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岩心、薄片观察,从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测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的陆源碎屑—碳酸盐混积岩和混积层系进行了研究。根据混积强度将混积岩划分为混积型碎屑岩、混积型碳酸盐岩和高度混积岩。巴楚组下泥岩段和中泥岩段发育混积型碎屑岩,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中泥岩段和小海子组发育混积型碳酸盐岩,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巴楚组下泥岩段及巴什托局部地区的中泥岩段发育高度混积岩。高度混积岩出现在海退期沉积的碎屑岩段,代表了陆源碎屑—碳酸盐强烈混合的过渡性沉积环境。研究区石炭系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混积层系主要发育在海侵体系域早期和高位体系域晚期,以间断混合和相缘混合为主。研究认为混积强度是评价混合沉积环境性质的主要参数,并将其划分为4级。下泥岩段存在混积强度达3级以上的混积界面,能用于地层对比。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特征讨论了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研究区石炭系层序组以上的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积环境的水体为半咸水,古盐度范围为18.55‰~28.72‰,古气候以温湿为主。B(硼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Sr/Ba、B/Ga等可以反映的古盐度与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Ba值、B/Ga值和Rb/K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哲斯组剖面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海侵发生在哲斯组底部和中部。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异常值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研究区哲斯组主要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烃源岩发育。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合应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岩心观察描述,结合测井、录井、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南部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上部砂泥岩段砂岩中发育羽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砂泥岩薄互层,低砂地比,半咸水生物或广盐度生物大量发育,反映了一种潮坪环境;平面上,研究区北部偏粗、含砾,反映存在河流注入,为具有河口湾性质的潮坪沉积体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主要处于潮间带,发育潮道、砂坪、砂泥混合坪、泥坪、河口坝等微相。下部的上泥岩段为深灰色、灰褐色、棕褐色泥岩,偶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灰质泥岩条带,发育平行层理,为泻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覆盖区石炭系自上而下划分为8个岩性段:小海子组顶灰岩段、卡拉沙依组含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巴楚组生屑灰岩段和下泥岩段。通过大量钻井地层和地表剖面的划分对比、地震资料的解释追踪,以及与塔西南地表石炭系的地层对比,表明在卡拉沙依组上泥岩段与砂泥岩段间存在海西早期抬升事件造成的不整合,应当将沙泥岩段和含灰岩段从卡拉沙依组中分出,这样卡拉沙依组仅包括中泥岩段、标准灰岩段和上泥岩段,时代为早石炭世早中期。砂泥岩段和含灰岩段新建玛扎塔格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层型剖面为玛401井1 291.0~1 682.0m井段剖面。  相似文献   

5.
樊怀阳  陈文  刘百春 《新疆地质》2004,22(4):417-421
卡拉沙依组砂岩是塔河油田石炭系重要储层,从上到下分为4个砂组,即Ⅰ砂组、Ⅱ砂组、Ⅲ砂组及Ⅳ砂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岩石粒度、分选性、以及沉积构造等特征,可得出Ⅰ砂组为较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环境;Ⅱ-Ⅳ砂组为潮坪环境,其中Ⅲ砂组沉积时的古环境水动力相对最强,以潮间带下部为主,储层砂体最发育,单个砂体的厚度也最大,为纵向上最好储层段。  相似文献   

