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重要的含煤地层。对它的沉积环境有若干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统一。过去曾普遍认为它是内陆大型湖盆沉积。   相似文献   

2.
永荣煤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七段,其中须一、须三、须五、须七段为含煤泥岩段,主要为滨岸-三角洲沉积,须二、须四、须六段为砂岩段,主要为河道沉积。在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及岩相类型的归纳总结基础上,并结合剖面结构和区域资料的分析,将研究区须家河组划分为3种沉积体系7种沉积相类型,自下而上主要沉积了-套湖滨-三角洲-河流冲积平原的沉积体系,在三角洲问湾与滨岸沼泽煤层发育较厚。  相似文献   

3.
从烃源岩特征、天然气组分、油气碳同位素、凝析油全烃和轻烃、储层沥青等方面对营山地区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油气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自身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以成熟腐殖型母质成因为主,而中、下侏罗统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其自身的烃源岩。营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使得部分井区中、下侏罗统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反映了断层对该井区附近的各层段有一定的沟通作用。中、下侏罗统地层在部分井区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的侵入,须家河组烃源岩对中、下侏罗统油气成藏有一定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温泉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罗祥康 《中国岩溶》2000,19(2):159-163
重庆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地下热水资源十分丰富,井泉流量可达1000~ 7200m3 /d,水温最高可达62℃。调查研究表明,热水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为主要储热介质,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至侏罗系的红色砂页岩、煤层、泥岩为隔热保温盖层。大气降水通过岩溶槽谷下渗至热储层,在深部沿断裂构造线由北向南迳流,并在地表减压最大处,如河谷地段等,排出地表而形成温泉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6.
GA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油气勘探的接替层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GA地区是川中勘探的重点区块,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技术与地球物理储层反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GA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发育规律.结果发现:须四段气藏有利储层主要在GA区块的西部,须六段气藏主要发育在其主体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扎赉特旗德发屯地区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扎赉特旗德发屯地区的木化石原定为PhoroxylonmultiforiumZheng&Zhang,现修订为Scalaroxylonmultiforium(Zheng&Zhang)Zhang&Zhengcomb.nov.,Scalaroxylon迄今仅见于德国南部的晚三叠世沉积中。根据区域地层对比,含木化石的地层是一套红杂色陆相沉积,其地层层序、岩性、岩相特征与邻区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完全可以进行对比,含木化石的地层层位应为下三叠统老龙头组,而不是“上侏罗统”大磨拐河组。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大兴安岭中部地区的下三叠统老龙头组及哈达陶勒盖组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和对比。  相似文献   

8.
陈英富 《地质与勘探》2016,52(2):357-362
四川盆地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2008)表明,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待发现资源量约为50111.84×108m~3,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本文从地层的划分、层序格架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包括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等4套岩石,及局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储集层粉为构造成因类和沉积成因类,构造成因主要包括裂缝性储层;沉积成因类储层主要是礁滩储层、内幕白云岩储层和风化壳岩溶储层。中二叠统气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裂缝性气藏和台内滩相气藏;茅口组顶部和雷口坡组顶部发育风化壳型气藏;吴家坪组、长兴组及飞仙关组地层含礁滩型气藏;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含内幕白云岩型气藏。  相似文献   

9.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田异常高压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田的现今实测地层压力分析了异常高压发育的特征。以现今实测压力为约束,利用流体压实耦合方法恢复了须家河组气田主要储层的压力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超压的发育在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其地层压力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50 Ma之前为常压阶段,地层压力等于静水压力;(2...  相似文献   

10.
试论川渝河包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渝河包场地区发育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该组假整合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海相碳酸盐岩侵蚀面之上,不整合/整合伏于侏罗系红层之下的一套以砂泥岩为主,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夹薄煤层的“煤系”地层,该组的沉积相长期存在争议。笔者据野外实测剖面资料,结合室内薄片分析,从沉积学观点系统地分析了其砂体展布、岩性、组构等特征,认为河包场地区的须家河组沉积相为湖泊相,沉积亚相主要为滨浅湖亚相及滨岸沼泽。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盆地川中与川西地区陆相气藏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和氢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天然气以干气为主,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干燥系数和氮气含量等在川西地区纵向上有规律变化。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轻于川西地区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乙烷碳同位素值除川中八角场大安寨组气藏部分气样表现为油型气外,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和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侏罗系气藏均为煤型气。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在须三段沉积末期就进入生烃门限,川中地区须家河组直到早侏罗世才开始生烃。川西地区侏罗系次生气藏是须家河组气源在高压下以混合相通过断裂形成的,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气藏主要以游离相汇聚至物性较好的砂体中。  相似文献   

