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气环流模式(SAMIL)海气耦合前后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在志  宇如聪  包庆 《大气科学》2007,31(2):202-213
基于耦合器框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环流谱模式 (SAMIL)最近成功地实现了与海洋、海冰等气候分量模式的耦合,形成了“非通量调整”的海-陆-气-冰直接耦合的气候模式系统(FGOALS-s)。在耦合系统中,由于海温、海冰等的分布由预报模式驱动,大气与海洋、海冰之间引入了相互作用过程,这样大气环流的模拟特征与耦合前会有不同。为分析耦合系统的性能,作者对耦合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重点是大气模拟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耦合前、后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相似,都能成功地模拟出主要的环流系统分布及季节变化,但是由于海温和海冰的模拟存在系统性的偏差,使得耦合后的大气环流受到明显影响。例如耦合后热带海温偏冷,南大洋、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等中纬度地区的海温偏高,导致海温等值线向高纬海域的伸展较弱,海温经向梯度减小。耦合后海冰在北极区域范围偏大,在南极周边地区则偏小。海温、海冰分布模拟的偏差影响到中、高纬低层大气的温度。热带海温偏低,使得赤道地区降水偏弱,凝结潜热减少,热带对流层中高层温度比耦合前要低,大气温度的经向梯度减小。经向温度梯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对平均经圈环流及西风急流强度的模拟。尽管耦合系统中海温、海冰的模拟存在偏差,但在亚洲季风区,耦合后季风环流及降水等的分布都比耦合前单独大气模式的结果合理,表明通过海[CD*2]气相互作用可减少耦合前季风区的模拟误差,改善季风模拟效果。比较发现,海温、海冰模拟的偏差,除与海洋模式中经向热输送偏弱、海冰模式中海冰处理等有关外,也与大气模式中总云量模拟偏低有关。大气模式本身的误差,特别是云、辐射过程带来的误差,对耦合结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完全耦合后,这些误差通过与海洋、海冰的反馈作用而放大。因此,对于FGOALS-s而言,要提高耦合系统的整体性能,除改进各气候分量模式的模拟性能外,需要重点改进大气模式中的云、辐射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流模式和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海温关系之比较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李博  周天军  吴春强 《大气科学》2009,33(5):1071-1086
本文讨论了气候系统耦合模式FGOALS_s模拟的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 并通过与单独大气模式SAMIL的AMIP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考察了海气耦合过程对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 耦合模式FGOALS_s和单独大气模式SAMIL在模拟局地降水和海温关系上各有优势。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 观测中局地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海洋强迫为主, FGOALS_s模拟的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比观测偏弱, 因此, SAMIL相对于FGOALS_s更有优势。在西北太平洋东部地区, 观测中夏秋季节降水和海温的关系是大气强迫为主, 由于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 FGOALS_s对降水和海温关系的模拟能力要优于单独的大气模式。此外, 由于大气模式SAMIL的云参数化方案导致的模拟偏差,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 (9~11月), 降水增加时入射的短波辐射通量也是增加的, 并且这种模拟的偏差在耦合后仍然保留了下来, 导致了与观测不符的云[CD*2]辐射反馈过程。因此, 改进大气模式的云参数化方案是未来工作重点之一。此外, 分析发现耦合模式模拟的潜热通量的变化过分依赖海气湿度差。  相似文献   

