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细根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土芯法和WinRHIZO根系分析软件对福建省福州市区内城市绿地的细根现存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的细根生物量在1.15~2.60t/hm^2之间,低于草坪的细根生物量(1.34~4.45t/hm^2),总体上也低于多数亚热带天然森林的细根生物量.2)细根垂直分布总体规律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城市草坪上层细根生物量与下层细根生物量差异大于城市片林.城市草坪土壤中79%的细根集中于表层土壤(0—10cm),10~40cm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仅占20%,而各城市片林中仅有50%左右的细根集中于土壤表层0~10cm,10~30cm深度的土层中的细根生物量占30%,40~60cm的土层都仍有20%的细根存在.3)采用细根长度、直径建立双因素模型,对城市绿地细根生物量均有较好的拟合结果,但城市片林的模型拟合效果(R^2〉0.85)优于城市草坪(R^2为0.59~0.79).鉴于草坪具有可观的细根生物量,其对城市土壤地下碳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今后还需进一步引入其他变量优化其细根拟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l±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4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与垂直分布进行为期3年(1999~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为(3·01±0·47)t/hm2,其中活细根生物量为(1·70±0·77)t/hm2,死细根生物量为(1·31±0·52)t/hm2.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不同季节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年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活细根生物量一般在3月份出现极大值,11月份出现极小值.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9~11月份间,最低值一般出现在3月份.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细根周转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秋兰  沙丽清 《山地学报》2005,23(4):488-494
研究了季节雨林0~20 cm土层中≤2 mm细根的生物量、分解量、死亡量、生长量和周转率,并比较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0~10 cm的细根生物量明显多于10~20 cm的细根生物量;在0~20 cm土层中,季节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分别为5 418 kg.hm-2和707 kg.hm-2;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活细根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年分解量、年死亡量、年生长量和年周转率分别为391 kg.hm-2,1 061 kg.hm-2,3 776 kg.hm-2和0.70 times.a-1。  相似文献   

5.
细根是植物根系中直径2 mm的部分,对植物群落功能的发挥和土壤碳库及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林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对人工林的研究相对较少。沙枣人工林是西部荒漠地区重要的人工林类型,目前对于其固碳能力的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土柱法和分解袋法,于2010年5~10月整个生长季节内,对三工河流域人工沙枣群落的细根生物量、分解与周转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枣群落的细根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垂直变化,即在5~8月逐渐增加,8月达到最大值,9~10月逐渐下降。平均月细根生物量为146.24 g/m2,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总细根生物量的73%和27%。在垂直变化上,随土壤深度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降低,其中,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比例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4.63%。沙枣群落的细根年分解率为58.5%。达到半分解和95%分解时,分别需要277d和1093d。沙枣群落的细根净生产力分别为151.99 g·m-2·a-1,细根年周转率分别为1.43次。实验证明,沙枣人工群落地下根系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是适合在荒漠地区大力推广的人工林树种。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贮存库.采用平均标准木法与收获法估算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的3种(南洋杉、番石榴、黄花槐)片林及其毗邻草坪的生物量与碳贮量,结果表明:南洋杉平均单株生物量为27.52kg,番石榴为48.60k,黄花槐为15.08kg;其中树干是主体,占整株生物量的58.0%~69.4%;3种林木的根系生物量也较高,占整株生物量比例达25%以上,其中黄花槐最高,达到33%;3块草坪生物量分别为31.11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21.00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33.07t·hm以(黄花槐毗邻草坪);片林各器官的碳含量比较接近(除叶在41%左右外),波动范围为45.8%-47.2%,草坪各器官碳含量较低,波动范围为36.5%~41.3%;3种片林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4.69t·hm^-2(南洋杉)、38.19t·hm^-2(番石榴)、17.71t·hm^-2(黄花槐);3块草坪的植被碳贮量分别为12.47t·hm^-2(南洋杉毗邻草坪)、8.48t·hm^2(番石榴毗邻草坪)、13.21t·hm^-2(黄花槐毗邻草坪).  相似文献   

7.
