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5.12震源区牛眠沟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眠沟研究区位于2008-05-12汶川大地震线性震源的南端,受强烈地震力作用,区内山体遭受严重破坏,发生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根据已建立的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概念模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可视为判断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和确定触发滑坡的降雨特征。查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及灾害特征,确定了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必要地质环境因子,以数字滑坡技术获取这些因子数据,代入模型,即可评价研究区各处、各沟谷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与相似地质环境及气候条件进行类比,确定研究区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及降雨量阈值后,最终建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据此模型进行研究区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实地验证表明滑坡、泥石流发生位置的准确率>90%。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兰州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祁元  刘勇  杨正华  徐瑱  方苗 《冰川冻土》2012,34(1):96-104
频繁发生的灾害愈来愈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日益在减灾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兰州区域地质岩性、构造断裂、地震活动带、地表侵蚀强烈和地形起伏破碎等因素造成了兰州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发育, 夏季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下灾害频繁, 风险加剧. 针对兰州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建立区域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空间数据库, 在GIS技术辅助下实现了专家经验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其中滑坡Logistic模型准确性达到85.3%, 专家经验模型准确性达到74.2%; 泥石流Logistic危险性预模型准确性达到80.5%, 专家经验模型准确性达到90.5%. 随着研究的深入, 综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的灾害研究与应用将在灾害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拜格诺液固两相流理论,分析山区沿江公路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起动力学机理,以指导典型泥石流区公路建设、防护及沟道整治。建立泥石流和滑坡的起动坡度与相关参数的表达式,提出易发生泥石流的坡度区间和滑坡临界坡度。以小江流域泥石流沟为例,计算其易发生泥石流的坡度范围和易发生滑坡的临界坡度,计算结果符合小江流域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者在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预报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为采用数字滑坡技术进行暴雨滑坡、泥石流预警、监测模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应用数字滑坡技术建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的原则是:(1)必须在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理论指导下;(2)应了解研究区地质环境及滑坡、泥石流特征;(3)就基于数字滑坡技术而言,只能选取遥感方法可能...  相似文献   

5.
国道212线甘肃段地貌特征与滑坡泥石流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国道212线甘肃段是甘肃省南北向的主要通道,在甘肃境内全长707km,公路沿线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区,特别是陇南市的宕昌武都段是我国最主要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区之一。线路通过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迥异,造成滑坡、泥石流类型和性质有很大差别。本文分析了该区地形地貌时、时空规律性及其与滑坡、泥石流的关系,为未来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由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协同作用诱发,降雨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激发因子,气象预报预警可有效预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商城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为基础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预警区。充分考虑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对重点预警区及次重点预警区采用临界日综合有效过程降雨量模型判据法,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7.
2013年7月8~10日四川省由于普降暴雨,发生多起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光包-黄洞子沟特大泥石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危险性评价。调查结果表明:1大光包-黄洞子沟泥石流属于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2本次泥石流形成原因为体积高达1×108 m3以上的松散的大光包滑坡堆积体提供物源;极端的降雨气候直接启动松散堆积物形成泥石流;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侵蚀、搬运和堆积,为典型的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型,且仍处于活跃期,并在今后会有加强的趋势。3经过对大光包-黄洞子沟泥石流进行危险度评价可知:该泥石流危险度为0.482,属于中度危险泥石流。  相似文献   

8.
