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居维伟 《江苏地质》2015,39(1):37-45
通过对印尼某矿区磁铁矿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矿床形成于印支期,其形成与强烈的区域性花岗质岩浆侵位活动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质岩浆晚期—期后热液.研究表明,花岗岩浆经过了充分的分异演化,在结晶成岩的过程中,大量铁质从岩浆中分离出来,形成富铁熔浆贯入充填成矿,随着温度的降低,形成的含铁质成矿流体与Pzmm中的碳酸盐层或钙质粉砂岩发生接触交代而形成矽卡岩型铁矿.矽卡岩型是矿区的主要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2.
乌吐布拉克中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及其周围发育大量矽卡岩矿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石榴石端员组分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为主,辉石端员组分以透辉石为主,角闪石端员组分主要为铁镁钙闪石,这些特点表明矿区矽卡岩为交代矽卡岩中的钙矽卡岩。磁铁矿的主要组分、稀土及微量元素表明其形成与矽卡岩密切相关。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矽卡岩是由岩浆热液流体交代康布铁堡组基性火山岩(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及灰岩而形成的,磁铁矿的形成与矽卡岩的退化变质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西藏拉屋铜锌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拉屋铜锌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区申扎—旁多铜银铅锌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矿床。文章总结了该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化早期形成于喷流沉积,后期得到了岩浆热液的叠加富集,F3是一条持续活动的同沉积断层,后期又是热液活动通道,是导矿储矿构造,二长花岗岩体及岩脉对早期形成的矽卡岩及矿体的形态起着破坏作用。拉屋矿床矿体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据此成矿理论指导,近年在该区实际找矿勘查中,圈定了八个重点综合异常,控制了铜、锌(333以上)资源量达13.56万吨,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安庆铜铁矿床是产于长江中下游铜(金)、铁成矿带内安庆-贵池矿集区中的一典型矽卡岩矿床,矿体赋存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大理岩与月山闪长岩体之间的接触带上。典型剖面系统取样分析显示,矿体与围岩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矿物组合分带与岩石化学分带特征,即靠近大理岩带发育致密块状磁铁矿矿石与团块状矽卡岩型矿石,远离大理岩带发育浸染状矽卡岩型矿石,靠近闪长岩带发育透辉石矽卡岩。从大理岩到磁铁矿体, Fe2O3T含量显著增加,之后随着靠近闪长岩体,其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而CaO显示了与Fe2O3T相反的成分变异特征。矿物与全岩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致密块状磁铁矿矿石及团块状矽卡岩型矿石均具有岩浆成因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而浸染状矽卡岩型矿石显示了交代成因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矿体地质、矿相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矽卡岩成矿经历了矿浆贯入期与热液成矿期,前者包括氧化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后者包括进化交代阶段、早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晚退化蚀变阶段。结合已有的区域岩浆岩成岩机制研究成果,认为安庆铜铁矿床应是矿浆贯入与接触交代复合成因的矽卡岩型矿床,由于高位岩浆房中岩浆不混溶作用形成的富Fe熔浆是该矿床中成矿元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金川铜镍矿床隐伏富铜矿体成因研究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金川矿床赋存于富橄榄石超镁铁质岩中,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在采铜镍硫化物矿床.经过多年开采,如何在深、边部找到新的替代资源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金川矿床富铜隐伏矿体的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和矿石特殊地球化学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从空间立体对其矿化规律进行总结,并与其附近Ⅱ1#主矿体进行对比,指出该类型矿体既有岩浆熔离作用的特点,又有后期改造作用的特征,其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富含Cu、PGE岩浆深部熔离-脉动贯入、构造活化富集和后期热液叠加.同时探讨了来源于地幔深部的高镁玄武质岩浆,在深部岩浆房和阶段岩浆房熔离分异过程中,富镍岩浆和矿浆之间存在富铜岩浆.此外,Pb同位素表明,该隐伏富铜矿体形成时间为8亿年左右,早于块状特富矿;Pb、S同位素表明,该矿体主要来源于地幔,但曾被少量地壳物质混入.最后指出铜镍硫化矿床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在金川矿床深边部寻找新型矿体,尤其是富铜矿体的前景很大,而F_6断层可能是富铜隐伏矿体岩浆通道和Ⅱ1#主矿体岩浆的深部侵位通道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丽英  何云霞  李铸泰 《吉林地质》2007,26(3):29-34,57
