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22、25、28、31和34℃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生长、饲料利用和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温度为31℃时,仔稚鱼生长速度和绝对增重率最高,分别为0.08cm/d和0.035g/d;温度为22℃时最低,仅0.06cm/d和0.020g/d。2)饲料系数在28℃时最低,仅1.90;22和34℃时较高,达2.14和2.17,各组差异显著(P<0.05)。3)在仔稚鱼发育和存活率上,当温度在22~34℃时,温度越高,仔稚鱼发育越好;各组仔稚鱼的存活率介于93.7%~94.7%,差异不显著(P>0.05)。4)在消化酶活力上,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均在34℃时活力最高;脂肪酶活力在31℃时达到最高,22℃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28.0±1)℃条件下,5种不同饲喂频率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仔稚鱼的生长、体成分及几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3、4、5次/d组的相对增重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1次/d组;各组的饲料转化率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胃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随饲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各组胰蛋白酶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灰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脂肪含量显著上升,水分含量则明显下降(P<0.05)。分析表明,奥尼罗非鱼仔稚鱼最适饲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3.
在盐度5、10、15、20、25、30条件下,以全人工配合饵料饲喂龙虎斑[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棕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60 d,研究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5~20组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均高于盐度25、3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0组的增长率最高,为55.08%,盐度15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为2.30%/d,盐度和龙虎斑生长速率的回归方程为K=0.000 09 S 4-0.006 S 3+0.131 S 2-1.055 S+4.832(R 2=0.984);不同盐度对龙虎斑的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15组的摄食率最高,为1.64%/d,其次为盐度10组,为1.60%/d,饵料系数在盐度15组最低,为0.820,其次为盐度10组,为0.827。因此,龙虎斑在低盐度条件下生长比高盐度快,摄食率高,饵料利用率高,最佳生长盐度为10~15。  相似文献   

4.
对25℃条件下养殖的体长(33.5±2.4)cm、体质量(584.15±10.35)g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云龙杂交斑),以及体长(25.1±2.2)cm,体质量(375.41±7.35)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F1(简称青龙杂交斑),以1℃/d的速度逐渐升高水温,记录各温度条件下两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研究二杂交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及25、29、33、36℃条件下的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云龙杂交斑和青龙杂交斑的高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9℃和37.9℃。随温度的升高,青龙杂交斑血清中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上升趋势,各温度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酐(CREA)含量下降,总胆固醇(T-CHO)29、33℃组下降(P0.01),36℃组升至初始水平,各组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随温度的升高,云龙杂交斑血清中GLU、T-CHO含量呈上升趋势,33℃组与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EA、TG含量略微升高后开始降低(P0.05),GOT、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较25℃时下降(P0.05),血清GPT和CAT活力无明显变化(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轮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小球藻等为开口饵料培养口虾蛄幼体20d。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单一饵料进行口虾蛄幼体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幼体开口后6 d(Z4期),单独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为0%,而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89%和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7~19 d内(Z5-Z8期),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组成活率最佳,达71%,卤虫无节幼体组幼体成活率则为50%。单一投喂卤虫无节幼体0~15 d(Z2―Z7期)内口虾蛄幼体持续生长,15 d(Z7期)后口虾蛄不再生长,其体长与头胸甲长、腹部长、尾扇长等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口虾蛄幼体的摄食特性,建议口虾蛄幼体的开口投喂方案为幼体开口后的0~15d内(Z2―Z7期)主要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饵料,15 d后(Z7期)逐渐转至其他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6.