石棉—冕宁地区新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强烈,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线性地貌及河流阶地发育地震、滑坡及泥石流活动频繁,分布广泛。新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继承性、方向性及阶段性等特点。研究区可划分出5个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潜在震源区、3个滑坡及7个泥石流极度危险区。建议对这些地质灾害采取躲避、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以半成岩为主,工程地质特性复杂,在高陡斜坡中常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后可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四川省泸定县海子坪环环村滑坡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潜在失稳模式和滑坡-泥石流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环村滑坡主要发育于昔格达组内,以深度3~5 m的浅层变形为主,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平面上分为强变形区(A区)和弱变形区(B区),体积分别约为5.5×104m3、5.8×104m3,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存在仅有A区下滑和A区牵引B区一起下滑并转化为沟道泥石流2种致灾模式。当仅有A区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25 m,最大堆积厚度为5.2 m,最大运动速度41.6 m/s,滑坡破坏沟口居民区及道路。当A区和B区同时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45 m,最大堆积厚度为7.7 m,最大运动速度为44.3 m/s,滑体最远能够冲至河流对岸,形成高约3 m的滑坡坝。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浅层滑坡-泥石流远程致灾效应的认识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种齐全的高山峡谷区,选取四川省阿坝县为研究区,采用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精细化评价。崩塌、滑坡等斜坡类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栅格为评价单元,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开展危险性评价,进而采用取大值的方法,获取研究区综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工作区综合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面积明显大于单灾种评价结果,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主要位于崩塌、滑坡较发育的碎裂岩区域和极度易发的泥石流流域。针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多灾种耦合的评价思路能更合理的反映不同类型灾害在形态及空间上的差异,获取更精确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扰动区存在大量震裂松散坡体,在持续或者密集的降雨条件下极易转化为滑坡灾害。同时,滑坡又会给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泥石流的危险性。因此,在震区,灾害通常以"链"的形式出现,比单一灾种危害性大。为了更有效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笔者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综合地加以分析和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严重的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的17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区,建立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耦合模型,研究24 h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变化。耦合模型包括了坡体稳定性评价模型,水文模型及以泥石流规模、发生频率、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高差、切割密度、不稳定斜坡比为评价因子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统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方量持续增加,但当24 h降雨量超过200 mm后,泥石流沟的危险度等级不再发生变化;17条泥石流沟中4条为中危险度,12条为高危险度,1条为极高危险度。这说明研究区地质灾害问题相当严峻,在多雨季节存在泥石流群发的可能性,直接威胁到居住在泥石流沟附近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有直接危害对象的高危险度及其以上的泥石流沟,应该按照高等级设防标准进行工程治理及发布预警报。同时也说明,将滑坡、泥石流作为灾害链研究具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2016年7月6日晨0时40分左右,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柯克亚乡六村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访问和遥感解译方法,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水文气象条件着手,分析了滑坡特征与成因,泥石流形成条件、灾害链过程与致灾机理,并对未来本区滑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现场调查表明:(1)位于西昆仑山北坡中高山区的六村与七村毗邻区域,在6日凌晨发生的大暴雨,触发了38处群发性浅层黄土滑坡,属蠕滑-拉裂机制,且部分大滑坡表现为远程滑坡-泥流特征;(2)这些滑坡体堆积在“V”形沟谷中形成堰塞坝,其中六村上游发育15处滑坡和2个滑坡堰塞坝,在持续降水和小型沟谷泥石流的作用下,滑坡坝发生串联式溃决而形成堵溃型泥石流,冲毁六村居民区和道路;(3)同时,该毗邻区域两侧存在超过227处的黄土滑坡变形体,未来在区域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条件下,强降雨的极端气候事件会增多,若遭遇强降雨,研究区仍然会爆发滑坡-堰塞坝-溃决泥石流模式的灾害,其规模可能比“7·6”事件还大。建议深化本区浅层黄土滑坡变形机理、临界雨量及泥流运动机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加强滑坡泥石流的监测和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长吉图经济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分区. 研究区内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因素是降水, 其次为地形地貌. 和龙市、龙井市、延吉市、珲春市、安图县部分地区、汪清县嘎呀河上游沿岸以及长白山天池周边等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 31%, 共有地质灾害点726处, 平均密度为4. 52个/100 km2; 蛟河市、永吉县、敦化市、汪清县等低山丘陵地区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48. 