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成藏期输导体系的演化模式及有效性验证是库车拗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断裂活动期和断层性质、砂体连通性和物性、不整合面上下地层接触及岩性配置关系,研究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综合运用QGF、QGF-E及甾烷C29ββ/(αα+ββ)、三环萜烷/17(α)-藿烷等地球化学参数识别油气运移通道和运移方向,验证输导体系的有效性.在输导体系组合及演化特征和有效性验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研究区的输导模式.结果表明:成藏早期位于研究区南部依南地区的主要输导体系类型为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以输导层输导为主、盐下油源断层及不整合面输导为辅;北部依深地区在成藏早期主要输导体系为盐下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输导体系,成藏晚期输导体系为穿盐断层,油气先沿断层向上部层系调整,后沿通天断层断至地表散失.不同地区、不同成藏期的输导体的差异形成现今北部贫化而南部富集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大桥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金矿床类型。矿体赋存在三叠系与石炭系不整合面附近和三叠系内层间滑脱构造中,与硅化角砾岩的关系非常密切,矿化及角砾岩化自不整合面或层间滑脱构造向两侧围岩逐渐减弱。硅化角砾岩体由不同的角砾岩层构成,其产状总体轻微切层,沿走向延伸稳定;角砾主要为遭受不同程度硅化的板岩、灰岩和方解石等,杂 基 为原地的粉砂屑和断层泥,胶结物为细脉浸染状含金硫化物、微晶石英、玉髓和方解石等。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大桥金矿区的硅化角砾岩是在早期构造角砾岩遭受强烈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经过多期液压致裂作用形成的,多期次的硅化、液压致裂及自愈合作用导致角砾岩中大量含金硫化物的卸载沉淀。对西秦岭造山带的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在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及随后的板内演化相关的区域变质变形过程中,大规模深部变质热液在压力和热梯度的驱使下沿区域深大断裂上升,多次脉冲式进入地层不整合面及层间滑脱构造中导致岩石发生强烈硅化,进而发生液压致裂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含金角砾岩。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断裂和不整合面配合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和不整合面内部结构及输导油气特征基础上,采用断裂与沿不整合运移油气之间关系分析的方法,分析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结果表明:输导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输导作用主要表现:改变运移路径和同层或跨层侧向连接输导作用.封闭断裂对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油气的聚集作用主要表现:形成断层遮挡型油气藏和反向断裂较顺向断裂更易形成油气藏.该研究为断裂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聚集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辽东半岛南部印支造山旋回早期的顺层滑脱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东半岛南部发育于太古宙基底与青白口系盖层邻接部位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与盖层内顺层固态流变形成的构造群体,是印支造山旋回开始时,在主要来自太平洋方面的构造力驱动下,以盖层与基底的不整合面为主滑脱面发生自东向西近水平多层系顺层剪切滑脱的产物, 称顺层滑脱构造。大范围的顺层滑脱未引起大规模的褶皱—逆冲推覆;同时,主滑脱面也不同于伸展拆离断层。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后先后被南北向(T3 —J1) 和东西向(J2 —J3) 等褶皱断裂系叠加改造;基底在晚白垩世的断块运动中大幅度抬升。顺层滑脱构造应该是长期沉降的沉积盆地在进入造山旋回时( 主褶皱前) 可能出现的构造型式。  相似文献   

5.
大堡—灯坪地区铜铅锌矿成因类型主要有热液充填-交代型、氧化淋滤-次生富集型和动力变质分异型,矿石类型主要有构造角砾岩型、碎裂岩型和裂隙充填型;矿化主要赋存于构造硅化碎裂岩带、硅化角砾岩带、裂隙密集带、断层接触的不整合接触带;矿体多呈脉状、囊状、透镜状或似层状产出;铜铅锌矿化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特征。区内地层、构造和不整合面与铜铅锌成矿关系密切,尤其是白垩系神皇山组与泥盆-石炭系的角度不整合界面对成矿有利,为区内主要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显微构造研究,滩间山金矿田韧性剪切带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本区发育区域韧性剪切带和控矿韧性剪切带,并以NW、NE向为主;NE向区域韧性剪切带是NW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的扭折带;控矿韧性剪切带在区域韧性剪切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最终生成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是金矿形成富集的重要因素之一。成矿作用随剪切带的多期(次)活动同步演化.形成多阶段矿化富集,脆韧性和韧脆性剪切变形是两个主要的成矿阶段。不同方向区域韧性剪切带相互叠加部位是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7.
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沙河街组(Ed/Es)不整合结构普遍发育,不同区域的发育特征不尽相同,其中南堡凹陷3号构造区就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综合三维地震、测井曲线、钻井岩芯、物性分析等资料,系统分析南堡凹陷3号构造区Ed/Es不整合结构岩石学、测井响应、物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Ed/Es不整合结构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层3层,其中风化黏土层发育程度较低;不整合结构具有不同的岩石学特征,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程度最低,泥质含量高,风化黏土层风化程度高,物性最差,半风化层受改造程度高,物性最好;不整合结构的分布在平面和空间上较为一致,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和半风化层岩石在顺物源方向上较为发育,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发育程度较低,风化黏土层在垂直物源方向上中部地区较为发育,在顺物源方向上欠发育;不整合结构发育程度上的非均一性对油气产生不同影响,其中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和风化黏土层主要作为油气的封盖层,半风化层则主要作为油气运移的输导层。  相似文献   

