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传统标绘系统都是单用户工作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群体用户在分布式环境下协同标绘的要求。本文将网格技术引入分布式实时协同标绘研究中,设计了基于网格的分布式实时协同标绘系统的框架,介绍了其系统框架,以及协同管理、协同消息、网格调度器等技术。将网格和GIS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分布式实时协同符号标绘系统原型,满足群体用户的地理信息共同协调与合作标绘的要求。实验表明,以网格技术构建分布式实时协同绘系统,能实现广域网下的快速协同,使其响应速度快,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的人口普查地图标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人口普查地图制图的需求,从系统架构、功能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基于Web的人口普查地图制图系统的设计方案,讨论并解决了人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人口普查地图在线绘制、人口普查地址编码等关键技术问题。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标绘底图制作、地图(点、线、面)标绘和符号化、标绘成果审核、地图打印、权限控制等,能够完全满足人口普查地图绘制中的区域划分及建筑物等地形地物和要素名称的标绘。如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得到应用,将能够首次实现全国"一幅图"的精细到调查小区级别的数字化人口基础地理数据框架,进而大大推进中国人口普查工作和数据分析的现代化进程,为充分发挥人口普查数据的作用和价值提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于具有复杂几何结构特征的建筑物,三维网格模型重建结果易存在表面扭曲、边缘特征平滑的问题,无法较好地反映重建目标的真实信息。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结合三维边缘约束的网格模型优化方法。该方法以OpenMVS算法得到的初始网格为基础数据,利用变分原理构建能量函数,将网格模型优化问题转换为能量函数最小化问题。首先,从多视图像中提取三维边缘点,以三维边缘点构成的边缘轮廓来定位网格模型边缘区域;接着,利用灰度一致性测度构建数据项,利用顶点自身曲率构建平滑项,利用三维边缘轮廓约束构建附加约束项,将3个约束项构建为一个总体能量函数;最后,采用梯度下降法迭代求解总体能量函数最小值,将梯度变化量分配到网格模型的顶点上来驱动网格形变,以此优化模型。选取Strecha数据集中两个真实室外场景和ETH3D数据集中一个真实室内场景进行优化实验,使用ETH3D评估框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经本文算法优化后的网格模型完整度和精度最高为89.76%、94.45%,本文算法在解决复杂几何结构建筑物模型边缘优化问题的基础上,提高了建筑物模型的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的三维时态GIS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维场景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人机交互的主界面。本系统中包括地球和流域两个场景,其中流域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地形和河道。系统将DEM地形和河网表达在三维场景中,通过读取连续时段的河网格网数据进行水流的动态演示,体现时态GIS的历史回溯性;同时与虚拟现实结合,在场景中实时增加模型,并可以对其选择,变换,删除等。最后实现了对地形任意点的位置查询和不同时刻河流各格网点的水位、流速和流向的查询等功能,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性。  相似文献   

5.
 在虚拟地理环境(VGE)建模过程中,由于地学领域分析对象普遍具有边界复杂、空间特征约束较多(包括点、线、面、内洞)等特点,并且地学分析和计算对网格质量要求较高,故而难以构建能够准确顾及地学对象复杂的特征约束且满足地学分析的高质量三维网格。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约束型Delaunay四面体网格离散算法,即首先将复杂地学对象及其各种特征约束表示为分段连续线性组合物(Piecewise Linear Complexes,PLC)中的一系列约束点、约束线段和约束面,然后利用PLC中的点集进行Delaunay四面体初始剖分,在网格离散过程中通过添加额外的节点,逐一恢复丢失的约束线段和约束面,利用限定网格单元最大半径边长比(或体积)来控制网格质量。利用该算法可以产生既满足各种特征约束条件又具有高质量的四面体网格。  相似文献   

6.
三维虚拟地球的海洋信息适用性分析及原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三维虚拟地球在海洋应用上具有的优势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结合网格、语义网等前沿技术和理念,利用三维虚拟地球实现三维虚拟海洋的技术方案;并按照SOA的多层次架构,采用XML的多源异构海洋环境数据快速交换、海洋环境信息服务快速封装与发布、海洋环境信息服务虚拟组织、远程可视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海洋环境信息网格平台及网格前端门户系统--三维虚拟海样(VRMarine)。VRMarine不仅能够集成网格环境下多源海洋环境信息服务,再现逼真的三维海洋环境场景,同时,还支持对功能服务的动态集成,实现多维时空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方案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对三维虚拟海洋具有一定的现实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日前,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信息中心代表开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就“智慧开封”三维模型数据建设项目及三维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等工作进行汇报交流。会议听取了“智慧开封”三维模型数据建设项目的成果汇报,观看了三维仿真辅助决策系统平台及共享平台成果展示。会议要求,要实时更新三维数据,保障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完善平台功能,实现数据全共享,满足公众互动及各单位、部门应用需求;要开放数据端口,拓展数据应用深度和广度,增强平台兼容性,从而构建更加成熟的三维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保形变换和横轴切平面投影的街景影像纠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街景影像由于畸变难以直接进行三维重建方面的应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保形变换和横轴切平面投影的街景影像纠正方法。首先,参照表面网格尽可能刚性形变的思想,在影像上放置一定数量的网格作为纠正参考;然后,引入保形能量函数有效地修复街景影像中的变形,恢复影像中的直线结构;最后,估计适当的切平面,利用横轴切平面投影对街景影像进行投影转换,纠正街景影像中的非线性畸变。实验表明,修复和纠正后的街景影像可直接作为三维立面建模的辅助数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粗差对多源InSAR数据三维地表形变解算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地表形变抗差解算方法。该方法利用多视线向D-InSAR地表形变监测数据,在最小二乘原则的基础上实现InSAR三维地表形变解算,获取平差观测量的残差,建立最小二乘残差与观测量单位权方差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计算出的单位权方差对InSAR地表形变观测量进行定权;基于等价权原理,选用IGGⅢ权函数实现三维地表形变的抗差解算。最后,以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地区地震为例,对该解算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获取可靠的解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大地形变测量中应变计算方面的一些问题。本文说明,虽然三维大地测量技术将会在大地形变测量中得到应用,但即使采用三维测量技术,大地形变测量一般只能得到地表的倾斜与二维应变。文中给出了三维测量中边长与天顶距变化同应变与倾斜的关系式。从目前大地形变测量的实际出发,本文详细讨论了常规测量中应变计算的各种情况,指出今后会出现二维与三维大地形变测量观测值联合处理的情况。本文讨论了应变量精度估计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实用估计公式。  相似文献   