3.
热带气旋潜势指数可以合理刻画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与范围, 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气候系统模式对热带气旋的模拟。本文使用区域海—气耦合模式FROALS对西北太平洋地区1982~2007年的积分结果, 检验了该模式对热带气旋潜势指数的气候态和年际变率模拟能力, 并从决定热带气旋潜势的五个变量角度, 分析了造成模式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 模式可以合理再现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潜势指数的分布, 但由于西北太平洋季风槽模拟偏弱且耦合后模拟海温偏冷, 使得耦合试验模拟的热带气旋潜势指数分布偏弱, 尽管较之单独大气模式, 其模拟的空间分布有改善。在年际变率方面, 模式可以合理再现年际变率中热带气旋潜势指数对ENSO的响应, 且耦合模式优于单独大气模式, 分析表明其原因在于耦合模式模拟的850 hPa季风槽强度与年际变率优于单独大气模式。因此区域耦合模式在模拟热带气旋指数年际变率方面相较大气模式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黄昕  周天军  吴波  陈晓龙 《大气科学》2019,43(2):437-455
本文通过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评估了LASG/IAP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两个版本FGOALS-g2和FGOALS-s2对南亚夏季风的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并使用水汽收支方程诊断,研究了造成降水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两个模式夏季气候态降水均在陆地季风槽内偏少,印度半岛附近海域偏多,在降水年循环中表现为夏季北侧辐合带北推范围不足。FGOALS-g2中赤道印度洋"东西型"海温偏差导致模拟的东赤道印度洋海上辐合带偏弱,而FGOALS-s2中印度洋"南北型"海温偏差导致模拟的海上辐合带偏向西南。水汽收支分析表明,两个模式中气候态夏季风降水的模拟偏差主要来自于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尤其是垂直动力平流项的模拟偏差。一方面,夏季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温偏冷而赤道西印度洋海温偏暖,造成向印度半岛的水汽输送偏少;另一方面,对流层温度偏冷,冷中心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对流层上层,同时季风槽内总云量偏少,云长波辐射效应偏弱,对流层经向温度梯度偏弱以及大气湿静力稳定度偏强引起的下沉异常造成陆地季风槽内降水偏少。在年际变率上,观测中南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指数与Ni?o3.4指数存在负相关关系,但FGOALS两个版本模式均存在较大偏差。两个模式中与ENSO暖事件相关的沃克环流异常下沉支和对应的负降水异常西移至赤道以南的热带中西印度洋,沿赤道非对称的加热异常令两个模式中越赤道环流季风增强,导致印度半岛南部产生正降水异常。ENSO相关的沃克环流异常下沉支及其对应的负降水异常偏西与两个模式对热带南印度洋气候态降水的模拟偏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若要提高FGOALS两个版本模式对南亚夏季风气候态模拟技巧,需减小耦合模式对印度洋海温、对流层温度及云的模拟偏差;若要提高南亚夏季风和ENSO相关性模拟技巧需要提高模式对热带印度洋气候态降水以及与ENSO相关的环流异常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FGOALS-s2模式两个20 a积分试验的结果,一个是海气自由耦合的控制试验,另一个是由控制试验产生的月平均海温强迫大气的海温强迫试验,通过比较两个试验结果的气候态和标准差,研究海气耦合模式FGOALS-s2模拟东亚气候变率的能力。结果表明:FGOALS-s2模式控制试验能够很好的再现降水和大气环流场的气候特征。与海温强迫试验相比:耦合模式能更好的模拟东亚地区气候态,200~500 h Pa垂直积分的气温整体偏低,850 h Pa上的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均偏弱,青藏高原附近的降水显著偏少,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区域降水偏多,副高减弱偏南;耦合模式模拟的东亚气候标准差,在青藏高原上空200~500 h Pa上垂直积分气温变率偏大,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以及南海和西北太平洋降水变率均偏少;两种试验均能较好地模拟中国雨带从华南到长江流域再到华北的季节演变过程,控制试验模拟的降水北进过程中雨带偏南,而南退过程缓慢。  相似文献   

7.
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基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称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新气候系统模式-CAS-ESM-C(中国科学院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系统模式分量)的发展和结构,之后主要对该模式在模拟大气、海洋、陆面和海冰的气候平均态、季节循环以及主要的年际变率等方面的能力做一个初步的评估.结果表明:模式没有明显的气候漂移,各...  相似文献   