8.
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但对其流体活动特征的差异研究却不甚深入。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主要从流体活动的矿物岩石学记录入手,对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流体活动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带流体活动复杂,在活动期均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并呈现出“幕式”特征,流体来源以深源含油气流体与大气降水影响为主。相比而言,不整合面之上流体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含油气流体,而不整合面之下与断裂带地区类似,受到深源含油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复合影响。总体而言,断裂带流体活动强度要比不整合面上下的储层更强,断裂与不整合面纵横交叉之处是油气流体活动的有利通道,距不整合面越远,其流体活动强度越弱。这些认识可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供国内外同类研究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北段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岩片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参与1:5万岚县测区矿调填图,仔细研究了各地质体构造边界的识别关系,发现了区内有两条非常明显的构造边界,它们是:二青山—大蛇头逆冲型韧性断层,羊脑山—后马宗逆冲型韧性断层。此两条断层将区内古元古代晚期构造岩片划分为东会岩片、王狮岩片、岚县岩片三个区。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油藏解剖及油气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气藏类型主要有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小型背斜、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和古潜山等6种.油气成藏具有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洼槽岩性圈闭、古隆起基岩潜山圈闭、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辽北下大堡金矿的主要成矿元素及成矿流体的热量、来源, 以及韧性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研究, 认为下大堡断裂次一级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形成后, 燕山晚期安山玢岩侵入, 在安山玢岩上下盘形成低温低压仓, 因温度梯度及压力梯度形成的热液携带围岩中成矿物质而形成成矿流体,向低温低压仓运移,在运移过程中北西向张扭断裂受区域韧性剪切作用的改造,而表现为韧性剪切带性质,相应地使低温低压仓中的刚性、塑性岩石破碎及糜棱岩化,并形成相应的含金岩系,因此,下大堡金矿床属韧性剪切- 中温热液蚀变岩型叠加矿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构造控制金矿床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断裂构造控制金矿床的思想,主张是断裂构造控金,而非褶皱构造控金;是脆性断裂带控金,而非韧性剪切带控金。文中阐述了动力作用为何能形成金矿床和如何形成金矿床,同时强调了动力作用可使原有的各类金矿体富化,形成富矿体。  相似文献   

13.
在桐峪地区的含金断裂带中,动力变质岩内大量出现的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条带、扭折等现象有力地证明它们是韧性断层。韧性断层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呈波浪状。波浪运动使金矿富集于其产状由陡变缓和平面的拐弯处。这类矿床可称之为动力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4.
金山金矿位于胶东栖霞-蓬莱金成矿带中,属于热液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严格受小庄-金山-大庄头韧性剪切带控制。该文在介绍研究区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将该矿床的构造-成矿作用期次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成矿前韧性剪切变形阶段、成矿期韧脆性变形阶段和成矿后脆韧性变形阶段,每个阶段对矿脉的形成和分布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在主成矿期左形张剪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在断裂带不同部位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矿脉(体),这种构造控矿模式是胶东地区中生代伸展构造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野外工作中,于遂昌─大柘变质岩断块(下称遂昌变质岩断块)北西侧,麻车─后山垵等地的地表或探矿巷道内,相继发现了多处糜棱岩化岩石露头,认为这一带存在一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经对该带的地质,地球化学及金银矿分布的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指出该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银矿化活动可分为两个期次,即早期金在韧性剪切活动中初始富集,晚期的脆性变形在局部地段形成金矿体。提出在该韧性剪切带找矿工作中,应重视继承韧性剪切带的脆性断裂和断裂带内的浅色蚀变组合及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南部变质核杂岩构造展布于旅顺、大连、金州、庄河、普兰店地区。印支旋回太平洋板块对亚洲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活动在本区东部形成热隆起,诱使陆台中上元古界—古生界盖层自东向西滑移伸展.随伸展运动的进行,在太古宙变质杂岩顶部形成韧性剪切带;在盖层与基底不整合面形成剥离断层;在盖层内部形成中间韧性构造变形层和上部脆性构造变形层。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形成样式各异的构造群落,同时伴随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讨论矿区构造变形序列、变形期次、深度层次、构造组合及变形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马鞍桥金矿的控矿韧性剪切带类型及其与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剪切带的几何要素,用作图法求出矿带的东延方向,综合其他找矿标志,预测出清水河处矿体可能出现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对康古尔塔格剪切带型金矿成矿体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后认为:①康古尔塔格金矿形成于脆韧性剪切变形和脆性变形阶段;②热液成矿反应体系包括成矿反应、控制反应及缓冲控制反应3类;③容矿构造活动方式有脆韧性缓冲转换作用、脆性破裂作用两种,前者构造环境有利于形成蚀变岩型矿化,后者则有利于形成石英脉状矿化;④成矿反应热力学性质和反应进行的程度——矿石品位受所处的地质环境和构造动力学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滩间山地壳自中元古代蓟县纪以来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化历史。金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地壳构造演化密切相关。蓟县纪早期,万洞沟群黑色岩系沉积于NE 向同生断裂控制的凹陷中,矿源层产生;蓟县纪晚期,区域变质作用为成矿奠定了基础;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富集有重要作用;华力西期,脉岩型矿石生成;印支期,伴随推覆作用有微弱矿化的叠加;喜山期,氧化矿石形成。因此,滩间山金矿床是本区地壳构造演化的产物,属黑色岩系同构造多因复成金矿床,即滩间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沂沭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著名的深大断裂,由4条大断裂组成,沂水-汤头断裂是其4条主干断裂之一。近几年来,在该断裂上发现了龙泉站、牛家小河、南小尧等金矿,使沂沭断裂带金矿找矿取得了突破。该文在研究金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金矿类型、成矿规律,认为沂沭断裂带不但导矿,而且储矿,提出了新的找矿方向,为沂沭断裂带乃至整个郯庐断裂带进一步开展金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