在以鱼粉、豆粕、棉籽粕和双低菜籽粕为蛋白源的实用饲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1 000 IU/kg和复合酶制剂400 mg/k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02±0.01)g的黄颡鱼稚鱼56 d,探讨外源酶制剂对稚鱼消化酶活性、消化率及粪便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二实验组稚鱼胃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植酸酶组稚鱼肠道蛋白酶、胃淀粉酶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酸酶组稚鱼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质、总能、灰分和磷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灰分和磷表观消化率也高于复合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酶组稚鱼对饲料粗脂肪、总能表观消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稚鱼粪便氮含量与对照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酸酶组稚鱼粪便磷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稚鱼实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消化道消化酶活性,提高其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减少粪便磷排放。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 ~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密度(2、4、6 kg/m3)、投喂频率(1、2、3次/d)和投喂水平(60、80、100%饱食)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等3生长性能参数的协同影响。【方法】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BBD)和响应曲面(RSM)方法分析。【结果】养殖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的一次、二次效应对幼鱼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影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养殖密度与投喂水平对饲料转化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对胃蛋白酶活力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投喂频率与投喂水平对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3响应面指标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83 0、0.943 6和0.991 0,拟合方程可信度较高。响应指标优化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81.24%条件下,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胃蛋白酶活力最佳,分别为1.291%/d、1.041%和154.322 U/mg,可靠性达94.6%,可信度较高。【结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内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在养殖密度为42尾/m~3、每天2次的81.24%饱食投喂条件下,幼鱼可健康生长,生产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9.
用添加质量分数为0.00%(对照组)、0.02%、0.05%、0.20%、0.50%褐藻酸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的基础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7.61±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0周,研究AOS不同添加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血液学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不同添加量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2%、0.05%、0.20%组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05%、0.20%组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AOS组肝脏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发现,大菱鲆幼鱼对腹水病的疾病抵抗力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OS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建议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05%。  相似文献   

10.
在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基础饲料(铜质量分数2.03 mg/kg)中分别添加6个水平的羟基蛋氨酸螯合铜(hydroxy methionine copper,HMC),制成铜质量分数分别为2.03、4.04、6.20、10.67、13.96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6周后,探讨HMC对幼鱼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组织铜沉积的影响,确定幼鱼饲料中铜的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HMC,对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等生长性能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铜质量分数6.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高于或低于2.03和13.96 mg/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04和10.67 mg/k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成活率、肝体比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饲料中添加HMC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全鱼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斑鱼血浆铜蓝蛋白(CP)的含量、血清和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以6.20 mg/kg组最高;饲料中铜的添加对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肝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HMC均提高鱼体、肌肉和肝脏中铜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13.96 mg/kg组最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HMC可提高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据,通过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可得,以HMC为铜源,斜带石斑鱼幼鱼铜需要量为7.09 mg/kg。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大豆浓缩蛋白作为饵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对饵料蛋白源的内在适应机理。根据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用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作为蛋白源配制成6种近似等蛋白等能的饵料,其中大豆浓缩蛋白在饵料中的含量分别为0、11%、22%、33%、44%和56%(分别替代鱼蛋白质量的0、18.64%、37.93%、56.90%、77.19%和100%),对照饵料全部以鱼粉作为蛋白源。用上述6种饵料喂养中华绒螯蟹50 d后,测定蟹肝胰腺各种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饵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的升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均呈降低之势。当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到44%时,与全鱼粉对照组相比,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性降低(P<0.05);同时,淀粉酶稍呈升高之势,而纤维素酶则稍呈降低的趋势;A/T比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当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44%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河蟹对植物蛋白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研究34℃高温环境下吉富品系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变化规律,以及SOD、LDH活力与幼鱼生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持续高温对幼鱼特定生长率及SOD、LDH活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LDH活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及SOD活力随时间变化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LDH活力增强是高温条件下幼鱼特定生长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复合酸化剂对鲤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鲤鱼(Cyprinus carpio)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梯度的复合酸化剂(质量分数分别为0、0.2%、0.3%),研究复合酸化剂对其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复合酸化剂显著(P<0.05)提高鲤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饲料蛋白质效率以及饲料蛋白质沉积率等生长性能指标;2)添加质量分数0.3%的复合酸化剂时,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酸化剂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3)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肥满度及内脏比等品质指标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鲤鱼饲料中添加以柠檬酸、乳酸、磷酸等为主的复合酸化剂,可显著提高鲤鱼肝胰脏、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促进鲤鱼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罗勒精油对运前暂养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i♀×Epinephelus lanceolatus♂)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以期为石斑鱼保活运输应激缓解技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罗勒精油的暂养浓度与暂养时间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的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暂养时间下石斑鱼血清生化指标与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0 mg/L罗勒精油暂养处理,能显著延长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P <0.05),延长5.7 h,保活时间为(19.7±0.5)h;暂养24 h处理组的石斑鱼无水保活15 h时存活率仍能保持1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 mg/L罗勒精油暂养处理组石斑鱼血清中皮质醇质量浓度、尿素氮浓度以及乳酸脱氢酶酶活力显著降低(P <0.05),谷草转氨酶酶活力上升速率减缓,石斑鱼肝脏与脑部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 <0.05),热休克蛋白70的释放显著增加(P <0.05),随着暂养时间的延长,脑部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与肝脏过氧化氢酶活力的上升趋势减缓,暂养过程血清中葡萄糖消耗速率减缓,肝脏...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水泥池用淡水和海水培育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鱼,研究两种培育模式下美洲鲥的生长。结果表明,美洲鲥仔稚鱼可较好地适应海水培育环境,经33 d的培育,淡、海水培育模式下美洲鲥平均全长日增长分别为0.965 7 mm和0.922 0 mm,前者略高于后者;成活率分别为70.3%和74.7%,海水培育模式成活率略高于淡水培育模式;仔稚鱼培育期间的生长模型方程分别为Y=9.614 3+0.500 7 X+1.326 6 X2和Y=9.478 3+0.558 4 X+1.038 0 X2(Y为全长,X为日龄)。可见,两种培育模式生长差异不显著,只要生产条件许可,均可采用淡水或海水培育美洲鲥苗种。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17.
