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剧冲式高速滑坡全程动力学机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剧冲式高速滑坡是具有剧动启程,高速运行,碰撞解体及冲击成坝的高速岩质滑坡。本文根据高山峡谷区大型滑坡坝的形成过程,分析了高速岩质滑坡的临床峰残强降加速机理,滑体势动转化加速机理,空气动力擎托持速机理及滑坡坝冲击夯实机理,论述了其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高速岩质滑坡启动弹冲加速机制是开展高速岩质滑坡全过程动力学研究的基础。系统阐述了高速岩质滑坡启动弹冲加速机制,着重分析了岩质滑坡启程中的滑带释能和锁固体释能加速效应。基于岩石循环加、卸载试验,探讨了岩石弹性应变能释放规律,并将得到的规律用于确定滑带可释放弹性应变能。鉴于目前确定滑坡启动弹冲速度所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新推导了滑坡启动弹冲速度计算公式,并对鸡尾山滑坡启动弹冲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鸡尾山滑坡启动弹冲速度为1.261 1 m/s,滑体初始动能主要源于滑带弹性应变能的释放。最后通过一个滑坡概化模型计算得到了岩质滑坡启动弹冲的极限速度范围为2.64.4 m/s。  相似文献   

3.
高速库岸岩质滑坡运动过程及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滑坡气垫层学说,分析了大型岩质滑坡高速滑动的成因和整体滑动的动态过程,提出了判断滑坡产生高速的必要条件,即滑坡厚度大于临界厚度;并提出了库岸高速岩质滑坡运动过程分析模型,即将整个过程分为4个阶段:初始滑动阶段、开始运动至加速度增大至最大阶段、继续加速阶段和减速至停止阶段。运用分阶段运动过程分析模型,以千将坪滑坡为例,计算了其各个阶段的速度、加速度及滑动距离,并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动能定理相比,该计算模型可以较好地分析滑坡速度的动态变化,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滑坡入水的最大速度,为滑坡涌浪的首浪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层面倾角对顺层岩质滑坡贡献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永刚  王玉峰 《岩土力学》2011,32(12):3708-3712
顺层岩质滑坡作为滑坡的一种类型,在国内很多省份均有较高的发生频率,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及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研究顺层岩质滑坡发育的规律,依据笔者参与并成功治理的国内81处顺层岩质滑坡建立数据库,利用贡献率法将不同层面倾角区间的顺层岩质滑坡的各种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研究不同层面倾角区间的顺层岩质滑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层面倾角为10°~25°的坡体,对顺层岩质滑坡贡献率程度最高;层面倾角为25°~35°的坡体,对顺层岩质滑坡贡献率程度中等;层面倾角为大于35°及小于10°的坡体,对顺层岩质滑坡贡献率程度最低。所得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能很好地为以后国内顺层岩质滑坡的研究及治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高桥乡窑厂坪滑坡进行的钻孔勘探、水文调查以及滑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查明该滑坡为岩质滑坡。通过滑坡体的变形破坏迹象、运动特征,将滑坡划分为Ⅰ(剧滑区)、Ⅱ(沉陷下错解体变形区)、Ⅲ(拉裂破坏变形区)、Ⅳ(拉裂沉陷变形区)、Ⅴ(滑覆区)5个区,并判别窑厂坪滑坡开始发育时具有推移式的特点,变形启动后则逐渐转变成以牵引式为主的变形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6.
