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动物群》一书是由中国地质大学杨遵义教授等人论著,《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的地层界线、过渡层及其生物群地层划分、国内外对比、岩相古地理、海洋生物的演替及其地质事件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  相似文献   

2.
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将广义的热河生物群进一步划分为晚侏罗世热河动物群(狭义)和早白垩世阜新生物群,并讨论了上述生物群的演替与侏罗、白垩纪之交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许欢  柳永清 《地球学报》2017,38(S1):25-28
中生代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特别是晚中生代以来, 全球发生了众多重大的地质事件, 如Pangea古陆的裂解、大西洋的打开、华北克拉通破坏、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等, 这些都已成为当前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克拉通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巨厚岩石圈的丢失和岩石圈地幔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 而且还对地壳表层古地理、古环境和古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克拉通破坏的峰期时间在130 Ma左右, 但对于130 Ma之前特别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克拉通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却存在着巨大争议。此外, 华北东北部中生代发育两个重要的土著型陆地生物群: 燕辽生物群(165–152 Ma)和热河生物群(140–120 Ma), 它们以产大量保存完好的带毛恐龙、哺乳类、翼龙、鱼类和昆虫等为特征, 展现了恐龙时代特殊的陆地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然而, 由于侏罗-白垩过渡期地层中可用于对比研究的动植物化石匮乏, 目前对于这两个生物群之间的演替关系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侏罗—白垩过渡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响应还不太清楚。因此, 开展华北北部及邻区侏罗—白垩过渡期沉积地层和盆地的研究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古地理、古环境和生物群演替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颖  孙巍 《世界地质》2004,23(3):305-305
《第3届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举行。来自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比利时、巴西及中国等7个国家共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国外专家20人,国内专家包括来自中科院、其它科研院所、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黑龙江省地质博物馆、伊春市国土资源局及吉林大学的专家代表等。本次国际会议是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及其课题组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重大项目《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中所开展的第3次较大…  相似文献   

5.
晚中生代时期华北东北部发育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和阜新生物群陆地生物群。它们的快速演变过程和华北克拉通上同时期发育的岩石圈减薄、大面积强烈岩浆活动、变质核杂岩及伴随的伸展盆地等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并行发生,表现着地壳表层系统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响应。生物群的繁盛与灭绝与地球表层大规模岩浆-火山活动(髫髻山组—张家口组和大北沟组—义县组)发育时代高度协同一致。地球表层重大地质事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或改造着地球表层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生物群只得调整自身去适应环境和生态背景的改变。火山-岩浆活动改变着地质-生态环境,生物群都紧密联系多期次火山-岩浆活动,化石也都被埋葬在沉积-火山碎屑岩中。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地质事件发生响应于全球变化和统一地球表层系统。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特殊陆相环境沉积建造、特殊环境沉积物等记录了响应的古地理、古环境变化与响应。陆地生物群分布、演化、更替与精确定年,脊椎-无脊椎生物(化石)埋葬特征,生物演化速率、消长关系和生物群(组合)更替的形式和性质,以及脊椎动物骨骼、牙齿的常量、微量元素、H-B-C-N-O-S和C-O-Sr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和重建古地理、古生态环境和古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的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在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一个完整的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在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的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的环境背景,对采集的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的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的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的海水含氧量的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的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的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凯里生物群是世界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之一。本文通过古生物个体埋藏保存情况、古生物个体生态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凯里生物群中大部分分子是从异地搬运到陆棚环境埋藏的。同时,提出了凯里生物群的埋藏机理模式和生态复原图。  相似文献   

8.
4月26日上午,位于郑东新区省国土资源厅彩旗飘飘 ,军乐声声。被专家们誉为“国内一流”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成开馆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大卫出席开馆典礼,为地质博物馆剪彩、揭牌,并郑重宣布:“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  相似文献   