以精制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质量分数0.48%、0.97%、1.50%和1.97%等4种不同水平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 HUFA)的饲料,并饲喂斜带石斑鱼幼鱼50 d,研究不同水平n-3 HUFA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lus coioides)幼鱼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n-3 HUFA水平对实验鱼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参考指标,通过回归分析,斜带石斑鱼幼鱼对饲料中n-3 HUFA的适宜需要量(质量分数)为1.27%~1.42%;各实验组的鱼体肥满度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保持在1.4左右;内脏比与肝体比随饲料中n-3 HUFA水平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各实验组鱼体肌肉常规营养成分不受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影响,肌肉中的n-3 HUFA随饲料n-3 HUFA水平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配合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按1.0×10~8、3.0×10~8、5.0×10~8cfu/g单独喷洒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两种菌,制作6种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10.66±0.09)g的健康军曹鱼幼鱼10周,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测定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和免疫酶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乳酸菌组幼鱼饵料系数降低(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添加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显著高于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在3.0×10~8cfu/g乳酸杆菌添加组达到最大值;乳酸菌组的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Y)和脂肪酶(LPS)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乳酸菌添加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高于对照组,而丙二醛(MA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以喷洒方式在饲料中添加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可显著提高军曹鱼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影响效果与添加量和添加乳酸菌种类有关,乳酸杆菌对军曹鱼的相关作用效果优于粪肠球菌,以3.0×10~8cfu/g乳酸杆菌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处理温度对锦绣龙虾(Panulirus ornatus)、波纹龙虾(P. homarus)和杂色龙虾(P. versicolor)长途运输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冰块梯度降温的方法,将从斯里兰卡收购的锦绣龙虾、波纹龙虾和杂色龙虾依不同规格(0.1~0.2、0.2~0.5、0.5 kg以上)分别按5℃/h降温至25、20、18、15、12℃,并进行长途运输。【结果】1)12℃处理组的龙虾存活率最高,达95.42%,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P 0.05);2)经12~25℃温度处理后,锦绣龙虾的存活率总体上高于其他龙虾,更有利于长途保活运输;3)随着龙虾规格增大,存活率呈增加趋势(P 0.05);4)处理温度对龙虾长途运输存活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龙虾种类对运输存活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规格对龙虾运输存活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0.05);温度×种类、温度×规格和种类×规格的一级互作以及温度×种类×规格的二级互作对龙虾存活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5)暂养可提高龙虾长途运输的存活率,暂养时间宜在18 h以上。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玻璃钢桶中,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以每天投喂、投喂1 d停饲1 d、投喂2 d停饲1 d、投喂3 d停饲1 d等4种投喂模式(分别用A1、A2、A3、A4表示)对体质量(84.5±12.9)g的龙虎斑进行30 d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增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20.68%、1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率A1、A4组最高,分别达76.50%、7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89%·d-1和1.95%·d-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转化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14、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A1、A4组各指标最佳,但鉴于成本问题,A4组投喂模式的综合养殖效果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