滑坡坝及形成的堰塞湖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山区一带广泛分布。它能够形成天然水库 ,在发生溃坝和洪水漫坝的情况下 ,造成的灾害损失很大。历史上产生过许多天然滑坡坝 ,有些很快发生溃坝 ,有些存在时间很长。存在时间较长的滑坡坝 ,它周围风景秀丽 ,成为旅游热点地区 ,同时也可开发其水资源。滑坡坝的形成有滑坡堵江、崩塌堵江和泥石流堵江 3种形式 ,它的形成机制对于滑坡坝的存在时间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和利用滑坡坝时 ,它的成因机制需要分析评价。本文对某滑坡坝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某滑坡坝时发现 ,它由左右两岸的滑坡共同作用形成 ,这种形成模式在国内外报道很少 ,对类似工程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发育有I号大型深层岩质滑坡,自1984年以来一直处于等速蠕动变形状态,失稳下滑的可能性增强。为确保电站安全运行起见,对I号滑坡高程2200m以上的滑体进行了削方处理,并采用加载反压法的防护措施。为了对处理前后滑体稳定性有一比较确切的了解,采用递推系数法对滑体处于各种库水位变化情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川东缓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演化阶段划分理论,并提出不同演化阶段下的识别标志特征。结论表明:(1) 初期短距离启动阶段,斜坡后缘主要表现为深大裂隙;(2) 中期槽谷扩张阶段,斜坡后缘主要表现为沟槽、拉陷槽或者斜坡具有汇水聚集发生剧滑的地形特征,如圈椅状地形、三沟环绕或双沟同源地形、后缘洼地地形等。(3) 大型、特大型顺层岩质滑坡大多为斜坡二次、甚至三次启动滑动的结果,识别古(老) 滑坡是圈定大型、特大型顺层岩质滑坡的重要途径之一。(4) 在地调详查中,应特别注重对斜坡微地貌和后缘拉张破坏区的调查,重点排查初期短距离拉槽启动阶段及中期槽谷扩张阶段的隐伏性斜坡。本研究为区内滑坡的预测预防和大型、顺层岩质滑坡隐患点的判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平硐及岩土测试等勘察工作,查明青石梁滑坡体积约81万m~3,为中型岩质顺层滑坡,现状整体处于基本稳定性状态。水库运行后或建坝前后叠加暴雨久雨滑体饱水等多种工况下,滑坡整体基本上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为此滑坡需要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经比较,建议结合大坝二期围堰建设对滑体中部、后缘予以削方减载(用作围堰填筑土料),使滑坡稳定达到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三大典型水库型顺层岩质滑坡工程地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瓦依昂滑坡、塘岩光滑坡、千将坪滑坡滑坡三大滑坡工程地质比较研究,找出了其地形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变形特征的基本规律和共性,揭示了库水浮托与滑带浸泡软化及二者耦合的滑坡诱发机制; 提出了水库顺层岩质滑坡的基于易滑地质结构的空间预测模型; 初步总结了水库顺层岩质滑坡短期及临滑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1.
滑坡分类研究一直是滑坡研究的基础和重点。通过对山西煤矿区滑坡灾害的工程实践和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根据滑坡地层结构、岩性特征、诱发机制及运动特征等因素将山西煤矿区滑坡归结为5种类型:顺基岩面推移-滑动型黄土滑坡;蠕滑-挤出型黄土滑坡;水浸溜滑型黄土滑坡;煤层自燃倾覆-拉裂滑移型岩质滑坡;受节理控制的蠕滑-张裂型岩质滑坡。研究结果发现:黄土滑坡滑带土一般为松散土层,岩质滑坡的滑面为软弱结构面(多为泥岩薄层)或煤线;除溜滑型黄土滑坡滑动速度较快外,其他为低速滑坡,其典型特点是历时长,滑距短,致灾范围小,但滑坡推力大,破坏力强,往往造成更大损失。该研究进一步细化了滑坡分类的内容,其成果可对山西矿区及类似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49-652
以四川广元某滑坡为例,通过对其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滑坡基本特征,对滑坡的成因机制、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为岩质推移式滑坡,地下水和大气降水,造成土体重度增大,滑带土力学性能下降,是滑坡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暴雨工况下基本处于不稳定状态。据此提出"中前部抗滑桩支挡+房屋背后护脚墙+裂缝封填+修复水渠"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20年8月16日,四川眉山天府新区发生强降雨过程,高家镇鹰头村8组熊家湾发生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方量约42万m3,基于调查访问、现场勘探和无人机航飞摄影,对滑坡的形貌及变形特征、岩土结构、运动过程进行了勘查,对滑坡的变形过程、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斜坡岩土结构及地形地貌为滑坡提供了基础条件,强降雨为滑坡启动提供了诱发条件;斜坡在重力及水压力作用下沿层面发生推移式缓慢启动-剧烈滑动-匀速滑移-减速滑动-停止滑动的过程,变形过程伴随应力的聚集到释放,滑体的破碎导致水压力释放对滑坡破坏的最终停止起到控制作用。该滑坡运动和破坏模式较为典型,研究成果对其他类似顺层岩质斜坡失稳机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老鹰岩滑坡成因机制与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鹰岩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大型岩质滑坡,滑坡纵长450 m,最大展宽430 m,体积约1 500×104m3。滑坡掩埋了一座中型水电站,造成20余人死亡,巨大的滑体堆积厚达100余米的滑坡坝,形成了汶川震区库容量仅次于唐家山的第二大堰塞湖。强震触发形成老鹰岩滑坡分为三个阶段,即:①后缘震动拉裂阶段。