12.
鲁宁  谢小平  王永栋  李丽琴 《沉积学报》2015,33(6):1149-1158
中-晚三叠世之交是四川盆地海陆转换的关键时期,区内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研究该时期古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古气候环境演化的重要地层单元。四川宣汉七里峡剖面出露完整连续且层序清晰的中三叠世与晚三叠世海陆过渡相地层,是进行四川盆地中-晚三叠世海陆转换研究的理想剖面。基于沉积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根据七里峡剖面的沉积岩类型、颜色、构造并结合包裹体、有机碳同位素以及古生物和聚煤特征,将宣汉七里峡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界线地层沉积相划分为蒸发台地-澙湖潮坪-滨岸沼泽-河口砂坝等类型,揭示了一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结合古植物和孢粉等化石资料,对宣汉地区晚三叠世初期的古气候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滇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论评》1989,35(3):244-248
本文论述了在滇西南沧源、镇康、永德一带发现的下三叠统。沧源一带含火山碎屑岩、含放射虫硅质岩之碎屑岩,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沉积,镇康、永德一带之碳酸盐岩为早三叠世奥仑尼克期的沉积。沧源一带有古生物依据的上二叠统碳酸盐岩(厚约325.20m),与上覆下三叠统印度阶怕拍组关系不明,但确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之上。镇康、永德一带尚缺乏古生物依据的碳酸盐岩(厚约492.60m),与上覆下三叠统奥仑尼克阶、下伏下二叠统呈整合接触,有包含下三叠统印度阶及上二叠统(长兴阶、乐平阶)的可能。上述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及其与下伏二叠系呈整合接触关系的查明,表明区内并无晚华力西期及印支早期构造运动发生。  相似文献   

14.
川东北Y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沉积后,受三叠纪印支Ⅰ幕运动的影响,Y地区抬升,缺失部分上三叠统、部分中三叠统,与上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呈区域性平行不整合接触,接受大气淡水淋滤,为古岩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研究区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分析,借助岩心观察与岩石薄片,以及电子探针、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和研...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可分为6段,整体表现为砂—泥间互的沉积结构,古气候是控制这种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文中利用孢粉分析法、黏土矿物分析法和特征元素分析法对全盆地6个采样点、6个层段的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恢复了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各段地层沉积时期的古气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古气候特征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发生的温热交替、干湿更迭:须1段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该时期温度高、湿度大,为炎热潮湿气候;须2段沉积时期,温度与须1段沉积时期持平或略低、湿度大幅降低,为温和干燥气候;须3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比须2段沉积时期高,炎热潮湿,沼泽沉积发育;须4段沉积时期,温度升高、湿度略有降低,气候温和干旱;须5段沉积时期,温度和湿度均达到峰值,为整个须家河组沉积时期最炎热潮湿的阶段;须6段沉积时期,温度降至最低、湿度有所下降,气候温和干旱。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向家坝VII坝址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Ⅶ坝址地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2-6与T3^3地层岩石学特征、剖面结构、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的研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游荡性河流沉积环境和交织河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四川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储层是四川盆地内主要的天然气储层之一, 其储集岩主要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石英砂岩, 该砂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 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以及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 已达到了中成岩阶段B亚期。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孔隙演化过程中, 压实压溶、胶结作用主要起破坏性作用; 而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主要起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湖泊、海相三角洲等八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须一段(即小塘子期)发育时期,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部分隆升成陆,仅在研究区北西部广元、剑阁等地发育海相三角洲相沉积。须二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加大,沉积物供给充分,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须三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碎屑物供给量减少,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湖沉积。须四-须六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相到浅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相研究对于现代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沉积相的研究,建立不同沉积相模式,对深入分析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具有指导作用。文章对川西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砂岩粒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不同曲线形态、粒度参数特征作了具体分析。同时,参考萨胡粒度判别函数以及CM图解对研究区沉积相进行了判别,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须二段主要受牵引流作用,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特征。  相似文献   

20.
普光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根据岩石特征及测井相对该地区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特征以及影响储层的因素等分析表明,家河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沉积,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等微相;储层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储集孔隙空间为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集类型;储层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