新安铜镍矿产于龙岗陆核南西端,与赤柏松Ⅰ号中型镍矿床、金斗等小型镍矿床构成了龙岗陆核东西成矿亚带,其南部为元古代浑江凹陷。本文通过对新安铜镍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得出该矿床存在两种成因类型的矿体,即晚期岩浆熔离型矿体和侵位—熔离—贯入式矿体。  相似文献   

7.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人,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长江中、下游断裂坳陷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金、铁、硫成矿带,存在一系列块状硫化物矿床及与其伴生的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床.本文以铜陵矿集区冬瓜山铜、金矿床为例,探讨了这类矿床的成矿模式.冬瓜山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产于晚泥盆世砂岩和晚石炭世碳酸盐岩之间,具明显的层控特征,矿体下盘发育细脉-网脉状硫化物矿化以及硅化和绢云母化,矿体中伴有热水沉积岩,矿石具典型的沉积构造.燕山期岩浆热液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和矿石成分.黄铜矿交代黄铁矿变斑晶呈环斑结构或脉状交代结构,交代磁黄铁矿呈交代假象结构或交代残留结构.矽卡岩型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09‰~0.83‰,集中在0.23‰~0.83‰.层状矿体中黄铜矿的δ65Cu值为0.45‰~0.78‰,与矽卡岩矿体中黄铜矿的65Cu值大致相当,这说明两类矿体中的铜具有相同的来源.铜、氢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冬瓜山矿床铜来自岩浆岩,叠加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提出了冬瓜山矿床属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生成因的成矿模式:在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成矿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硫、铁为主;燕山期岩浆热液一方面对块状硫化物矿床进行改造,致使其富集铜等成矿物质,另一方面与围岩相互作用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9.
按侵位顺序可划分为岩浆熔离型、深熔贯入型和热液叠加型成矿作用,其中后二者与贵金属的富集及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热液作用.贵金属Au、Ag、Pt、Pd主要在热液成矿流体分异形成的高铜块状矿体中富集;含矿岩浆在岩浆房中深熔的时间与各成因类型矿体侵位是反序的;Cu、Ni及贵金属矿是经深源熔离和脉动式多次成矿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李大鹏 《地质与勘探》2010,46(6):1051-1060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形成与构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以安徽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体侵位特征、矽卡岩矿化分带特征、和矿物组合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统分析了断裂、褶皱、不整合、接触带等构造活动对本区矽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控矿意义以及对于矽卡岩矿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运动贯穿岩浆上侵、就位、岩浆热液流体活动、接触交代、成矿等整个地质过程;岩浆侵位和矿体的赋存主要受不整合面控制;垂向上矽卡岩矿化分带不同,浅部矿体主要产于石炭-二叠系(C-P)灰岩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体形成的矽卡岩接触带上,而深部矿体则是由于岩浆热液流体的灌入式侵位,发生接触交代、矽卡岩化而成矿的;断裂-接触带共同控矿导致反向矽卡岩矿化分带。  相似文献   

11.
拉屋铜锌矿床矿石矿物及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屋铜锌矿床主要有用成分为铜、锌、铅,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锡石等,矿石主要构造为浸染状构造、稠密浸染状构造和块状构造,结构有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文象结构、交代结构、网脉状结构等。  相似文献   

12.
拉屋铜锌矿床位于冈底斯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东段,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矿体赋存于NW向同沉积断裂(F3)及附近的矽卡岩地层中,呈层状、似层状、透镜体状,主要受矽卡岩层与喷流机构构造控制,为典型的喷流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矿床.经系统的地、物、化勘查,控制了铜、锌(333以上)资源量达13.56万吨.文章总结了该矿区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九龙县黑牛洞铜锌矿床为一个产于前震旦系江浪变质核杂岩中的富铜矿床,受穹隆内发育的环状滑脱构造系统控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氢氧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成矿热液是大气降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流体。矿床的成矿时代为燕山期,矿床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岩浆热事件相对应。黑牛洞矿床为中高温变质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4.