11.
The value of appl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and animation technique in dynamic simulation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formation is analyzed and, in particular, how to simulate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in temporal dimension is discussed thoroughly. Based on various modeling tools in 3DS MAX and original DEM data of the study area acquired from topographic map, real three-dimensional terrain model is gener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ree-dimensional mesh approximation through DEM interpolating and surface modeling, which lead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ynamic visualization and simulation of volcanic landscap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Furthermore, the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virtual scenery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volcano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of Jilin, China, is constructed. The applicability, potential, and corresponding technique of using 3DS MAX to dynamically simulate the 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landscape are expatiated.  相似文献   

12.
针对InSAR技术研究地表三维形变时监测信息不足的问题,以GPS监测信息为先验信息,建立附有随机模型约束的地表三维形变模型。考虑到SAR卫星极轨方式运行导致LOS向观测量对南北向形变不敏感的问题,以GPS南北向形变观测值作为强约束,构建三维形变解算的函数约束条件。模拟数据与西安地区实测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模型与函数模型共同约束的地表三维形变参数最小二乘解的精度优于仅有函数模型约束或仅有随机模型约束及无任何约束的参数解精度。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铁路边坡形变数据,并对点云数据进行体素化处理,利用种子生长法对体素化后的数据进行分类,并拟合其空间参数;通过观测点云数据与目标数据分类结果拟合平面之间的距离,确定边坡形变的具体值;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对多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边坡形变的速率与加速率,预测边坡形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结构和非结构动网格技术在地下水非饱和-饱和数值模拟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结了非饱和-饱和耦合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介绍了动网格技术原理及运动边界结构和非结构网格的变形方法, 综述了动网格技术在非饱和-饱和分界面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探讨了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表明: 结构动网格和非结构动网格均存在其固有优缺点, 结构、非结构混合网格以及多种动边界处理方法的结合使用在非饱和-饱和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模拟潜水面的变动时, 可将多种网格变形方法结合使用, 当潜水面位置和形状变动较小时, 采用弹簧法更新网格; 当潜水面位置变化较大但形状变化较小时, 采用重叠结构动网格技术或铺层法更新网格; 当潜水面形状变动较大时, 则采用网格重构法更新网格, 从而更精确地模拟非饱和-饱和分界面的变化和移动。相关研究为场地非饱和带土壤与饱和带地下水协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矿山地表时序三维多量级形变重建方法。首先利用单轨道OT和DInSAR技术提取LOS向非连续的多量级形变;再结合形变先验融合模型和概率积分法构建矿山三维多量级形变重建模型;最后以神东大柳塔矿山523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覆盖研究区的6对高分辨率TerraSAR-X数据进行时序处理,获取长时间序列的矿山地表三维多量级形变监测结果。与水准测量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与水准测量结果形变趋势一致,垂直向、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小于0.188 0 m、0.224 3 m和0.207 4 m。该方法不仅能准确测量矿山地表三维多量级形变,还能精细反演矿山地表沉降漏斗边缘到中心的形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μ????????μ???????????÷?????????????е????????????е???С??????????????????????????????????????????????????????????ι???????????????÷?????????С?  相似文献   

17.
目前,针对地学对象的非结构化六面体网格生成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满足相关地学研究对六面体网格的需求,促进地学模拟及传统GIS空间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传统栅格法进行扩展,提出了一种面向地学研究的六面体网格生成的改进栅格法。通过提取实体模型表面的几何特征,考虑内部孔、洞约束生成骨干网格,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特征约束模板来处理复杂的特征约束,使之既能保持地学研究对象的几何形态特征,又能实现加密区域与非加密区域的平滑过渡,从而满足地学分析与模拟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增强信号提取的信噪比,采用奇异谱分析(SSA)对测站大地高序列进行分解与重构,利用仿真实验确定嵌入维数与截断主分量个数的选取原则,进一步将SSA方法应用到CORS时序形变信息提取中。通过FFT分析发现,大地高时序以分解的季节性变化成分为主,重构后时序标准差明显减小,表明SSA方法可有效提高CORS大地高时序信噪比,起到降噪平滑作用。研究结果对地壳垂直形变特征表达及SSA应用拓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借助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数据,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和Okada均匀滑动模型反演获得四川荣县地区三维同震形变场及荣县地震震源参数。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断裂现象大体沿NS向,两侧沉降区域中间伴随抬升现象,最大垂直形变量约18 mm;荣县地震发震断层符合逆断层特性,断层长约9.5 km,宽约2.1 km。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技术获取该地区2018-11~2019-03各时间段的累计形变,结果发现,该区域在震前形变波动较小,地震是造成累计形变较大的主要原因,震后地表变化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