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1981年,1—5月,海丰梅陇地区连续发生一些小地震,截至5月底止,总计达1764次,其中M_L≥1.0的为477次,M_L≥2.0的为15次,最大震级为M_s=3.9。 据三分向梅陇地震台及三个单分向流动地震台测定,震中分布在海丰梅陇东南3.5—6公里的联安公社坡平一带。震中密集区长轴平行于海丰-梅陇断裂,沿北东向展布,长约5公里,短轴呈北西向,宽约3公里(图1)。震源深度为3—7.5公里,而90%的震源集中在深4.5—6.5公里处(图2)。震源体小,深度浅,不易积累大的应变能,这是小震群的一个明显特征。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过浦贤认为震群是发生在地应力  相似文献   

2.
1 地震发生 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云南双柏发生MS 5.1地震(24.34°N,101.91°E),震源深度8 km.震区附近历史地震偏少,据统计,1900年以来震中50 km范围内共发生5级地震3次,与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为1927年3月20日玉溪新平5级地震(震中相距约28 km).据1:20万地质图及前人地震地质调查成果,震中周边30 km范围内无活动断裂发育,震中周边15 km范围内只有2条长度8—9 km长的小断层.为厘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笔者等人前往震区进行野外考察,重点调查震区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2001年四川雅江6.0级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思胜 《中国地震》2004,20(1):1-11
2001年雅江地震序列(主要地震是2月14日的Ms5.1和2月23日的Ms6.0地震)是四川地区近13年来的重要地震。选择2001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四川地震台网至少5个清晰的初动到时所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中88次地震,并对其作了重新定位,对其中较大的13次地震用四川地区地震台网P波初动资料作了震源机制解。88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2~16km,优势深度为9~llkm。前震、5.1级地震及其余震、6.0级地震及余震都紧邻孜河断裂分布,且按时段划分的震中优势分布方位与孜河断裂走向都是北西向。根据雅江地区近期大地形变场物质运移方向,选定了震源机制解的破裂面。13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P轴具有较大的垂向分量,水平投影方向为南东;地震类型都是左旋、走滑一正断型或正断一走滑型;大部分地震破裂面走向为北西一南东,倾向南西。根据前震、5.1级地震及其余震、6.0级地震及其余震震中优势分布方位,以及大多数较大地震破裂面走向和倾向,认为穿过震区的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孜河断裂是这次雅江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4.
通过可公度信息提取方法、蝴蝶结构图、震中时空迁移特征分析近50年菲律宾Ms≥7级中、浅源地震,发现2013、2014年Ms≥7级地震信号强,2014年最强;22年地震主周期明显,其中可划出活跃期与平静期;2012年为菲律宾新地震周期及活跃期的开始;菲律宾Ms≥7级地震震中时空交替迁移规律明显,未来震中向西北部迁移.菲律宾Ms≥7级地震与太阳黑子活动22年双周期关系密切,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偶数周期极大年附近及其下降段.目前,太阳黑子活动处于第24周期极大年附近,2013~2014年Ms≥7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与可公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海丰县西南约15公里的梅陇镇,自1971年建台至1980年底,共记录当地地震800余次。1981年的小震活动更加频繁,仅2至4月,记录小震达1500余次,且有逐步升级之势。2月28日发生2.8级(Ms)地震。3月14日发生2.9级(Ms)地震,4月9日又发生3.9级(Ms)地震,这是梅陇地区近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震中在梅陇东南的坡平附近,周围几个公社明显有感,地震有声,个别房屋掉瓦,旧墙裂缝扩大。梅陇震群的震级虽小,但地震连续发生,持续时间较长,究竟原因何在?本文就其构造背景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30日14时17分新疆乌恰县两发生6.0级地震,具体参数如下: 发震时刻:14~h17~m40~s 震中位置:39.6°N,74.4°E 震级:(Ms) 6.0 地点:乌恰县西吾合沙鲁乡 据了解,此次地震乌恰、喀什等地有感。主震后统计至5月3日12时止共记到Ms2.0级以上余震26次,其中,4.0—4.9级3次;3.0—3.9级2次;2.0—2.9级21次,序列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7.
