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新时  周广胜 《地学前缘》1997,4(2):137-144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和气候的反馈作用及在更微观的尺度上预测全球变化对自然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效应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项目“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的重要研究目标,中国科学家自1985年正式立面开 全球变化研究以来,全面加入了国际全球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文章就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作了评述,并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也是整个全球变化的研究核心领域之一。该计划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全球变化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在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也开展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绩。按照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提出了未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包括(1)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生命元素的代谢及其耦合机制研究;(2)全球变化敏感区域或重要样带上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3)我国的C、N、P、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研究;(4)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植被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大项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有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生态生理学基础模型研究,对全球变化反应的植物群落学模型与气候(植被关系,全球变化中的我国生物群区遥感监测技术与相关模型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最后指出未来中国进行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拟注重各计划间的交叉及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陆地样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机理上理解、评估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共启动了15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其中2条在中国,即中国东北样带和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从植物碳氮代谢、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收支及样带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等方面较系统地总结了围绕中国这2条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了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的理解,提出未来中国全球变化陆地样带研究应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与环境及区域特色,重点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过程与管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生态效应及其调控机制和全球变化模拟预警系统开展研究,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的联网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栋  李正泉  于贵瑞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1199-1206
全球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及其科技界共同关注的重大挑战。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网观测作为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了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简要介绍了几个有影响的国际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计划。在此基础上,分析评述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以及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并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指出了近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应该重点发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是从机理上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实现预警、调节和减小全球变化不良影响 ,科学地规划和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效研究平台。在介绍国际全球变化陆地样带提出的背景与选定标准、中国东北样带的位置与特征的基础上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国东北样带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用于模型发展和比较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中国东北样带数据集 ,从机理上初步探讨了全球变化对于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可能影响 ,发展了用于古植被气候重建的植物种与表土花粉类型的定量关系模型、多尺度耦合的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和基于林窗原理的森林生态系统动态模型 ,并对全球变化对中国东北样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估 ,进而针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财力有限的特点 ,提出未来中国东北样带研究拟充分利用我国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区域特色 ,围绕“生态过程与生态安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这一关键科学问题 ,做出一些在国际上既有显示度 ,又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化与海洋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集成,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国际海洋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已经开展许多研究项目,诸如“海洋全球变化合作研究计划(IMAGE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PAGE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等,旨在通过对海洋表面和深部变化及与陆地的相互关系作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及气候变化的历史,海洋地质在研究古气候,古水温,海洋与陆地气候联系,环境重建,陆海相互作用等方面举足轻重,同时地质学在参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地生态样带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陆地样带——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NECT)的提出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样带在东经112°~130°30′间沿北纬43°30′设置,长约1600km,是一条中纬度温带以降水为驱动因素的梯度,具有良好的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气候等环境因素的过渡特征。文章介绍了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的确定、生态特征及在数据库建设、植被结构和生产力模拟以及遥感研究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林海 《地学前缘》2002,9(1):19-25
文中简要回顾了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 ,指出 ,1986— 1990年是中国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研究的初期 ,围绕IGBP主要科学问题如古环境、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以及地气相互作用方面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研究。1991— 1995年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研究范围扩展到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预测、影响和对策 ,中国生存环境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等领域。1996— 2 0 0 0年其研究进一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成功实施了一批以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计划。随着新世纪的来临 ,中国一系列全球变化大型研究计划相继启动 ,使全球变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集成研究方法的应用 ,在解决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由环境恶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组织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以及全球变化适应性等研究方面得到了深化和加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简要叙述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性、特点和中国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回顾和评述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所开展的有关全球变化的研究进展。据统计,在1985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已达350项左右,由国家级项目、部委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已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一些核心计划,如全球古环境变化、全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全球大气化学、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以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文章进一步指出,我国研究重点应放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地生态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地球环境演变历史及其变化原因、地球系统的综合分析和模拟、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等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今后“九五”期间以及到下一个世纪初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化研究——一个新的国际前沿科学计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简单介绍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由来和发展,计划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机构以及我国的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有关活动。  相似文献   

12.
USGCRP碳循环研究的最新动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碳循环研究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委员会提出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详细介绍了美国碳循环研究的目标、重点研究计划和行动。USGCRP碳循环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碳源和碳汇的综合评价,其重点在于确定北美洲陆地碳汇的数量、位置和成因,通过设立集成观测、过程研究和建模研究的项目来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并提供北美洲陆地碳汇及其变化的更精确估计。USGCRP将从大气、海洋、陆地和人类因素方面结合适当的研究方法,提供多样化的碳循环时空信息,而且提供必要的北美洲陆地碳汇状态的详细描述。在基本反映美国碳循环研究最新趋势的同时,提出了中国碳循环研究应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As a kind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y with significant impact on river ecosystem, dam construction and reservoir cre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degradation and disappear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its flooded area. It will cause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downstream eco-environment and disrupt the continuity and connectivity of natural rivers. There may be “accumulative effects” on the impact of river cascading development on its ecosystems, which is to “amplify” the impact of damming on river ecosystems step by step. However, the role, approach, and hydro-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accumulation effect” are still not clear. Additionally, this will also result in the uncertainty in the objective, targets, spatio-temporal scope and action path of adaptive management of river cascading development. In river cascading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adaptive practice on restoring natural hydrological processes and river ecosystem may no longer be effective. There is need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river-reservoir system and its succession. The trade-offs between multi-stakeholders of river-reservoir system shall be also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has experienced intensive cascading development, which is unique among the world’s rivers and will profoundly change the ecosystem in the upper Yangtze. The adaptive management of upper Yangtze should aim at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rivers and reservoirs and maintaining the health of river-reservoir ecosystems. Future research could be focused on the role and form of “accumulative effects” in upper Yangtze, and the trade-offs amo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These will construc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reen hydropower in the upper Yangtze.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科学的进展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全球变化科学对揭示和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变化规律及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建立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发展、高分辨率冰芯记录的研究、短周期气候变化、突变事件的发现、南北半球古气候对比的研究以及我国学者对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贡献等角度论述了地球环境变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并在对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以及水资源等研究和现代观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当前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在新世纪全球变化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