9.
热河生物群是分布于亚洲东部早白垩世的著名古生物化石群,地质时代距今120~131 Ma. 早期研究认为,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冀北、辽西等地区. 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地区开展专题区域地质研究,才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区域和重要的化石产地.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分布特征及地层对比研究,明确了内蒙古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域、产出层位、组合差异及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规律,进一步理清了内蒙古地区白垩纪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与热河生物群辐射演化的制约和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和古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据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资料,论述了建湖地区全新世生物群的演替、海平面波动、古地理变迁和古气候变化。生物群资料证实,本区曾遭受两次海侵,全新世中期海侵规模大,为高海面期,属低能潮坪至潮下带上部浅水环境;其晚期海侵规模小,属潮上带环境。两次海侵期之间,出现一明显海退期。据孢粉资料计算,本区气候波动与全新世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1.
2月27~28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对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承担完成的《河南省古脊椎动物(恐龙、古象)化石勘查发掘》项目、《河南省豫西—豫南地区恐龙化石群研究》项目进行了验收,对研究成果《河南省恐龙化石勘查发掘与研究》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2.
云南罗平江边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古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生物群赋存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中部,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生物复苏与辐射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云南罗平江边村剖面的关岭组二段进行宏观沉积组构、微相分析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重建了罗平生物群赋存层位的沉积环境和古海洋条件。根据沉积相展布和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恢复出四个沉积阶段。阶段Ⅰ主要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相:MoEF、V/Cr较低,UEF中等,指示氧化—次氧化环境;阶段Ⅱ主要为潮坪、局限台地环境:MoEF、UEF、V/Cr均较低,指示氧化环境;阶段Ⅲ主要为台盆相:表现出MoEF、UEF、V/Cr显著升高,指示缺氧环境;阶段Ⅳ主要为潮坪、浅滩、开阔台地环境:MoEF、V/Cr较低,UEF中等,指示氧化—次氧化环境。罗平生物群主要产于阶段Ⅲ缺氧的台盆环境中,说明缺氧和较为封闭和稳定的盆地环境在罗平生物群化石的特异埋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张兴辽 《河南地质》2009,(11):40-40
由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征集发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LuoZhexi博士,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兴辽、徐莉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袁崇喜博士共同研究完成的一件古哺乳类动物化石研究成果,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权威杂志——美国《科学》上刊出。  相似文献   

14.
<正> 地层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元素组成在地层中元素富存形式及其演化,即地层中物质元素组成的时空规律(侯德封,1959)。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演变反映了自然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变化历史,元素的共生组合揭示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条件,所以地层地球化学是地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地层地球化学研究对于进一步揭示生物群兴衰、演替绝灭的历史,及其与环境介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皖南赣北地区早、中奥陶世宁国组和胡乐组含笔石黑色岩系发育较好,地层出露完整,笔石化石丰富,笔石带序列齐全,生物地层研究较为详细(许杰,1934;陈旭等,1964;钱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为珊瑚的系统分类,不同地质时期的珊瑚组合和演化阶段以及群落分布。专著中系统地记述了贵州西部、云南东部石炭纪和早二叠世早期四射珊瑚215种,按分类位置,将它们隶属于24科、95属和亚属。在地层序列上,该珊瑚群反映出规律性的变化,划分出9个珊瑚组合,叙述了珊瑚的演化阶段和群落分布。该项目系统地进行了门类古生物的基础研究,是研究地球生物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成果阐述了地史时期珊瑚的发育历史和演化规律,还探索了生物群的演替与地质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比较有效地解释了古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本项目由吴望始、赵嘉明完成。并获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邓涛 《地质学报》2005,79(6):747-747
甘肃和政是中国乃至整个欧亚大陆产出哺乳动物化石最为丰富的地区,同时还含有其他的新生代动植物化石,它们被共同称为和政生物群。哺乳动物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青藏高原在晚新生代的强烈隆升对环境变迁有重大影响,因此,也必然会反映在和政地区的哺乳动物群演替上。在和政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海底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热液生物群研究的必要性也日益凸现。近年来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结合前人的工作,总结了所发现的古热液生物群的时空分布、产出地质背景、化石壳体保存特征、化石组合特征等内容。简述了开展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有:描述法、比较法与地球化学方法。最后,从现代热液生物群研究意义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在生物起源、热液活动和板块构造、环境治理以及生物成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当前古热液生物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回顾了二叠纪造礁生物化石研究概况后,讨论了这一时期各类造礁生物的基本特征。并对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及礁生物群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造礁生物主要为钙质海绵、钙藻类、水螅类及苔藓虫,这一组合面貌同世界其它地区二叠纪礁生物群面貌特征相似。根据我国南方不同地区礁生物群组合特点,划分了利川礁生物群、北碚礁生物群、广南礁生物群和隆林礁生物群。并对造礁生物占生态进行了讨论。提出今后应从几方面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1.生物与礁的关系,即造礁生物或群落如何控制礁的生成和发展;2.群落演替及群落对比;3.疑难门类造礁生物化石(如硬骨海绵等)的系统研究;4.数理统计方法在造礁生物古生态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莫萍  陆顺孙 《广西地质》2009,(3):I0004-I0004
2009年2月24日,南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在良庆区那陈镇开展了“2009年南宁市科普惠农‘三下乡’活动”,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广西地质博物馆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并给群众带来了地球上数亿年前的化石标本、地球演变过程挂图等展品。吸引了众多群众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20.
李晓波  张艳  仝亚博 《地学前缘》2021,28(2):391-411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