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水问     
当北京水价上涨时,很多人有了疑虑:历史上有水乡之称的北京,也会缺水吗?当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继09年后再次降临我国时,在超过千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的严酷现实面前,一系列关于水的疑问应该有答案了。本刊特邀编委、学会常务理事、著名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通过《北京水问》向读者揭示了生命之源——水的现实状况,警示并呼吁人们:我们做不到不用水,但我们可以做到心疼水、敬畏水、尊重水!有中央领导同志称赞此文是近些年来人民日报刊发的反映民生问题质量较高的一篇文章。本刊特此转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今日声音     
全社会都要坚持不懈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承诺国家繁荣昌盛,不可无济济之人才;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无郁郁之森林。——曾培炎副总理在保护母亲河行动大会上的讲话不节约资源就一定不是科学发展观。——吉林省委书记王云坤浙江的环境问题已经不是局部的、暂时的问题。生态环境方面欠债迟还不如早还,否则…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需、生态之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中国的基  相似文献   

4.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切实履行保护水资源职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3月22日是第15个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应对水短缺”。世界水日,旨在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缺水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人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而当人类步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之时,人的生命之源——水,却向人们发出了警报: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河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做好入河排污口管理工作对保障供水安全,实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维护河流健康良好的水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是李白邀月地一座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人工天池”,或将现身于南京幕府山之巅。50万平方米的“池子”已经挖好,那就是曾经的白云石采矿大坑。当然,在水尚未注入时,你可以看到遍布的坑底碎石残渣。而四周岩壁上,被炸出梯田般的台阶,红色、黑色或者灰色的岩石纹路裸露着。20世纪初,当时海拔205米的幕府山主峰被发现蕴藏着大量优质的白云石矿和石灰石矿,它们分别是炼钢和造水泥的好原料。1950年,南京白云石矿建矿,这座主峰成了主要的开采矿区——鼎盛时期,白云石矿开采面积1.6平方公里,年开采量400万吨。48年里,人们挖掉了10多亿吨石…  相似文献   

6.
5月上旬,浙江大地,春暖花开,万物生机盎然,广大农民奔忙在田间地头,好一派春耕备耕景象。 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浙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始终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重压力,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缺乏。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矿产、水、海洋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多次引用李嘉图关于“劳动是一切财富之父,而土地则是一切财富之母”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①,“土地所有权——一切财富的原始源泉”②。可以说,国土资源是兴国富民的基本条件,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也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  相似文献   

8.
险峻西川     
梁涛 《中国测绘》2014,(5):46-49
青城之幽,峨眉之秀早已闻名遐迩,乐山大佛临江而坐,岿然不动的大美也是千古不朽,四姑娘山之俊美与贡嘎山之险峻也是无需过多着墨,便已深入魂灵。 青城山——自然天成,幽中问道 名山多偏远,而青城山却毗邻都市,不费跋涉之苦,便享清幽之乐、道山之妙,自然是都市劳顿之后的闲暇去处。  相似文献   

9.
<管子·水地>篇有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跟菀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对于地和水及其之间的关系,古人已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那么,对于贵为国都的北京之"地"与水的关系,不是更有必要加深认识吗?  相似文献   

10.
水利部有关部门19日发布文件,明确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今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快速蓝晒法     
为缩短晒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现将我们晒蓝图制感光纸用的药液浓度及用药液之比例介绍如下:(一)各种药液之浓度:甲、柠檬酸铁铵 20克 水100c.c.乙、赤血盐 10克 水100c.c.丙、草酸 8克 水100c.c.丁、草酸铵 8克 水100c.c.  相似文献   

12.
孙果清 《地图》2006,(1):89-89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诗句一是形容黄河之水, 水流很长:二是表明对黄河的水源在哪里, 还不十分清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中下游一直是中华民族发祥、生活的主要地区, 人们对这里的河道等地理特征已经有所了解。而对黄河上游的地理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元代 专门派遣考察队实地踏勘河源,人们才开始弄清黄河上源的地理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前不久,一位影友兴奋地给我推荐一处既不收门票,又集古民居、古街道、古遗存、水韵景观于一体;既像苏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网相连;又像山西的平遥,有着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袭数千年的好地方,非常值得前往。不去不知道,一去果然,她就是极具观赏、游览和历史研究价值,有品位、有内涵、为世人所青睐的苏北第一古镇——窑湾。窑湾古镇地处江苏省北部新沂市。在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四面环水,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  相似文献   

14.
王长森  易利珠 《地图》1997,(4):59-60
一、从地图起源说起地图的起源早于文字,大约在象形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地图。原始地图被画(或刻)在石壁、粘土版或陶片上,其内容大都与人类早期所处的生产活动(如渔猎、耕种等)和生活环境有关。在早期地图上,山被画作起伏的曲线,水被画作搞旅的波纹,路被画作一串串脚印——那时原本没有路,只有人在经常走过的地方留下的一串串脚印,这样表达十分形象、有趣。更有趣的是,早期地图上的符号,如山、水等,竟与后来的象形文字如出一辙。地图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生存环境的工具,从古到今始终如是。早期地图与现代地图不同之点仅在于早期…  相似文献   

15.
山水村庄     
或许很少有地方像江西婺源的村庄一样入诗入画——梅林、桃溪、菊径、清华、赋春、晓起……简洁而又有意蕴,仿佛从唐诗宋词,抑或水墨丹青的意境中,还原于婺源这方山水。——婺源的灵魂是山水村庄与生态和谐,还有蕴藏山水村庄之中的生态文化。婺源的村庄,无论线条与色调,还是审美意象,都俨如一幅幅浓缩的国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根据湖北省的地貌特点,结合最新的地理信息成果,采用缩编和手绘的方式,由"山之图"、"水之图"、"林之图"、"田之图"、"湖之图"和"草之图"6个主题组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突出体现了湖北省的地域特色,是全国首套将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自然资源文化地图作品.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在乌鲁木齐签署了《关于加快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及重要矿产勘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概括为“358”,“三年要有好的眉目,五年要有鼓舞人心的成果,八年要有令国人为之振奋的重大成效”。如今,“358”项目实施近两年了,进展如何?请看——  相似文献   

18.
胡伦 《地图》2007,(3):80-89
这是一个草、水、天相连的世界。这是一块神、奇、秘集聚的静地。这是一个可以聆听天籁之声的圣洁之地。当你步入那红墙赤瓦的寺院之门,置身于金碧辉煌、酥油花开、唐卡雕塑满壁的高堂佛殿,耳听法号阵阵、经文琅琅,就会油然感悟和发现这里至今仍然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工作的重要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好《通知》精神,切实把好土地“闸门”,对于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  相似文献   

20.
权威发布     
孙文盛:严防借修编之机滥占耕地好地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3月13日在此间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座谈会上透露,今年国土资源管理要抓好七大重点,一是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防止反弹。这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是今年土地管理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完善“严控、严保、严用、严查”土地的各项措施;二是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坚持从紧掌握建设用地总量和保护好基本农田的原则,防止借修编之机滥占耕地、多占好地;三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四是加强地质工作。五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六是加快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科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