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Tietz公式为基础,从经济实力、产业、就业、开放、科技、教育、金融、医疗卫生8个角度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广州市中心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综合中心性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的方差贡献率小于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方差贡献率,且较短时间尺度变化的波动较不规律,而趋势性作用则强于周期性波动作用;各子领域的中心性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作用强于较短时间尺度,而各时间尺度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程度不同。总之,趋势性和长时间尺度的影响是主流,而短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则是对趋势性和长时间尺度作用的具体微调。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海面的多尺度波动过程和趋势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江苏沿海处于长江三角洲持续徐缓沉降区的3个验潮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EMD方法和SSA方法进行海面波动的过程和趋势分析。通过迭加EMD提取的长期趋势和长周期组分获得修正的长期趋势,利用SSA对剩余组分进行分解,获得各站位小尺度的海面波动周期序列,各站位间均能较好的对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修正的长期趋势分量,建立未来海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对各站位未来百年相对海面变化的上升值进行预测和对比。  相似文献   

3.
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 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用EMD方法,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山东省的耕地资源保护有所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GDP增长的波动周期为13年、23年、37年和55年;山东省耕地变化的周期为9年、13年、37年和55年。这充分证明了GDP增长的波动对山东省耕地周期性变化的驱动作用。到2015年前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将大大减少,耕地数量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经济增长和耕地数量减少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最后,本文首次尝试建立有周期的动力学模型,对山东省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过程研究大多采用Bulter 的生命周期理论路径, 少有文献从波动的视角理解和分析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过程。本文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尝试从波动的视角分析景区客流波动特征, 并利用波动性特征对其发展进行组合预测(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方法的组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景区客流波动呈现出多种形态, 在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叠加了季节性波动、景区旅游周期波动和景区经济周期波动。其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组合预测模型能够对景区客流进行有效预测, 并且运算速度快, 预测精度有所提高;与生命周期曲线相比较更加直观、微观、准确, 并且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客流预报, 有助于景区规划管理和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EMD西安市虚拟水总量波动及其成因的时空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  雷敏  杨海娟 《干旱区地理》2017,40(2):469-476
根据虚拟水相关原理方法,计算出西安1980-2014年主要农作物虚拟水,通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分析了1980年以来西安市虚拟水总量的波动周期,指出其存在着3a及10a准周期的波动,并以10a的周期波动为主,并从时空多尺度对西安市虚拟水总量波动周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尺度来看,粮食总产量和作物虚拟水交替影响着西安市虚拟水总量准3a周期的波动;西安市虚拟水总量准10a周期左右的波动,在1990年以前主要受作物虚拟水影响,1990年以后受作物虚拟水和粮食总产量波动的交互叠加影响。对西安市三大区域进行EMD分解时发现,在短周期显示,西安市三大区域都是西安市虚拟水总量的主要控制区,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四郊县、远郊区和城六区;在长周期显示,远郊区和四郊县是西安市虚拟水总量波动的主要控制区,且远郊区是第一控制区。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空间尺度选择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指标在省、市和县三级空间尺度重复使用的方法和尺度方差分析法,选取人口、GDP和人均GDP 3项指标,分析1990-2007年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效应。1)采用同一指标在3个尺度上重复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存在很大差别,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都有扩大趋势,但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其2003年后市、县尺度上区域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在省尺度却呈缩小趋势;2)尺度方差分析也显示市、县尺度上结果较为一致,并在1997年达到低值后均有明显扩大趋势,这与省尺度上的趋势相异,尤为明显的是,2003年后区域经济差异在省尺度呈缩小趋势。尺度方差分解和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市际和县际差异是造成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省际差异的影响很小。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应尽量选择较小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能源供需EMD分析及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能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统计数据,运用EMD方法对我国能源供需情况进行多尺度分析,构建带有周期波动的中国能源供需动力学模型,揭示其动力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提出虚拟能源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能源生产量为35.6亿t标准煤,能源消费量为42.93亿t标准煤,供需缺口达7.33亿t标准煤,可见我国能源消费速度远远大于能源生产速度。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0年间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和旅游外汇收入的月数据,引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进行两个要素的多尺度分解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客源与旅游外汇收入具有几乎一致的波动周期,分别为3个月、半年、1年及39个月。(2)入境旅游客源并不是旅游外汇收入变化的必要条件。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入境旅游客源的变化趋势以3个月周期震荡为主,上升速度极为缓慢;而旅游外汇收入则保持迅速提升,周期性波动并非其主要变化特征。(3)比起盲目吸引入境旅游客源,更应根据区域旅游资源特点与发展基础,寻找旅游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才更具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GDP增量与能源消费增量关系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的利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用EMD方法首次对我国GDP增量和能源消费增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从一个崭新的途径上来揭示GDP增量波动周期与能源消费增量波动周期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GDP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经济的长远规划、能源发展战略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GDP增量的波动周期为4年、11年、18年和31年:能源消费增量的波动周期为4年、10年、18年和27年,两者的波动周期基本吻合.将他们的IMF分量进行对比,发现能源消费和GDP二者是相互依赖的,这一结论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能源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能源的短缺将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快速蔓延趋势。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论文从多时期演变视角对1990—2015年县市尺度人口收缩区进行识别,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然后,在人口收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出不同的成因类型,并进一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 人口收缩区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约24%的县市为波动收缩,约13%的县市为持续收缩,约5%的县市为近期增长转收缩。② 波动收缩型分布较为广泛,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川黔渝地区、甘肃、陕西、江苏北部、福建西部等,持续收缩型主要集中在川黔渝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近期增长转收缩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河南和新疆。③ 人口收缩的成因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滞后驱动型占比最高,以中西部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经济放缓和自然增长低双驱动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自然增长低驱动型占比较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论文认为需要重视区域尺度的人口收缩现象,并根据不同区域人口收缩演变趋势及成因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Hilbert-Huang变换能够定量描述非线性、非平稳复杂时间序列的时频特性,较传统分析方法更具优势。