细根的净生长与周转在城市绿地地下碳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微根管法与土钻法相结合,对福建省福州市市区内城市绿地细根生长死亡及其净生产量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片林与城市草坪的细根生长死亡的季节动态明显,且季节动态模式相似。2)气温和降水因子对于城市片林和草坪的细根生长量及死亡量的影响不同。细根的死亡除了与气温、降水等因子有关之外,还与其他因子密切联系。3)城市片林与城市草坪的细根净生产量的季节动态有所不同,且片林的细根年净生产量大于草坪。4)城市片林和草坪的细根年净生产量小于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原,这可能与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杉木人工林里采用网袋法进行杉木细根(按直径大小分成0~1mm、1~2mm、2~4mm3个级别)分解研究.在为期720天的时间里,网袋中所有细根分解均表现出2个快慢不同的阶段:细根在前期分解速度较快,3个径级干重年(360天)损失率分别达54.8%、41.2%和38.2%;后期分解速率显著下降.3个径级细根分解过程中,皆呈现N浓度上升、P浓度变化平缓、K浓度下降趋势.细根化学组成分析显示:0~1mm、1~2mm径级可萃取物浓度呈下降趋势,酸溶性物质浓度变化平缓,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2~4mm径级可萃取物、酸溶性物质浓度呈下降趋势,酸不溶性物质浓度呈上升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径级细根分解速率与其底物中初始的P、K、可萃取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C/P比、酸不溶性物质/N、酸不溶性物质/P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钻法对福建三明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根系采样,主要分析了0~80om土层杉木及林下植被≤1mm和1~2mm细根的生物量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0—80cm土层内杉木和林下植被≤1mm细根生物量分别为191.1g/m^2、32.83g/m^2,1—2mm细根分别为207.5/m^2、10.86g/m^2;≤1mm细根根长分别为5059.67m/m2、1076.27m/m2,1~2mm细根根长分别为962.87m/m^2、52.23m/m^2;≤1mm细根表面积分别为24.62m^2/m^2、3.41m^2/m^2,1—2mm细根表面积分别为3.39m^2/m^2、0.15m^2/m^2.林下植被≤1mm细根的生物量、根长及表面积占其总细根生物量、总根长和总表面积的比例均远高于杉木的.杉木人工林中,杉木≤1mm细根的比根长大于林下植被,而组织密度则小于林下植被;杉木1~2mm细根的比根长略小于林下植被,组织密度也小于林下植被.杉木和林下植被各个径级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大致表现为随土层增加呈减少的趋势;根长和表面积垂直分布规律并不明显,但均表现出表层土壤大于底层土壤.各个土层杉木细根的生物量、根长和表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林下植被.0—10cm土层中≤1mm细根林下植被生物量、根长、表面积所占总的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的比例大于杉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沙地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变化,采用根钻法,从2005年4月至2005年10月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油蒿群落0—90 cm土层中细根(D≤2 mm, D为直径)生物量动态进行了测定,臭柏细根总生物量为13.87~18.22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60.10%;油蒿的细根总生物量为1.173~1.389 t·hm-2,细根平均生物量占总根量的73.04%。臭柏细根平均生物量为油蒿的12.50倍(P<0.05)。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动态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8月和6月、10月。两者的活细根生物量大致呈上升趋势,死根生物量则相反。臭柏、油蒿群落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随土层加深,生物量明显减少,细根在不同层次上的动态变化与总细根量的季节变化有所不同。臭柏细根生物量从坡顶到坡底分别为16.8067 t·hm-2、16.1656 t·hm-2、10.9834 t·hm-2,呈下降趋势,其细根生物量比率从坡顶、坡中到坡底依次增大;油蒿细根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坡顶,坡中与坡底变化不明显,其细根生物量比率随坡位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根据27个土壤剖面的405个土壤样品,研究云南中部地区华山松林、旱冬瓜林、云南松林的土壤含水率、容重和细根重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100em深土壤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是(28.79±11.98)%、(24.66±9.89)%、(14.11±5.84)%,差异极显著;平均容重分别是(1.14±0.20)g/cm3、(1.26±0.18)g/cm3、(1.42±0.12)g/cm3,差异极显著;平均细根重分别为(0.1956±0.2144)g/100cm3、(0.0706±0.1066)g/100cm3、(0.1381±0.2989)g/100cm3,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华山松林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质最好,旱冬瓜林次之,云南松林最差。3种森林里,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细根重减少。华山松林与云南松林平均容重与平均细根重均显著负相关,旱冬瓜林平均含水率与平均容重显著负相关。华山松林下土壤细根量最大,0~20cm层根系占根系总重量的83%。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沙柳细根分布规律及与土壤水分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健  贺晓  包海龙  周成军 《中国沙漠》2010,30(6):1362-1366
以2 mm为粗、细根的划分界限,采用根钻法对毛乌素沙地的单株沙柳及沙柳林地的细根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测量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沙柳细根垂直分布深度为1.5 m左右,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细根生物量逐渐减少,细根根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在0~20 cm范围内集中分布,约占总根量的一半左右。沙柳水平根系发达,细根主要分布在冠幅半径3倍左右的范围内,表明沙柳通过水平扩展来获取分布于土壤浅层的大气降水;丘顶沙柳林地根量小于丘底林地根量,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分布决定沙柳细根根量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13.
