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是中国近海莺歌海盆地主要油气供给层段,也是我国新生代海相烃源岩的典型代表。综合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等资料,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形成模式。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发育中等-好级别的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并具有较强的横向与纵向非均质性;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受古气候、古生产力、水介质条件、沉积速率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育以莺东斜坡带梅山组、三亚组为代表的海相陆源型和以东方区、乐东区梅山组为代表的海相内源型2种模式,其中以海相内源型烃源岩生烃条件最为优越。   相似文献   

2.
下刚果盆地深水区的油气显示出了海相原油的特征,盐上海相烃源岩开始受到关注。通过对下刚果盆地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综合评价了盐上4套海相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潜力,研究了其成因并划分了成因类型,同时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盐岩层之上发育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成因上以海相内源型和海相混合生源型为主;盆地海相烃源岩整体在3 500m左右深度进入生油窗,成熟的海相烃源岩是下刚果盆地深水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上升洋流、缺氧环境(大洋缺氧事件)和古河流的作用,以及海洋、河流两种地质营力此消彼长的关系,自晚白垩世至中新世,盆地沉积环境从海湾变迁到受河流作用逐渐加强的开阔海洋,有机质来源从以海洋有机质为主过渡到河流携带来的陆源有机质比例加重,直到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海-陆二元有机质输入量的相对变化和海洋沉积环境的变迁从根本上决定了海相烃源岩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在古生界均不程度地发育古油藏,古油藏中储层沥青是藉以恢复和重建油藏成藏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分类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开展了详细的产出形态分析,总结了储层沥青产出形态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藏储层岩类页岩、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均有分布,多期生烃、多期构造调整导致天然气与古油藏耦合关系复杂。总体上讲,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气藏构建了一个原生与次生兼备、原油裂解气藏占主导、页岩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为辅的复式成藏系统。储层沥青分布特征可揭示古油藏和气藏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4.
海相热水沉积矿床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海相热水沉积矿床的分类,介绍了各类矿床的特征,探讨了成矿控制因素、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就此对海相热水沉积矿床与其它矿床的划分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5.
文章提出了中国雄黄雌黄矿新分类 ,共分为 3大岩类 5个矿床类型 ,即矽卡岩型、海相碳酸盐岩型、海相碎屑岩型、陆相杂色岩型和变质岩型雄黄雌黄矿床。着重讨论了各类型雄黄雌黄矿主要地质特征 ,为雄黄雌黄矿勘查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它属海相泥质沉积岩,是数亿年前,海相运动过程中海底的淤积细泥,经沉积、覆盖、压制等物理过程形成的,坚硬的沉积型微晶石灰岩,成分是方解石、石英、云母、粘土及少量的矿物质等。松花石始于明末,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对它都十分欣赏,用它制成的砚台,被封为“御砚”。  相似文献   

7.
古近纪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拼合的最后阶段,也是东特提斯的消亡时期,形成了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即最高海相层。对西藏境内最高海相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最终消亡的时间应该在始新世Priabonian早期以后。通过与喜马拉雅各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最高海相层进行区域对比,初步总结出东特提斯洋的宏观演化特征:Lutetian初期,东特提斯在西部印度克哈特(Kohat)、赞斯卡尔(Zanskar)等地区开始关闭,之后向东海退至西姆拉(Simla)-坦森(Tansen)一带;Priabonian期在藏南定日-亚东一带关闭,直至渐新世在东部缅甸西昂(Siang)、那嘎兰(Nagaland)地区完全退出。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楔入产生的远程效应,东特提斯洋分支的残留海水在渐新世末期(23 Ma)从塔里木盆地退出,标志着东特提斯洋在该区的最后关闭。对藏南及邻区最高海相层的综合研究和对比,不仅有助于了解东特提斯的晚期演化特征及封闭时限,也能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时间的厘定提供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年来东北地区海相侏罗-白垩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学研究的最新展,简析了目前有关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的意见分歧的焦点,进而从植物化石的角度,将海相、海陆交互相同陆相进沉积联系起来,探讨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分的合理性问题,提出将界线划在Ruffprdia-Onychiopsis早期组合与中期组合之间比较可行。  相似文献   

9.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
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
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
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
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国土资源》2006,(4):41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近臼宣布,在我国川东北地区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这也是国内目前发现的5个2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之一。  相似文献   

