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在强震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叙述了经、纬向构造体主要控制着地震的区域与呈带分布情况,说明扭动构造体系是它们的主要发震构造.大量地震形变资料证实,一些巨型扭动构造体系现今活动特征与形成时期的运动方式不同,这种变化与地球自转速率、边界条件以及区域地块的不均一运动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亦为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基于以往的工作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及有关问题再次作了分析。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BP),它源自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新构造应力场以NEE-SWW至近EW向水平挤压为特征。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先存古近纪断裂复活和新构造应力场初始应力作用在其上覆新近系--第四系中形成的构造变形,它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NE向斜切营潍断裂带中段的庙西北-黄河口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不仅使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而且使该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显著减弱。渤海东部地震基本沿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分布,营潍断裂带辽东湾段和莱州湾段地震较少且震级小。为究其原因,最后还作了初步的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训华  郭兴伟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12):3861-3868
在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研究过程中,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复杂的大陆动力学过程有所局限,而中国本土的大多数大地构造观点无法展开洋陆对比研究.朱夏和刘光鼎对中国大陆边缘和中国大陆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体制有其独到的见解,即以活动论为内涵的全球构造理论,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等内容,提出块体构造学说.块体构造学说在用板块理论解释新全球构造阶段构造现象的基础上,将块体和结合带赋予新的定义和内涵,作为板块之下的二级构造单元,用以表示古全球构造阶段的大地构造单元.本文在简要介绍块体构造学说提出的历史和背景基础上,简述对中国海陆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理解,系统阐述块体构造学说的大地构造体系,明确块体和结合带的定义、分类和特征,作为正在编制的"中国海陆大地构造格架图"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概述云南地壳构造特点和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以七级和七级以上地震为例,重点分析了云南主要构造体系与强震分布的相关特点,利用多年来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震活动性成果,简述了云南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地震破裂带、地壳形变、绝对应力测量、震源机制以及模拟实验等动态观测资料,得到云南现今构造应力场总的以北北西向主压应力为主导。最后,以上述资料为依据,对云南地区未来强震发生的可能地段作了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68,自引:9,他引:168  
最近20年来我国活动构造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 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总结这些定量研究成果, 编制了1∶400万中国活动构造图, 尽可能详尽地表示了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块体、火山和地震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构造及其运动学参数, 总结了中国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 喜马拉雅和台湾为板块现代活动边界构造带, 活动强烈, 断裂滑动速率大于15 mm/a; 大陆板内地区构造活动以块体运动为特征, 可以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 其中以青藏、新疆和华北断块区现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 各区200多条活动构造带的运动学特征表明, 板内构造活动是一种有限制的低速率块体运动, 块体边界构造带的水平滑动速率一般小于10 mm/a, 最大为10~15 mm/a, 因而不支持高速率滑动的逃逸理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详细解剖了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积背景对琼东南盆地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控制.晚中新世以来的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坡区的沉积物易发生失稳,从而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充填提供了物源.峡谷内部的2套沉积物:浊流沉积体和块体搬运复合体,分别来自西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不同部位沉积物供给能力的差异,导致峡谷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充填结构和样式.11.6 Ma时期构造变革事件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盆地东部形成的轴向"限制型"小型盆地可视为中央峡谷体系的雏形.5.7 Ma时期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的活动,将增强莺-琼盆地交界处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并向浊流发生演变,形成深水浊积水道.南部隆起的存在对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物起到了"遮挡"的作用.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沉积物供给和盆地东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引起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回春",大量垮塌沉积体的发育将进一步加剧峡谷的"负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不同区段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西北部物源的供给和红河断裂带在5.7 Ma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头部区域浊积水道的形成和发育;西北部物源、北部陆坡的沉积物供给、构造地貌特征等,控制了峡谷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影响了峡谷内部的充填结构;盆地东部11.6 Ma时期的构造变革和长昌凹陷有限的沉积物供给能力是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本区主要构造断裂演化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地壳运动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成时间,通过对伊兰—伊通、龙江山字型、绥化—逊克和孙吴地堑四大构造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出本区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是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南北顺时针、东西逆时针对扭的应力场源。同时对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断裂存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四大构造体系控制本区地震发生,特别明确龙江山字型构造体系是本区发震的起到主导作用的活动性特殊构造,并明确本区几个发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8.
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隆升速率大于周边区域,被认为是东构造结的核心部位(隆升中心)。近期区域地震观测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较弱,而其东南侧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为了研究东构造结地区目前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文中利用DEM数据分析了南迦巴瓦峰及其西北、东南两侧和阿萨姆东北部区域的高程频率分布及面积高程积分曲线。结果显示,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属于侵蚀的壮年期,区域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已经达到高度平衡的状态,受到高原气候影响,该地区剥蚀作用相对较弱,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目前隆升相对缓慢。西北、东南侧以及阿萨姆东北部区域地貌均表现为年轻的演化阶段,属于侵蚀的幼年期,阿萨姆东北部地区地貌更接近幼年期早期阶段。西北侧的地貌演化阶段反映了区域侵蚀能力较小,仍属于高原气候区;南迦巴瓦峰东南侧至阿萨姆区域受到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降雨充沛,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区域尚属于侵蚀的幼年期,且阿萨姆东北部地貌发育程度更低,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以东地区构造隆升非常强烈,隆升速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阿萨姆东北部。文中认为,在现今印度板块向N推进的模式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隆升中心)向SE发生了偏移,新的核心部位可能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区域,该地区隆升强烈,构造应力积累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四川较场弧形构造与1933年叠溪地震发震构造的再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场弧形构造是四川众多弧形构造带之一。本文对该弧形构造的特征及其西冀发育的松平沟断裂的新活动性作了进一步论证,确认松平沟断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该弧形构造西翼弧顶部位1933年曾发生过叠溪7.5级地城,丧人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众说纷纭。作者通过近年来在现场的多次考察,并对该次地震的等烈度线形态,地表震害展布特征,建筑物沿松平沟断裂的左旋位错,震后持表发育的西北向地震地裂缝等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认为,1933年叠溪7.5级地震的发展震构造仍为较场弧形构造西翼的松平沟断裂。  相似文献   