10%, 共有地质灾害点671处, 平均密度为1. 94个/100 km2; 伊通县、吉林市、长春市、德惠县、农安县一带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29. 59%, 共有地质灾害点157处, 平均密度为0. 74个/100 km2.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兰州市区近8年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系统归纳了兰州市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其危害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4类,总体发育特征具有普遍性、反复性、突发性和周期性。其中,滑坡和泥石流数量多、危害大;崩塌相对发育较少;不稳定斜坡多与滑坡、崩塌相伴生,大多演变为滑坡。兰州市区在每年汛期中的强降雨作用下,均有地质灾害发生,特别是居民建房削坡、加载以及公路切坡地带频繁发生,是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减灾防灾关注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及常用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南部地区山地面积比例高,地质灾害尤为突出,发生频繁。主要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目前的滑坡、泥石流监测工作主要有以工程减灾为目的的专业监测,城镇居民点的综合减灾监测,而广大农村则以群测群防为主监测。国土资源部建立了全国性的内容包括滑坡、泥石流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特别是在三峡水库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由中央主管部门统一指挥、专业技术人员配以相关监测方法及仪器进行。目前使用的主要监测方法有地表位移监测、滑坡体深部位移监测、滑坡体应力应变监测、地下水监测、3S技术综合应用I、nSar技术应用、基于现代通讯技术的实时自动化监测等。通过这些监测,对三峡水库区的移民迁建、经济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乐山市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参加乐山市10年减灾规划,重点调查地质灾害,确定出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盐碱化、下湿田和地面塌陷等灾种。在综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受灾损失等实际情况之后,再参照《四川省泥石流、滑坡危害程度评分标准》,对乐山市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将该市的地质灾害划分为2个区、5个亚区和9个地段。对各地段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与危害程度均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2019年6月10—13日,龙川县发生持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境内发生大量滑坡、泥石流灾害,贝岭镇米贝村是三个重灾区之一。本文以贝岭镇米贝村6号沟发生的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精细化调查测量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与计算,对链生灾害特征与成灾机理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6号沟内共发育7处浅层土质小型滑坡,仅3号滑坡体与部分6号滑坡体转化为泥石流,构成泥石流主要物源,其余滑坡未构成持续性影响;②持续降雨下渗,坡体由非饱和向饱和状态转变,坡表形成连续饱和区,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与孔隙水的软化促使土体强度降低,加之坡体饱和自重的增大,斜坡发生浅表层失稳破坏;③降雨的持续下渗与支沟沟源“漏斗状”地形下的地表汇水快速增大滑坡松散堆积体内的含水率,促使其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在重力势能下呈流态状启动、运动转化为泥石流。降雨结构影响滑坡-泥石流链生过程,前期降雨引发滑坡、后期降雨启动形成泥石流,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当地政府进一步开展滑坡-泥石流链生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也为该地区未来区域预警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滇中地区是云南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五种。其中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灾害点分布较广且个体规模小,稳定性较差。此次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诱因及分布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划分原则,将滇中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三个大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复杂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以及降雨、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山区公路易受到泥石流、滑坡、崩塌、溜砂坡等地质灾害的危害。文章在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模型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滑坡稳定性分析、泥石流活动性分析、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与危险性分区、滑坡区公路整治方案优选、拦砂坝优化设计等灾害分析模型和减灾决策模型,通过数据库、分析模型和决策模型的集成,建立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作为系统应用的实例,文章最后讨论了系统在古乡沟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的应用,预测了一定条件下泥石流堆积扇上的泥深,泥石流运动过程中出现的最大泥深、最大速率、最大动量和最大动能,为古乡沟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金沙江某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江河之一,但在金沙江上修建水库,泥石流是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问题。文章在详细调查了库区地层岩性、构造、滑坡的前提下,结合金沙江某水库区泥石流发育与降雨、地层岩性、构造、滑坡及地形地貌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库区泥石流的类型、规模、特征及发育阶段。研究表明:(1)本库区泥石流活动历史久远,泥石流地质灾害活跃,在部分泥石流地质灾害衰退的同时,更多的泥石流沟在逐步形成:(2)水库蓄水,减小了泥石流沟的比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泥石流的活动性及破坏能力;(3)泥石流对水库的影响主要为输送泥沙,造成水库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