11.
桂北丹洲群厚度大,岩相纵向演化复杂,含有浊流沉积和海相火山岩系,并发育顺层韧性剪切变形。与一般的盖层相比,丹州群的活动性较为强列。本文根据岩性组合变化,宏观上分析了丹洲群的岩相演化规律,认为丹洲群各组、段、标志层的层位是固定的。龙胜三门地区的海相火山岩系可由合桐组中分离出来,新建一个组。丹洲群的岩相演化与扬子地块南缘陆缘裂陷环境的构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看法不仅有助于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对比,也会使一些区域构造问题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辽北凡河地区雾迷山期火山岩可划分为海相火山熔岩与次火山岩,受基底断裂构造控制,遭受与围岩同步的褶皱变形。海相火山熔岩主要为细碧岩、蚀变玄武岩;次火山岩主要为次蚀变辉绿岩、熔岩状次蚀变辉绿岩,两者具有相似的稀土丰度及稀土分馏特征。凡河地区火山岩形成于大陆克拉通内的活动带,即裂陷槽强烈活动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东北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结合岩芯、测井及地震剖面资料,研究东北大三江地区早白垩世穆棱组、城子河组的沉积相;并在对各个沉积相带的沉积特征和时空展布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套早白垩世穆棱组、城子河组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沉积相类型丰富,以滨浅湖、三角洲平原等浅水沉积为主,夹数层沼泽相煤和海相夹层;在古隆起的边缘有扇三角洲、辫状河相存在,向盆内过渡为滨浅湖和半深湖。城子河组沉积时期,汤原断陷周边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绥滨坳陷和前进坳陷以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主,局部发育半深湖,并发育海相夹层和沼泽沉积;鸡西盆地和勃利盆地以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主,虎林盆地以滨浅湖沉积为主,局部发育半深湖,并发育海相夹层和沼泽沉积;穆棱组沉积时期,汤原断陷周边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绥滨坳陷和前进坳陷地层不太发育,鸡西盆地和勃利盆地以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为主,局部发育半深湖,并发育海相夹层和沼泽沉积,虎林盆地南部凹陷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早白垩世穆棱组、城子河组时期,张广才岭和桦南隆起是盆地主要物源供给区。  相似文献   

14.
辽东半岛早元古宙北部辽河群中层状基性岩发育广泛,与上覆层状岩系呈沉积接触关系,并发现多处枕状熔岩。层状基性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层状基性岩是辽河群早期沉降阶段的海相拉斑玄武岩。辽东半岛早元古宙海相拉斑玄武岩的发现,将改变对辽河群下亚群火山—沉积建造内涵的传统认识,表明其产出为大陆边缘或类似弧后盆地的大地构造环境。这将为重新认识和评价辽东半岛早元古宙金属矿床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汝州市温泉街含铝岩系中上部所夹的石灰岩透镜体中,采到可资确定地质时代的(?)类等海相化石.并在登封县三元铝土矿层的顶板中发现核形石。据此拟可提出以下两点:1.该区铝土矿形成于海相或半封闭、半咸水的滨海环境;2.豫西的南部局部地区的含铝岩系中上部地层时代拟应属晚石炭世太原期。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东部地区早第三纪是否发生过海侵的争论已经持续20 余年。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不断对海相指相化石( 有孔虫、沟鞭藻、钙质超微化石等) 、特殊的指相矿物( 海绿石、膏盐) 和地球化学特征( 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 的海相指相意义提出怀疑。对我国西部地区晚新生代盐湖沉积的研究说明,上述指标只能反映水体盐度,东部早第三纪含油盆地没有经历海侵,其生油岩应为内陆咸化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石化南方海相碳酸岩勘探新领域的第一口探井—湘冷1井具有气层埋藏浅(400~500m)、纵向上裂隙发育的特点,属低孔、低渗的含泥质灰岩致密储层。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和研究采用“前置液酸压 闭合酸化”工艺技术(即先采用高粘压裂液压开地层形成动态裂缝,采用降阻酸实现深度酸压,后续闭合酸化强化导流能力),并优选了相应降阻酸和闭合酸配方,通过酸压实现了该井工业油气流的突破,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为该新区海相浅层气的开发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改造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研究者的支持。与之相对应,辽东半岛南部太原组中上部类可归结为Sphaewoschwagerina-Rugosofusulina(SR)组合带,可作为C-P界线。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野外露头和钻井岩芯采样分析,对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及顶底板条件等进行系统研究,并与中国南方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展开对比分析,明确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上扬子地台北缘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发育且厚度大,具有"四高一中"特点,即高脆性、高总有机碳、高孔隙度、高含气量、适中热演化程度,显示良好的页岩气形成地质条件;相比中国南方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上扬子地台北缘牛蹄塘组页岩具备足够的生烃物质基础和较高的脆性,并且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热演化程度低,孔隙度和含气量高,勘探效果较好;综合考虑优质页岩的厚度、埋深、保存等条件,认为回军坝—麻柳镇一带是上扬子地台北缘牛蹄塘组海相页岩气下一步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海相三角洲砂岩是下印度河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油气勘探目标。以M区块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开展了受水流和波浪作用的海相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并总结了适合该区的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三角洲识别出4个亚相,包含三角洲平原亚相、内前缘亚相、外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面积大,平面上呈现向海凸出的半圆形或朵叶轮廓,内前缘亚相靠岸地带三角洲呈建设性,以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骨架砂体,而外前缘亚相末端指状砂体受到波浪和潮汐作用的冲刷改造,形成大面积分布、独具特色的席状砂体;最后指出了三角洲不同相带砂体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为油气勘探部署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