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3-K)。  相似文献   

2.
华北陆块基底构造格局及早期大陆克拉通化过程   总被引:52,自引:22,他引:30  
依据区域构造分析及同位素年代娄数据库,华北克拉通普质基底主要可以区划为以处构造单元:1)鄂尔多斯陆块新太古代被动边缘沉积;2)恒山--承德太古代末期构造带;3)太古代末期五台--登封岛弧带杂岩及构造缝合带;4)鲁西--冀东-辽吉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岩浆杂岩带;5)胶辽陆块;6)冀北--固阳古元代初造山带及内蒙-=东再造麻粒岩要带;7)吕梁--中条古元古代裂谷带;8)辽南古元古代裂谷带。华北克拉通早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 ̄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 ̄2500Ma);陆一陆碰撞阶段,伸展作用阶段(250 ̄2400Ma)。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和研究原罗冬群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罗冬群系非史密斯型构造地层(岩石)体、其它各类外来岩块组成典型的构造混杂岩,它是班公错-怒江带东段小洋盆消亡后在大陆造山带中留下的残迹。  相似文献   

5.
李炳华 《陕西地质》2001,19(1):59-70
秦岭-桐柏-大别,向西乃至昆仑山、祁连山绵延1000多千米,属统一的而又包含多期不同动力学机制与成因的多种构造叠加组合。通过对数条重力,航磁、地震测深、磁大地电流剖面等资料解释,认为华北陆块,秦岭(包括桐柏-大别),扬子陆块之地壳均为上,中,下三层结构,华北陆块下部以高角度向南向秦岭俯冲,上部则向秦岭仰冲,扬子陆块总体向北向秦岭低角度俯冲,扬子陆块多呈楔形镶入秦岭地壳中部,使秦岭带南侧呈向南开口的“锷鱼咀”式构造特点,上、下部为秦岭上,下地壳,而中部则为扬子陆块物质成份。秦岭分北秦岭,中秦岭、南秦岭。北秦岭为一复杂构造带,形成向北反转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南秦岭自北向南产生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断裂。近南北向通渭-武都、南阳-襄樊两条深断裂带将秦岭分成了西秦岭、东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三段。  相似文献   

6.
秦岭-巴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是中国地质构造的一个缩影.本文论述了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特征、分区和形成机制,将区域陆壳的形成发展史划分为古陆块形成期、陆缘增生期、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联合期和南北联合大陆期.并将区域划分为华北、扬子和华北-扬子陆间三个构造区.指出,华北-扬子陆间构造区是华北与扬子构造区的交接过渡带;前三叠纪华北、扬子构造区是分别形成的南北两个古陆块及其陆缘地槽褶皱带,二者在地质构造史和构造特征方面均明显不同,陆缘地槽褶皱带以东窄西宽为特征,晚古生代和三叠纪自东向西有较明显的构造迁移,早古生代以来古生态气候区带逐渐北移,古生态气候区带与现代纬线的交角逐渐变小;区域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华北、扬子陆块向北位移的速度差和相对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有关.  相似文献   

7.
秦岭→巴山地区的地质构造是中国地质构造的一个缩影。本文论述了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特征、分区和形成机制,将区域陆壳的形成发展史划分为古陆块形成期、陆缘增生期、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联合期和南北联合大陆期。并将区域划分为华北、扬子和华北—扬子陆间三个构造区。指出,华北—扬子陆间构造区是华北与扬子构造区的交接过渡带;前三叠纪华北、扬子构造区是分別形成的南北两个古陆块及其陆缘地槽褶皱带,二者在地质构造史和构造特征方面均明显不同;陆缘地槽褶皱带以东窄西宽为特征,晚古生代和三叠纪自东向西有较明显的构造迁移,早古生代以来古生态气候区带逐渐北移,古生态气候区带与现代纬线的交角逐渐变小;区域构造的形成主要与华北、扬子陆块向北位移的速度差和相对旋转运动的速度和有关。  相似文献   

8.
吉林、黑龙江东部地区中生代存在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即由南北陆块碰撞(华北古板块与张广才—佳木斯地块)所形成的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古洞河—富尔河碰撞带)和东部地体向陆缘增生挤压所产生的南北走向的褶皱—推覆构造。前者由早期构造杂岩带及叠加于其上的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所代表,后者是在印支期的褶皱和糜棱岩化带之上发育的推覆构造。两种碰撞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为晚中生代(J_3—K)。  相似文献   

9.
西天山吐拉苏—也里莫墩金态矿带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连慧  田昌烈 《地质与资源》2001,10(2):85-90,101
吐拉苏-也里莫墩矿带是西天山地区重要金矿成矿区,矿带内金矿赋存于晚古生代中期张张(裂谷)环境下形成的早石炭世火山岩带内,金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陆火山岩,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社内-韦宪早期。矿带内金矿化可分为浅成温热液系统(冰长石-绢云母型、硅化岩型)、斑岩型和沉积砾岩型。矿带内东、西两段控矿构造有差异;西部吐拉苏地区的阿希、京希开布拉克、尔曼得等金矿产于京希-阿希近南北向火山构造拗陷带内的火机机构构造系统(冰长石-绢云母型)和层间裂隙带(硅化岩型)中;东部也里莫墩地区的地曼、铁列克特、小于赞等金矿床(点)产于吾拉斯台-郎布拉近东西向火山构造隆起带内的次火山穹丘构造系统中。  相似文献   