1986年11月7日山西运城出现了一次震群活动.至1987年2月1日共发生地震801次.最大地震为4.7(M_L),位于东经111°03′、北纬35°11.5′,震源深度5.5公里,震中烈度达5度强.由于运城震群的震源较浅,3.0级以上地震在震区普遍有感,甚至2.0级左右或2.0至2.9级间的地震也不同程度地有感.因此,这次震群活动对当地群众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1 1995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地震活动实况1.1 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5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1382次,M_L<2.0级地震1110次,M_L2.0~2.9级地震246次,3.0~3.9级地震25次,M_L≥5.4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5年10月6日滦县Ms5.0级地震.1.2 1995年河北省及邻近地区发生了多次小震群活动,特别是1995年7月20日涿鹿震群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多,呈现了震级大、持续时间长、衰减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584年肇庆两次5.0级地震属于双震。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均呈北西向。震中附近有两条较大的断裂,一是北东向高要断裂,它是吴川-四会断裂的分支断裂,并控制了一系列地震分布,可谓之控震构造。另一条是北西向白土断裂,与两次地震等烈度线长轴一致,联系到1905年43/4级地震也发生在此断裂附近,该断裂应是本次地震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0.
合肥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合肥地区区域(R=200 km)和近场(R=25 km)范围内的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对区域和近场地震地质构造、区域重力场和磁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郯庐断裂及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近场区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自公元294年以来区域范围共发生Ms≥43/4级地震47次,1970年以来区域测震台网记录的ML≥2.0级地震有25次,其中ML3.0~3.9级地震5次;该区域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其展布方向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这几组方向的断裂形成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区域Ms≥6级地震多发生在这几组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合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华北地震区的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其中安徽六安-霍山地震危险区、涡阳-凤台地震危险区和江苏的溧阳地区等未来可能发生中强震的地区,是对合肥地区影响较大的潜在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侯珍清 《中国地震》1989,5(1):71-77
1987年1月8日甘肃省迭部县5.9级地震是继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后,30余年来甘肃省境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经过宏观考察和研究确定,其宏观震中位于光盖山—迭山主峰南竹路沟脑处,地理位置为北纬34°14',东经103°18'。震中烈度为Ⅶ度。极震区为—近东西向展布的椭圆形区域,面积为300平方公里。有感范围达12000平方公里。该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武都—玛曲断裂带内,其发震构造为北西西向具压性的向南陡倾的杂列括—桑巴沟脑断裂,本区内北东向的安子库断裂亦参与了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新疆沙湾地区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七六年四月底,发生小震群。一九七六年元月小震活动达最高峰,其后逐步缓慢衰减,至四月中、下旬基本趋向稳定。在近四个月的时间内,共发生小震1000多次,其中Ms≥0.8级的地震785次。一天中最高可记录到Ms≥0.8级的地震69次。整个序列中最大震级为3.6级。根据能量E=10~(11·8 1·5M)(尔格)计算,整个序列共释放能量8.7521×10~(17)尔格,约相当一次4.1级地震。  相似文献   

