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干旱气象》2007,25(1):13-13
2007年1月16—17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2007年1月16-17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16日,由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干旱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学术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相似文献   

4.
王涓力 《干旱气象》2003,21(4):88-88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在中国气象局、甘肃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牵头联合兰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申请“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14日。甘肃省科技厅领导和专家组对“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进行论证,论证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三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实力雄厚,在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领域开展合作很有特色和优势,完全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将使国家资源和投资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杨启国 《干旱气象》2008,26(4):11-11
2008年11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主办的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此届学术年会是做为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第九分会场举办的,联合主办单位还有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干旱气象》2009,27(3):270-270
近年来,气候变化及预防减轻气象灾害正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减灾研究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干旱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推动我国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加强合作交流,展示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七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09年10月中下旬在甘肃省敦煌市召开(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敬请相关人员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利用历史文献及有器测以来的甘肃省气象,水文.卫星遥感资料,对全省历史气候背景作了分析,特别是对近70年气候变化和2000年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气候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甘肃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而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干旱气象》2007,23(3):16-16
2007年9月12—14日第二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CM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涓力 《干旱气象》2005,23(2):74-74
2005年5月22~2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甘肃兰州联合召开了名为“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ISACS)”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干旱气象》2009,27(3):304-304
“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9月在中国兰州举办。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干湿分布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干旱、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增加的趋势,所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世界各地频发的旱灾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问题牵动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如何应对干旱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气象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丁一汇 《干旱气象》2005,23(2):75-84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中国气象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拿大环境部气象局气候适应性和影响对策研究所,AIACC/START/TWAS,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澳大利亚气象局研究中心主办,由甘肃省气象局承办。研讨会经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干旱气候的基本特征,并从影响黑龙江省气候异常的主要因子初步探讨了干旱的成因.指出在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的年际异常变化和年代际振荡是黑龙江省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干旱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文中重点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基本特征,并从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主要因子初步探讨了干旱的成因。指出在全球与东亚区域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主要影响因子的年际异常变化和年代际振荡是我国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倪永强  王德民  郭慧 《干旱气象》2010,28(3):374-374
<正>2010年9月9日,由中国气象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世界气象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3)"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等13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2010年9月9日,由中国气象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世界气象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3)"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等13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荔波县干旱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干旱的时空分布、年代际变化及发生规律。在认识干旱气候规律影响系统的基础上,用前期气象要素、海温因子、天文因子的连续变化及大气环流形势寻找预测干旱的方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指挥农业生产、发展地方经济及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干旱与可持续发展及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讨论了干旱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受旱、成灾状况以及干旱气候资源。分析表明,在干旱严重发生地区,采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等措施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抗旱减灾技术。  相似文献   

18.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于2005年5月23-24日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瑞典、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12个国家的210多位中外气象专家和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干旱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国家防旱减灾能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于干旱气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与干旱气象相关的科研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成果检索,对干旱监测技术、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干旱致灾特征、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防御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基于干旱气象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未来干旱气象研究应在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高发区综合性干旱观测试验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尺度定量研究干旱形成机理,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方法结合的综合干旱监测新方法,揭示干旱致灾机理,科学评估干旱灾害风险,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策略等重点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这对于推动中国干旱气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夏季风过渡区是全球陆-气相互作用强盛区域之一,也是极端天气灾害频发且易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区域,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将有助于提升该区域防灾减灾能力。以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夏季风过渡区相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过渡区陆-气相互作用时空分布规律、陆面水分收支对夏季风响应新特征、边界层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机制、季风与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陆-气相互作用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多因子和多尺度动力学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根据夏季风过渡区陆-气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应在侧重加强陆-气交换多循环过程对夏季风年循环响应规律研究基础上,探讨陆-气相互作用对夏季风的多尺度动态响应,建立地表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关键物理量的气候动力学关系,以改进和提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水平。该工作对推动我国陆-气耦合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