6.
兰州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以东,黄土高原以西,古近纪出露地层为细柳沟组、野狐城组和咸水河组下段。作为青藏高原寒区、东部季风区及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地带,兰州地区新生代环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其沉积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兰州盆地黄羊头地区古近系进行分段采样,并对泥岩样品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X射线衍射进行测定,运用硼法、B/Ga值及Sr/Ba值等方法定量—半定量分析兰州盆地古近系沉积时的古盐度特征,同时结合风化指数CIA值的变化特征,综合分析古近系的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兰州盆地古近系细柳沟组、野狐城组及咸水河组下段Adams法古盐度值为9.5‰~14.0‰,平均值为11.8‰;Couch法古盐度值为8.2‰~12.8‰,平均值为10.8‰,为内陆半咸水—淡水湖泊。Adams法古盐度值与B/Ga值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而Adams古盐度值与Sr/Ba值相关性不明显,主要由于地层中生物对Sr的富集作用,导致Sr/Ba值偏大,表明Sr/Ba值不适用于生物富集地层的古盐度恢复。环境研究认为细柳沟期,气候湿润,以冲积扇沉积为主,水体较浅,盐度值较大;到野狐城中期水体加深,变为湖相沉积,气候温暖湿润,盐度值降低,同时存在明显的干冷气候间隙,该间隙期湖盆蒸发量大于补给量,盐度值升高;从野狐城晚期开始湖盆逐渐萎缩,以滨湖相沉积为主,到韩家井期变为河流相沉积,至甘家滩期再次转为湖相沉积,盐度值先升高后降低,但整体风化程度明显降低,表明从野狐城组晚期开始气候逐渐变冷变干。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存在多种划分方案。根据巴楚组的原始定义及井下化石特征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对卡拉沙依组的习惯用法 ,厘定了卡拉沙依组 ,将底界放在生屑灰岩段与中泥岩段之间 ,顶界放在顶灰岩段与含灰岩段之间 ,厘定后的卡拉沙依组自上而下可进一步划分为“含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五段。塔中 4 0 1井卡拉沙依组发育全 ,岩性段划分清楚 ,生物发育 ,地层时代确定 ,被指定为卡拉沙依组次层型。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石炭系的油藏主要含油气层段为卡拉沙依组砂泥岩互层段,该段油气层具有埋藏深,单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大和连通性差的特点。通过对比,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砂泥岩段自上而下划分为5个油组,笔者从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及物性特征入手,揭示了油藏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东部中二叠统吴家屯组泥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水体的古盐度范围为16.6‰~28.7‰,主要为半咸水沉积。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可以反映古盐度和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影响;且古盐度、海平面相对升降在沉积相上有较好的响应。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 Ba、B/Ga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吴家屯组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旋回,海侵发生在吴家屯组底部和中部。根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anom及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区内吴家屯组主体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源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新疆库车坳陷晚白垩世沉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库车坳陷广泛发育的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克拉苏大型气田的主要储层,其沉积环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依据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地球化学资料,对塔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发育海侵沉积进行了分析。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巴什基奇克组上段新发现的大量海相钙质超微化石和沉积相特点,认为塔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曾发生明显的海侵作用,海水分布范围向东可达库车河地区,但沉积环境比较闭塞,古盐度指数反映水介质为咸水,古气候以干旱高温为特点。这一研究为塔西南地区和塔北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对比奠定了基础,对本区的油气勘探和远景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勇  崔炳富  浦世照  王海东 《新疆地质》2002,20(Z1):108-116
根据对塔里木西南坳陷可能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评价及已知油气藏和重要油气显示点的油(气)岩的对比结果,该区存在着6套现实的烃源岩(1)下寒武统暗色泥岩及碳酸盐岩;(2)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3)石炭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页岩;(4)下二叠统暗色泥页岩(5)中下侏罗统的暗色泥岩;(6)上白垩-古近系的碳酸盐岩及暗色泥岩.这几套烃源岩除白垩-古近系有待落实外,其它各套烃源岩均已形成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流.综合评价结果最为有利的含油气系统是寒武系,其次为石炭系,根据2个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看,前者主要分布于巴楚隆起及麦盖提斜坡上倾部,后者主要分布于山前坳陷.  相似文献   

12.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近期勘探成果,重新确立了该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将原小海子组解体,以其内部存在的沉积间断为界,其上划为下二叠统南闸组,其下归为上石炭统,并命名为喀拉拜勒组;将原巴楚组解体,其上部“双峰灰岩”段及泥岩段仍为下石炭统巴楚组,下部砂泥岩互层段及砂岩段(东河砂岩段)归入上泥盆统,称东河塘组,并对井下石炭系进行了横向对比。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志留系自下而上包括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灰色泥岩段、上沥青砂岩段)、塔塔埃尔塔格组(红色泥岩段和砂泥岩段)、依木干他乌组。通过对塔中地区志留系钻井岩心观察和盆地西北部阿克苏、柯坪、巴楚等地露头剖面的观察,塔中地区志留系下沥青砂岩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绿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极细砂岩和细砂岩,部分井发育中细砂岩和中砂岩,砂岩层中常见大量撕裂状泥砾和黄铁矿,发育水平纹理、平行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楔状交错层理,在露头剖面中可见槽状交错层理。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前滨-临滨、浅海陆棚、受风暴影响的浅海砂坝或潮汐砂脊等。在部分井的志留系底部还可见砂砾岩沉积,砾石磨圆较好,砾石成分为石英岩、燧石、泥砾、砂岩砾及其它变质岩砾,向上过渡为中粗砂岩和中细砂岩,发育板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具向上变细的粒序结构,具河流相沉积特征,如塔中30、塔中161井的志留系底部。总体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沥青砂岩段为无障壁滨线-陆棚为主的沉积体系,具有海侵背景下受风暴控制的滨线-陆棚沉积模式, 随海侵发展形成宽度几十公里以上的滨线-陆棚砂岩沉积体,垂向上为滨岸砂到陆棚砂的演化序列。上沥青砂岩段以潮坪沉积为主,并有部分前滨和临滨沉积,横向相变,垂向交互叠置,在砂体发育程度和规模上较下沥青砂岩段差。根据岩心物性和测井物性分析,浅海陆棚沙坝和滨岸沙坝砂岩储集性好于潮坪相砂岩。  相似文献   