8.
文中重点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新发展的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R42L9)与一全球海洋环流模式(T63L30)耦合形成的全球海洋-大气-陆面气候系统模式(GOALS/LASG)新版本已积分30 a的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年际变化及其纬向传播、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与其他洋面SST变化之间的遥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浅表层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COALS模式模拟出了赤道太平洋SST异常出现不规则的年际变化特点;赤道东太平洋SST异常的向西传播过程;赤道太平洋混合层海温变化由西向东、由深层向浅层的传播过程;同时也模拟出了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与赤道西太平洋以及与西南太平洋海温之间的反相关关系,与南印度洋和副热带大西洋SST之间的正遥相关关系等实际观测现象.但COALS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赤道东、中太平洋SST异常的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偏小,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变化比赤道中太平洋强的特点;赤道太平洋SST从东向西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观测慢得多,但混合层海温极值变化由西向东的传播速度明显比实际情况快得多;没能模拟出赤道东太平洋SST变化同西北太平洋SST的负相关和北印度洋海温变化的正相关现象,因此也影响了对南亚、东南亚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9.
耦合模式FGOALS_s模拟的东亚夏季风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本文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海气耦合模式FGOALS_s对东亚夏季风的模拟能力, 并通过与观测海温强迫下单独大气模式SAMIL试验结果的比较, 分析了海气耦合过程对模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FGOALS_s基本能够模拟出东亚夏季风系统的气候态分布及其演变过程, 但也存在明显偏差, 主要表现为模拟的温度场在对流层中上层一致性偏冷, 导致模式中环流系统强度偏弱; 而温度经向梯度模拟的不足, 直接影响到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模拟。通过与观测海温强迫下SAMIL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 SAMIL模拟的温度场、 环流场以及风场较之耦合模式结果更接近观测, 但也存在与FGOALS_s类似的模式偏差。因此, 大气模式固有的偏差对耦合模式的模拟偏差有重要影响。分析发现, 对于西太平洋降水的模拟而言, 耦合模式结果更加合理, 表明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对模式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 大气模式自身的误差是导致耦合模式误差的主要原因。通过更新云-辐射模块改进大气模式模拟的温度场, 应是FGOALS_s后续发展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GOALS/LASG模式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最近发展了全球海洋 大气 陆面耦合气候模式系统 (GOALS)的新版本 ,实现了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 (R42L9)与海洋环流模式 (T63L3 0 )在 40°S~ 40°N之间的开洋面上海 气通量交换的完全耦合。该模式系统已积分了 40a ,基本上不存在明显的气候漂移。文中通过对所模拟的后 3 0a平均的热带、副热带地区海温、海表风应力、洋面净通量和降水等的气候平均态与多种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GOALS模式基本上模拟再现了当今气候的一些主要特征 ,对热带气候平均态已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但也注意到 ,与观测相比 ,区域性差异是明显存在的 ,比如沿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和靠近南美沿岸的东太平洋海域以及印度洋海表温度明显偏高约 2℃ ,所模拟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冷舌西伸明显 ,造成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明显偏冷等偏差。这些模拟误差 ,与模式中海表风应力和洋面所得到或释放的净热通量有密切的关系。SST的模拟误差反过来也影响到对降水的模拟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的有关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进展。第一个短期气候数值预测是曾庆存等利用一个耦合了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作出的。1997年,一个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ENSO预测系统,包括一个海洋初始化方案被建立起来,同时也开展了基于海温异常的东亚气候可预测性研究。利用气候变动的准两年信号,王会军等提出了一个可以显著改进模式预测准确率的模式结果修正方案。为了考虑土壤湿度的初始异常对夏季气候的影响,一个利用大气资料如温度、降水等经验地反演土壤湿度的方法也被建立起来。还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研究了 1998年夏季大水发生当中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初始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Studies on the seasonal to extraseasonal climate prediction at th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IAP)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The first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coupled to a tropical Pacific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GCM). In 1997, an ENSO prediction system including an oceanic initialization scheme was set up.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es on the SST-induced climate predictability over East Asia were made. Based on the biennial signal in the interannual climate variability, an effective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correcting the model predicted results recently.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impacts of the initial soil mois ture anomalies, an empirical scheme was designed to compute the soil moisture by use of the atmospheric quantities lik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so on. Sets of predic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SST and the initial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n the flood occurring over China in 1998.  相似文献   

