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岷县高炮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渠永兴  孙旭映  阎敬泽 《干旱气象》2003,21(2):37-38,41
根据甘肃省岷县1959-1998年的年雹日和受灾面积、历史资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验高炮防雹效果。经序列、wolch检验发现,高炮防雹后“年雹日”减少32.8%,“受灾面积”减少33.6%,显著性水平达到0.05.可信度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三七"高炮防雹对昭苏县气象站雹日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昭苏县气象站1956-1973年(防雹前)和1974-1998年(防雹后)6-8月平均雹日数的变化,就“37”高炮防雹对下游地区雹日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计算,防雹后25年的平均雹日数比防雹前减少了3.8d,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化,进行了序列检验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工防雹使防区内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分析达到0.001和0.01。  相似文献   

3.
咸阳市北五县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咸阳市北五县联防作业前(1983~1988年)和联防作业后(1989~1992年)10年的雹日进行统计检验,并对受灾面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炮防雹联防作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消雹效果的检验是科学防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工防雹处在试验结段,效果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56-1979年、1974—1985年岷县雹灾面积(取自岷县农业局,并经多方核对)和雹日(取自县气象站)资料,分别进行 u、t 检验,得出高炮防雹有一定效果,雹灾面积减少46.4%和39.6%,而雹日无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单序列实验法和不成对秩和检验2种检验方法,对西宁三县高炮人工防雹作业进行评估,得出,系统性开展防雹以后,降雹日数平均每年减少7.94次,防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成都平原37高炮防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清涛 《四川气象》1996,16(1):48-50
以成都、德阳市1961~1991年的冰雹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检验防雹前(1961~1978年)、防雹后(1989~1991年)每年冰雹平均次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防雹后每年冰雹次数显著减少,信度为0.1.又重点利用广汉市较完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该市防雹前后雹灾面积、冰雹次数的变化,得出:高炮防雹使平均每年的冰雹次数和受灾面积都显著减少,信度分别为0.05和0.04。  相似文献   

7.
1974—80年的6—9月,在昭苏县北部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三七高炮在冰雹云中撒播碘化银催化的防雹试验。经对目标区目标期的各类降雹日数、降雹次数,持续降雹时间等与目标区的对比期和对比区在相应时间内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现行的人工防雹方法对抑制一般冰雹云是有效的,对能产生直径2cm(或受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强冰雹云可能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8.
高炮防雹经济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宓建业  吴新 《贵州气象》1996,20(4):27-31
本文从降雹的基本规律着眼,通过评估高炮保护区历年平均可能降雹损失,来评估高炮防雹的经济效益。通过评估,毕节市的投入效益比为1:2.3,认为提高效益比的主要途径是扩大防雹的有效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9.
高炮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客观、定量地评价高炮防雹作业效果,利用作业前后雷达回波参量建立了雹云变化的微分方程,从此方程出发,进一步建立了效果判刑公式。另外,利用作业区和非作业区的受灾面积及经济损失,建立效益指数和定量计算公式,通过灾情调查,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该计算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并且定量,是高炮防雹作业效果评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呼和浩特地区1969~2000年的1375条降雹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的多年降雹频率年、月变化和降雹的发生时段、持续时间、雹径尺度、受灾等特征。并且对1985~2000年的3000多条高炮防雹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得出了呼和浩特地区高炮防雹作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喀左县位于我省西部,干旱、冰雹是危害该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两只拦路虎。据统计,全县平均每年降雹3.9次,受灾面积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万元。该县在60、70年代用土炮、炸药包、土火箭搞防雹的基础上,80年代初改用“三七”高炮搞人工增雨和防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农民  相似文献   

12.
位于我区西部边境的昭苏县,是新彊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该县气象站(1956—1973年)记录,每年平均雹日为23天,最多年可达32天,对农业危害很大,几乎每年都有上万亩农田遭受冰雹危害。1974年夏季,我们在昭苏地区首次开展丁碘化银高炮防雹试验,使防雹区内广大农田基本免遭冰雹危害。经统计检验,防区内的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达到0.025。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一次高炮人工防雹作业的分析研究,以降雹雹谱资料及雷达回波为依据,提出了对强降雹天气过程人工防雹的新思路,并依据收集到的地面降雹雹谱资料,客观地分析了人工防雹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固原地处六盘山区。冰雹,历来是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自1974年采用高炮防雹以来,群众普遍认为效果较好,雹情逐年减少。但在作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提出来供讨论。高炮防雹,就是把装有碘化银催化剂的炮弹,射入雹云中的雹源区爆炸,播撒碘化银,以增加冰雹胚胎的数目,并与云中自然  相似文献   

15.
杨得宇 《气象》1982,8(8):15-17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发现在前阶段人工防雹过程中有雹日增多的现象,因而有“催云可成雹”的说法,认为这是防雹的结果。但又因统计检验不显著而得不到结论。本人曾对林西高炮防雹效果作了统计检验,并提出了“雹日增多之谜”(见《气象》1982年第7期)。那么“雹日增多之谜”应如何解释呢?本文在研究了林西雹日按太阳活动峰谷期的分配之后,作了探讨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黄金康 《气象》1984,10(4):16-20
本文通过1963—1979年6至7月113个冰雹实例,采用上下游相邻两站近地面层净潜热能量温度,对自然降雹过程地面可见雹块最大直径进行定量经验计算,然后与人工影响作业后雹块实测直径比较,检验个体和总体防雹作业的作用。结果表明,在1980—1983年6至7月22个雹日中,对11个雹日未实施人工影响,其自然降雹最大直径与计算直径一致;对另外11个雹日实施人工影响作业,进行逐个个例检验后表明,在高炮防雹作业控制区内,总体有效百分率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961--2010年6-9月雷暴日数、降雹日数及雹灾面积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雷暴日数、降雹日数的变化趋势,以雷暴日数变化趋势的最优显著性拟合值为自变量预测了降雹日数的自然变化趋势,并由降雹日数趋势值与自然趋势期望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定性说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防雹效果,通过雷暴日数和雹灾面积的历史回归分析及显著性检验定量估计了人工防雹效果。结果表明:在自然背景也发生同样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降雹日数在1961--1990年没有显著的减少趋势,未能检验出显著的人工防雹效果;1991--2010年减少趋势显著,通过了0.001信度的显著性检验,人工防雹效果显著。1991-2010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平均人工防雹减灾率为52.6%,可信度为95%,但具体年份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关于爆炸防雹方法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要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我国“37”高炮防雹及苏联的防雹效果,基本的看法是:在防雹效果中,爆炸作用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我们根据爆炸产生的力学效应和润滑效应,以及冰雹在雹云中增长轨迹有集结于沿雹云移向上相对环境水平风速为零的近域内的现象,对爆炸防雹方法的技术要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高炮保护区降雹情况,雷达回波资料和防雹的个例分析,说明作业及时,用弹适当,高炮对防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晓冶 《内蒙古气象》1993,(4):37-38,32
雹暴是内蒙古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大多冰雹的乌盟磨子山地区,年平均降雹日达10.3天,成灾日有3.3天,每年平均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15.9%,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可观。所以做好雹暴短时预报,适时识别雹云,对于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水平,防御冰雹危害,非常重要。为此,我们自1986年起做了以雷声信息判别降雹的试验,几年来取得了大量雷声信息的原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处理,初步分析了这些声信息的频谱及其差异,着重分析了降雹与非降雹雷声频谱特征,最后探讨了用雷声频谱特征预报和识别降雹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