10.
桐柏—大别山构造混杂岩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浚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3):372-381
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地球化学、变质作用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表明:七角山岩组和浒湾岩组是具有相似构造环境、形成于晋宁期的构造混杂岩。高压榴辉(闪)岩原岩是形成多种构造环境的变玄武岩,桐柏固庙、信阳柳林高压榴闪岩的发现说明区内高压变质带沿北坡向西延伸。定远岩组、随县岩群、耀岭河岩群反映了板块拼合后所形成的陆内裂谷、造山后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甘孜—理塘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孜-理塘断裂带是义敦造山带与雅江褶皱带的分界断裂。该带由韧性又脆性冲断层、平移断层,以及各种岩块、构造岩片等组合而成。其演化历史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洋壳的俯冲、晚三叠世末期弧-陆碰撞、陆内会聚和喜马拉雅期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南秦岭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以北迷坝、光头山和东江口等花岗岩体形成于三叠纪(206 ̄220Ma),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洋盆的闭合时代及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了它们的形成与勉-略古生代洋盆闭合后及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支持华南和华北两大陆块最终在印支期碰撞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龙脖河地区构造——地层及成矿作用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脖河地区地层系统是一套由印支(青藏滇)板块俯冲碰撞扬子板块造出时形成的混杂的构造复合地质体。其主体地层应为二叠纪的泥砂质-火山岩建造,混有元古宙岩块和三叠块岩块。基优矿作用主要受二叠纪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控制。采用造山带区域针层学--非史密斯地层学方法来恢复其原始状态,有利于查明成矿作用、矿体产出规律、找矿才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藏东三江构造带划分为三个陆块(由西往东为察隅陆块,昌都一思茅陆块,中咱陆块),二条结合带(即碧土一昌宁、孟连结合带,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并对各构造带的地质和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江构造带演化的基本特点是:晚二叠世时期碧土洋盆向东、金沙江弧后盆地向西俯冲消减于昌都陆块之下;至早三叠世金沙江弧后盆地封闭,中咱陆块与江达弧相碰撞;中三叠世时碧土洋盆封闭,保山陆块与竹卡弧相碰撞;到晚侏罗世—老第三纪时期察隅陆块与保山陆块及澜沧江弧发生碰撞,从而形成了察隅及腾冲地区的燕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带。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北淮阳地区构造岩相带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北淮阳变质褶皱带是河南秦岭-桐柏构造岩相带的东延部分,由于受诸多地质因素影响和控制,河南境内一些完整的岩相带向东至我省境内则残缺不全甚至消失。但根据近几年区内地质工作成果,北淮阳变质褶皱带自北而南划分为:1.前陆盆地-杨山群;2.前陆反向冲断带-梅山构造岩片(块)堆叠带;3.盖层推覆体-佛子岭岩群;4.基底碰撞杂岩-卢镇关构造混杂岩群。通过广泛的构造-岩石(地层)组合体的时代,岩相对比,并可得出北淮阳变质褶皱带是一南北近于对称的加里东、海西期复式褶皱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秦昆接合部拉丁期—卡尼期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昆接合部鄂拉山地区形成时限为拉期-卡尼期的地层,下部砂砾岩段具有较典型的磨拉石相沉积特点,是晚印支阶段西秦岭海域与东昆仑陆块对接造山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在赣东北1∶5 万葛源幅蛇绿混杂岩区区调的实践体会,提出在区调填图中进行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一般步骤:(1) 利用野外踏勘和前人资料,划分区内地层类型;(2) 区分岩块和基质;(3) 选择一定靶区对岩块进行成分、古生物、同位素等的细致研究,以获得年代和构造背景等信息;(4) 识别岩块、基质及与史密斯地层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并探索其构造就位时间;(5) 重建地层序列,探讨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9.
据333个白云母b0值,结合区域地层和构造的研究成果,提出:(1)原称昌宁-孟连变质带解体为西盟-勐统变质带(加里东期中压变质带)和澜沧双变质带的高压亚带,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分别与海西-印支期的洋壳消减和陆-陆碰撞有关;(2)石鼓变质带是三个逆冲岩片的叠置,各岩片内岩石的变质作用各具特色;(3)金沙江洋盆为地块间小洋盆,其消减及嗣后的弧-弧碰撞可能不产生高压变质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白云母b0值在造山带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赣东北1:5万葛源幅蛇绿混杂岩区区调的实践体会,提出在区调填图中进行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一般步骤:(1)利用野外踏勘和前人资料,划分区内地层类型;(2)区分岩块和基质;(3)造反一定靶区对岩块民分、古生物、同位素等的细致研究,以获得年代和构造背景等信息;(4)识别岩块、基质及与史密斯地层之间的相互接触关系,并探索其构造就位时间;(5)重建地层序列,探讨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