13.
周天军  陈晓龙 《气象学报》2015,73(4):624-634
气候敏感度是度量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和全球升温幅度关系的重要指标,当前气候模拟和气候预估中的很多不确定性问题,都直接和气候敏感度有关。气候敏感度的大小也决定着预估的气候变暖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制订。在简要回顾气候敏感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历史基础上,着眼于气候反馈分析,介绍了气候敏感度与辐射强迫和反馈过程的关系,总结了气候系统主要的反馈过程;根据大气层顶的能量平衡关系,利用CMIP5多模式结果介绍了平衡态气候敏感度和瞬态气候响应(包括累积碳排放的瞬态气候响应)的估算原理和方法,总结了气候敏感度不确定性的来源,并以"2℃阈值"问题为例,介绍了气候敏感度对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和气候模式的发展,继续减少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估算包含碳循环的敏感度、利用地球系统模式规划最优碳排放路径是未来本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A primary climate change signal in the central Arctic is the melting of sea ice. This is dependent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the sea ice, which is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heat and moisture at the surface. In assessing the realism of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t is vital to know the quality by which these exchanges are modelled in climate simulations. Six state-of-the-art regional-climate models are run for one year in the western Arctic, on a common domain that encompasses the Surface Heat Budget of the Arctic Ocean (SHEBA) experiment ice-drift track. Surface variables, surface fluxes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lower troposphere are evaluated using data from the SHEBA experiment. All the models are driven by the same lat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sea-ice fraction and sea and sea-ice surface temperatures. Surface pressure,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pecific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agree well with observations, with a falling degree of accuracy in that order. Wind speeds have systematic biases in some models, by as much as a few metres per second. The surface radiation fluxes are also surprisingly accurate,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blem. The turbulent momentum flux is acceptable, on average, in most models, but the turbulent heat fluxes are, however, mostly unreliable. Their correlation with observed fluxes is, in principle, insignificant, and they accumulate over a year to values an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observed. Typical instantaneous errors are easily of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as the observed net atmospheric heat flux. In the light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tmosphere–ice interaction to errors in these fluxes, the ice-melt in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must be viewed with considerable caution.  相似文献   

15.
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移植优化及其气候模拟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运行效率,保障业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在IBM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移植工作;通过性能优化使BCC_CSM模式运行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气候要素形势场分布和相对误差量化指标对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移植优化后,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效率提高为原来的1.4倍;基于CMIP5 piControl试验,完成531-540年10 a的气候模拟,年平均地表气温形势场分布合理,相对误差小于0.5%,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和模拟性能均能满足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我国小麦发育及产量可能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随机天气模型, 将气候模式对大气中CO2倍增时预测的气候情景与CERES-小麦模式相连接, 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气候变化后小麦发育将加快, 生育期缩短, 冬小麦平均缩短7.3天, 春小麦平均缩短10.5天, 春小麦生育期缩短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大于冬小麦.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 冬小麦平均减产7%~8%, 雨养条件下比水分适宜时减产幅度略大.春小麦的减产幅度大于冬小麦, 水分适宜时平均减产17.7%, 雨养时平均减产31.4%.  相似文献   

17.
NumericalSimulationfortheImpactofDeforestation on Climate in ChinaandItsNeighboring RegionsSongYukuan(宋玉宽);ChenLongxun(陈隆勋)an...  相似文献   

18.
一个灵活的海洋——大气耦合环流模式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Based o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CSM-1), a Flexible 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version 0 (FGCM-0) i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through replacing CSM-1's oceanic component model with IAP L30T63 global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nd some necessary modifications of the other component models. After the coupled model FGCM--0 is spun up for dozens of years, it has been run for 60 years without flux correction. The model does not only show the reasonable long-term mean climatology, but also reproduce a lot of feature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climate, e.g. the ENSO-like event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and the dipole mode pattern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Comparing FGCM-0 with the NCAR CSM-1, some common features are found, e.g. the overestimation of sea ice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the simulated double ITCZ etc.The further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y may be attributed to errors in the atmospheric model.  相似文献   

19.
一个用于气候模式的简单冻土过程参数化方案的建立和检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NCAR/LSM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简单的冻土过程参数化方案,并使用苏联6个站的水气象观测资料考察了耦合了新方案模式的气候效应。在新方案中,加入了对含冰量的求解和在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并使用Johanson的方案替代了模式中原有的土壤导热率的参数化方案,考虑了含冰量对土壤水热性质的影响。原模式和改进后模式的模拟结果的比较得到,冻土过程方案能够合理的模拟土壤列中的能量收支及水热性质随含冰量的变化。随着入渗的减少和径流的增加,春季的土壤湿度减小。因此,热通量的分配和土壤温度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小波变换在短期气候预测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用小波变换的小波系数以及其反演建立了不同时间心渡的气候预测模型,并对昆明,玉溪和楚雄1991~1996的月气温距平值以及滇中月降水距平值在月,季,年三种时间尺度上进行了预测试验和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气候预测模型对月气温距平值预测的效果在月,季,年三种时间尺度上均是十分显著的,共对月气温距平值预测的距平符号相关准确率在月,季,年三种时间尺度的预测中已分别达到了73.1%,73.1%和6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