老鹰岩滑坡后缘为一突兀山脊,地形对地震动力放大效应明显,震动拉裂沿长大结构面形成了一个陡峭、粗糙,与重力作用下呈光滑、有一定弧形的后缘拉裂面迥异的边界。②摩擦阻力降低、滑体溃滑阶段。地震动力的持续作用,地震波不断在滑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使得滑面处摩擦阻力迅速降低,进而岩体内"锁固段"剪断,滑体顺层面高速下滑。③滑体高速流动堆积阶段。规模巨大的滑体,冲入姜巴沟,并对沟两侧的山体产生强烈的铲刮,高速碎屑流受到黄洞子沟左侧山体强力阻挡后折返,并震动堆积形成堰塞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首段发育有大量岩质滑坡,其中很多灾害点极具隐蔽性且目前并未被查明。文中以三峡库区首段泄滩河左岸为研究区,以区内唯一破坏的卡门子湾顺层岩质滑坡为例,在分析其成因机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该地区顺层岩质滑坡的破坏模式,并以此确定了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及距道路距离共9个评价指标因子及疑似滑坡隐患点,将这些灾害隐患点作为滑坡样本,运用ALSA模型开展研究区的滑坡易发性分区,最后采用ROC曲线及现场复查等方法验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顺层岩质滑坡的极高易发区和较高易发区大致呈面状分布,主要集中在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紫红色泥岩夹砂岩和西北坡向的近库岸地区。现场验证发现易发分区结果与滑坡破坏模式分布规律较吻合,表明基于滑坡破坏模式选择滑坡样本得到的滑坡易发性结果在整体上也能反映研究区滑坡概率空间分布规律,在缺乏准确滑坡样本时可作为一种替补方案。上述研究结果为基于滑坡破坏模式选取滑坡样本开展易发性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常认为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破坏以滑移-拉裂、滑移-弯曲模式为特征,但野外调查中,在陡倾顺层岩质边坡还发现一类特殊的变形破坏方式,即倾倒变形。以黎家洞滑坡为例,在阐明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滑坡的倾倒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为该类滑坡除险加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滑坡发育类型及其空间预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场调查了黄土地区的大量滑坡,按运动方式将其分成错落式滑坡、高速远程滑坡、低速缓动滑坡和滑坡泥流四种类型,并以4个典型滑坡为例,分析了各类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运动学特征。提出了在各类运动方式下黄土滑坡的空间预测指标、影响因子和建模思想。为黄土地区的滑坡灾害空间预测提供了整体思路,为滑坡的预测理论建模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川黔线铁路K119段裁缝岩处发生大型红层岩质滑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保障既有铁路线运营安全,本文在对滑坡工程地质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及3DEC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该红层滑坡对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其形成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重应力的牵引作用下,岩层间的非协调变形产生拉张裂缝,降雨入渗张拉裂缝,使滑带泥化软化,并最终诱发裁缝岩滑坡失稳破坏。(2)在滑带处于饱和状态时,该红层滑坡将再次失稳堆积于綦江河上并形成滑坡坝,对铁路工程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0月11日,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发生大规模滑坡,约有3165×104 m3的山体高速冲入金沙江形成堰塞坝,13日9时堰塞坝体被自然泄流冲开,堰塞湖威胁解除。11月3日,在时隔短短23 d后,该滑坡后缘约215×104 m3高位滑体再次发生滑动破坏,高速运动的滑体沿途铲刮坡体并冲入金沙江,再次形成堰塞坝。现场调查研究得出白格滑坡主要是受其后缘逆冲分支断层f2(不整合接触面)控制,并在长期重力卸荷、降雨和地下水的反复浸润作用影响下,最终整体失稳破坏。通过对滑坡演化过程分析得出,其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后缘蠕滑和沉降下错阶段(Ⅰ)、坡体裂缝发展、贯通阶段(Ⅱ)、整体启动"锁固端"剪断阶段(Ⅲ)、高速凌空滑跃阶段(Ⅳ)、碰撞、破碎、堆积成坝阶段(Ⅴ)。一期变形破坏机制模式可归结为蠕滑-下错-剪断-滑跃式,破坏方式表现为推移式,后期临空条件较好,破坏将以牵引式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残留强变形区块(K1、K2、K3)及其周边影响区形貌特征和变形迹象,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后期强变形区总体将以渐进解体方式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20.
西藏樟木口岸特大型古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是樟木口岸主要的地质灾害,对樟木口岸古滑坡的研究是关系口岸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口岸地质灾害整体勘察,以地质分析为基础,重新认识了古滑坡的规模、性质及机理。分析发现樟木口岸并非坐落在一个古滑坡体上,而是发育两个大型古滑坡,基岩顶面附近的残坡积粉质粘土或粉土与降雨是古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古滑坡是由岩质崩滑形成的堆积物演变而成的碎石土滑坡,岩质崩滑的变形机制是弯曲—拉裂—压碎模式,古滑坡的形成机理为滑移—拉裂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