,根据其占DOC的含量估算南海海水中的细菌源有机碳对DOC的贡献率为(29.32±14.32)%,其水平分布显示出近岸低、远岸高的特点;而其垂直分布则呈现出从表层至底层逐渐增加的趋势。THAA占DOC百分比(THAA-C%)的变化范围为1.02%~5.49%,平均值为(2.97±1.38)%。THAA-C%、活性因子和降解因子的高值均出现在珠江口外围区域。随着海水深度增加3种降解因子的数值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底层海水中有机物比表层海水中的有机物降解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依据1983年9月和1984年7—8月42个测站两个夏季航次的调查资料,求出南海中部海区中碱氯比率S.A.=A_T/Cl,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讨论。整个调查海区中S.A.的垂直分布趋势相当一致,很多测站大约在90—200m深处出现S.A.极小值。这些结果与西北太平洋中的很相近,为南海中部的水团源于西北太平洋这一结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同时还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法由这些数据导出调查海区中S.A.的密度(σ_t)三次样条函数的参照方程。该参照方程能够相当好地拟合分析数据。S.A.的相对拟合方差约为±1.3%,与应用pH电测法测定海水总碱度的相对精密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南海中部海区17个样品的~(14)C年龄测定结果,叙述了深海沉积物的~(14)C测年方法和步骤;同时对南海中部深海沉积物中生物碳酸盐中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所测定的~(14)C年龄差别进行了讨论。认为南海中部深海沉积物中的无机碳~(14)C年龄偏老于有机碳的~(14)C年龄,但偏老程度不大。认为有机碳的~(14)C年龄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南海中部海区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小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嘉东 《海洋与湖沼》1991,22(4):353-359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83年9月—1985年1月在南海中部海区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溶解氧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氧最小值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深500m至1000或1500m处终年存在着氧含量普遍小于2.0×10~(-3)的氧最小层,其厚度南部高于北部。氧最小值的含量在(1.65—2.10)×10~(-3)之间,其量值也明显地随着纬度而增加。文中还对氧最小层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海海域海水中各形态磷的化学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南海水体中磷的含量分布以及夏、冬季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体中磷酸盐夏季含量明显低于冬季,夏季平均含量为0.004μmol/dm3,而冬季为0.35 μmol/dm3;有机磷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含量分别为0.12,0.04 μmol/dm3;总磷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无机磷酸盐类似,夏、冬季含量分别为0.22,0.61 μmol/dm3.在垂向分布上表层50 m水柱中PO43--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含量最小,随水深增加基本上呈线性快速增加,至500 m增加减缓,1 000 m左右为最大含量,然后随着水深略有下降.在夏季垂直分布比较典型,不同站位在一水深的含量离散性小,而冬季PO43--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的垂直分布则显得离散性大,尤其是PO43--P分布在200 m左右出现最大值,说明当年冬季南海各区域存在着较大水文、生物差异,很大的影响了化学环境的变化.在南海表层水中通常以有机磷占优势,在150 m深处以下的水中则以无机磷为主.深水中溶解的有机磷含量一般随水深减少.夏季的有机磷明显高于冬季,表明夏季的生物作用强烈.  相似文献   

11.
海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早期总氮和总磷的过硫酸钾法氧化分析分别是在碱性和酸性介质中进行[1,2],样品分别保存,然后分别氧化测定,工作较繁琐。1977年Koroleff用过硫酸钾氧化法同时氧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使样品的保存和氧化分析工作简化。1981年Valderrama对该方法测定天然海水中的总氮和总磷做了进一步研究,总氮和总磷同时氧化后,水样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用手工分别进行分析。Walsh1989年和Karl等1993年曾采用UV光氧化法对海水中总溶解氮和总溶解磷进行同时氧化后,用自动分析对氧化后的无机氮和磷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的勘探陆续取得重要进展,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笔者结合新钻探井和最新研究成果,从地层、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和成藏等多方面采用烃源对比、埋藏史及烃源岩热演化史、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对四川盆地雷四3亚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总结了其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以期有助于拓展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的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雷四3亚段天然气以雷口坡组和须家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气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雷四3亚段气藏为2期成藏,烃源岩于中、晚侏罗世进入生烃高峰;雷四3亚段具有构造和构造-岩性地层2种气藏类型,龙门山山前断褶带为构造气藏的有利勘探区,新津-邛崃斜坡带与梓潼-盐亭斜坡带是构造-岩性地层气藏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采用2.4mV/s动态电位扫描极化、控制电位极化、电偶电流和高压釜挂片失重法研究了X60钢在含Ca~(2+)36.26mg/L,Mg~(2+)12.66mg/L和Cl~-3624mg/L的模拟氯化钠盐水中,CO_2引起腐蚀的电化学行为,以及含氮、硫的有机缓蚀剂和(或)Me~(2+)对腐蚀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溶有CO_2的盐水腐蚀性强,盐浓度及温度会影响钢的腐蚀速度和阴极极化行为;75mg/L缓蚀剂的缓蚀率达90%,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50mg/L缓蚀剂与127mg/LMe~(2+)复配,缓蚀率达91%以上,不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4.