14.
五峰期上扬子海古盐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 上扬子区五峰期地层发育含笔石黑色岩系,五峰期上扬子区的沉积环境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穆恩之1954;穆恩之等1981;俞剑华等1984;戎嘉余1984;陈旭等1987;戎嘉余、陈旭1987;汪啸风1989)。五峰期上扬子区的沉积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水体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部麦盖提斜坡和巴楚断隆两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的西段,原称色力布亚断裂带,呈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约120km。本文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认为该断裂带内包括了切割深度、倾向和活动时代等均有不同的两条断裂,西部仍称色力布亚断裂,东部由本文新命名为康西断裂。前者是基底卷入型冲断层,由不同级别的背冲构造与主干断裂构成复杂的断裂带,向南东变窄;主干断裂向北东倾,中新世活动,背冲断层在上新世仍有活动。康西断裂是盖层滑脱型冲断层,向南西倾,加里东期活动,之后长期稳定,更新世复活。区域上,色力布亚断裂属巴楚北北西向断裂系,康西断裂属塔中北西向断裂系。这些新认识可能成为麦盖提斜坡区油气勘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中寒武统发育大面积的膏盐岩、膏质泥岩和膏质云岩地层,探讨该套地层的油气封盖能力和展布可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领域的勘探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对4口井的44个岩心样品进行镜下薄片、物性参数和突破压力测试。通过建立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定量地对研究区中寒武统不同岩性岩石的封盖能力进行评价;结合二维地震和14口钻井资料对研究区中寒武统膏盐岩、膏质泥岩和膏质云岩地层的厚度进行研究;最终综合研究区中寒武统微观和宏观的评价结果,并以实际钻井的勘探情况作为约束,建立针对该研究区盖层封盖能力的综合评价方式。【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认为膏盐岩相比膏质泥岩与膏质云岩具有更好的封盖能力,但断裂和石膏的埋藏地质条件会影响盖层的封盖能力。其中阿瓦提凹陷、塔中隆起北部、满西低凸起南部以及巴楚隆起中北部膏盐岩盖层厚度较大,以巴楚隆起北部为中心,膏盐岩厚度向四周呈不规则状递减,环绕状分布。【结论】认为阿瓦提凹陷、满西低凸起西部和南部、塔中隆起北部和西部,以及塔北隆起中部为盖层发育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巴山前樊哙剖面与龙门山前小塘子村剖面上三叠统沉积相垂向演化分析、砂泥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储集层微观薄片研究,认为川东北与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的沉积环境、沉积水体的深度和盐度及砂岩碎屑组分与印支晚幕构造运动有紧密的关系。印支晚幕运动早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的小塘子组沉积水体盐度较高,属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潮坪沉积;须家河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大巴山与龙门山的低幅隆升,古气候由温暖潮湿逐渐变为较干冷,沉积水体变浅且盐度高,属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须三段沉积时期,大巴山与龙门山前古气候又演变为温暖潮湿,沉积水体加深,湖泊沉积较发育,水体盐度逐渐降低。印支晚幕安县运动发生后,大巴山前与龙门山前的古气候变得干冷,沉积水体变浅,盐度降低,沉积物属典型的陆相淡水沉积。同时,小塘子组-须家河组砂岩碎屑成分也随着构造运动的演化具有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古水体特征研究程度较低。以南堡凹陷南部为例,采用多种方法,分析了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水体的古盐度和古水深。根据Sr/Ba值、Rb/K值和特殊藻类化石,认为其古盐度为微咸—半咸。通过Sr/Cu值和孢粉化石2种手段,恢复了研究区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古气候,认为其为潮湿气候但存在干湿波动。根据Mn/Fe值变化、干酪根类型和藻类化石以及似瘤田螺的发现,恢复了该时期的相对古水深,并结合自生黏土矿物、沉积构造和沉积相等,通过加权平均值的方法定量计算古水深,得出研究区沙一段中亚段顶部沉积时期水体较浅,为4~15,m,而沙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水体较深,为4~30,m。综合分析认为,南堡凹陷南部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的古盐度和古水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古气候条件和古地形背景。  相似文献   

19.
Bulk sample analysis of Late- and Postglacial sediments from the Randers fjord area, Eastern Jutland, seem to indicat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palaeosalinity and B, Li and Rb contents determined on weak acid extracts of the sediment. Investigations of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of clay minerals show, however, that variations in palaeosalinity as determined by palaeontological methods in this case have no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hemistry. The variation of Li and Rb is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grain size, while the B variation seems to be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montmorillonite in the clay fraction.  相似文献   

20.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闫相宾  张涛 《地质论评》2004,50(4):370-376
塔河碳酸盐岩隐蔽油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油田,油藏类型以大型岩溶缝洞型隐蔽油藏为主,平面上油气分布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不均匀含油特点,纵向上主要富集于奥陶系顶面不整合面之下400m范围之内,无统一油水界面,主要受非均质性极强的次生孔洞缝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其成藏主控因素为:①多期多旋回岩溶(古表生、深埋)及断裂作用形成的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与上覆有效盖层尤其是石炭系巴楚组泥岩及膏泥岩有效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②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阿克库勒凸起及多期断裂系统限制了岩溶储层发育范围,并控制了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③多源长期供烃,早期成藏遭受改造。晚期再次充注调整是塔河重要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