新疆3种主要森林类型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系生物量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数据。采用标准木全收获法研究了新疆3种主要森林树种根系生物量,并分析了其在垂直梯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43.409、42.152 t/hm2和16.19 t/hm2;(2)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减少,约88.37%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在超过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降至较低水平(约为8.3%);(3)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各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各级根系中粗根、中根及细根生物量随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根桩和毛细根生物量差异较大,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4)在表层土壤中各林分在林木的幼龄及中龄阶段根系生物量都处于较高比例,之后呈下降趋势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基本不变,而深层土壤中各林分在幼龄阶段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后以一定比例逐渐增长;(5)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年平均生产力分别为:1.070 8 t·hm-2·a-1、1.014 4 t·hm-2·a-1和0.910 7 t·hm-2·a-1。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细根寿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细根(≤2mm)是树木水分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器官,是陆地生态系统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细根生长过程及其寿命是建立全球碳及养分循环模型的关键.本试验采用微根管技术对11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细根生长、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为期1年半的监测,运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细根存活率及中值寿命(Median root longevity,MRL),生成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不同直径、不同土层、不同季节出生的细根寿命差异程度.结果表明,细根主要出.现在雨季(3q月),以直径0~1mm的细根为主,并随观测期的延长,细根存活率下降,中值寿命为236d.直径0~1mm的细根累积存活率小于1~2mm的细根.土壤下层(20~40cm)的生存曲线在细根累积存活率达到50%以后始终高于上层(0~20cm),上下层中值寿命分别为236d和243d,这可能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垂直分布相关,下层土壤有利于延长细根寿命.不同出生时间的细根寿命不同,雨季与干季出生的细根中值寿命分别为86d和270d.  相似文献   

15.
沙漠人工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动态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2004年植物生长季,利用根钻取样研究了沙漠4种不同配置类型油蒿与柠条植物群落的根系分布及生长动态;另外,采用挖沟分层取样研究了半固定沙丘两种植物的粗根剖面结构,结果表明:尽管4个样地高峰值和低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但沙漠植物细根的生长动态表现为双峰型;整个生长季纯油蒿样地细根密集分布于0~40 cm,其余样地密集分布于10~60 cm;受一年生植物的影响,9月份4个样地表层(0~30 cm)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出现最大值。采用边灌水边取样的办法获得4个样地300 cm深的根系数据,4个样地90%以上的细根分布在0~200 cm层次,其中纯油蒿样地的根系的最大深度是270 cm,其余3个样地均在300 cm以下;细根的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随深度而减小且呈指数递减形式(P<0.01)。除纯油蒿样地外的其他3个样地,根瘤的最高值出现在4月份;粗根的根长密度远远小于细根的根长密度。挖沟分层取样研究表明,与柠条相比油蒿具有较高的根冠比;柠条的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60 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40 cm;油蒿的粗根分布比柠条的更浅,粗根长主要分布于0~40 cm,粗根重主要分布在0~20 cm。  相似文献   

16.
城市作为人类栖息的主要场所,其含有丰富P源的城市绿地土壤受到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为了探讨亚热带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含量的分布特征,于2010年9--12月对福州市典型城市片林与草坪土壤全P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40cm以上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为0.61g·kg^-1,其中城市片林和草坪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64g·kg^-1和0.58g·kg^-1;人为活动直接导致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城市土壤全P含量影响不同.土壤的人为扰动和植被类型及其生长年龄是影响亚热带城市绿地土壤全P垂直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根系尤其细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甘肃省定西市巉口镇龙滩流域的白 杨及山杏 2 种典型退化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人工林群落结构调整后形成的白杨+5 年生油 松、白杨+10 年生油松及山杏+云杉、山杏+樟子松混交林与单一纯林相比不同深度、不同径级下细 根的根长密度、根面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及比根面积,以期揭示不同人工林恢复模式下 的细根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混交恢复模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部分混交林相较于纯林 细根的根长密度、根面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在土壤表层均有所提高。混交林细根在浅层的占比 得到了提高,且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升高。(2)细根根长密度、根面积密度及根生物量密度与土壤 全碳、全氮、含水量及有机碳之间以及比根长及比根面积与土壤全碳、土壤全氮及有机碳之间均存 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