松花江鱼类总汞与甲基汞污染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松花江吉林市至三岔河口江段鱼体内总汞与甲基汞含量的多年监测结果,选用多种数字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约大1997年以后,该江段鱼体内总汞与甲基汞含量基本能达到环境背景值水平,在彻底解决工业汞污染源后,该江段总汞与甲基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约也还将持续15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Cu、Pb(各0.00、0.10、0.25、0.50mg/L)随时间变化在泥鳅卵巢中的蓄积特性以及对卵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泥鳅卵巢对Cu、Pb有较强的蓄积能力,在暴露期间20天内,蓄积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之后呈对数关系。其中,Cu的蓄积显著大于Pb(P0.01);卵巢中重金属的蓄积与水溶液中Cu、Pb的浓度梯度相关(P0.01),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泥鳅卵巢中卵细胞的发育水平,亦与溶液重金属浓度的高低、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溶液中较长时间的暴露,将对卵巢及卵细胞的发育产生不可逆转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陈进兴 《海洋科学》1989,13(4):28-29
本文利用放射化学分析法测定了长江口及其邻近陆架沉积物中~(226)Ra和~(210)Pb的含量。结果表明,在该海区的沉积物中,~(226)Ra含量的水平分布随经度增加而直线下降,而~(210)Pb含量的水平分布则随经度增加而直线上升,二者形成明显的同步反向分布。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子对发光细菌的生长和发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发光细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A_2)的萤光酶和萤光酶应用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发光细菌生长和萤光酶合成的最适环境和营养条件,明确其生长与发光之间的关系,使菌体能以最快的速度合成大量的萤光酶。有关环境和营养条件对发光细菌生长和发光的影响,Harvey等已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不同的菌种或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在已知环境条件下,其发光变化亦不尽相同。近年来,对发光细菌的萤光酶的生物合  相似文献   

18.
We got two cores from 10 miles east of Zhoushan islands about 29 m in water depth in 1979 and 1980.Dc1 core, 26 m lo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0-19.4 m, brown-yellow, silty-clay, rich in foraminifera, 19.3-26 m, grey silt. DC1 core, 91 m long, 7 miles south of DC1 core. The colour for 0-16.6 m is the same as for 0-19.4 m of Dc2 core, brown silty-clay, rich in foraminifera too. The results of paleomagnetic measurements show: there are 464 specimens in DC1 and Dc2 cores altogether; AF demagnetization often shows that 95 % of all the specimens belong to normal polarity epoch, and the others are reversal ones.We consider that more stranger intensity may represent the warming period and transgression period, and vice versa. At least DC, and Dc2 cores provide such an evidence for this. It is obvious that glacial period should be low peak period of intensity, and interglacial period should be its high peak period.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渤海主要温室气体及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渤海区底层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渤海大气CH4含量春、夏、秋、冬季均值分别为2085、1974、2056和2060×10-9nl/L,各季节高值区均出现在黄河口邻近海域;黄河口邻近海域大气较高浓度的甲烷可能是渤海沿岸城市夏季出现高值的重要原因;渤海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06年-2009年呈增高的趋势,2009年9月渤海中、北部海水pCO2在285~617μatm之间变化,渤海中部海水pCO2明显低于辽东湾内海水pCO2,研究区CO2海气通量-5.9~13.4mmol.m-2.d-1在之间,人类活动以显著影响到渤海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南海近海海水中放射性总α、总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 《海洋科学》1987,11(6):32-34
本文对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放射性总α、总β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近海海水中的总α、总β含量,略高于东海,稍低于渤海。南海近海海域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铀、钍天然放射系和~(40)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