新疆阿尔泰克因布拉克铜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克因布拉克中型铜锌矿床赋存于早二叠世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黑云石英片岩、变质石英砂岩中。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夕卡岩期、热液期和表生期,铜锌矿主要形成于热液期。矿石中石英和方解石流体包裹体划分为H_2O-NaCl型和H_2O-CO_2(±CH_4/N_2)-NaCl型。成矿温度变化于146~448℃,在170℃、270℃和350℃出现峰值;流体盐度变化于0.2%~46.9%NaCl_(eq),峰值为1.5%NaCl_(eq)和5.5%NaCl_(eq);流体的密度0.55~1.19g/cm~3。硫化物的δ~(34)S集中变化于-8.4‰~1.9‰,峰值为0‰,表明硫来自岩浆。石英和方解石δD_(SMOW)介于-130‰~-79‰,δ~(18)O_(SMOW)值介于8.0‰~11.6‰,δ~(18)O_(H2O)值为-1.7‰~4.43‰,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混合大气降水。方解石中δ~(13)C_(PDB)变化于-5.3‰~-1.1‰,暗示碳来自花岗质岩浆。成矿时代为早中二叠世,成矿作用与花岗质岩浆期后的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冷知瑜 《世界地质》2013,32(4):747-752
为确定二棚甸子铜锌矿床的成因,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的含矿矽卡岩分为层状和不规则状两种类型,前者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整合接触; 含矿矽卡岩与寒武系徐庄组碳酸盐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组成和一致的稀土配分曲线; 矿区地层中碳酸盐岩的Cu、Pb、Zn 等主要成矿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克拉克值以及区域同类岩石的平均含量。结合S、Pb、C 等同位素资料,认为该矿床的层状矽卡岩矿体具有层控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徐庄组沉积地层; 与燕山期闪长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矿化形成了不规则状矽卡岩矿体,并对早期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6.
徐钰  杨礼才 《矿床地质》1988,7(1):64-75
笼箱盖—拉么铜锌多金属矿床位于穹状隐伏花岗岩株顶部的岩篷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中。本区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可划分为六种类型:①侵入接触-断裂带构造;②叠加褶皱接触带构造;③接触热动力变质形成的揉皱构造;④多层接触-圈闭构造;⑤多期次侵入接触带构造;⑥隐伏岩株顶部的网状裂隙构造。侵入接触构造体系的形成在时间上经历了印支—燕山构造运动,在空间上主要围绕岩株顶部的南北向断裂分布,是构造、地层、岩浆岩、蚀变和矿化等多种要素的组合。笔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侵入接触构造-矿化模式图。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白岭铜锌矿床成矿岩体形成时代及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白岭铜锌矿床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中部,是滨东Cu-Mo-PbZn-Fe矿集区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正长花岗斑岩的锆石加权年龄为(177.7±1.5)Ma和(175.6±1.3)Ma,表明在早侏罗世滨东矿集区发生过一期重要的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其元素地球化学具有富碱、弱铝质、轻稀土元素富集、Eu中等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点,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地球化学属性。Rb/Sr比值3.5,Nb/Ta比值≈11,且极度富集Pb,显示出壳源特征。结合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研究表明白岭铜锌矿床成矿岩体形成于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之下,为增厚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黄土坡铜锌矿床是东天山卡拉塔格地区一中型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赋存于早志留世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矿体产于酸性火山角砾岩与凝灰岩之间,主矿体呈厚大的扁豆状,矿石主要呈块状、浸染状、条带状和网脉状构造。本文报道了黄土坡铜锌矿床成矿流体的氦和氩同位素组成,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 含量低,介于0.039×10-12 cm3 STP/g~0.64×10-12 cm3 STP/g,n(3He)/n(4He)值为 0.11~0.94 Ra,介于壳源He与幔源He之间。40Ar 含量变化于 3.49×10-8cm3 STP/g~34.25×10-8 cm3 STP/g 之间,n(40Ar)/n(36Ar)介于301.40~425.98 之间。成矿流体中有幔源 He(1.71%~10.97%)和放射性成因 Ar(40Ar*含量为1.96%~30.63%)。结合矿床包裹体及 H-O-S 同位素特征,认为幔源流体和富放射性成因He 和Ar 的海水参与了成矿。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舍勒铜锌矿床矿石化学组分分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全明  方一平  冯京 《矿床地质》1995,14(4):314-321,328
阿舍勒铜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由于矿床成矿后遭受构造变质变形作用,使矿体的形态、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矿体的分带结构也很难保留该类矿床所具有的理想分带型。因此,研究矿床分带性,对于了解矿床的成矿方式以及确定矿体的分布型式、产出状态、,进而指导找矿预测等方面均具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