10.
华北北部断块构造及中下地壳的构造滑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浅表断裂构造、结晶基底、地震活动以及地震转换波测深等资料,对华北北部地壳浅部和深部的层-块构造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划分了浅部和中上地壳断块构造,并初步确认了中下地壳之间存在普遍的、定向的构造滑脱现象,进而揭示了地壳构造变动具有层-块滑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using neural networks to identify the internal forces of typical systems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After formulating the identification task as a neural network learning procedure,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a representative chain-like system under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excitations. The neural network bas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provides very good results for general classes of multi-degree-of-freedom structural systems. The range of validity of the approach is demonstrated, and some application issues are discussed for (a) partially known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 and (b) completely unknown systems.  相似文献   

12.
论四川挽近构造体系及其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最强烈的挽近构造活动时期至少有三次。第一幕在新、老第三纪之间,第二幕在新第三纪与早更新世之间,第三幕在早、中更新世之间。它们各控制多种构造带或构造体系的活动,经过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最后铸成四川复杂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山川地貌景观。挽近时期进一步活动的构造型式有:东西向构造带、南北构造带、棋盘格式构造、新华夏系、青藏系及旋扭构造等。各构造带的发生演变及成生顺序所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及其转变方式颇有规律。总体看来,南北向挤压作用在先,东西向挤压作用在后。  相似文献   

13.
A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o includ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effects in optimal structural control, General Multi-Degree-Of-Freedom (MDOF) structural models are considered. The SSI transfer functions for ground motion and control force in the physical space are presented first, followed by a methodology for using system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 to find an equivalent fixed-base model of an MDOF SSI system. An iterative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combine these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gains.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 of considering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investigated for the controlled SSI system. It is found that the control algorithm considering SSI effect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algorithm assuming a fixed-base system model. In addition, the advantage of applying this methodology is observed to be more prominent in the cases where the SSI effects are more significant.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地壳中的成矿地质流体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论述了地质流体研究的学科前缘性.认为地壳中可划分出六大类不同的成矿地质流体体系:(1)与大陆地壳中─酸性岩浆热事件有关的热液流体体系(2)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浪喷流派体体系(3)与海相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盆地流体体系(4)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变质流体体系(5)与地幔排气过程有关的深部流体体系(6)与大型剪切带的发生演化有关的流体体系并简要讨论了每个成矿流体体系的发生、演化、特征和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4年结构抗震进展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4年中国在结构抗震理论、钢筋混凝土结构、生命线工程、其它类型结构、场地与地基、减震和隔震等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本文向有关国际组织与学者推荐中国地震工程学者近几年成果,也为同行今后的科研选题与研究工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他们了解结构抗震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和选择自己致力研究的课题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研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方法很多,如地壳形变测量,震源机制解等方法,本文利用井壁崩落法、套芯法及有限元数值模拟所得结果,研究分析了下辽河盆地现今构造应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结构可靠性分析中各类不确定性的综合处理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了文[1]推广的一次二阶矩方法的局限性后,利用高阶矩标准化方法进一步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含有离散变量及模糊不确定性的可靠性分析中,从而给出了一个结构可靠性分析中各类不确定性的综合处理方法。文中通过几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并初步分析了不确定性对可靠度分析结果的影响规律。最后,作为一个工程算例,对一个核电厂安全壳进行了地震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结构可变阻尼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阐述了结构半主动控制的概念,并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结构半主动控制的研究状态,阐述了几种有关结构半主动控制的算法,包括基于经典最优控制的控制律及算法,基于变结构系统理论的滑动模太控制算法和非线性奇次系统的bang-bang控制算法。重点阐述了变结构系统理论和滑移面的确定及控制律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定量地研究塔里木北部地区区域的层次结构.拆离构造,特别是同油气地质、圈闭构造密切相关的沉积盖层中的层滑倾滑和推覆滑覆等各种构造的形成机制,对该区沉积盖层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物性和岩石力学标本采集和测试(包括三轴参照实验).依其参数结构特点和地质、物探资料,划分出4套7层区域性层滑系统,并与研究程度较高的中、下扬子区的物性参数、岩性组合和构造特征进行综合对比.最后还进一步阐明了塔里木北部地区特征的前列式冲断构造和含油气局部构造等,均受到这7层区域层滑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地区发育有5条N倾的断层,这些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均有较为明显的活动迹象,并在地表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构造标志。通过沿断层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探槽开挖和年代测定,较为准确地获得了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运动性质和特征等问题,并确定出这些断层都是在距今20万年~30万年以来快速翘升形成的。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对N倾断层系的深部构造特征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准确评价这些断层的孕震模式和发震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