通过对时间序列进行EMD分解,得到变化过程的内在模态函数和趋势项函数,而后对各内在模态函数进行Hilbert-Huang变换,从而揭示出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以黄河花园口站1952-2009年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时间序列为例,对其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得到不同波动周期的振荡分量及趋势分量,具体分析了各分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花园口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过程中存在准3.2a、准6.4a、准11.8a和准31.0a周期的波动,其中准3.2a和准6.4a的周期波动是引起原序列波动的主要原因,近60年来花园口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呈递减趋势,由此揭示了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过程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波动分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其变化与大气低频振荡、ENSO、太阳活动及气候变迁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基于EMD分析的山东省土地承载力的动力学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1949年以来山东省耕地变化和粮食生产波动的周期进行分解,运用动力学建模方法对山东省未来20年耕地数量和粮食产量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结果表明:山东省粮食生产存在 3.5、7.5、10和20年左右的4个周期;山东省耕地面积存在9、12、35和57年左右的4个周期。山东省粮食生产量呈上升趋势,由于粮食种植占用土地比重过大,易引发生态问题。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缩减粮食种植比重,易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验模态分解下中国气温变化趋势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By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we analyzed the observe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more than 700 stations from 1951-2001 over China. Simultaneously,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f each station is calculated by this method, and classification chart of long term trend an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distributing chart of China are obtained, supported by GIS, 1 kmxl km re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50 years, the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0.4~C/10a in most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whil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Valley, the increas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areas with a negative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are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 in Southwest China. Meanwhile, the temperature data from 1881 to 2001 in nine study regions in China are also analyzed, indicating that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temperature has been increasing all the way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Xinjiang and declining in Southwest China. An inverse ‘V-shaped’ trend is also found in Central China. But in Tibet the change is less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4.
By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method, we analyzed the observed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n more than 700 stations from 1951–2001 over China. Simultaneously,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f each station is calculated by this method, and classification chart of long term trend and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distributing chart of China are obtained, supported by GIS, 1 km×1 km re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50 years, the temperature h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0.4℃/10a in most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while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Valley, the increas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areas with a negative temperature change rate are distributed sporadically in Southwest China. Meanwhile, the temperature data from 1881 to 2001 in nine study regions in China are also analyzed, indicating that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temperature has been increasing all the way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South China, Northwest China and Xinjiang and declining in Southwest China. An inverse ‘V-shaped’ trend is also found in Central China. But in Tibet the change is less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5.
基于GeoDA-GIS的四川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14项经济指标,构建一个充分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与GIS、GeoDA空间分析工具,得出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181个县域单元的经济差异较大,总体上,经济发达县域处于川东盆地区,经济落后县域分布于川西高原区;全局自相关特征明显,全局Moran s I指数达0.634 4,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Moran聚集图、LISA聚集图更具体、直观地显示了县域经济空间集聚位置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的热区和盲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对1978~2014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不同省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作用程度进行研究,同时运用Mann-Kendall方法将中国城市化增长分成1978~1995年和1996~2014年两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978~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从各省域的相互作用程度来看呈现中东部较低,西南和东北部较高的区域格局,同时此阶段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证实。 1978~1995年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1996~2014年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从各省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度来看呈现出中东部低,而周边内陆省区高的区域格局,而经济增长对城市化作用的区域格局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办公活动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选择广州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办公活动增长趋势的基础上,对广州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办公活动整体集聚程度有所下降,但市中心的就业密度集聚上升,就业密度增长速度在空间上不连续。广州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呈现出与西方国家大都市办公活动空间分布不同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政策是形成广州办公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西方区位理论在目前阶段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合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延玲 《干旱区地理》2005,28(5):701-705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两个层面界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最大离差和均方差确定权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成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认为,采用组合评价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克服了以往区域经济实力评价中仅采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尽管还是一种尝试,但从案例研究结果来看,评价结果是比较精确的,是符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因此评价效果是不错的。当然本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评价问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