13.
据广东省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1月28日07时13分,在北纬21.7度,东径111.8度,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于阳江县西南20公里的洋边海。这是我省197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震前一个月内发生Ms1.0~1.8级地震7次,震后在93天内,发生3.2~3.7级地震3次,2.1~2.9级地震3次,1.0~1.9级地震16次,震级不大,频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14.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英  陈传昌 《华南地震》2009,29(1):109-114
通过对1971年以来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后认为:北东向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次一级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相互交汇,形成了4~5级中强地震反复发生的潜在震源区:在该断裂带主干上所发生的地震活动基本上具有前-主-余-震型和震群型的特点:在该断裂带主干上的M≥3.0以上的中等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的以南地区;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是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北段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15.
用CAP方法研究安庆4.8级地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1月19日安庆Ms4.8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震级Mw =4.1,节面I走向角16°、倾角74°、滑移角120°;节面Ⅱ走向131°,倾角33°,滑移角30°;震源深度为3km.两个节面的走向与震中附近的宿松-枞阳断裂的走向相差较大,加之前人的地质考察结果显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性较弱,故认为宿松-枞阳断裂是安庆Ms 4.8地震发震构造的可能性较小,本次地震很可能是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松潘—甘孜块体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其东段与扬子块体相接,拥有多条活动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主要构造单元.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强烈,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灾难性地震.本文基于地震触发原理和黏弹松弛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历史强震之间应力传输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模型结果显示,受之前地震导致的库仑应力场变化的影响,1879年武都地震和1976年8月23日松潘M7.2级地震震中库仑应力积累提升,将促进这些地震提前发生;1933年M7.5叠溪地震和1973年M6.5松潘地震震中库仑应力降低,前续地震的影响可能使得这两次地震的发震时间推迟;在研究历史地震对1960年漳腊M6.7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M7.2级和1976年8月22日M6.7级松潘地震的作用时,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十分重要,当有效摩擦系数取0.8时,前续地震导致的应力场变化将促进以上三次地震的发生.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的强震活动有效地增强了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鲜水河断裂康定—道孚段和岷江断裂中段上的库仑应力积累,将提升这些断裂今后发生地震的概率;有效降低了龙日坝断裂上库仑应力的积累,降低了该断层上发生地震的概率.松潘—甘孜块体的地震活动降低了汶川地震震中位置的库仑破裂应力,但提升了破裂面东北段的应力积累,有助于汶川地震向东北端破裂.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1981年2月至6月,洪雅西南爆发了4.2级震群型地震。据四川台网测定,大小地震共36次。震中集中在29°31′N~29°42′N;102°55′E~103°15E。震源深度26KM。发震时间主要集中在2月22日至28日。释放总能量相当于一个M~L=4.7级的地震。较大地震有三次:2月23日4.1级,2月28日4.2级,6月27日3.9级。  相似文献   

18.
对龙陵邦腊掌温泉测点自1976年观测以来,在100 km范围内发生的Ms≥5级地震和300 km范围内发生的Ms≥6级地震前的温泉水氡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映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邦腊掌温泉水氡含量变化对发生在龙陵—瑞丽断裂和大盈江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映震效果较好,震前观测到的水氡含量变化具有共性特征。发生在龙陵—瑞丽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前异常表现为水氡含量下降、流量增大、水温升高,且以短期异常为主。2008年以来发生在大盈江断裂及其附近Ms≥5级地震前异常表现为水氡含量上升,流量和水温在均值附近波动。水氡长趋势低值异常出现时则指示周边有Ms≥6级强震发生,强震主要分布于缅甸、孟连—中缅交界、思茅—普洱、永胜—楚雄一带。  相似文献   

19.
1984年11月23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发生了一次5.3级地震。震中处于银川地堑的南端,这里地质构造复杂,有NNE、EW、NW等多组构造交汇。1962年和1971年,这里曾先后发生过三次中等强度的地震(Ms 5.1—5.5)。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灵武县新华桥乡,与1962年12月7日、18日发生的5.4、5.5级地震震中基本重合。震中区  相似文献   

20.
高常波  钟以章 《地震地质》2000,22(4):405-412
1999年 11月 2 9日和 2 0 0 0年 1月 12日在辽宁海城 -岫岩交界地区分别发生了5 6级和 5 1级地震 ,两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均达到Ⅶ度 ,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根据地质构造、新构造、深部构造、震源机制和等震线延伸方位等资料 ,分析了区域和震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发震构造 ,认为这两次地震是由 1975年海城 7 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再次活动而引起的 ,仍与北西向活动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